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2022-06-23

第一篇:初二语文阅读教学

初二语文阅读计划

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阅读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据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阅读过程中自觉性低下,没有耐心,注意力分散,视阅读为任务;二是爱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想象力贫乏,创造性受抑。总之,现状不容乐观,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

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更是我们与外界生活进行信息交换的最佳途径。它给予我们丰富的精神滋养,引导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继承文化历史传统,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我从《语文课程标准》认识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制定了该读书计划。

三、课外阅读活动的目标

通过读书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四、活动主旨:读古今中外经典佳作,做勤奋好学渊博少年

五、阅读内容与进度安排:

学生必读的图书目录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语文课本课外配套读本。除此之外读书内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而定,可以诵读古诗词,也可以阅读名著,背诵名言警句。

六、课外阅读活动的具体措施:

1、保证课外阅读时间:每天课间操集中阅读。

2、加强班级美文鉴赏角的建立。

3、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4、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

5、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作用,积极督促学生阅读。

6、重视课内外衔接增大阅读容量,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7、指导学生阅读

(1)上好阅读课。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像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营造读书阅读氛围。 (2)做好读书笔记。

让学生把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在读书摘记本之中,这样做既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帮助学生完成了部分积累和消化。

(3)交流读书方法

在学生读书有了一定收获或读完一部书后,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成果,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喜悦,实现自我创新。具体操作方式如:展评优秀课外阅读笔记、举办课外阅读知识大赛、比一比看谁读的课外书多,谈一谈读书方法秘诀„„

第二篇:初二语文课内阅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赏雪景

2.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痴”人,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这个人就是张岱。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 (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

(四)咬文嚼字,议“痴”人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张岱与金陵客、舟子会不会成为朋友?

明确:张岱真是个独立特行之人。

(五)总结拓展,悟“痴”情:

1.过渡: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一】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 1

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在这本书中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记忆,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寄托兴亡之叹。

明确:张岱对明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明王朝灭亡后,他毅然拒绝清政府让他入朝作官的邀请,入山写书,以此终老。崇祯五年,明王朝虽然还没有灭亡,但已经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了,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张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心事重重,他在为他热爱的国家担忧啊!

2.这样的张岱,在天寒地冻半夜三更起来到还是想赏雪的吗?他想干什么? 明确: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哪里是来赏雪的?他是半夜起来散心的! 【投影展示二】

张岱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

我们终于明白在题目中他为何不用“赏”而用“看”了。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他对故国的一往情深在一开篇就跃然纸上;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一个虽然不是朝廷命官,却有着比朝廷命官更为自觉地民族意识的张岱;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痴”,在这种“痴”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3. 如果你是那个舟子,现在当你了解了张岱后,在他下船时你会说什么呢? 舟子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

小结: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张岱的“痴”。课后推荐阅读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你或许会在他如歌似梦的回忆中对他的“痴”有更深的体会。

附:板书设计

思故国、守气节

情 痴

赏?看!

冰雪弥漫、天地浩大

独立特性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第三篇: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上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求访的人了。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核舟记》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很小的木头,雕刻出宫殿、饮食的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来雕刻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约莫二分上下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都涂上了石青。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鱼直位于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卷书画横幅。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边一头,左手按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边一头,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倾侧着,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和尚的模样极像弥勒佛,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二人不相关联。(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位于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这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戎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峡》

在七百里长的山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观潮》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第四篇:初二语文课内语段阅读

1 初二语文上课内阅读 阅读选文《都市精灵》选段 我很羡慕春城昆明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

2 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象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依次概括下列语句所表现的古藤萝的特点。3分 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②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③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10上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11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4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两文的作者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幽径悲剧》一文中的选段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 4 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的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象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象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依次概括下列

4 语句所表现的古藤萝的特点。3分 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②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③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5 10上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11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4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两文的作者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8、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给我带来惟一一点安慰和寄托的古藤萝被毁灭我感到无比的痛苦。2分。语言表达不求相同意思对即可

9、①生机勃勃②需求甚少生长顽强③毫不张扬默默无闻颇有隐者的风范。共3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0、不矛盾。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给悲愤、惆怅心情中的我带来了一丝安慰使我觉得人生还有快乐而说“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是由于给我安慰的古藤萝被砍断了使我感到无比的痛心“愚氓毁美”的事实使人感到人生的悲哀。3分。若只谈到不矛盾一方面的理由或理解给1分

11、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幽径悲剧》选段善待生命善待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选段正确对待生命中的不幸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懈努力。共4分。视语言的情况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317题10分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 甲 扑进 闯入 传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 乙 闯入 袭入 传入耳内抬头一看 6 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13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词填在下面。2分 甲 乙 14. 文章说“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最有特色”表现在哪儿2分 答 15“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给我们展示了藤萝的色彩美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景或物色彩美的诗句。2分 答 16作者说“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是否是说作者在以前不知道古藤的存在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为什么2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你喜爱藤萝吗说说为什么。 答 答案 13闯入 袭入 14.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 16.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衬托藤萝的花香花美也突出了藤萝的隐者风度。 17.因为每到春天它就会开满花成为园中一景。 喜欢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710题。共10分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 7 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

6 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8、文中的母亲见着“我”挨打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还要说“打得好”呢2分 9摘录文中一句比喻句并赏析这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3分 摘录 赏析 10选文中哪个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3分 答案

7、写母亲见“我”挨打而矛盾重重。

8、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

9、摘录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赏析参考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挨打后手掌肿大的样子衬托了父亲对子女的严厉。

10、示例1 细节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表现了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示例2 细节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

第五篇: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答案2012.10.11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1993年10月6日(选自《萧乾散文》,有删改)

注: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练习】

1、请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把这篇文章介绍给未来的读者朋友。(6分)

2. 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模仿上文语言特点,以《我家的老院》为题,写一篇感念儿童时候美好时光的短文,要求字里行间体现出对老院及发生在老院的故事的感念。请保持段落清晰,控制在500字以内。 【答案及解析】

1、作者先概括交代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简历”及对北京胡同的模糊印象,然后详细描述了北京居民胡同生活的几个典型画面:叫卖声、放风筝、捉蛤蟆、逗蛐蛐。作者对胡同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渴望保留“胡同文化”,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适当地拆除胡同的做法做了含蓄的批评。

2.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3.要点:(1)丰富 (2)和谐(有趣、安宁)

4. 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

5. 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上一篇:厨房日常管理制度下一篇:出国交换的动机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