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1:

“模块化”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从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建立高校“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即高校创业教育应包含创业基础认知、案例解析、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并分析了这一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模块化;教育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国际化、多样化趋势,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高校的一大社会性难题,就业岗位与大学生的供需失衡开始令教育工作者反思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少研究认为,加强创业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一种有效途径,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也是顺应创新创业型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应运而生的。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表1所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已经显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从观望转为主动尝试。

2012年,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各高校将创业基础教育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足以说明了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旨不仅是培养创业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学习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并且体验创业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适应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當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从单纯解决就业压力发展为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因此亟须深入研究现实环境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借助完善的模块化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具备将来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潜质。

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例如,美国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会聘请当地工商界人士讲授商业基本知识,在中学时就会设置独立的商业课程,向学生介绍比较复杂的财务、市场、供给与需求等知识,到大学阶段除了创业教育课程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小组活动和创业计划模拟实践等,在授课过程中也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过程。据美国教育研究机构统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高达20%以上,远高于我国目前3.5%的比重。我国创业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带动了一波创业高潮,但是对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社会意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就造成了创业教育的断层现象。

2.创业教育模式不够完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几项基本能力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协调安排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或活动就能解决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教育。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安排、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践训练等方面还没有系统规划,各自为政。

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入到创业教育中,相应地组建了教学团队并进行了培训,但是各高校大都依托原有专业的教学条件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也是从原来的专业教师中转型而来,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限于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由于创业教育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模式均与专业课程有很大区别,创业类课程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授课刚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讲课习惯,使得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将创业课程学术化,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4.配套保障体系不完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业竞赛获奖、创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创业教育作为通识类课程的普适性,致使创业教育仅局限于少部分学生,如此一来,从短期来看,能收获较多的项目、奖项、成果等,但是长此以往,将损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在推进创业教育的同时,相关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社会支持不足。

三、“模块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变革任重而道远。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跨学科的特点,与传统专业教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传统的平台式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内在诉求,需要找到一种立足于专业教育并且同时符合创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希望对当前创业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1.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设计。模块化最早应用于工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标准化设计形式,后被应用于管理学以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本文借用模块化的有关定义并结合创业教育的本质,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界定为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各个教育模块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模块化的教育模式集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整合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是实现立体化、交互式创业教育很好的载体。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本文设计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如下:该模式应包含四个基本模块,称为“121”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创业基本认知模块,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要素与环境、创业团队、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整合、相关法律法规、财务等知识和概念的认知;“2”代表创业训练模块,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训平台子模块。案例子模块包括创业案例的分享与讨论,实训平台子模块包括创业意识(能力)训练、创业实验(实践)训练、创业实务等;第二个“1”代表实践模块,指的是在该课程体系之外,由国家以及各省、市组织的创新、创业比赛和各地以及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等。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2.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作用机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是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将创业教育拆解为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自律子系统,能独立运行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四个模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的模块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完成创业教育所要求的功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首先,创业基础认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设置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对创业进行感性认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业基础》或《创业管理》等通识类课程,但创业教育绝不是一两门创业课程能实现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建设相应的课程群,包括创业基础、财务管理、会计、企业运作与生产经营、经济学、法律等相关课程。

其次,创业训练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案例教学、创业行为训练、团体辅导活动等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营造创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案例解析、实训平台和团体辅导等形式。在这一环节需要提升大学生团队构建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需要辅之以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风险决策能力等。这一环节既可以在创业课程中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也可以在课外针对不同创业大学生团体的基本诉求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再次,实践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依托学校、省市、国家等各个层面提供的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应该以实践模块作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政府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搭建有效的实践育人载体,包括:(1)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检验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创业行为训练的成效,并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2)组建创业社团。高校应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中心的职能,积极帮助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项目为依托帮助学生参加比赛或进行创业实践。(3)创业训练营。组织拥有一定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参加,模拟真实公司场景运作,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行解决,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4)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组建创业实践基地,通过让大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组织行为的认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上述三个模块之间要想发挥效用,应采取平衡渐进的立体化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意几个平衡问题:第一,课内与课外的平衡,虽然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能力,但必须遵循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则,注重平衡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内容的衔接和分量的匹配;第二,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当前许多高校采取项目制教学模式,过分看重学生竞赛成绩,这导致学生在近期创业园或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但是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短期成绩与长期能力的平衡;第三,创业与专业的平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纵观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无不是商业与专业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企业中发挥优势并找到盈利增长点,在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同时,不能为了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更应注重创新性培养。

四、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保障

1.高校服务平台建设。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的报告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政府、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高校首先应从组织机构、制度、机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例如建立灵活的教育体制,为大学生創业提供充裕的实践机会,形成一套“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或者通过与企业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创业教育联盟,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孵化中心,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配套课程群及教材建设。创业教育课程群应更加系统化,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包括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成长性企业管理等几十门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群体系,并逐渐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科研体系。大学生在修读各类课程时可以实行学分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和经济实体的作用,解决创业课程群与创业实践的平衡关系,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教材。

3.创业教育团队建设。鉴于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可以成立一个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专门负责创业教育管理、课程群建设、创业理论研究等;兼职教师负责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指导、案例分享、实训指导、专题讲座等。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有实战经验或创业体验,例如到创业型企业挂职锻炼,或增加投入,鼓励教师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和企业运营。

4.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同学仍会走就业之路。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分层次开展。首先从创业理念下将大学生分为两大类,对于在大学期间无创业意向的大多数同学采用普及式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认知;对于在大学期间就有意创业的学生,可以采用专业化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创业实践的培养。

五、结论

当前,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并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培养方案中。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加强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应认清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模块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发展。

作者:齐建民 窦雅琴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 要: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因此,本文将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自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提出以来[2],面向协同培养的理念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创新创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高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给予足够重视[3],但教育质量却不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讲授轻真操实练,重促就业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的创新动力也不足。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实现有效整合,存在只考虑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单一方面,忽视与区域经济和发展转型的互动互促。

1.2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欠缺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平台[4],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比较欠缺,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而且由于缺少经费等原因致使已有的实践基地或平台建设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新需求。

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专业

俗语讲,实践出真知,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理论知识的传授,目前很多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是空有理论而无实践,导致创新创业课程讲授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质,而且一些高校只是在低年级开设了一次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5]。

2 协同创新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新形势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新要求,协同创新注重创新创业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与比较优势的发挥,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教育资源,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6],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5]。

2.1 协同创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比专业教育更复杂和综合,需要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7]。这就需要整合各个学科专业、各个部门机构的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正是切合了这一要求,可以实现学科交叉、分工协作,实现跨学院、跨领域以及跨专业资源的充分整合。

2.2 协同创新理念有利于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内外资源的协同互利[8]。协同创新可以改变高校教育要素孤立、分散的局面,使内外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将高校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转化为现实成果,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3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如下图所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涉及校内外多方资源的整合。

3.1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启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模式

高校应该协同校内外各方面资源,为大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应该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方案,放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研究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能够有效整合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的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以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势,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3.2 协同校内资源,科学设计协调创新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结合协同创新理念重新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任务引领课程,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教学,不仅注重课堂讲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在低年级开设理论指导性课程,更要注重课堂之外的实习实践平台的应用,可以让高年级学生通过开展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到工厂去实习,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学校资助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能力锻炼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3 构建校企政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创新创业师资的专业性

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可以多措并举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一是构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教师创业或者到企业去做兼职,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讲授多,实践活动少的不足;可以聘请企业家或者管理人员、企业员工等有实践经验的人进学校、进课堂,用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用他们的经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让教师、学生去参观厂矿企事业单位、进入金融机构,增强教师、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热情;二是构建学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促使教师研究服务地区经济的课题,增强学校实践教育的多样性、有效性与持续性,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高校应以协同创新的理念,全面协调、积极调动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全要素创新,多措并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全员创新,不斷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创业激情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波,王继文,叶素梅.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3):254-25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0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3]石智生.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4):19-21.

[4]姚伟民.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J].高教论坛,2018(1):36-39.

[5]张耀民,张立国.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6):38-40.

[6]郑洋.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与建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12):67-71.

[7]姚伟民.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J].高教论坛,2018(1):36-39.

[8]张耀民,张立国.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6):38-4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BB131802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SJGY2018006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SJGY20190106),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GCX_JG08_201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大疫对教育反思”专项课题“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网络资源共享云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网络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永(197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方向研究。

作者:杨永 吴明涛 杨金保 孟岩 李九斤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 要 借鉴国内外成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析“互联网+”教育特征,阐述“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含协同机制、平台搭建、教学实践、孵化服务等方面,并结合高校案例对未来创新创业教改提出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 which based on Internet Plus//GU Hanjie

pioneering education, which included synergy mechanism,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struction practice, incubation service, etc. It also pro-vided the constructive solu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education in future.

Key words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education model

1 前言

李克強总理早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就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建议,号召人们发挥创新创业精神,积极进入创新创业领域。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1]。创新创业由此成为新的社会热门词汇。

高校是青年创客的重要培育基地,也是众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理念正成为新时代青年关注的行动指南。如何帮助高校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将实践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是众多高校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需要高校构建更加成熟的、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

2 互联网+教育解读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互联网+”对社会各个行业的积极作用,这喻示着在教育领域也应该顺应时代趋势,制订相应的“互联网+”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可以激发包括教育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热情。一个健全的面向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需要分析“互联网+”本质特征,结合学校原有特色优势等进行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互联网+”教育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的选择性教育。湖南省教育厅巡视员王键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思维方式+教育,与过去的教育信息化不是对立概念,二者属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3]。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并非将传统教育模式直接拷贝到互联网的简单行为,它除了需要通过互联网传播知识,更需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改造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

“互联网+”教育代表着更加开放的理念,应融合社会的力量突破教育发展的樊篱[4]。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鼓励与企业进行合作,与“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结合,建立合理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高校案例研究“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较为有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创客教育是美国率先流行的实践导向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秉承一种积极探索、自我解决的创新理念,以新技术支持下的“知行合一”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目前已经为主流社会所认可,并成为重要的培育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时下美国以灵活多样的创客项目显现[5]。

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

matics)教育与创客教育的相遇,更全面地推动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进程。创客空间是目前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形式,它们的特点是开放给所有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创客师生,为这些已经有了想法但是缺少交流空间、操作设施的团队提供舒适可靠的环境,大大提升了创新成功率,获得创客们的好评[6]。

总体而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走在世界前列,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动手的学习体验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联结;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注重学习与互联网、科技元素等的综合应用。

浙江省在2014—2015年积极推动一系列众创空间,除了梦想小镇外,还有西湖创客汇、天使湾、浙大科技园创业沙龙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国内大学以清华大学等为代表,以兴趣为导向,积极建设一批创客社团或空间,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风向标”式导引作用,后续其他高校的发展也是以借鉴这些先驱空间作为构建途径。截至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建设了一批实体众创空间,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和资金支持,但是在整个配套的制度完整性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有诸多不足,需要进行完善。

4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本研究所提出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从协同机制、平台搭建、教学实践、孵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构建。

互联网+创新创业协同机制 由于国内高校往往存在封闭式办学的特点,院校、部门、师生之间的协同经常受到影响,大大降低创业创新教育的推行效率。针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7]。

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等类似部门作为独立学院,可以是实体或者虚拟形式,将其作为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协同机制的核心。校内关于创新创业的各种事务均以创业学院作为指挥站,指导、协调各个方向的沟通与合作。

创业学院首要任务是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必须制定高效、简化的流程帮助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其中,操作方法可以借鉴项目式或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权限,创业学院类似项目经理,只需要向学校董事会负责,在整个创新创业事务上拥有较大的资源支配权。

各个下属学院需积极培育创业导师,推动导师与学生项目结对的协同形式;在课程体系上则加入创新创业知识以及“互联网+”应用模块,在考核方式上则侧重实践成果等过程性评价。教师在项目过程中扮演观察者、解答者、引导者角色,帮助项目成型。

创新创业项目面向的是市场,因此,学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与区域经济进行合作对接。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是目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协同形式。学校提供知识和人才,企业提供技术经验,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共赢。

院校间存在研究型、服务型、创业型等类型区别,很难做到创新创业基础的全面性。因此,通过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可以按照不同类型需求在院校间进行智能匹配,构建起各取所需的院校协同关系,追求“1+1>2”的资源共享效应,实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的共赢[8]。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 清华大学研究表明,学校是创客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专职空间必不可少,它将是导师、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9]。创新创业平台应具备下列特征:

1)此平台可以是实体或虚拟,可以是小型空间或大型社区,但无论何种形式,它必须为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师生提供服务;

2)平台将提供基础设施的便利,能够尽可能地提供跨学科的材料、设备等资源支持,如高速光纤、电子图书馆、3D打印设备等;

3)平台需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作为师生分享经验的所在,在使用章程上鼓励、引导创新者进行分享。

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形式 创新创业项目的知识储备源自于课堂教学,这一点不可忽视。学校应开放多种评价体系的成绩考核标准,予以教师自由教学设计的权限;教师则运用“互联网+”技术创造全新学习体系。具体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可借助MOOCs、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与项目式、问题式、启发式、体验式、表演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结合,构建“互联网+”支持下的智慧学习环境。在知识体系架构上,教师需要重新梳理章节脉络,摈弃原有的刻意全面性,依据社会需求保留基于项目的关联性知识;尽可能将具备社会应用潜力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提供项目扩展的可行性,方便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挖掘该项目。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服务 对项目成果的孵化处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环,但也是项目能否转化成功的关键所在。高校以创业学院作为联系部门,积极与政府、企业、创投机构进行对接,对创业学生提供基金投资、创业绿色通道、市场运营常识等服务,并依据后续需求为其提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法务架构、研发支持、质量把控等全面的服务指导。这种孵化服务不应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帮扶,尤其是对于组织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技术意识先进的项目团队更应保持全程指导。

5 高校案例解析

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作为高校案例,解析“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运作。浙江树人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成立创业学院,这一举措首先是符合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可获得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保障。创业学院的存在,全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工作,保证机构、人员、场地等各个渠道的对接通畅。以創业学院为聚焦,学生发展与服务处、教务处、各独立学院联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便利。

校内各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方面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互助。如当信息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需要开设网络营销课程时,管理学院会提供资深教师承担或协助该课程教学;反之,当管理学院需要开设微信平台课程时,信息学院同样对其提供协助。教务处则对课程的安排提供便利,协调两个学院间的课时冲突、工作量核算等。上述操作均通过网络教务系统实现,各方均可查询,实时高效。

在课程知识体系向创新创业倾斜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项目运作方式,积累创业经验。回校后,这部分挂职教师将作为创业导师主力,通过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将课程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项目。对于导师的付出,学校将这部分指导工作量计入业绩考核,对学生也以学分、奖学金等进行激励;并与红石梁等企业形成协作,通过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综合实习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认知。

除此之外,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践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积极建设云端MOOCs课程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与创业有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在线开放给所有院校,为后续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基础。

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将教学楼底层部分停车场改造为创客空间,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点转化为实践项目提供场地支持。如某创新项目是制作一个自闭症儿童专属玩具,见表1[10]。

自闭症儿童专属玩具项目的选题来源于虚拟现实技术这门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引入虛拟现实应用的开发实践,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学生的起点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采用Unity3D引擎、3ds Max作为实验工具。教师引导对虚拟现实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微工作室,团队由不同学科成员组合在一起(含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电子通信工程、工业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课余空间,以校内创客空间为实践交流场所,借助其内提供的基础设备开展研究。知识提升来自OSChina等开源社区以及导师的不定期指导。学生借助微信、创客空间等保持与教师的沟通,设计开发虚拟现实应用并采用3D打印机将其制作实现,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和市场营销手段进行管理与推广,并积极参与“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实践项目锻炼以获得提升。学校创业学院则为这些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市场行业需求等信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提高其孵化成功率。

通过上述措施,学校以创新学院为基点,构建适合院校、部门、企業、政府之间良性互补的协同机制,以创客空间等平台实践创新创业教学,以跨专业跨领域的项目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过程。并面向区域产业,借助学科新兴技术、交叉领域技术等,与会稽山酒业等著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供顶岗实习等锻炼机会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学校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提供助力。“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浙江树人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更好地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 结论

本研究从协同机制切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原则,并结合高校案例阐释创客空间实践平台、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以虚拟现实技术课程为例,阐释创新创业项目从无到有的运行流程,以及对学校应用型建设的影响。期望通过上述方案,对同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

导意见[EB/OL].[2015-6-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3/11/content_9519.htm.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

[EB/OL].[2015-9-10].http://www.zjedu.gov.cn/news/144098

633313254525.html.

[3]“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EB/OL].[2015-11-11].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51110_29379.shtml.

[4]王晨,劉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6]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94-96.

[7]郑德涛.打造“众创”教育模式,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06-24(3).

[8]童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9]清华大学教师推动建立“群体创新空间”模型[EB/OL].

[2016-3-5].http://www.edu.cn/edu/zhuan_ti_lan_mu/GIS/201501/

t20150129_1226151.shtml.

[10]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8-9.

作者:顾汉杰

上一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情境教学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