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业创新创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的要素特质角度出发,结合农科类学院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索基层农科类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篇:农业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农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高职院校在农业创新创业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的系统性不足、农业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缺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特色不明显等。

对此,本文从四个创新创业方案进行探索,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导师制”、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结合、“模拟公司制管理”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产学研训练项目。

一、农业创新创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等教育扩招下的教育形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而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而农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农科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偏向于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研究。目前,本科和研究生的农业创新创业体制已经基本稳定发展,其模式和理念已基本成型。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农业创新创业导师制道路,对深化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学生如何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等问题都需要指导,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适应了这一需求[1]。通过创新创业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自主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意识与技能,树立创业精神,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

(二)農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学习证书。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个性化的创新思维训练与创业精神培养,而这些需求仅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完全得到满足,需要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帮助。通过创新与创业的制度形成有效互动与结合,可以为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3]。

创新创业教育在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训练计划,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4]。通常,创新教育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科研合作的意识。另外,创业教育则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正确开发和培育创业项目,将创业成果顺利推向市场。

自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以来,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均开展了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有不少农业高校已经出台了农业创新创业导师制的相关章程条例,通过改革和设置创新创业导向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4-7]。

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学科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开展和设立创业辅修课程和专业。还建立了学科、专业交叉培养的机制,目的是为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6]。南京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了学分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设置在培养方案中,实行创新创业实习、课程设计、科技创新训练等理论和实践学习[8]。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等高等本科院校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并为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9-14]。可见,农业创新创业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院校中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学分挂钩,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导师制相关的遴选制度。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不足

相比本科院校,农科类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发展相对落后[15]。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高职院校学习一般为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师资短缺,前沿科技信息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措施雷同,特色不明显,宣传力度不足,普及面小[16]。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农科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机制不完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体系不完善。农科类高职学生目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有模拟实践、指导参赛和对接社会,但是直接产生创新创业成果较少。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只有0.3%[17]。其中农科类的创新创业参与率更低,主要原因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农业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缺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18]。

因此,高职院校农业创新创业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论课并结合实践课,并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爱好。

(四)高职院校开展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农业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农业人才时,应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现农业创业愿望,使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转方式、调结构、上规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创新创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农业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进军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农业人才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提供农业人才与先进农业技术的任务,因此,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将是今后农业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农业高职院校依据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进行教育改革,对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农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主要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导师制”,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开展“模拟公司制管理”创业训练计划,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产学研训练项目四个方案实施。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导师制”

导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关键,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农业案例讨论、课堂授课、基地见习等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题,或选择导师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农科类专业完成项目。导师根据农科类项目的研究过程、创新点、技术路线、项目成果开发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并指导学生向社会或政府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在项目执行期间,组成项目团队,搭建项目成员的年级和专业方向的梯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课程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扩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案例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理论教材。既可以使用国外的创新创业教材,也可以分析社会案例。特别是根据农科类高职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对成功和失败的农业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学习政府出台的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和农业相关的政策文件。

(三)开展“模拟公司制管理”创业训练计划

模拟公司制管理要求创业训练团队在学校进行虚拟公司注册,开展经营活动。创业训练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并根据农业公司特征分为行政、财务、生产、技术和销售管理岗位,模拟企业运行。同时,通过获得企业运行的农产品体验和其他农业类产品的实际推广经验,最终获得模拟公司的盈利和学生经验的丰富。

(四)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产学研训练项目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担任科研助手,帮助教师管理科研资料、开展研究性的创新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参与农业创业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对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产业化尝试,以提高学生的农业创新创业能力,并最终实现产学研工作的开展。

三、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

未来农业的发展是科学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新型农业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农业院校不仅为國家提供农业人才,而且肩负着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使命,因此,农业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将是农业高职院校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慧.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2]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6-18.

[3]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4]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1-7.

[5]李伟,李辉,胡燕 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加强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的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1):144-147.

[6]王楠,吕杰,段玉玺 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6(6):15-19.

[7]海新权.新常态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15-18.

[8]高健,宋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4):39-41.

[9]冯伟,马金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96-1199.

[10]尚太玲,胡继连,张伟.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2):93-96.

[11]陈晓琳,江珩,李寅甲.与行业紧密结合,多模式培养农科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1(5):13-16.

[12]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69-70.

[13]易勇.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分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14]秦晓梁,李雨泽,王庆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17(3):47-51,94-95.

[15]张占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2-144.

[16]宋华明,朱立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3):74-77.

[17]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2):155-157.

[18]刘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索.时代教育,2016(6):41,43.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刘文 陈佳娴 谢秀凤 张祥会

第二篇: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的要素特质角度出发,结合农科类学院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索基层农科类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很大成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落后,与学生专业教育脱节,跟社会现实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针对性不强;实践机会偏少,指导帮扶跟不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1]而在部分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学生培养的工作由学校牵头、学院具体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校架构,具体的推动、实施由二级学院负责。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十几年的情况,对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在培养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并相互促进。

一、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农业高校扩招以来,农科类二级学院为扩大规模新增了一些相近的专业,师资相对不足,而人文社科类公共课师资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农科学生生源情况较之以前同质化趋重。由于农科类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专业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创新精神和思维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专业知识过窄、思维方式老化、独立思考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概述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提出了“一体双翼,两段双强,四分双需”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2]即围绕学生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专业教学特点,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进行分段教育。督促学生学好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给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成效

1.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素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使其潜力得到开发,智力获得发展;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意志力、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创业教育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从整体上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十字型”特征。[3]从纵向维度看,创新创业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分年级、分专业制定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行全程跟踪教育。从横向维度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结合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进行系统性教育,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体制和机制。

2.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实践路径。①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素质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这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不断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有志青年要想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必须端正态度、明确担当、积极向上、富于创新,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农学院在新生一入校就进行“学农、爱农、惠农”的专业思想教育,特邀知名教授和校友作报告,安排新生参观百年农大校史馆和中原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展学科及专业介绍;平时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校作人文社科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告;开展“科技文化节”、“金秋书画节”、“弘农”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培植学生爱农的文化基因;每周开展“指路明灯”教授导航活动;实行“全员导师制”,从本科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由每个学生自己在专业内选择导师,进一步加强师生间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上的交流沟通。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农科类学院应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农学院每年都要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通过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通过部分海外研修归国的教师在重点班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等拓展教学内容。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当前,教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小组协作等方法,营造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运用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新方法和新工具,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农学院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师考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教学观摩、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并促进教学内容上的不断更新。通过改造、新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硬件设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不断革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流程再造,引导了学生学习方法、方式的创新。④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而大学生创业所具备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农科类学院应围绕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三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切入,整合优化实验项目,增加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二是重视实习实训环节,把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此外,农科类学院还应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育人的形式。农学院在实践教学上一是吸收学科新知识、新内容、新技能,优化实验项目,积极改造升级基础实验室,开放一些学科、平台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重要节点,安排学生直接到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甚至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如在中牟县万滩基地为农学类班级每班划出几分地,“承包”给班级,给他们种子、化肥和农具,由班级自主生产管理,最后依据作物收成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做出总结考核。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及学生共同制订翔实的计划,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⑤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助推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农科类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是打造政策平台,出台创新争优的相关奖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入学分,加大对创新创优成绩突出者的奖励。二是打造宣传平台,邀请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学者到校讲学,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事迹、分享感受与经验。三是打造“竞赛”平台,以“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四是打造“自助”平台,鼓励支持更多学生自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五是打造“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相关的教学实验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六是打造“孵化”平台,筹集专项资金,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及评审,支持可行性强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农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农学院创新创优实施方案》,奖励内容涵盖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科研到社会服务,从学生活动到论文、成果等,极大鼓舞了师生干事创业的斗志。近几年,不仅每年都举行院士报告周活动,平时学术活动也频繁开展,袁隆平、杨叔子、尹卓等大家也与学生进行过面对面交流,每月均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给学生做报告。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5年在省级赛事上获金奖4项,国家级赛事上也获得金、银、铜奖各1项。鼓励学生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农业创想家”等自组织,拨出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农学院推进“全员导师制”,使学生尽早接触到老师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学院以“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首的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创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设立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RCT计划),开展对成熟高、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资金帮扶。⑥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易,只有将以上举措产生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师生,方能提振信心,砥砺前行。一是仔细梳理、总结成果。二是将其实现的路径展示出来。三是选树出最具代表性的集体和个人、用最好的荣誉和成果来激励大家。农学院近年来的学生考研率近40%,其中半数以上考取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1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社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1人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灵光团队的作品荣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王灵光先后当选“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获第十七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温振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大学生村干部”,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受到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被选举为省九次党代会代表。农学院在学生毕业季,举行“我的选择和奋斗”先进典型报告会,宣传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及较好就业创业学生的典型事迹。平时,则请回近年来的杰出校友作报告现身说法。2004级学生温振毕业后考取大学生村干部,带领村民建蔬菜大棚致富,被群众认作致富的领路人。2007级学生王灵光从流转土地开办种植专业合作社起步,至2013年9月,在郑州注册成立了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结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在他们的示范下,一大批有志创业的学生在校内成立了项目小组,出校门加入了创业队伍。如在读博士吕伟增的实体项目《“联莲看”互联网+莲藕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如2008级学生杨冲亚走上流转土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创业之路。

四、农业高校农科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1.农科类学院还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方法改革平台;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学习资源;加强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积极推行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实现教育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创新变革,达到以“教”的创新变革促“学”的创新变革。

2.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刚入大学时,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科知识。”农科类学生更需要跨学科的广度及批判思考的涵养。这样的培养需要学生改变被动接受信息的习惯,转而学习自己进行思考,面对批评时要提出并辩护自己的论证。

3.农科类学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世界趋势,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农科类学院也理应将“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之一。不仅需要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还需要管理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授课内容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2]彭文博,尹新明.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人才培养,2012,(1):65.

[3]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

作者:易振

第三篇: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深入研究农业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建议,包括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

[关键词]农业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胡太芳(1966- ),女,天津人,天津农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理论。(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农学院201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A3-11)

一、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虽然国外的高校教育并未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创新的内涵本身已经包含在创业教育之中。美国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将创新教育纳入传统的创业教育之中,通过两者的协调来引导在校学生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创业与创新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仅有利于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弥补我国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的缺陷,同时也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主题。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各地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陈希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我发展而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过程。这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新融入的教育理念,也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最明确的界定。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对高校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系统化整合,具体表现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形成良好的自我就业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大学生各类型创新创业行为的积极进行。

(二) 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高校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不断推进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农业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不能简单地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合二为一,而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特定化的机制,满足农业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计划。

对于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有着指导性的解读:高等教育的意义具有长远性,不仅仅是教授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生存技能、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培养足可以应对社会中职业的发展和变动;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增加学生与职业部门以及社会的交流,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增强学生对变化的快速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人口膨胀,导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后不能被动地投简历、等待被录用,而应化被动为主动,争取面试机会,提高自身就业的可能性。该宣言深刻阐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的重要性,为农业高校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阻力

我国对创新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深入,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要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进行创新性教育,其次是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再次是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最后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农业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传统创业教育机制的约束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发展中会遇到以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例如,在农业高校中没有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社会上也没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充分支持的文化内涵;教育部门虽然有相关的批文,但是因为一些鼓励创业培养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往往难以发挥具体的作用;一些地方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时还存在“空壳子”的现象,同时很多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难以具体落实;等等。

我国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整体比较落后,受固有的就业思维的影响较大,在学生自我能力开发上缺乏应有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源自国外,但是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农业高校在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仅仅是把已有的资源对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而较少突破固有条件的限制,对具体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更多地利用传统创业培养教育的感性经验而非实践应用,这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育机制的管理者需要拥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二是农业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实践性、创新性较强,要积极与外界进行联系,积极开拓新的农商机会。例如,很多农业院校开发了自己的酸奶制品,在各大高校内部进行销售。三是明确职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职业培养之中。四是专业课程、师资力量、配套设施将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

实际上,当前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一些农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而只是把一些固有的创业平台进行简单的对接,并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机制制订具体的实践培养计划。第二,尚未形成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校园文化,农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以务实、专研为核心内容,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接机制,在具体的课程教育、实践发展中没有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推广,与具体的农科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市场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活动并不多。第三,农业高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教育只专注于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没有将其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联系起来,同时没有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来确认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完成情况,甚至有部分农业高校根本没有设定特色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第四,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意识,创业是实践性的工作,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但是很多农业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不足

专业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既遇到了与大多数高校一样的问题,也面临与其自身特点相对应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由于学校类型不同,资金划拨很难有明确的标准。同时,单一化的资金来源,很容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审批的难度。农业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可以学习美国高校将创新项目联系到校外企业赞助的模式。例如,将饲料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农业高校创新研发联系到一起,专业化的实验室、研究室配置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扩展了基地建设的资金渠道。但是,当前许多农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扶植初创项目的重要意义。一些农业高校周边的科技园建设严重不足增加了创业孵化器建立的困难;一些农业高校虽然建立了创业孵化器,但是因为缺乏积极的宣传和专业化的管理,使得创业孵化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首先,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要明确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农业项目开发的商业计划策划,应以基地为平台,以创业孵化器为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如何通过具体项目策划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农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还要将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具体的计划与评估,从而依托商业项目将商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时,对那些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来说,需要安排相应的商业谈判、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仪态训练等基本课程。

其次,要注重课程培养的支撑性。农业高校的课程应按照相对的轻重、先后顺序来安排。创业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将专业课程构思到具体的商业实际上,需要按照“构思—立项—评估—供应链安排—产品效益”的程序来具体安排,明确何种农业产品适合市场需求,何种农业科技课题能够得到投资资金。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模拟课程的开发,并且将体验类的课程作为重点进行安排。

(二)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理念是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农业是我国的根本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学生,所以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农业高校的首要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农业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开拓能力之外,还要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实效,推动农业科学建设、生产建设、产品开发。农业高校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拓宽就业渠道是农业高校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因。农业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来鼓励农科学生团队合作模式的创新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联系到一起,为创新型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适应农业高校人才的潜力开发以及创新性、创造力的提升。

(三)完善软硬件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要落实到实处,必须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支撑体系。第一,建立符合农业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将本校已有的专业课程资源融入教育基地建设之中。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平台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团队开发项目、农业创意设计,对相关的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进行积极的宣传。第三,构建校内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创业信息,管理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网络创业联盟。

[参考文献]

[1]杨成才,吴承春,兰之祥.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究,2010(24).

[2]杨沛林,杨国会.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3]野秀芬,张红莲,吴海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4]赵菊扬.营建良好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7).

作者:胡太芳

上一篇:吉林体育学院硕士论文下一篇: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