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造型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涉及设计专业学生对点线面视觉形态、肌理以及图形语言的学习,是学生基于绘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方式展示形态、肌理、节奏、韵律等要素的表达形式。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提供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学习造型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论文 篇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摘 要:美术基础课程在现代化设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基础课程对专业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围绕着基础课程的问题,我们要清除认识上的模糊性。并强调要加强针对性的基础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设计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基础课程;专业设计;思维;创新

一个严峻的现实总是摆在我们面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位置模糊不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课程究竟放在什么位置?基础的作用是被加强还是被弱化了,这一直是争论的重要问题。实际上争议焦点的实质是将基础摆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真正显现和释放出基础的作用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必须有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级设计人才。这就需要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应当看到,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开放和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必然会在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产生碰撞,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如何破解数量扩招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突出的问题。当然,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它涉及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教育审美与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等方面。

1 认识的模糊性导致美术基础课程被“忽悠”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位居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前三名。然而,学生就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不成比例的对照令人深思。是国民经济和产业没有需求吗?回答上是否定的。中国有着最为庞大和完善的制造产业体系,加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设计人才都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问题和矛盾在于,企业和公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需求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贴上大学学历标签的毕业生。

毫无疑问,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恰恰印证了高等艺术教育质量与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存在着的差距。学生的质量不仅与创意思维能力不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讲,基础扎实的学生往往专业能力强,基础差的学生则专业水平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当然,这是带有最普遍性的问题,如果讲个案与特殊性则另当别论。

可见,中国高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确实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即专业基础不牢,学生的造型能力差,可以说这是大多数学校出现的现象。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传统基础教学理念与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理念之争,实质上是关系到是否将学生的基础夯实,让他们今后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大问题。

不难看出,在不少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本来是“通识性”的美术基础教学却在与国际专业教学接轨的口号下被包装成“创意素描”,“专业色彩” 等等,连基础的知识和基本功都未掌握却要求学生去进行“创新,创意表现”,这就使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在专业基础未能得到很好地训练的情形下,就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教学阶段”,对学生而言完全是拔苗助长。等到大学的美术基础课学过后,他们的美术基础自然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为今后的专业发展留下了一种潜伏的危机。

其实,教育与国际接轨本身并无错误,问题在于,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同。在素质教育方面如美术,音乐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它的初等至中等教育阶段就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学生进入高中年级后依学习成绩的不同而派选学习方向,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被分流到艺术班,在短短的几个月速成后进入大学学习艺术设计。显然,二者之间的基础素质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观点认为,艺术设计仅仅要的是创意思维与创新表现方法,与基础关系不大,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在所有的设计领域,大师级的设计师除了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创新意识与众不同外,还与他们的扎实基本功有着巨大的关系。还有的观点认为,美术基础与专业基础的针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否认专业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重要性,并要强调专业基础教学对专业设计教学的作用,使专业基础的普遍性有机地融入专业设计门类的特殊性之中。但是,我们知道,“美术” 之谓,其本义是工艺设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术基础即专业设计基础,是设计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际上美术基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涵盖着审美判断力与审美表现力。美术基本教学对于专业设计所具备和包含的诸多作用与意义,我们应该有比较全面的探讨与认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墨守成规地按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和目标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而更切实的是要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将美术基础夯实,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专业水平。

2 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创意图解能力

美术基础课程的特性决定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且要在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实现统一。所谓理论性就是要将其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弄清,每门课程的知识节点在理论上搞清楚。就美术理论基础而言,它涵盖了几个方面,简言之,美术史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把控美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及文艺思潮与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美术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审美思维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而在实践上对理论的运用,可以深化基础训练,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关艺术的思索与理论探究会积淀为一种设计的艺术素质。

在实践中特别重要的是注重手、脑的训练,讲究手、脑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的方法与手段。所谓“心手相师”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造型表现中,无论是点、线、面、色彩、肌理、虚实、空间的表现都是由手去完成的。手的感觉决定着画面和设计的效果。而脑作为神经中枢是指挥手的运动的决策系统,脑对人的手而言,既具有宏观的战略作用,又有微观的战术作用,是调控手的关键,真正体现得心应手。实际上,对手的训练不仅仅在于手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手训练达到练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现态,可以实现开拓人的思维的目的。在训练思维能力方面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可谓是异曲同工,在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

美术基础的好与差决定了手绘能力的强弱。从设计角度上讲,设计的创意思维既是创形思维(形象思维),形的图解与生成过程既是创意思维与设计观念的外化过程。外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手绘草图,而对草图的审判与研读又可以激发新的设计灵感,产生深度的创意思维。从另一角度讲,美术基础训练积淀的形式美感移植在创意思维与设计观念的外化过程中既是设计意义上的审美判断力,对形的图解与生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术基础课程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

3 美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的有效对接

不可否认,美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是不同阶段性的课程,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教学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它们虽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如果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归纳,就会发现在造型、色彩、技法方面存在着共性。无论是基础还是专业设计都需要这方面的表现能力。所不同的是这些表现力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共性既是它们的有效对接点。从审美意义上讲,专业设计与艺术表现在高深层次上的审美理想是趋同的,只不过表象不同罢了。

设计专业设计涉及材料、工艺、方法,它既存在着局限性,又呈现出特殊性。专业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市场、民俗、社会学、心理、生理等等,加上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要求,同时又要兼具艺术性,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所以专业设计表现所要求的造型、色彩、技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个系统工程。

正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当然,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课程。这些课程不能简单地叠加,而是要构成一个相互通融的课程结构。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节点,使课程设置具有方向性,科学性与秩序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为了使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的效果达到最佳,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的评价应有设计专业方面的要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对提高美术基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作为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如何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认真研究,以其对设计艺术的深度理解与体验去引导学生,使其从中得到最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设计艺术的理解与认知。

因此,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需要基础课程的教师要熟悉和了解专业设计,并与专业教师多沟通交流,听取专业教师对基础课程教学的意见,在教学交流的互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师及教研部门要追踪调查已毕业的学生,认真分析毕业生在社会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情况,发展情况,并将不同情况与之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基础课程所需要调整的重要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同时还应发现难点,并找到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总之,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它应随着社会、时代、专业的要求而不断变化。高校应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用的设计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梁跃(1958—),男,湖北荆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毕业,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研究以及绘画创作。

作者:梁跃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论文 篇2: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摘 要]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涉及设计专业学生对点线面视觉形态、肌理以及图形语言的学习,是学生基于绘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方式展示形态、肌理、节奏、韵律等要素的表达形式。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方法

一、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智造大国”“无界零售时代”“共享时代”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计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最直接的途径,应该紧随时代发展背景,从课程教学抓起,以授课对象为中心,立足课堂和教学。

(一)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是建筑、雕塑、绘画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此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立足设计为人、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自媒体与大众生活的互融,人们精神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提升品牌形象以及宣传策划的重要性。学校立足社会现实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基于传统平面设计“三大构成”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作业评价体系方面都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提高对课程教学的重视以及授课效率。

(二)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

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早期“三大构成”概念的基础知识学习下,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设计教育现状的教学模式。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专业基础教学部,重点研究设计的基础课程并开设“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基础教学研究、工作室教学体系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若干发展阶段。与传统设计门类相比较,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以其创作虚拟现实化、综合化、多元化等优点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但基础教育的不足也被凸显无疑: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的欠缺和不足、教学内容的不够完善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现实设计的脱轨等,使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各大高校盛行。

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总结如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墨守成规

构成艺术本身就是随着技术与观念的发展应运而生。人们不断提高对事物与结构的认知,对视觉的再现也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重复与复制,主观意识的加入更应该被重视和应用在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学中。但由于传统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还有很多教师都在沿用传统的理论授课加“构成式”作业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被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大减弱的同时也固化了对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很多学生会误解这是美术类的“手工课”或者是冷门的专业课。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这一课程属于“模式化”的学科,认为依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即可,并没有进行知识的创新、教学的创新,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2]。

(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PPT+黑板”的方式为主,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案例的讲述与设计史论的描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基于“工具/手段、形态/色彩、感觉/逻辑”培养目标以及教学重点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而言,单纯地用语言讲解是较为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难度也比较大,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衔接课程,是学生从美术概念跨入设计范畴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很多学生在掌握基础设计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充满疑惑,不理解课程和设计应用之间的关系。在很多高校,由于后续课程衔接不足,也没有很好地完成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平面设计基础这门课。课程立足于美术基础培训,设置了写生写实、抽象变形、平面二维图形、立体三维造型的课程教学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长远规划。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此学科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同时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繁琐,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就存在知識结构逻辑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融合的问题,教师依照这样的目标开展教学,学生只能是学习好某一阶段的知识,所学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知识难以连贯起来,这对学生以后实际应用知识极为不利[3]。所以,在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缺乏长远规划这一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导致教学反馈较少

平面设计这一学科侧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但就院校所开展的实际教学课程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院校在开展这一课程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理论内容的讲解,教师在很多时候都忽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设计语言的创新以及表现形式的探索。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课时设置等。很多教师还是基于“理论—课后训练—作业打分”这一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对学生每个阶段、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做到一一了解,所有的教学效果都归功于期末的“大作业”。另外,学校在设置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中,因为对此课程不够重视,所以将此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如此情况下,导致大部分学生流失以及对课程的不够重视,迈入社会的学生在平面设计实践中难以发挥自己的实力,不能正确认识设计基础知识与设计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开展这一课程实际教学中,应首先立足课堂,组织创新教学形式,设计教学内容,以多种授课形式组织课堂。例如,在平面设计点线面基础语言知识讲解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基于绘画手段的点线面、基于计算机软件操作的点线面、基于摄影方式记录的点线面等各种表现方式的课堂内容呈现教学。其次,教师应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将以前的课程教学经验与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并在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以此实现新旧教学理念的融合,促使教学工作的落实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4]。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结果的反馈,设置有效合理的训练课题,以“小练习、大课题、阶段检测”为模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总结给出引导和判断,促使学习效果高效化。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围绕授课主题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新教学环境下,教师在开展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也可以将抽象的平面设计知识形象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5]。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在此平台中为学生设置课前预习内容,将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视频和课件发布到平台上,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三)对教学课程目标进行合理设置

教师在设置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基于岗位需求,以培养社会的应用型和急需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教师在具体进行课时目标设定中,可以保留传统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经典部分,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创作方式。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色彩知识、构成基础、图形语言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作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在设置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将创新作为教学的长远目标,掌握平面设计语言的同时,加深对形式美感的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创意,培养发散性思维,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以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层次设置,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林恩.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探讨:以中央美院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1):85-86.

[2]邬烈炎.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3]郭兰.基于形式分析和几何操作的设计方法教学:南加州建筑学院1B设计工作室教学研究[J].新建筑,2017(6):121-125.

[4]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李晓飞,陈燕,李顺.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项目分层设计研究: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8(2):70-74.

[6]萬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平面广告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4(2):196-197.

编辑 冯永霞

作者:房婷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论文 篇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效果图训练课程探索与研究

摘 要:效果图训练课程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其传统以培训学生手绘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如今数字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环境背景下已显得过于保守与单一,该文就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效果图训练课程中作出相应的理论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效果图 数字化教学 手绘 计算机软件

效果图表现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艺术等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表现环节,设计师效果图绘制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思维的转化能否顺畅,设计成果的表达是否合理、准确。效果图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维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1998年9月澳大利亚工业设计委员会就堪培拉大学工业设计系进行的调查指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十项技能中的第一项即为:应具备优秀的效果图绘制和徒手作画的能力。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未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具备良好的效果图绘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 效果图训练课程简介

效果图训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之一,是产品设计人员必需掌握的艺术设计成果图形转化的相关知识,是思维意念向“物化”转变的关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设计类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生存工具”—— 设计表达能力,并借此提升和完善设计思维,进行有效的交流,最终提升设计的整体质量,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目的在于具备绘画产品设计表现图的能力。产品设计表现图的表现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从想象到具体,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思维过程的体现。设计师在一定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指导下,遵循开发方向,提供产品预想的方案,利用设计表现图将头脑中一闪而过的设计构思迅速、清晰地表现在纸上,展示给生产、销售等各类人员,从而进行协调沟通;另一方面,设计表现也能够活跃设计思维使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延展,诱导设计师探求、发展、完善新的形态,激发新的创造思维产生。因此说,效果图训练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效果图训练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效果图训练课程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体系一直未有较大的更新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训练学生效果图的徒手绘画能力为主,运用马克笔、色粉、水粉、彩色铅笔以及尺规等作图工具在纸张上进行徒手绘制效果图创作。授课步骤首先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进行理论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绘制效果图的方法与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通过课上示范绘画加深学生对绘制效果图步骤的直观感受,随后就可以于课上进行绘制效果图的实践练习。通常为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效果图绘制作业,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大量的手绘效果图练习,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效果图绘制这项工业设计专业必备技能。教学场所一般为工业设计专业专用教室(因绘制效果图需要运用水粉、广告色等特殊颜料工具,故不适宜在普通教室进行绘画创作),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绘画与交流空间,营造轻松的绘画艺术氛围。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效果图训练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现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有关于《效果图训练》课程从传统教育手段向适应时代需求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研究一直是设计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热点内容,课程建设强调手绘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掌握工具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设计实践环境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建设、网络支持和信息更新等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1 效果图训练课程数字化教学基本内涵

所谓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指运用电脑网络技术,把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载体用来辅助教学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及其它教学辅助手段,如实物投影、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综合地使用更为现代化教学模式锦上添花。效果图训练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主要指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大量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手段来丰富课件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视觉记忆,引发学生对相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2)主要指结合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习掌握的平面及三维建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 MAX rhino、pro E等对手绘绘制效果图进行电脑软件的二次加工与创作,可将纸质效果图通过照相、扫描等手段转换成数字图片的形式以便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

3.2 效果图训练课程数字化教学的优越性

(1)效果图训练要求初学者大量进行产品表现图的临摹训练,除去教材上提供的素材,通过网络途径寻找优秀的效果图作品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大量优秀的效果图作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展示,或者于课上播放录制的优秀产品设计师绘制效果图时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可了解掌握更多的绘图技巧与个人心得经验,扩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增强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2)效果图训练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设计表达能力,并对产品造型空间形体具有一定的整体把握和鉴赏能力,这与电脑绘制效果图课程的培训目的是如出一辙的,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本质都是追求“产品形象”的表达。因此二者相结合能够将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很好的融合与互补。效果图徒手绘制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对绘制效果图有亲手接触的触觉体验,对产品形体、光影、材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脑部思考与手部操作的密切合作;对色彩的调配掌握最直接的第一手经验,是对设计者个人绘画能力的十分高效的培养手段,这些特点都为结合电脑软件进行效果图的再加工创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个人经验,使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电脑软件的操作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保证。但同时徒手绘制效果图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于对于产品表现图形体、质感、材料、色彩表现的技术难度要求较高,难以做到十分精确的描绘,而计算机软件制图恰好能对这方面进行有效的修补与完善。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的精确制图功能对手绘效果图进行形体上的细致修改,对多余的、毛糙的线条进行擦除与细化,进行颜色上的调节与修正,使材质更为逼真,营造类似于产品使用真实环境的场景图作为画面背景等,上述绘图软件特质都为效果图的再次创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再者,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效果图的二次创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脑制图软件提供了契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达到现代设计对合格的设计师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绘图虽然具有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但其技术依赖于数字化程式基础,缺少人为的创造力与随机的表现,而人徒手绘制效果图充分体现了绘画者个人的表现特色,当笔与纸张接触时会产生随机多变的不确定的笔触,这些都为效果图创作的精彩提供了偶然性的可能,使画面更富有人情味,同时这些也是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而无法做到的,因此手绘结合计算机共同合作完成效果图创作必将将两种手段的优点进行结合,缺点进行弥补。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效果图训练课程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使教师在具有原有手绘效果图示范能力的基础之上,同时要求其应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绘图水平,为学生做二者相结合的示范演示,以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就教学场所而言,进行效果图训练课程数字化改革应在本门课程教学学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验学时,效果图手绘阶段在专用教室中完成,而计算机软件再创作则应在机房完成。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效果图训练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化,为未来效果图训练课教学进行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伟.设计表现技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王庆武.色彩构成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3] 张献梅.传统手绘效果图和现代电脑效果图制作的结合[J].辽宁高职学报,2003(8).

作者:鲁静茹 史立秋

上一篇:质量监控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发展我国光纤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