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摘要】要实现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回归,必须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语文味回归于阅读教学中来。这些教学方法包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情感朗读,挖掘作品内涵;以情感人,激发情感共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1: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本民族母语的学习,担负着传承文明、弘扬国学的重任,占据了大中小学师生在校学习的大量时间与精力,然而其结果却令人痛心与忧虑。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为此痛心疾首,曾撰文尖锐地指出:“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大师的话准确、凌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真实现状。时光飞逝,转眼已到了2010年,然而,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高耗低效的严重问题。造成如此令人忧心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绝不可以简单地将其原因归结为语文教师的怠惰,在学校各科教师中,语文教师的辛苦有目共睹。可是,语文教学,尤是阅读教学,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事实又是客观地存在着的。问题的真正症结在哪儿呢?笔者水平有限,一时还确实说不清,但不少一线的语文教师却常常这样大倒苦水: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太多了。学习一篇文章,不但要理解主要内容,挖掘体会词、句、段的深刻含义,而且要辨析文章修辞手法,学习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甚至还要体悟文章含有的生活哲理,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感受人文情怀,学习科技、文史知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阅读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到什么程度?对此,许多语文教师不知所措、深感无奈,甚至有些教师略带调侃地说:“阅读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再看与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为语言类学习的学科——英语学科的教学,其现状又是如何呢?1978年,即吕叔湘老先生批评国内语文教学现状惨不忍睹的同一年,随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文化的渴求,各地学校纷纷复课,英语教学逐渐如火如荼,一支英语学习大军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扩充。不容否认,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英语教学现状同样堪忧。许多中国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对英语的学习,还是不大能看懂各类商品的英文说明书,至于张口说英语,更是困难重重,有好事者戏称此现象为“哑巴英语”。

高投入、低产出,高耗低效曾经是国内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共同的特征,改革与发展成了摆在二者面前共同的课题。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一个叫李阳的人首创“疯狂英语”学习法,号召人们极大声、极迅速、极清楚地开口说英语,不要害羞,不要怕出错,不要松懈,不停地说英语。他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了人们学习英语的不二法则,英语是说出来、练出来的。李阳的故事,也许只是国内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

其实,同样作为对语言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有许多相通之处。诚然,今天的英语教学依然有许多不尽入处,教学弊病也是客观存在,可这并不妨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向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取经、学习、借鉴。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分析和积累做到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新概念英语》和《许国璋英语》曾经同为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在全国畅销的英语自学教材。现如今,历史迈进新世纪,历经岁月的考验,《许国璋英语》除了英语专业的人作为参考外,再也无人问津了,事实上有很多人对它不再有任何好感,因为它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新概念英语》却仍旧经久不衰,受人青睐。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编者不同的编排思想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命运。学习《许国璋英语》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句子的语法分析,语言积累这个环节被忽视了;而《新概念英语》篇幅短小精悍,充满趣味性,特点是重点的词语、句式反复出现,重积累,轻语法,人们学习《新概念英语》往往是整体的吸收,甚至背下整篇的文章,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吸取《新概念英语》的长处,做到“分析”和“积累”的有机结合。现在的阅读教学还是分析统治课堂。满堂讲和满堂问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肢解本应属于一个整体的文本,让学生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语言知识和现象。对于分析,不是不要,而是要精当的分析,切中要害的分析,给人启发的分析。分析之后应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来消化吸收和积累语言。积累是重要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所有的语言规律都在语言现象里,积累多了,也就自然能字字悟其神,旬句知其意。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精读和泛读做到有机结合

叶圣陶说:泛读是精读的应用。成为英语专家的李阳说:精读是本,精读是源,没有精读作为基础的泛读是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学生有了从精读中得来的“情感”、“思想”、“认识”、“方法”的积累,读课外读物,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大阅读量,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好读书,多读书,不求甚解地读书。当然,不求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甚解,只要读多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因此,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没有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不可能实现。

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做题和读书做到有机结合

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就给学生拼命地做题目,结果题目做的很多。学生的成绩却还是在原地打滚。疯狂外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也是个被英语教学的“题海战术”折磨过的人,他考英语四级时也不及格。于是他改变学习方法。把词汇、短语、句式抄在小本上,分分秒秒的记忆,后来开始大声读课文、背课文、复述原著。结果,他的英语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他的最大声、最流利、最快速的朗读竟然影响了一个时代,这可能是他也没有想到的。

作者:冉光进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回归

【摘 要】要实现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回归,必须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语文味回归于阅读教学中来。这些教学方法包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情感朗读,挖掘作品内涵;以情感人,激发情感共鸣。教师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建立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味得到回归。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味 语言 情感

所谓的语文味,简单地说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充分体现出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语文课的魅力,品味语文带给人们的审美快感。由此可见,追求语文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已经逐渐丢失,把语文阅读当做工作已经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大大减弱,甚至看到阅读就头疼,这严重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鉴于此,教师必须立足现状,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语文味回归于阅读教学中来。

一、品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是作品用于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对语言加以揣摩,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作品流露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语言,从而全面把握课文的特点。另外,还要加强语言分析训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语言进行品读。

第一,品味动词的妙用 文中是这样描写月光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泻”和“浮”这两个动词用得极妙,“泻”字写出了月光流动的美,而“浮”字又展现了青雾的朦胧。学生通过细细咀嚼文中的动词,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荷塘月色的如梦如幻之感,体会作品的审美情趣,进而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来。

第二,品味修辞的独特 作品最成功的地方还体现在修辞的独特运用,如对荷花的描写用到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还有通感的运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清香”很明显属于嗅觉,但是作者却将“清香”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让人不禁产生悠远的联想,感觉突然发生转移,给人一种清幽、飘渺之感。学生通过品味修辞的运用能够深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激起学生心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中。

第三,品味叠字的运用 作品中随处可见叠字的运用,如“隐隐约约”的远山、“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等。叠字给作品增添了美感,也给描写的景物增添了几分生动。学生通过品味叠字会发现,语句读来朗朗上口,给文章增添了音韵美。

二、情感朗读,挖掘作品内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以主动参与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听读、导读和品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

第一,利用听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听读就是教师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静静地感受作品内涵,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前播放朗读录音。当一个声音缓慢地响起时,学生会被吸引过去仔细聆听,随着诗歌的发展,声音逐渐变得高亢,学生的情感会被激发出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投入到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中来。学生通过听读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慷慨激昂的情绪,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通过对诗歌语言、情感的品味,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利用听读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熏陶,从而加强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第二,利用导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的能力。以《祝福》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阅读。问题如下:(1)作品中采用了什么记叙手法,有什么作用;(2)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顺序如何;(3)“我”与祥林嫂见过三次面,她的外貌特征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既有目的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作品的主要内涵,能够抓住作品的主线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通过导读的方式,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利用品读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读,就是对作品细细地品味、欣赏,让学生通过品读将自己的个性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对作品做出更深刻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指引学生跳出文本的限制,用自己的感悟去重新审视作品的内涵。

我们以《项链》为例,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普遍观点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女人。但是,作品中所表现的玛蒂尔德却是一个为了赔偿项链而踏踏实实奋斗的女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将玛蒂尔德与那些不顾尊严、自甘堕落的女性相对比,分析玛蒂尔德到底是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进而重新认识玛蒂尔德这个悲剧性的人物。

利用品读来仔细品味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思考玛蒂尔德的性格,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切实际,整天爱幻想的人,她虽然没有自甘堕落,但是她悲剧的命运却是因为自己的爱慕虚荣造成的;还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喜欢幻想并没有错,幻想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是她的权力,她虽然并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奢华生活,但是她却并未因此堕落下去,而是勇于奋斗,积极面对人生。从这一来看,玛蒂尔德是善良又美丽的女人。

通过听读、导读、品读的方式,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深入文本,对作品细细品味,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创造出个性化的理解效果。同时,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找到审美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三、以情感人,激发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因素,用真挚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这些体裁的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饱含着作者对各种人和事的主观看法,寓情于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饱含激情,用真挚的感情去感受作品,去感染学生,将丰富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鼓舞,让学生在情感的激荡中品味作品的丰富内涵。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作品为载体,重点加强对语言的品味,通过分析语言来寻找语文味。教师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建立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味得到回归。

作者单位:河北涞源县第一中学。

作者:郑英魁

阅读教学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小学阶段语文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设计体系之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当下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策略,以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打造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课堂及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设计

1.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胆怯,害怕出错被嘲笑而不主动表达。而且,学生流利叙述课文内容的能力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断断续续地叙述出文中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理解,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不能清晰透彻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1.2学生的创新与迁移思维能力不强

教学中发现,很少一部分学生会打破常规,抛开教师的引导,自己设计学习思路,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忽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内心感受,盲从他人观点,没有勇气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跨领域的迁移思维能力更是弱于同一领域的迁移,在关于能否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能独立完成,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或者直接不懂要如何迁移。在阅读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迁移思维能力太弱,就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3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创造力欠缺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教育部门及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状况不是很好,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审美意识缺失。小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比较薄弱,在鉴赏完美文之后,不能将其中美的语言、情感等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达不到“创造美”的学习结果。审美只停留在鉴赏美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就相当于“只学不用”,最终也是“竹篮子打水”。

1.4学生对文本当中的文化元素关注度不高

语文的特点之一是“人文性”,阅读教学也应关注人文性,挖掘文本的文化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他们继承发扬优秀文化的品质。很多文章都有自己写作背景,其背后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基础,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对于国内外文化背景的关注度不高。教学中发现,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寓言神话的积极性不高,在阅读时对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的关注度比较低。

2.影响因素探析

从以上问题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存在较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与改进。那么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2.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

教师想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师首先得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然后掌握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的方法。然而,一线教师忙于教学,对教育前沿问题的意识较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难以系统地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

2.2学校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不高

一些学校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不高,提供让老师出去学习相关前沿知识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表层,可能仅仅停留在听过这个词语。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所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前沿问题,重视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

2.3学生局限于书本知识,忽视自身全面发展

考试如同指挥棒一般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师“以考定教”,学生“為考而学”。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书本知识与应试技能的学习,缺乏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意识。学生在自身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表现得比较单一,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对于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关注甚少。

3.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策略

3.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讲解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方式,可以兼用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给更多的学生表达的机会,而非以个别人的表达代替全班的感悟。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要接受孩子别具一格的想法。对于迁移思维能力而言,在学习完一个新体裁的文章时,应及时告诉学生当遇到这一类文章时脑海中要马上想到我们学过这一类的文章,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什么等等。也要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要让小学生逐渐能够形成创造美的意识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3.2学校树立核心素养指导的教育观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培训交流活动的机会,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观念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参加交流培训对一线教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平时忙于教学、课时任务比较重,所以对教育前沿理论问题关注较少。出去交流学习是他们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遇到教育热点问题时,学校要及时组织学校教师学习教育前沿问题,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才会更好地落实。所以,学校应加大校内教研活动,可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主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与完善,使校本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3.3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注重自身全面发展

学生在阅读课堂当中不能过分依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体验与感悟文本内容与情感,在小组讨论时,主动参与到互动交流当中;在教师提问时,敢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表达与交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注重亲历思考与感悟的过程,在阅读当中自主地积累与运用语言,在阅读当中主动提升创新等思维能力,在积极的阅读实践当中体验“美”,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国外优秀文化。总之,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该被摒弃,取而代之以学会方法技巧,应当关注阅读实践过程,而非追求最终浓缩出的知识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盎然的兴趣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快乐、收获到喜悦,这就是所谓的“悦读”与“乐学”。

参考文献:

[1]王凡一.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育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17-20.

[3]王万青.基于核心素养谈语文学科培养目标[J].语文建议,2017(3):75-76.

作者:范红英

上一篇:保护环境发展论文下一篇:作文教学议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