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职高专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也不能追求“以学术为逻辑起点”的阅读教学法。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移动媒体时代中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摘 要:大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各种困境。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式契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并有助于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在移动媒体时代中,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移动学习活动有充裕的技术条件,也有必要性。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移动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利用移动媒体,根据移动学习理念,变革、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移动学习

阅读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大学生素养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却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是在全民阅读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的质量越来越低。如胡凤娥对江西某大学学生阅读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图书借阅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的借阅量不足2008年的六成。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稳居借阅量前列,经典名作则受到冷落[1]。其次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学生在专业学习重任下,对大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应付了事,难以主动、深入地进行阅读。再次,在工具性价值理念下,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去获取对其成绩、就业等有直接帮助的知识,而对于大学语文阅读这种见效慢、效果间接的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再加上教学理念、阅读材料陈旧等各种因素,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确实不易,其效果也是堪忧。因此,理性分析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在新的环境中,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变革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由爱尔兰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根于2000年引入我国,该理念一经引入就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移动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近年随着移动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全民”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其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解决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也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移动学习活动也有非常充裕的物体和技术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性、现实基础,以及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主动吸纳移动教学的理念、方法、模式,根据新形势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探讨。

一、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移动學习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一)移动学习的理念符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开放性、自主性、人文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它没有硬性的教学目的,没有应试的要求。它更强调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获取资源、自主阅读,并在这种自主学习过程中吸纳知识,提高素养。因此它不能拘泥于课堂和教材,必须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去自主获取阅读材料,开拓阅读空间。它虽然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高语言和文学素养,并获得社会、人生、情感等方面的体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移动学习强调的就是学习者自己去获取学习资源,自己开展学习活动,自己推进知识的建构过程。而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中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其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而它强调学习者应当突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理念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高度契合。开展移动学习活动,有助于开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空范围,丰富阅读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解决当下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使得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移动学习活动成为必要,也为其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毋庸置疑,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了移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几乎是“全民”普及。而使用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大学生比例也较高。据刘亚等人对杭州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阅读过,而有超过81%的大学生每天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3]。可以说,只要学生愿意,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与大学语文相关的阅读活动不存在任何障碍。而实践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往往远多于接触图书、报刊等纸媒的时间。据齐智慧等人对周口师范学院学生所做的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有60%的学生的使用时间为5小时,有48%的学生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5%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手机[4]。如果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移动媒体,无疑是忽略了大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媒介,也将错过移动媒体所连接的海量的阅读资源和它所提供的灵活、新颖的学习理念、方式。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移动学习活动,不仅有着充裕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也成为一种必要。那么如何改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化为大学语文阅读的移动学习行为,就成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移动学习视域下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

(一)要高度重视移动学习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移动学习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路径依赖”,教师们依然将目光主要聚集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纸质媒体。而对移动媒体时代中,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媒介等方面的改变缺乏敏感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有些大学语文教师甚至对学生使用移动媒体非常反感,将移动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将移动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对立。这使得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移动学习的开展缺乏“原初”动力。因此,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教研活动等方式,引起大学语文教师对移动学习的重视。而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主动转变刻板观念,去吸收移动学习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养分。

(二)培养学生利用移动媒体进行阅读的自主性、自觉性

自主性是移动学习的灵魂。学生手中的移动设备,互联网中海量的阅读资源,都只是提供了阅读教学的物质条件。而能否将这些物质条件转化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能否将学生使用移动媒体的行为转化为移动学习行为,其中的关键就是学生能否自觉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与大学语文学习相关的阅读活动。而目前,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是用于語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情况并不理想。如刘亚对杭州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所做的调查发现,学生使用手机以了解资讯、休闲娱乐、利用片段时间为最主要。仅有32.4%的学生表示将手机用于学习目的。而这32.4%中的学生中仅有约24%的学生表示会将手机用于补充文学阅读[3]。因此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自觉性、自主性,将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有效转化为一种大学语文阅读的移动学习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重要。移动阅读自觉性、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问题,有赖于语言文学网站建设、开发方便易用的阅读软件、加强文学作品的网络营销等大学语文教学之外的基础性工作。当然大学语文教学也可以有所作为。如教师可采取主动与学生交流移动阅读的经验和心得;布置移动阅读作业;通过QQ群、SNS网站、微信等建构移动阅读小组,对学生移动学习活动加以引导;在学习成绩评定方面加入移动学习的因子,对学生的移动阅读活动给予适当激励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自觉性、自主性。

(三)树立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理念

首先是时间、空间的开放。移动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时空不能拘泥于狭小的课内时间和教室之内,要认识到移动媒体所开拓的广阔时空,都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空。要善于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工作,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激发兴趣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通过移动媒体去寻求阅读资源,展开阅读活动。其次是思想观念上的开放。移动媒体上的材料丰富,话语形态鲜活,思想多元,既有与传统阅读材料相近的,也有迥然不同的;而移动学习的方式更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更多元、平等,更注重互动性甚至是娱乐性、游戏性等。因此需要教师在坚守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更多地去宽容和谅解。需要教师克服某些刻板方法和思想,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以更宽广的胸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克服其移动阅读行为中存在的缺陷

移动学习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某些缺陷,需要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注意并克服。一是网络世界中的资源鱼龙混杂,既有优质的阅读资源,也有无益甚至有害的阅读材料。现实中,大学生接触色情、暴力、反动阅读材料的情况不在少数。因此需要教师当好移动学习的“引导者”和“滤清器”的角色,去过滤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将学生的移动阅读引向正确方向。二是克服浅阅读的缺陷。快速、碎片化、跳跃式阅读是移动阅读的主要特点。这虽然有利于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但是它大大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难以深入体悟语文的优美,难以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难以将阅读活动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和人生修养。因此应当通过课堂指导阅读方法、布置移动阅读思考题、进行讨论等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移动阅读的深度。三是克服阅读中过度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娱乐性和功利性目的是大学生使用移动媒体的主要目的。在移动阅读中,大学生也倾向于阅读轻松的、或者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工具性利益的材料。而相对于图片、视频等大多数网络资源,以及网络中娱乐性的阅读材料,很多的语文经典作品的确显得较为枯燥而冗长,需要学生耐着性子来细加品味的。这类阅读,往往受到功利性和娱乐性目的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主动采取成绩激励、阅读指导、经验分享等各种方法加以克服。

(五)利用移动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移动学习活动

移动媒体还有很强的社交功能。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SNS网站等社交媒体,进行虚拟社交活动,并结成某种共同体,已经成为移动媒体使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而共同体的结成,对于移动学习的开展也有积极意义。移动学习理念本身就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来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结成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与网友相互推荐阅读材料,就语文经典作品进行讨论,能使学生扩展阅读空间,提升阅读兴趣,而其讨论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我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去遵守其中形成的规则和价值观念,获得移动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非常有利于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立班级阅读QQ群、开设阅读微博等方式,促进学生通过移动媒体建构学习共同体,并帮助建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规范、价值观念,以推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六)将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加以整合,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

媒介的融合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学生在阅读中综合使用多种媒体也是极为普遍的。而各种媒体之间有互补性,纸质媒体有利于阅读规范的养成和阅读深度的扩展,移动媒体则提供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和灵活的阅读时间、空间,它们完全可分工配合、优势互补。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不可将纸质媒体和移动媒体对立或割裂,要善于利用、整合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风娥.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6):82.

[2]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

[3]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5).

[4]齐智慧,王哲哲.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91):157.

作者:林小云 张志坚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试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高职高专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也不能追求“以学术为逻辑起点”的阅读教学法。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罗伯特·特拉弗斯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1]有研究者也指出:“唯有树立学生主体论,才能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学生主体论的确立,可以说是还原了学生‘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从人——人关系的高度去认识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2]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使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统一性”“模式化”;教学内容上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突出教材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灌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的独特性,抹杀了他们多样性发展的需求,教学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因此,高职高专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高职高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阅读既是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不仅需要诸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智力因素,而且也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3]。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他们既是教材中作品知识的接受者,也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除了要“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熟悉教材外,还要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阅读能力、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备课,解读和建构作品意义,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研究切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为顺利开展有效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学校教育使他们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读者”身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三,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和认真对待不同学生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都是从自身“生活的期待视野”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的,“所谓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读者所处的地位、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气质、个性等。而文学的期待视野则体现在读者文学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之中。”[4]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各自“生活的期待视野”或“文学的期待视野”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文学作品在理解和评价上的差异,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各种合理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和理解。第四,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作品的“召唤结构”,重视拓展作品意义的多元化阅读。接受美学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具有无限丰富的阐释张力,它不仅具有多层次的意向性“召唤结构”,而且也蕴涵着众多亟待挖掘的“意义空白”。教师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不仅要深入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空白”,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作品的艺术意蕴。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要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等“主导”作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发挥教师在整个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引导”作用,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视域下阅读教学的“目的明确”。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而且对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

[2]赵军:《“学生主体论”及其意义》,天津教育,1999年,第1期,第28页。

[3]胡继武:《现代阅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4]韩继宏:《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宁夏教育,1999年,第3期,第40页。

(唐骋帆  广西柳州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545004)

作者:唐骋帆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微博、微信、电子书等网络媒介来进行日常阅读,传统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大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而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探讨,最后针对这一背景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十背景;大学语文教学

互联网十背景下,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资源在优化配置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基于此背景,本文将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目标。

一、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阅读现状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数学生已经用读屏取代了读书,阅读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经典,而变得日益多元化,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这种阅读的碎片化一方面表现在阅读时间上,即学生不再专门空出时间静心阅读,而是将如等车乘车等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另一方面表现在阅读内容上,比起传统的文学经典,多数学生更加倾向于阅读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资讯推送等碎片式文本。除了阅读时间与阅读内容,这种阅读的碎片化还表现在阅读方式上,纸质阅读已经逐渐“失宠”,大学生多借助手机、iPad、kindle等电子移动设备进行阅读,这些设备更具直观性,强调视觉效果,但这样同时也失去了纸墨书香的雅致。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碎片化阅读盛極一时,说明这种阅读形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亮点。一方面,碎片化阅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等车乘车、睡前饭后等零散时间来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方便,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QQ、学习通等APP将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轻松共享。同时,碎片化阅读还促进了全民阅读的发展。大量免费的阅读资源、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轻松便捷的交流互动、电子设备大容量的信息储存等种种因素使碎片化阅读得以迅速普及,让阅读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物皆有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在具备以上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读到大量重复的内容。当前的新闻市场早已不再由单一媒体垄断,各类媒体分庭抗礼、并存发展,这就使得各家媒体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大学生的时间在大量碎片化的重复内容中被无形地浪费。其次,就主观层面而言,由“选择性知觉”而导致的阅读内容碎片化也许最终会将学生的阅读引向功利主义的泥潭。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来通过互联网进行选择性阅读,这就导致了他们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与阅读兴趣的碎片化。然而,新媒体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当新鲜感荡为寒烟后,他们的阅读也许会逐渐走向功利化,即更趋向于利用丰富的搜索引擎来直接获取碎片化信息以达到“速成”的目的。另外,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低俗的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许多网络文本为了增加点击率与阅读量只顾追求消息“劲爆”“有看点”,而忽视文章的遣词造句与行文逻辑。长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被日益边缘化,而读经教育仍旧是当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引导。学生大多认为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其今后的考研、考公务员还是任职都没有用处,于是敷衍了事。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倾向于碎片式文本与网络文学,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也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这样理解媒介的:一切媒介皆为感官的延伸,而当两种媒介进行融合时,“我们能够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从而创造出新的媒介形式74-75。“互联网+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相当于一种媒介融合。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了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他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从听讲、阅读、视听、示范到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学生的平均知识保持率依次上升。由此可见,单一的读经教育模式已然不可取,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调动起来,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他们创设讨论、交流与练习的机会。既然通过互联网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了当今学生的主流阅读方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的洪流不可阻挡,与其固步自封坚持陈旧单一的读经教育模式,不如在鼓励学生坚持经典阅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脚步,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十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对策

1、营造网络化教学环境与搭建交流平台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师生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互联网十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其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出网络化、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调整学习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有效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合理、科学地设定学习计划与步骤,最终实现语文的应用性与人文性。比如柳水名作《八声甘州》就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尽可能收集柳水个人及词作《八声甘州》相关信息。该环节需要学生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筛选,从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找到自身兴趣点,满足个性化需求,为进一步研究柳水及其词作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检索、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建构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因此,学生在建构“自己眼中的柳水及《八声甘州》”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 611731

作者:付品晶

上一篇:作文情感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机械故障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