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2022-09-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以及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 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 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要产生这种内驱力, 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 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 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 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 不待老师教, 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 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 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 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 在校会上发言, 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 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高水平的阅读, 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 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 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 明确阅读目的。

明确目的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 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 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 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 必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有消遣、猎奇、了解信息、增长学识、涵养精神等目的。目的不同, 阅读效果则不同。就实际情况而言,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并非是为了增长学识型和涵养精神。因此, 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 应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目的, 过滤、剔除那些错误、低俗的阅读目的, 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 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 并向他们推荐中学生必读书目和中外名著, 以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2. 精选读物。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 共有以下五种: (1) 读得少些, 但要好些; (2) 读必读之书, 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 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 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 (5) 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 不会因为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 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 按计划读书。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 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 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阅读计划可以是单独的计划, 也可以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计划要尽可能具体, 例如列出每周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时间安排。

4. 合理利用时间。

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 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 发现问题马上纠正。教师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 还可以开展每天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 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 可把读物化整为零, 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 以便随身携带, 利用零星时间阅读。长期坚持, 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与写是两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可以说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就是他语文能力标志。阅读与写作二者不可偏废, 需有机结合起来, 这就好比阅读是张弓, 写作是支箭。只读不写, 弓便没有用;只写不读, 箭便飞不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6. 读思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 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 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要边读边思, 多方质疑。要质疑, 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是思路敏捷, 思考深刻, 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对于那些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 或那些只会按课文旁批提出问题作答的学生, 要求他们“于无疑之处生疑”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加强指导, 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例如, 在深入阅读课文的阶段, 常以诸如“为什么”“怎么样”“怎么会”等询问形式去发现问题, 细细思考、分析:那么大的济南城看上去怎么会像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婴孩? (《济南的冬天》) 父亲为什么非要到车站送儿子? (《背影》) 课文中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往往也是问题之所在:同是吃豆和看戏, 为什么前后感觉却不一样? (《社戏》) 《故乡》前面说“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故乡, 离开故乡时却又说对故乡“毫无留恋”, 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心境?《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牺牲后, 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 “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 “象一支路标”, “模糊”与“清晰”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但又同时运用, 有什么寓意?……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只要学生细读深思, 就能发现问题, 读完之后, 还要掩卷而思, 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 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 “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 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其实, 阅读的方法丰富多样, 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课文时, 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默读、朗读, 有序读、跳读, 有精读、略读和研读, 有学习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等。根据阅读时声音的大小, 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 让学生养成速读的习惯, 力争做到“一目十行”。速读亦即快速阅读, 是指能从读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它不仅要求时间上的快速, 而且还重视读的质量。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前想“为什么读”的同时, 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 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 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 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 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 遇有疑难, 就要翻查, 严格要求自己, 切实养成好习惯。可惜的是类似于字典的工具书常被许多学生冷落;相反, 那些附有教材习题答案的辅导书倒成了学生解题的“方便面”。课堂上学生握着这些有现成答案的辅导书囫囵吞枣的被动学习, 很难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去领悟作者真正的旨趣。课内阅读尚且如此, 很难想象如此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带进课外阅读结果会怎样。所以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养成使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9. 虚心求师问友。

古今成大学问者, 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 切磋琢磨, 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 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 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1 0.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 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 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读书需要记忆, 读书提倡温故, 在温故中强化记忆, 在温故中获得新知识、新体验。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 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 必将一次深入一次, 次次有新意, 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 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璐.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2) .

[2] 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

[3]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青少年网民与网络实名制问题浅析下一篇: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