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同时,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而事实表明,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和需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从主题确定、提炼单元内容、组织多样形式等方面寻求路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综合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综合性研究论文 篇1: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辨析

大多语文教师一直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两组概念混淆使用。本文将从概念出发,辨析其异同,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特征,为广大语文教师顺利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扫除障碍。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第8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们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向学习的巅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有这样的表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重要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范畴。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教学建议”中说,“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内部的具体实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用语实际上有着相互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含义:或指一种学习方式,或指一种学习活动,或指一种课程类型,这三种理解,实质上对应着三种存在形态:一种研究方法的学习模型、一种学习活动过程、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我们倾向于将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位于学习活动过程,因为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方式,而独立的课程形态又越出了语文学科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探究学习为基础,从自然、社会和语文学习领域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语文素养,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的学习过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何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靳健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和生成性。”郑国民教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它的基本特征有:重整合、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存在以下性质特征: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第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方法与精神,最终实现主体性人格的发展。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要创造一种与生活相等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获得本体存在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为合格公民做准备的过程。第四,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学生只要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启迪、方法上的创新、情感上的陶冶,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成功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除具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呈现的特征外,它主要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有:第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探究性。它重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学习者从自然、社会和语文学习领域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语文素养,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对某一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也可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一种“研究”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第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第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是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个“最近发展区”到另一个“最近发展区”。

三、教师如何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由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的混淆,有些教师在面对具体的教育实践时,常常止步不前;有些教师胡子眉毛一把抓,盲目实行“变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为广大教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

(一)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共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所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都适用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和生成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首先,它们基于学生兴趣,创造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其次,二者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再次,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目标定位于学生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为信息社会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做准备。教师应树立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参与性、生成性、生活性、情感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飞扬个性,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

(二)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能力要求,是与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相对应的一种综合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指一种学习过程,主要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相对应;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综合性,它综合多种能力,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性是探究性,学习者以一种“研究”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以延伸和拓展的方式研究主题,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再次,在体现形式上,作为能力要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科书上有具体的体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3年版)在每一单元后面都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些题目有:“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而作为学习过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材没有单独设章,需要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学生兴趣以及课内外课程资源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题目可以是这样的:“汉语外来词举例研究;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比较研究;鲁迅作品经典人物举例:祥林嫂、闰土等;作品研究:成长于背叛——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水浒》人物绰号谈……”

(三)有效的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注意事项

教师能够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教师在区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之后,要明确二者的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表述:“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除蕴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内,还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其次,在1-9学段应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主,在高中则应以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主,这样,既适应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总之,教无定法,教师不应拘囿于固定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中,而应创造性地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高建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高建波

语文综合性研究论文 篇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同时,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而事实表明,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和需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从主题确定、提炼单元内容、组织多样形式等方面寻求路径。同时,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应得到应有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交互;单元;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独立地存在于练习中,一册教材中往往只出现一处。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项学习的热情。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平时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世界,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打通,由学生将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感受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资源与书本知识交融,使感受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兴趣,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日常的教学设计往往偏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追求,它更趋向于班队活动,非语文的感觉似乎更多些,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需要进行目标设置。具体来说,以下目标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

1.学会思考

问题的提出,这也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动力。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循环往复,推动学习进程。现实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甄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学生学会了思考才可能在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之后表达自己的感想,才可能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学会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才可能将现存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重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灵活而综合运用的程度,才可能有信心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通过有效的表达、讨论、争辩甚至尝试写研究报告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学会交往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它必须借助交往来进行。众多的研究表明,“学生是通过参与与比较有知识的人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学习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互动学习的”。“当学生卷入到群体之中时,就必须学会交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新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学会交往,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索就有了人文环境上的保障。

4.学会生活

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并不只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灵性的生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生活世界达成契合”。因此,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确定主题利于“交互”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择独立于教材的内容,把这一学习的语文学科性弱化,减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的语文味。很多教师还会凭借个人的喜好和教的需要,来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学生通常成了被综合性学习的对象。在一次校际层面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分别执教了《诺贝尔》一课,三位教师均渗透了读写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并且不约而同地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写一写:“诺贝尔,你是这样的人 &;nbsp; &;nbsp;。”从三节课的效果来看,这种综合性学习的环节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的流程,并不全是出于学生内心涌动的感触且急于写下来的。因此,文本、教学环节与学生的认知需求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即无法入心。语文课堂难以入心,正是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交互的视角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实现了真正的交互,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发展和精神生长。

能实现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交互的主题必定是源于学生而又超越学生的。所谓源于学生,我们不妨理解为,这些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的,它可以是师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共同交流讨论形成的,也可以是教师提议并且学生乐于接受的,甚至可以是某位学生提议而受大家认可和接受的。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后,男生对昆虫兴趣很浓,提出要研究昆虫,女生感兴趣的却不多,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教师主张大家开展辩论主题就叫“你所不懂的昆虫世界”。于是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都组团准备,查找资料,整理图片,设计PPT,写辩论稿,直到最后双方开始辩论。这时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源自他们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乐于看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实现了真正的交互。

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其角色就是如何适时引导和提升,以期超越学生的盲点和某些狭隘观点。因此,教师要清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又在哪里,设置后的主题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中可以奠基什么,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在观照学生发展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这种交互中,逐渐明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性质和作用。

2.化散为整提炼单元内容

学习单元的形成有利于对语文学习点进行统整,从而易于契合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合理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化散为整提炼单元的方法来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是可以从文本人文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如有的单元以“诚信”为主题,有的以“勤奋”为主题,特别强调有关内容主题的育人价值,是具体的人文性内容指向。二是可以从文本工具性价值的视角提炼单元,比如一年级的角色表演,二年级的童话教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等,侧重在学生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当然,同一篇教材可以同时成为不同主题的单元,这可以根据综合性学习的需求来提炼,也可在实际的学习中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的综合要求。这些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或教师和同伴间彼此基于文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相互沟通的结果。

基于这些单元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独到的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课标对学生的年段要求,根据本班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来规划整册教材,并划分、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这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3.基于“有效”组织多样形式

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我们采取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渗透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统照下,由教师对教材深钻细研,创造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获取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的信息。如二年级的学生学了《水乡歌》,可将《水乡歌》的内容向《乡下孩子》主题渗透,开展综合性学习。

(2)体验式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关照的是学生内在的需要,重在感悟,强调内化,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因此,笔者在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时,着眼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意义,让学生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跟人类的文化互动,通过共享共建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班级创办“文学分社”(学校有文学社)、小记者团、信息部等,由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定期办刊、参观采访、传递信息。由于学校本身还设有体验教育中心,因此,鼓励学生参加校级的文学体验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一举措,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迁移式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的设置利于汇集课型,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的发展。所以,基于教材,把握各课之间知识的链接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学习策略,利于开展迁移式的综合性学习。例如,在学习了《三打白骨精》等神话课型系列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综合性活动:神话故事比赛,著名神话图片展览,改换人称编写神话成功作品汇编,关于神话的手抄报评比,等等。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只在学生为难时作必要的技术指导。这些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显然很容易被学生迁移到童话、科普文等不同课型的学习活动中。这种迁移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思维能力。

(4)开放式综合性学习。这里的开放主要是指“对外开放”,是引导学生走向校外,融入家庭、社会,在家庭生活中接触语文、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里接触语文、学习语文。这也是指导学生从语文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语文的重要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父母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活动,鼓励亲子之间经常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有趣的活动,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既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情趣,又获得了多种语文能力的锻炼。我们还鼓励学生参观父母工作的单位,或感受建筑的雄伟,或领略劳动的辛劳,或考察工作的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可经常外出旅游,以增长见识。我们还专门让学生捕捉语文教材中环保等方面的线索,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语言介绍、数字分析、实物展示、研究报告、调查实录等来掌握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增加了,语文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单元文本、补充相关文本、利用学科活动等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比较、发现、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反思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由于它涉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觑。首先教师要对综合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作正确的定位,学生应是“领衔的主演”,教师则是“场外的编导”,应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其次,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要不断提升,要有对教材迅速达到熟稔程度的能力,要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设计的能力,要有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融通的能力,还要有指导学生进行策划、组织、操作、实践的能力。

责任编辑:石萍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JIANG Hui-qin

(Wujin District Xingyun School, Changzhou 213100, China)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interaction

作者:蒋惠琴

语文综合性研究论文 篇3: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诞生,成为一个全新的语文教学板块,它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社会实用性,又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教学观念、评价方式落后等,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综合素养 教学策略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五大板块之一,与听、说、读、写板块拥有相同的地位。在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对完善我国语文课程结构和语文教学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一种学习形式。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增设了综合性学习单元,以教学任务的方式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未能有效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未能及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未能系统了解,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第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注度不高,由于这是一项实践性活动,对时间和空间要求较高,导致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这种活动,担心影响到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因此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得教师自身的经验不足。

2.学生缺少实践

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每册都设置了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比如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九年级上册“君子自强不息”,而这些综合性学习都需要走出校园,进行调查和研究。

但现实中,几乎没有学生走出校园进行调研,完全与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相背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另外,很多教师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有效分析综合性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加上学生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热情去参加。

3.评价方式不恰当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中,存在明显的知识本位,重结果而轻过程,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体验,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也不例外,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忽略了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常见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学习成果展示、书面测试、教师点评。对于综合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学习成果展示,接着开展师生互评,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比较费时间,容易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大部分语文教师选择其他的形式代替,但评价往往过于随意。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开发鲜活的课程资源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模块,目的是為了将综合性学习有效落实,并以范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要基于教材,根据学情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提升和拓展。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狭窄,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会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积极拓展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系国家大事,指导学生如何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何辩证地看待事物,并通过资料查找、走访调查等方式,有效展示探究成果。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中,教师可以选择以“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为主题活动,选择一两位爱国人物,引导学生收集他们的感动事迹,并在班级内召开一次故事会。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实现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跨学科的学习,适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要涉及各个领域,比如道德、科学、艺术、历史、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等。但是从目前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来看,比较狭隘的语文课程观严重影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趋势。比如,八年级上册《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下册《倡导低碳生活》,这些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的内容联系较少,导致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对此内容展开综合性学习。教师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工具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是基础,完全可以跨学科、综合多学科进行学习。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拓宽视野,积极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点。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地理、历史、政治等角度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文化遗产资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有利于提升综合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探索更广泛的实践方式

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促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加广泛。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出现盲目跟从和无从下手的局面,导致整个学习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下去。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时,教师应大胆尝试,探索更多的、有效的实践方式,比如成果展览、调查报告、竞赛、表演和辩论等。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主题活动中,教师以查阅古代典籍、生活调查、班级讨论和班级演讲等方式,促使学生对诚信有进一步的了解,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又能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有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以诗歌朗诵、文艺赏析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4.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完善教学活动和内容的重要途径,评级方式有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对于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但实际情况却是评价方式不当,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评价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以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性学习作为初中语文一项重要的教学板块,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鲜活的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实现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拓宽视野;探索更广泛的实践方式,敢于尝试;构建有效评价机制,注重评价,才能确保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黎勤《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展现与微观评价》,《考试周刊》2020年第48期。

[2] 陈焜《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3期。

[3] 张璐《统编本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写作教学的策略指引》,《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4期。

[4] 张凡、孙珑芸《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及策略探究—以统编本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JQ[2019]GHB043)

作者:秦大明

上一篇:频道专业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政治课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