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节目秉承“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以美食为载体,挖掘、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运用“电视+”手段助力国家扶贫战略,在文化价值、思想内涵、节目形态方面成为电视节目的佳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论文 篇1:

洪亮书画艺术馆在北京开馆

本刊讯 2015年6月6日,洪亮书画艺术馆在北京开馆。以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指导,依托洪亮及其书画篆刻艺术工作室研究型书画家团队的艺术与学术支持,北京立事企业董事长陈立升先生创建了洪亮书画艺术馆。洪亮书画艺术馆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集书画篆刻艺术研究、教学、创作、展览、鉴藏、交流、传播于一体的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馆。坐落在北京通州金桥园区69号。

洪亮书画艺术馆在筹建过程中得到洪亮的良9币益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李刚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艽艽等书画篆刻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熊伯齐、鲍贤伦、刘一闻、刘洪彪、王丹、于小山、骆恒光、范石甫、严学章、李纯博、张宇、潘传贤、张桐彦、郭强、赵熊、祝竹、解均、张瑞田、李庶民、孙家潭、陈浩、徐庆华、兰干武、孙稼阜、刘鸿田、冯宝麟、许守镇、邹涛等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以及海外近200位著名书画家的鼎力相助,他们惠赠书画精品以示祝贺。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之际已有书画藏品216件。

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简朴而隆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西泠印社、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文澜书画院、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中共绩溪县委宣传部、《书画艺术》杂志社、《书法报·书画天地》报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吴昌硕纪念馆、诸乐三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北京华夏两岸经济文化研究院、北京艺美联艺术文化有限公司、闽台书院、书圣画院、山东匡衡书画院、辽宁汇名轩书画院、安徽兆庭笔庄、珠海市北山艺术中心、浙江台州东山艺院、安吉县文化局、绩溪县文化艺术联合会、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等数十家中外单位和机构以及数百位各界人士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

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嘉宾有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会长杨贤足先生,中国法制出版社原社长祝立明先生,中国书协理事、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魏哲先生,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李小麟先生,工信部中国电子商会动漫与影视专委会秘书长陈一鸣先生,以及陈根凤、李钢、刘品成等60多位首都书画家和各界人士。

开幕式由于嘉祥先生和宋德利女士主持。陈立升董事长首先致欢迎辞,洪亮先生简要介绍了洪亮书画艺术馆的起源、筹备过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为我国培养一批研究型书画篆刻家和临鉴赏家。李刚先生代表洪亮工作室研究型书画家团队致辞。祝立明先生代表社会各界致辞。魏哲先生代表学术顾问致辞。他们对洪亮在学术、创作和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洪亮书画艺术馆寄于殷切希望。陈立升董事长和洪亮先生向学术顾问和馆长颁发聘书。刘品成馆长发表就职演说。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实践洪亮老师所提出的艺术创作上要有正气、清气、喜气、灵气、祥和之气的“五气说”,理论研究上要“学以致用,从书画创作实践中总结理论,并用总结出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书画教学上要“临创一体化”“本体语言一体教学法”;为我国培养一批研究型书画篆刻家和书画篆刻家鉴藏家而努力工作。

老领导杨贤足讲话。他们首先对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表示祝贺,并希望艺术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文化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智慧和力量。杨贤足、祝立明、魏哲、李小麟、陈一鸣等先生为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剪彩,随后嘉宾们合影并参观了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和当代书画名家祝贺作品展。

洪亮书画艺术馆聘请刘江、徐畅、李刚田、魏哲、吴雪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下设办公室、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鉴藏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不定期举办书画公益讲座和慈善拍卖活动,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论文 篇2:

发掘美食魅力 打造美好荧屏

【摘 要】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节目秉承“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以美食为载体,挖掘、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运用“电视+”手段助力国家扶贫战略,在文化价值、思想内涵、节目形态方面成为电视节目的佳作。

【关键词】电视节目;老家的味道;美食节目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成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指南,同时也是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的重大主题主线。2018年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依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闻舆论使命,开展了广泛实践。2018年1月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改版推出了大型美食文化节目《老家的味道》第三季。该档节目扎根中原,用平实的镜头发掘“老家河南”的美食魅力,溯源历史印记,追寻乡情记忆,蕴含着别样的文化价值;同时节目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传播主流价值观,以美食为媒,用小切口揭示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宣传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老家的味道》贴近生活,充满人情,体现出“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成为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电视佳作。
一、感受乡情乡味,传承豫菜文化

物产丰富的河南,盛产多品种的特色农产品。《老家的味道》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散落在乡村田野之中的特色食材,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为观众展现了包含乡音、乡情、乡味的影像图景。在第一期节目中,摄影师对卢氏鸡的饲养户王来红一路跟拍,画面中能飞起来的卢氏鸡、特点突出的卢氏绿壳鸡蛋,让人看后印象深刻。同时节目又通过旁白向观众介绍了卢氏鸡和所产鸡蛋的地域特色、营养价值。节目坚持用“原汁原味”的创作理念体现乡土食物本味,将槲包、橡子凉粉、小磨香油等寻常乡间美味的制作流程记录呈现,为观众勾勒出质朴的乡村景象,展现了乡土中国厚重的土地情结,塑造了电视荧屏上的“乡土文化”。

《老家的味道》沿袭河南卫视整体的基调和文化品格,对美食文化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寻味家常上,还关注了传统豫菜和河南老字号题材。比如,慈禧太后夸赞“鲤鱼焙面”是“龙肉甘美华如玉,龙须焦脆细如丝”。这原本是劳苦人民餐桌上的奢望,现在已成为平民百姓的家常便饭。“煎扒鲭鱼”被康有为称赞为“味烹侯鲭”,其技法传入民间成为豫菜俗语“扒菜不勾英,汤汁自来黏”。节目营造出历史与现代的纵深交织,让观众在赏鉴美食的同时,仿佛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除此之外,邢家锅贴传世三代、沙家柴火卤牛肉薪火不熄、开封第一楼灌汤包童叟无欺等一系列老字号的故事,也向观众传递了生生不息的中华饮食文化精神。

广播电视节目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來源,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把电视台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老家的味道》这档上星卫视的节目,扎根中原大地,立足中华饮食文化,具有相当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为凸显河南文化,塑造河南形象做出了贡献。
二、助力脱贫,传播主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扶贫潮,各类电视扶贫节目纷纷涌现。《老家的味道》从第三季开始,节目融入了更多扶贫立意,在节目总监沈伟看来,通过展示食材故事,推介各地特色食材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是《老家的味道》作为一档美食节目的独特之处。[1]1月5日,《老家的味道》播出了三门峡市李刚家将近1000只卢氏鸡,因遭遇大雪销售受阻的事儿。很快政府部门、企业、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之后,郑州一家餐厅负责人将李刚家的卢氏鸡全部收购,解了燃眉之急。

电视扶贫节目如何讲好扶贫故事,关系到节目成败。《老家的味道》在故事讲述方面,对贫困情节做“软化”处理,没有将贫困户苦难的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用主人公与每一种土特产之间的种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个富有人情味的生动故事,让原本只有色香味的食材拥有了温度和感情。《老家的味道》在讲述“野菜男孩”吴元康的故事时,没有将他单亲留守儿童的身份一味放大,而是讲述了他与奶奶祖孙俩相依为命,用乡间美食对抗贫苦生活的温情日常。这种美食与情感结合的故事讲述方式,既为河南特色的乡土特产作了宣传,也赋予了食物人文内涵。

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喉舌,要大力宣传展示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形成的生动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老家的味道》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记录下老字号振兴过程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诚信经营,沙家柴火卤牛肉坚持老工艺老做法,每天800斤的生产量,目的是保证质量追求对顾客的“老味道”的承诺;开封第一楼灌汤包,童叟无欺,任何一笼包子,一定标准化生产,不多一分不少一秒,为观众上了一堂诚信教育课。家风传承也在老字号的故事中多为体现。齐家大刀面的祖上真传,坚持手工制作,还原最本真的味道;沙家卤牛肉源自明清时期,坚持香料配方,世袭相传;邢家锅贴三代相传,以此支撑家业,规模不断扩大。节目通过鲜活的事例,弘扬了中华家风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老家的味道》助力脱贫攻坚,体现出了电视扶贫节目新的策划理念、叙事手段和传播方式,并结合现实背景记录新时代,宣传新思想,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电视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提供了借鉴。
三、服务生活,创新节目形态

作为一档美食节目,从节目的呈现方式来看,《老家的味道》融合“纪录片型”和“厨师教学型”两种美食节目类型。“纪录片”部分讲述推荐的特色农产品食材故事,“厨师教学”部分教观众如何做推荐的食材。纪录片外拍,再加上演播室教学,使得节目有了两个时空场景,节目形式不再单一。较之《味道中山》《回家吃饭》等国内以单一类型为主的美食节目来说,《老家味道》打出了风格差异牌。

《老家的味道》节目中,制作精美的纪录片,是节目的一大看点。纪录片被喻为“人类生存之镜”,借用纪录片的纪实理念与呈现方式,能够很好地打破节目与现实的割裂感,真实还原美食的制作流程以及美食背后人物的精神状态。《老家的味道》镜头在表现沙家卤牛肉的时候,节目从沙梦龙选牛肉、腌牛肉,煮牛肉、晾牛肉,全过程记录卤牛肉的生产过程。最难得的镜头是沙家父女的一段精彩对话,女儿对父亲“为啥不用电”、“为啥不多卤”的质疑,用纪实语言的真实性塑造了独具魅力的影像空间,表达出老字号对品质和诚信的坚守。

节目形态创新方面,《老家的味道》还运用“电视+”思维,通过“电视+互联网”“电视+电商”带来的跨屏传播和互动,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桎梏,成为台网融合的成功实践。《老家的味道》节目播出的时候,观众可以通过实时二维扫码,定制节目中所介绍的菜品和食材。运用“电视+电商”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农民利用电商平台的便利性销售农副产品,推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电视+电商”合作联盟的建立,是外部组织内部化的过程,减少了媒体和电商平台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因媒体的介入,农产品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也节省了消费者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而媒体本身也借助“战略联盟”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广告经营模式,找到了一条互联网线上生存的出路,最终促成了农民、电商、媒体、消费者多方受益。[2]此外,这种举措不但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呼应,也符合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大势,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助力脱贫将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培训班上说,今后广播电视必须继续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自主创新原则,不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不沉溺于个人的浅吟低唱、自娱自乐。《老家的味道》从多个角度践行了“小大正”原则,让辛勤劳动的普通百姓成为节目主角,把社会效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为节目注入沉稳大气的家国情怀;弘扬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温暖、阳光、正气的能量传递给观众。国家广电总局在对《老家的味道》的专题点评中指出: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振兴河南老字号”系列节目,传承了中华美食的文化之美,从历史、人文和新时代的视角,记录了老字号传承人对文化、诚信、道德的执着坚守。可以说,《老家的味道》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营造出了新气象。

注释:

[1]《老家的味道》:可分享的“土味”美食,可“触碰”的传统文化,https://mp.weixin.qq.com/s/3bAa_tFQHvXn2ES2Ch4NfQ

[2]曾国欢,陈端.“电视+电商”:立体化运作与纵深向价值链重构——“互联网+”时代广电运营的模式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6(02).

参考文献:

[1]田进.宣传新思想 记录新时代 营造新气象 展示新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有线电视,2018(02).

[2]高长力.记录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J].电视研究,2018(01).

(作者: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陈成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论文 篇3:

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管窥

闻名于世的植物学家胡先骕,一手创立庐山植物园、成立中国植物学会、并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于1945年发现并命名了引起世界轰动的“活化石”水杉让他扬名海内外,他因此被毛泽东称为“植物学界的老祖宗”。但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是,胡先骕还是一位观点独到、成就斐然的教育学家,先后接受新旧学堂两种教育,又曾两次赴美留学,他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北大、北师大、清华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创建国立中正大学并任首任校长,从事高等教育达四十余年。丰富的教育经历和实践经验,促使其教育思想日益丰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成为“学衡派中思考中国教育改革最具系统的人”。长期被人忽视的胡先骕教育思想逐渐被人记起,他的一些教育理念,尤其高等教育思想渐渐浮现在世人眼前。研究梳理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育为根本,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1913年,远渡重洋留学美国的胡先骕,接触到了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认为,近代西方虽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但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善恶观念日益淡薄,须高扬人文精神,恢复道德尊严。而这些人文理念也与胡先骕自小接触的注重德行的儒家传统思想有相通之处,“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与纯教物质之律者相对而言”。在“中西合璧”思想的指导下,胡先骕提出“全面教育”之论,他说,“人民之生活,非仅包括狭义之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而已也,若仅限于物质生活,则人类异于禽兽几希”。“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增进知能,修养德性,以期适应一切生活的环境”。他说,“我们一生的精力不应该限于职业知识,在从事职业之暇,应善处利用时间,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世界是无限的知识。”

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胡先骕继承传统文人的教育思想,再次将道德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注重文史哲等科目。“庶于求物质学问之外,复知有适当之精神修养。”关于在高等教育中思想品德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他在《说今日教育之危机》中说:“今日学校中一般课程乃术也,四维八德乃德也,有术而无德,不得为君子之儒,有德而无术,尚不失笃行之士焉。至今日至少每一大学生,于入大学时,即当立任天下之志,有以先知觉后知之心。斯之为立德,至于术则次要之事耳。”因此,“德”为立身之本,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仅使学生通晓专业技能,而应加强精神的修养,以圣贤之风期许之。那些仅仅以成绩单为评判标准的教学规则只会让学生埋头读书,无益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胡先骕的德育思想提出于“五四运动”后,“打倒孔家店”、放弃传统文化教育的变革时期,教育提倡全盘西化,追求专业化、功利化,忽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华部分,这一现象也与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是相似的。而他的德育优先的教育思想是有益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思想。胡先骕曾深有感触的说:“今日我国之教育,则不知注重人格之修养,但知传习知识而已,甚至为师者,其德性人格即无足称,而其所行所为每招生徒之鄙视,如此焉能启迪生徒使之上达乎?故以后在各级学校训育必须视为教学尤为重要,而择师尤须注重德行,……生徒之行检卑劣不堪悔者,虽学业优异,亦在摈斥之列,务使生徒咸知敦品励行之重要,远在求知之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德育优先不仅要求学生,老师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作为师长,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胡先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不仅使被训练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分子,而且使其成为具备高尚人格的一个人”。因此,胡先骕的教育思想旨在培育“知行合一”、“ 德术兼备”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大学教育,即贵专精、尤贵宏通

胡先骕作为知名学者专家,不仅仅在植物学方面成就显著,他在文学、教育学方面依然颇有建树,他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学衡派”的主将,1920年代他与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向胡适等人发起反击,被称“南北二胡”;他也是民国时期与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齐名的大学校长。而且植物学与地质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等亦有关系,使其知识结构异常多元化立体化。可能由于其多元、综合的个人成就,对于高等教育,他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必使诸生多有自由讲习研求之机会,而不可过于专业化。”胡先骕认为,大学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之教育,要有高深、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专心专业科目,更要注重专业以外的知识的涉猎,尤其是人文社科知识。胡先骕发现,在那个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受美国教育的影响,重视“专精”,忽视“宏通”,此弊端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如果‘专精’是‘求’的目的,‘广博’则是‘求’的基础,无‘广博’作基础,‘专精’亦达不到。”同时,受实用主义和功力主义影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首先考虑其今后职业需求。往往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选修课、基础课等。胡先骕任校长的国立中正大学革新教育观念规定,鼓励学生跨学院、跨系科选修,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0%。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学校非专为职业而设,学校尽讲职业教育则偏矣。”要成一流之专家,形成完善独立之人格,需打通各门学科,宏观贯通。

此外,对于炙手可热的博士学位,胡先骕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学位固然重要,但学生不能片面的盲目的追求博士学位,而应是将广博的知识放在首位,这才是最实际的。“过于重视学位,则有学位万能之误解。”博士学位的研究注重某一方向的研究,且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研究的宽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对有限。学位不过一证明,不可轻视,也不能过于重视。当今很多高校等单位唯博士看齐,而忽视其实际业务技能,致使很多人走向歪门邪道骗取博士学位,导致一些学生一方面为博士学位而求学,专而不博,另一方面弄虚作假、骗取学位。胡先骕对于博士学位的看法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他特别提倡“希腊爱智之精神”与宋儒“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精神。此外,与对博士学位的见解一脉相承的是胡先骕对实习、实验的重视,科学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作为其立身之本,更要注重其动手能力。“当时的中正大学工学院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物理、机电、化工、水工、动力等实验室,还设有锻、模、铸、金4个实习工厂。农学院创办了农场、牧场、林场、动植物培育园,陆续建立了昆虫、植物病理、果树、农作物、造林、森林利用、寄生虫等研究室和实验室, 拥有高倍显微镜20多架, 搜集了珍贵标本与切片数千种, 广西植物蜡叶标本万余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则走出学校眼高手低、不知所措;重实践,轻理论,则基础薄,发展缺后劲。

三、名师名校,独立自强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高等教育中,大师是其关键,胡先骕推崇名师,他认为:“得聆名师一点钟之言论,其益恐较二三流教师之反复解释为大也。”“大学教授亦必须学术宏通品德高尚可为青年表率者始得充任。”要办好大学需广揽人才,胡先骕在担任中正大学校长时,开放、包容、不拘一格广纳贤士,破旧立新,无门户之见,竭尽全力聘请大批名流学者来中正。总计有120人,其中清华大学毕业的有20余人,留学生近半数,多数为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

1925年,胡先骕发表了《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对留学问题做了积极深入的讨论,胡先骕曾两次留学美国,对留学生教育和国内高等教育有深刻认识,对留学美国和留学日本有自己的看法,并做了比较。“在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教育自应独立,不可扶墙摸壁,唯洋人马首是瞻。”留学教育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治标之方法”。 他认为留学教育当慎之,不可盲目,要在国内打下扎实基础,他举例日本,“日本派遣留学欧美,必须大学卒业,身任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或教员若干年,始有派遣之资格。”经过大学教育和工作磨练,才有益于出去与名师接触和交换学术意见。而中国则大多是派遣大量学生学习基本课程,日本的留学重在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这也是国内留学应当注意借鉴的地方。另外要选择名校名师,应向多个国家派遣留学生,文化的丰富性、教育的开放性是塑造完整知识结构的基础。

以上探讨只为胡先骕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管中窥豹,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当时胡先骕先生的高瞻远瞩之处做了概述,以期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意义。胡先骕的一生,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西方自由独立思想融会贯通于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中,德术兼备、尤贵宏通。他在主持中正大学时积累的诸多教育经验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和精神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先骕不应被遗忘,他的教育思想也不应被遗忘。

参考文献:

[1]郑师渠.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先骕译,吴宓“附识”.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J].学衡,1922,(03).

[3]郑世渠.新人文主义与胡先骕的教育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6,(01).

[4]张大为.胡先骕文存[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5]胡先骕.教育之改造[J].大众日报丛书,1945,(12).

[6]梁耀祖.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施概括[J].山东民众教育,1932,(06).

[7]胡先骕.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J].东方杂志,1925,(09).

[8]周葱秀.论胡先骕的教育观——胡先骕逝世35周年祭[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2).

[9]蒋梦麟.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0]柳志慎,胡启鹏,李红.原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博士的风范——缅怀永远的老师[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何静 蔡海波 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330047)

作者:何静 蔡海波

上一篇:电子商务企业会计影响论文下一篇:培养创新能力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