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

2022-04-16

反腐倡廉,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2012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 篇1: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监测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监测逐渐显露出目标不一、标准不齐、方式单一等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经验,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应加强构建监测体系理论框架,制定合理监测标准,创新监测方式,以保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监测;区域教育发展

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涵义与现状

监测或监控原是项目工程用语,“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项目的数据信息,让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保证项目有效运行,并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决策与行动规划的评估”[1]。监测用于教育领域则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和指导。[2]本文提及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宏观管理,包括对政府管理、儿童发展、托幼机构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目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制度建设,纷纷建立起学前教育监测评估体系,通过持续有效的监测评估保障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上起步早,发展得相对成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借鉴。这些国家大多由政府主导来组织和实施监测,多数监测项目都面向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监测项目绝大多数面向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普查。举例来说,澳大利亚儿童发展指数监测即是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新加坡教育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所做的评价监测也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机构,而美国各州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则面向全州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内容方面,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监测项目基本涵盖所有面向0-9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质量监测系统也面向全州的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机构向0-9岁儿童提供包括家庭儿童照料、幼儿学校等。通过监测各类型机构,全面了解和监督各类教育服务,从而不至于使某类型机构处于监测盲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更长久的保障机制监测学前教育活动。大多数国家通过立法、颁布标准、成立专门质量监督机构等途径加强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此外,统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标准,强化基于标准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也逐渐成为另一种国际趋势。

二、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意义与问题

1.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意义

当下,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章节单独列出来,不仅体现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突出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学前教育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监测。《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学前教育的质量提高,离不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是教育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管。这对各区域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当前学前教育监测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区域学前教育监测正处于摸索阶段,监测目标不够统一,监测范围、标准不够全面,监测方式也较为单一,导致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实效不够理想,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首先是监测目标不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目标不一致,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追求学前教育普及为目标;二是以追求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为目标。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不仅导致了学前教育区域间发展质量差距不断扩大,而且给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带来了困难。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招生对象、办园条件、课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它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办园体制的学前教育机构之间,这导致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目标也随之产生分歧。现实中,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复杂多样,既存在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等,也存在民办性质的幼儿园,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家庭式托儿所等,它们大多都未经注册批准。面对这一复杂多样的现实,现有的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很难基于现行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估,难以反馈科学合理的监测与评估结果,从而影响评估人员对各类办园机构进行横向比较,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其次是监测标准不齐。监测标准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核心,是确保监测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反映出,许多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导致监测标准不齐,致使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参差不齐,这势必对幼儿发展以及学前教育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部分区域甚至缺乏重要的监测标准,比如幼儿园办学标准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些监测评估项目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会产生过于重视物质条件、人员条件、园所管理等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师幼互动等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主观因素。

第三是监测方式单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存在着明显的“重他评轻自评”现象。与美英等国相对健全、与他评较好结合的自评体系与自评制度相比,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自评机制尚未建立,学前教育监测方式仍处于“他评”阶段。同时,监测机构多以“评他”为主,较为忽视对自身履职状况的反思与评价。

三、改进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对策建议

1.构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理论框架

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体系不清晰,理论基础薄弱,这必然导致监测过程中出现部分监测目标模糊、重要监测标准缺失、缺乏多元的监测方式等问题。因此,建立与完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基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国际经验中较为成熟的监测体系理论框架,探索和构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理论基础或框架。

2.依据区域特征制定合理监测标准

我国区域间发展差异较明显,表现在教育结构与布局上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制定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必然会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完善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应依据区域特征制定与之相符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标准。对于区域内工薪阶层的居民而言,会倾向于选择普惠性的、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办园或普惠性的民办园往往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收入偏高、受教育程度也较高的人群会倾向于选择拥有一流设备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一些高收费的私立幼儿园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与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监测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规范两种办园模式,促使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3.创新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

创新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是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英、美等国在多数监测项目上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在申请参与评估之前都要先进行自我评估。例如,美国一些州采取补助培训、专业指导等方式为监测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支持。借鉴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经验,我国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应有所突破,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正是创新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新方式、新手段。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不断更新与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反馈与引导,两者在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和影响,持续地发挥各自作用。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学前教育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专门制定了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指标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主要标准。同时,项目的监测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自我评估与多元主体评估相结合、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量化评估与质化评估相结合。多样化监测方式不仅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手段的一次革新,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示范区建设项目强调监测过程责任主体的问责,并通过项目责任制、市县联动制、定点联系制、交流督查制、定期考核制等方式成功实施了若干轮学前教育发展的监测评估工作。由此,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真正实现了从教育工程向政府工程、从区域推进向整体推进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

[2]卫道治,吕达.英汉教育大词典[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责任编辑:杨孝如

Reflections on Monitori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MIAO Hao-lin & YE Zhong

(Jiangsu Agency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monitoring;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作者:苗浩林 叶忠

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 篇2:

温家宝总理等人的话语

反腐倡廉,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2012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文章指出,政府必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世界之美在于文明多元多样多彩。要在多样中求大同,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要充分理解各国不同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特点。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交流对话、寻求共识。要把握好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不断开拓新媒体、新技术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合作领域。

———国务委员刘延东2012年3月15日在伦敦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强调,应拓展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为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社会风气浮躁,是导致学风不端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学风不端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教育。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于2012年4月1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学风建设要从加强教育和制度、监督入手,常抓不懈,注重实效。

校长要学会引领教师提升教育影响力。让教师在教学成绩以外,寻找到职业成就感,那就是引领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爱的教育,需是涓涓细流,源远流长,只要我们摒弃浮躁和浮夸,静静地、深沉地、脚踏实地地面对教育和学生,我们的教师队伍就能形成一种境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影响力就会提升。

———广东省深圳市梅林中学校长王德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校长引领教师提升教育影响力是学校的主要工作。

进一步完善以理事会为领导的学校治理结构,努力将南开中学基本建设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具备国际视野、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培养模式更加创新、学校管理更加规范、育人成果更加显著的中国名校,力争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前不久,天津南开中学举行了首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在会上指出,成立南开中学理事会是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创新,希望南开中学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认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传统、好校风,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制度贡献力量。

评价幼儿园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幼儿是否会认字、说外语,而是看幼儿脸蛋是否红润,眼睛是否明亮,身材是否匀称,奔跑是否灵活……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局长韦立忠用朴素的语言为幼儿园办园行为作了概述。作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先行地区,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从理念上转变对学前教育办园理念的认识,明确提出要让每个幼儿“玩好、吃好、睡好、动好、长好”。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鲁迅先生此言道出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长期不写字的损失是多重的。医生的“天书”,已被人们抱怨了几十年。教育部前副部长、国家语委前主任赵沁平教授痛陈:“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字的大概形体,但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我国作为书法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

校车优先权并非仅是路权问题,它后面隐藏的是教育优先和儿童优先两种理念。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后,校车优先权问题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社会中树立教育优先、礼让儿童的观念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突出强调校车的安全是社会共同责任体系的问题,这需要每个人都做出一些贡献。

“闺女,香蕉用英语怎么说?”“banana!”“苹果呢?”“iPhone!”“那大苹果呢?”“iPad!”

———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半个月已在新浪微博被转发两万多次!笑声之余,我们需要思考: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苹果”、iPad等电子通信设备当作“虚拟玩伴”,个中利弊如何考量?专家认为,过度依赖工具,将导致人的主动学习欲望退化,最佳的学习方式不是依赖电子游戏,而是自然游戏和最基础的纸笔教育,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邓蕙)

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 篇3:

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为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拓展夯实根基。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并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颁布《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确定高等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模和层次,加大本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基地”,强调幼儿教师的职业性、应用性、创新性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以及有效开展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养”,成为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高职学前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和拓宽职业生涯路径的现实需要。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以期为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一、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演进,使不同语言的交流变得愈加频繁,这是人类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必然结果。然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由于不同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语言存在异质性,内在要求人们在语言文化交流中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何谓“跨文化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具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中,无意识行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会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必须要高度重视。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缩影,西方社会文化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土壤。利用英美文化作品开展教育教学、培养个体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著名语言学家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个中内涵,在于强调跨文化意识之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语言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当中,跨文化意识匮乏或者跨文化意识淡薄,对于语言学习都是无益的。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立足于地域文化将本民族的地理概况、气候特点、风俗民情、历史等进行再现的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识,其所反映的社会场景与中华文化存在异质性。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和汉语的自由切换,规避因不了解母语文化而产生的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提高英语驾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美文学作品教学培育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审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厚实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为目标。在利用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

从文化交流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英美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经典著作,并注意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可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在与中华文化的对比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大有裨益的,能有效避免因为文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高职大学生培养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从语言层面而言,就是要具备厚实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假使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就会利用汉语的文化思维、中国的文化意识来学习英语,就无法从英国文化的氛围环境当中去了解单词记忆句式和语法,也就无法明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最终影响个体英语综合素养的培育。

从职业生涯的拓展來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意义重大,究其原因,在于跨文化意识能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韧劲,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进行渗透,开拓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了解、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最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夯实根基。

三、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路径探索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方式,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无疑,跨文化意识对于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意义重大。对此,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要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视角出发,落实“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注重兴趣培养,强化认知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英美文学作品教学,首当其冲要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此,要通过多种方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进行微课教学、视频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等,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比如,英美文学作品《简爱》已经拍摄成电影,那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电影,或者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相关片段,使学生产生对该部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主动去阅读文学文本,进而强化认知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

(二)强化讲解讨论,激发文化对比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产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气候特点、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宗教习俗等,比如讲透彻中西方在打招呼、称呼、寒暄、国家节日等方面的不同,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中西文化之间为什么存在文化差异,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会文本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凸显实践化育

合理的教学情境是学生生成对本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境进行教学情境营造,让学生通过赏析表演、短剧表演、话剧表演等形式来增强跨文化意识。表演、编排话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从创编剧本、排演、设计制作道具、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灯光、配乐直到公开演出的整个过程,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展现。 通过短剧表演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四)开展实践教学,培育专业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英美文学文本当中,更有诸多具象化的实物可以展现。比如中国的春节要挂灯笼、贴对联,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那么,为了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深入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制作复活节彩蛋、制作万圣节南瓜灯、面具、化妆服等手工制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类似于手工制作活动也是经常要进行的,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极其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必须按照“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才能为未来职业生涯的拓展奠定基础。对此,通过积极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跨文化的知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和未来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婷婷.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5):191-192,200.

[2] 黄琳.英美文学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18-119.

[3] 刘皓月.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方向及教学改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1):106-110.

作者简介:吴丽丽(1986-),女,汉族,福建南平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作者:吴丽丽

上一篇: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