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已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本文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点,提出从组织管理、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项目拓展四个方向打造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抓住创新创业教育新时期机遇,通过直面挑战实现教育的深化改革,确保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将创业教育需要抓住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实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以此推动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在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含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机遇与挑战;研究分析

引言:

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创新上,需要培养专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创业实践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良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学生专业知识与理论学习实践中,融合创业教育教学,以此来完善创业教育创新过程,并获得更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同时实现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借助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的知识,完成对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创新思维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具有价值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中,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需要根据当前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将学生能力培养重点放在该岗位发展所需的新技能上,通过教育模式创新,实现高校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降低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在创业教育创新中,需要落实创业素质与意识的有效培养,使专业学生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以实施,让知识、技能、创新能够真正在创业实践中获得实验,转变成发展人才创业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双创教育融合的了解不充分

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以往的教育方向是以企业就业为导向,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大多数毕业生很快就会进入行业工作。因此,在教师与领导的思项上,对于双创教育的现实意义认知不高。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双创教育往往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業的领导人才,对于学生的创业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创业素养得不到学校有效地教育教学,以此制约了高校专业学生的创业发展,导致高校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进程较慢,不能够在高校教育中覆盖双创教育。

(二)校园缺乏双创教育氛围

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创新,受学校培养模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无法积极参与到创业中。在学校当前的教育活动,由于缺乏双创的核心要素培养,导致校园的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氛围。近几年来,我国各个省市和院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逐渐触碰到各种各样的各级创业实践活动,然而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比例很,在大学生中,对创新创业具有兴趣的学生普遍较少。

(三)实践与教学分离问题

在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些高校的职业教育实践往往是学校教学部组织开展与管理的,以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以此实现专业有关的能力培养。但是在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实践与教学需要通过指导中心来实现的,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在学生把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拓发展空间,对学生岗位创新能力进行激发,加强专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时期机遇中,需要强化教师与领导的认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教育要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作专业素养,以此满足社会需求,为地方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时期改革,需要从认知上开始优化,通过建构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从全过程与全方位的规划创新创业教育。

(二)强化互联网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整合

在社会急需综合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放在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位置,再专业人才培养下,专业能力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通过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开拓创新实践项目的培训,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时,重视融入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经过两者逐步融合,以此形成高校的“专业+能力+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教育体系的整合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近年来,伴随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长,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出现了功利化与边缘化这两方面的问题,并未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来有效实施,高校有必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效推动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此来形成对应的课程体系。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应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经过建立“基础课程+成长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良好融合。

结束语:

在未来高校教育发展道路上,高校双创教育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基于产业发展,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特点,全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竞争能力,达到良好的高素质人才技术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教育实现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晨阳.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讨[C]//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出版者不详],2021:25+28.

[2]朱向东,陈超,韩涛,杨传华,王盼.“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茶叶,2020,42(04):40.

[3]董凯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究[J].休闲,2020(01):49.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9JGA402)

作者:朱新辉

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2: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已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本文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点,提出从组织管理、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项目拓展四个方向打造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1],还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2]。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自主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促进就业及社会的稳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情需求下,很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依托实验区建设。高校的实验室是许多理工科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温室,许多科学研究都是在这里进行,也有许多创新型产品在这里诞生。因此,高校的实验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这个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在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中[3],也有较多项目涉及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验室建设基地,诸如广西大学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上海财经大学的财经人才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等。

2.依托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主要分为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这些教育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动能力的基地,也是创新创业的基地,这些基地往往同时承担着这两方面的任务。校外基地主要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以校外实习与实训、创业和就业的方式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在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创新和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校内基地主要是通过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校内学科发展和师资等优质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立足于区位优势,直接面向学生,融合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

3.依托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在当代高校已愈加流行,参加的学生覆盖面变得更广。作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科竞赛已成为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尝试,很多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学科技能竞赛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的发展模式。如全国性的“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蓝桥杯”计算机软件技术大赛等等,高校借助学科竞赛,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4.依托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面性和综合性的教育,部分高校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也纳入高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与优化课程体系,采取模块与平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如大连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个模块[4];部分学校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和校级创业基地平台、实验室平台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欠缺创新创业平台,多数实践活动只停留于形式,未能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严重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进程。因此,积极探索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1.组织管理。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和持续化发展,应制订全面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以校级创新创业管理中心为一级管理机构,以院系、学科或专业为导向开设创新实践基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形成由学生为对象,院系为分管单位,学校为主管单位的多级组织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在各教学院系和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便于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开展、指导与管理。

2.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和指导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工作指导教师组成,来源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地引领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要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通过制定教师进修和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同时转变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就得竖立坚定的改革信念,打破自身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平衡,即固定的教学模式和习惯,如翻转课堂,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其次,通过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创新创业案例为教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建设。为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构建以教学模块和模拟实训平台为基础,融合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应用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6],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

第一,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认识、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管理者素质结构与培养、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创业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实训环节奠定基础。

第二,模拟实训环节是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平台主要由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实践模拟以及学科技能比赛和第二课堂等组成。通过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设立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通过注册或购买仿真软件,建立实验实践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第三,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积累就业创业经验。因此,校外实践依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打造项目。

4.项目拓展。项目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成功实施为目标,是一种综合性、层次性和专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7],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确立、任务划分和技能应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以项目型实践为核心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借助“挑战杯”、“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比赛,开展大学生创新性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项目目标与任务,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培养其实验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借助“创业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基本创业能力。在项目拓展中可融合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来研究与探讨项目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耗材的采购,完成项目产品的制备、销售与服务。

三、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创业设计与训练以讲座方式开展,仅面向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活动通常以学科竞赛和项目设计比赛方式开展,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新建本科院校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多层次管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立足办学特色,整合专业人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重视与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9(3):103-106.

[3]吴晶.我国高校设立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江西教育,2009,(13):39

[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5]徐孝昶,宋思运,姜慧,等.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3,138(2):56-59.

[6]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7]刘勃,刘玉,钟国辉.张建林.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6-120,12.

作者:石伟和

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3:

高校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建构

摘要:在创新创业浪潮不断深入的今天,高校专业型社团以理论深化、实践拓展、文化熏陶的优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当前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理念滞后、缺乏政策性支持等诸多问题。专业型社团可以凭借实践创新、文化浸润和资源整合的三重动力源直接拉动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课程体系之外的第二助推力。为充分发挥专业型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就要重塑创新思维的价值取向,给予专业型社团足够的支持和更为科学的顶层设计,改善高校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运行环境,使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三重拉动力得到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为学生提供碰撞灵感、发挥创意、实践创新的新舞台。

关键词:高校;专业型社团;双创教育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高校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创青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推动着整个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趋势。在当前高等教育模式的现状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尝试,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也不可或缺,两者综合发力,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支持高校学生成立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见,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第二课堂的引领,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激发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1]。纵观众多大学生社团,专业型社团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

一、高校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高校社团主要分为文化娱乐型、专业知识型和志愿服务型等,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发展各项素养的平台。其中,专业型社团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有效资源,实现专业知识和社团活动的巧妙结合。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场所,对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及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塑造,具有第一课堂及其他社团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理论深化。专业型社团创立的目的及所开展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内容的多维度、深层次拓展,是教育教学成果的深化,也是专业型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首要责任和基础。

其次,实践拓展。社团开展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化运用,在这里,学生可以用理论进行验证,有利于解决专业知识学习僵化问题,同时也是激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突破口。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能离开理论的根基,更不能离开实践的应用。在这方面,专业型社团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暗合了这种要求。

最后,文化熏陶。相较于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专业型社团更多采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方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激活,可以提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性及融合度,让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社团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组成的党团领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有志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使创新创业的热情更容易得到释放和鼓励。

因此,充分调动高校专业型社团的潜能,将其开拓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平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二、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业型社团往往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发展趋同,主要依靠学生开展活动:一方面理念滞后,学生往往不能把握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潮流,导致一些活动内容与形式陈旧,与时代和社会脱节;另一方面,缺乏政策性支持,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足,投入和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活动质量不高、产出项目质量受限、作用不突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法产生有效聯结等问题。

三、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专业型社团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之外的第二助推力,它是以三重动力源直接拉动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实践创新为核心动力源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鼓励实践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除了要保证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外,还要有一个实践的着力点,否则创新创业教育就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型社团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专业性、形式的丰富性、参与的实践性,无疑可以作为实施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社团中根据需要创设各类情境,有助于增强自主探索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引领学生从知识消费向知识创造和知识分享转变[2]。走访调查发现,以专业型社团为圆心开展的项目或作品,更容易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从侧面也佐证着眼于实践创新的专业型社团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源之一。

(二)以文化浸润为环境催化力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趋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对比第一课堂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专业型社团能够更加灵活、多元,由专业直接对接学生创新创造,无形中就为激发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同时,以兴趣和志向为依托的专业型社团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以资源整合为外部拉动力

在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单靠几个学生的热情是无法满足的,各种资源的引入、整合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把社团打造成一块磁铁,将需要的资源吸附过来,将优秀的人才和资源组织起来,通过持续的迭代和调整,实现最优配置。

在内部,社团本身可以作为储备的人才库,打通相关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壁垒,让项目拥有一条与生俱来的纵贯线;社团历年累积的项目库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以项目驱动可持续创新的动力;指导教师的介入,又使有想法的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找到相关方向导师,形成导师库。在外部,以社团为平台,可以解决企业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链条过长、成本高等问题[1],更加合理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为创新创业的深度转化提供最优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之一。

四、构建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的专业型社团

为充分发挥专业型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要坚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给予专业型社团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和更为科学的顶层设计,改善高校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运行环境,使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三重拉动力能够得到充分协调,为学生提供碰撞灵感、发挥创意、实践创新的动力。

(一)重塑创新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国外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模式的经验,还是我国出台的各种文件,国家大力提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以创新为魂,以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意识,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3]。

因此,以社团为平台,就是要借助各种活动或项目,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4],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将学生塑造成为创新型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建构而不是教导来学习,用思维与世界对接,应对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5]。这是依托专业型社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

(二)构筑合理的保障体系

依托专业型社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专业型社团作用和影响力的发挥必须依靠学校或者学院层面的各种支持和保障。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政策层面,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型社团的重要性,给予其不同于其他社团的待遇,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黏合度,可以通过评定职称、评奖评优等激励机制激发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热情,使有志向的学生“有师可循”;搭建平台层面,积极在场地、经费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校企联合,为专业型社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项目的培育赢得更宽阔的空间;评价机制上,不可操之过急,要认识到专业型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简单用短期项目的产出率或者各项比赛的获奖率衡量专业型社团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贡献,要容忍项目长时间培育的孵化过程和不可避免的失败。

(三)立足专业型社团构建人才库、项目库和導师库的运行体系

第一,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库的建设,汇聚大学生朋辈力量,营造氛围。社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激活的舞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社团为媒、项目牵线,将那些有同样想法的学生汇聚起来,形成人才梯队,为培育高质量的项目奠基铺路,同时在追踪过程中,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精准帮扶。

第二,推动学生项目库的建设,发挥集体优势,深耕细作。项目库是努力提高成功率的又一法宝。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是囿于自己的视野和专业水平,很难构思出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的项目。如果以社团牵头整合有价值的项目进行追踪、测评,一方面可以使有同样想法的低年级学生避免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有价值的项目得以传承,避免高年级学生因毕业导致项目搁置,让这些有价值的项目可以向纵深方向挖掘,深耕细作,为项目孵化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储备。

第三,实现导师库的资源整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与精度。实现利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需要教师高角度、专业化的指导。目前,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参考,大多数教师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学生,学生也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并没有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所以,通过专业型社团搭建平台,将各方面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邀请入库,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和学生的特点、兴趣最优结合,充分发挥导师、项目和学生的价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效果。

总之,依托大学生专业型社团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阵地,切实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转变成基于创新创造的学习,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磊等.高校双创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8).

[2]陶佳等.实践、沉浸与协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创客社团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8,(9).

[3]汪劲松.以创新为魂 以育人为本 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7-03-28.

[4]杨红梅.融合大学生社团的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4).

[5]伊藤穰一,杰夫·豪.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M].中信出版社,2017:17.

作者:郑玮

上一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下一篇:专业教育美术类大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