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养下语文综合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相关探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综合素养下语文综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综合素养下语文综合论文 篇1:

新课改下小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所以,要说教师的综合素养,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比我更清楚,我只是想把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比如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教学能力相关的一些因素等,联系新课程目标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做一点分析,强调其作用机制和重要性,以引起大家对这些方面素养的重视。

新课程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较之过去的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再附加一个思想教育目标的双基教学来看,从重视学习的结果改变为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由过去的一味重视终结性评价,看重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而转向更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过程。这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进步,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实,我们如果细究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不难看出,许多时候,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灵性和感性,变成了冷漠的、肢解式解剖式的学习。字词的考究、章句的拆解、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分析,样样不拉,但却惟独失去了文学的灵性、感性,文学中所表达的人的天性、心性、性情,人的灵思、灵感、灵悟,个体生命特有的精神探索和情感世界,价值观念等,在压倒一切的任务面前统统被小视了,甚至完全忘记了。学生学习文学的快乐、感受生活美好的心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无形中就被压抑了,忽视了。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正是针对着这一点,首先希望语文学习能重新回归感受生活美好,领略人文风采,沟通人类心灵的本质。第二是要解决学生的会学和乐学问题,回归学生自主學习,感受美的人事物时的那中愉悦快乐的心态,最终达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其他个性品质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目标里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从其内在的联系和作用的机理上看,获得知识能力是学习的一个目标,为此,学生就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经过一定的语文学习和练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样,既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又对学生的学习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后二者都有着双重的身份。

(一)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从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这二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看,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可以使人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广泛的能力。有的人可能要说了,为什么我们给了学生那么多那么系统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却总是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呢?为什么国外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他们却能出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拿到那么多的诺贝尔大奖呢?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陈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程序性知识则交代步骤、过程、动态,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美的事物,受到感情的熏陶,同时又要注意了解学习的具体步骤,知道怎样学习。方法掌握了,过程熟悉了,经过一定的练习,知识自然就转化成为能力了。

我们整天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并不是从天而降,凭空得来的,它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通过操作实践的形式转化而来的。过去我们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从考试的分数上看许多都应该是优等生,但往往却是高分低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原因就是我们给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是大量的,他们知道的很多,但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却很少,也很少要求学生去注意和总结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基于知识能力的转化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教师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导,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注意语文的实践练习,从而获得语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如果自己不清楚这一点,不转变观念,不善于总结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程序等,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熟悉和把握这些方法规律,养成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学自然就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也存在相似的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动机缘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目的则直接表现这种需求。学生对学习抱什么样的态度,是由其自身的需求、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总之,从作用机理上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应该是倒过来起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他要不要学,用什么态度去学,爱不爱学,学得快不快乐;过程和方法决定他会不会学,能不能学,学的效果如何;知识和能力则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直接体现前两者的水平。可见,三维目标中的前两者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又是达于目标的基本保证,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既要会教,更要教会,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得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了。因为这些东西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

作者:薛晓艳

综合素养下语文综合论文 篇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培养 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群文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满堂灌”,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阅读,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复述课文,然后在阅读后产生兴趣,并愿意在课下进行同类型课文的群文阅读。

例如在进行《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带着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本,体会诗词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进行朗读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两两结合成一组,一人一句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对方的读音和断句。然后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范读和讲解,并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其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让学生对毛泽东诗词作品有更深刻、系统的了解。

二、教学贴近生活,实施写作培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阳春白雪”,更多时候语文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只有贴近生活,才可以和学生产生共鸣。寫作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并以此来实施写作教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只有让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才能有所感、所悟,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文可写,才能让写作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同伴以及自己儿时的一些娱乐活动和经历,然后和课文主人公的进行对比,找到童年的童心与童趣,然后让学生以“童心·童趣”为主题,课下撰写小短文。老师在阅读审阅后,再选择一些生动形象有意义的文章在班级进行范文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源源不断,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口语交际能力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之一。作为小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正常与人交往,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一味当做主角,而是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勇于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讨论,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②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③晏子是怎样反驳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最后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话剧排演,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充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四、注重情感渗透,加强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文学科目,因此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审美,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情感渗透,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列强要侵略中国?怎么中国才可以不被欺凌?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的屈辱历史,构建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本文从优化教学设计开展阅读教学、教学贴近生活实施写作培养、开展小组合作提升交际能力、注重情感渗透加强审美教育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对于学生而言越来越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可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应雪.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乐趣[J].知识窗(教师版) 2014年05期

[2]许佳燕.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年02期

[3]刘海霞.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 2015年24期

作者:李杰

综合素养下语文综合论文 篇3:

语文综合素养视角下农村教学点绘本阅读策略

【摘  要】近几年,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使农村地区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无法设置完全小学,部分农村完全小学被撤并后成为教学点,即保留了只有一、二、三年级的小规模不完全小学,这些教学点学生人数大多只有20人左右。同时农村教学点的教师人数少,教师专业结构单一,各班级学生人数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交流、合作、互动等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口语表达的质量不高。小学低中年级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的起始階段,也是语文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能力、听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关键言语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的阅读活动做保障,低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缺乏阅读经验,不会选择合适的读物,他们缺少方法指导,在阅读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导致阅读效果不好。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素养;绘本阅读;策略

一、绘本阅读对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绘本俗称图画书,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和画家合作,通过故事文本和图画文本结合的形式编写而成的一种儿童故事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够更加完美地构建书中的内容。作为一种以图画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儿童读物,与一般的儿童读物比较,绘本图文并茂,故事阅读与图画视觉相结合,语言和图画特别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其中图画占的版面比例基本要比文字要大,绘本读物图画主题鲜明、构图精美、色彩丰富,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文字简洁生动、表述准确、富有韵律,幽默轻松,图画和文字相得益彰,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向儿童阐述一些平时难以理解和体验的诸如自然现象、生命意义、审美观、价值观等内涵,在让儿童看清读懂的基础上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文学审美。与一般的儿童图书相比,绘本更符合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对于儿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本好的绘本中,图画和文字中包涵了丰富的自然知识、科学原理、情感元素和价值观念,可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识。绘本阅读在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绘本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自然、家庭、生命、价值观念、个性发展、人格培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开展丰富多样的听、说、读、写、欣赏、想象、表演等活动,从而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基础素养。

二、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有效的绘本阅读教学的前提,首先在于选择合适的绘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全面把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阅读习惯,用心选择符合儿童天性、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情感需求的优秀绘本,引导学生在阅读了适合自己的绘本之后,对绘本阅读产生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合一至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应该涉及范围广泛、种类齐全,教师在选择时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读物,反映真实人物故事的绘本如《小达尔文的故事》《飞行者——莱特兄弟》;体现妈妈形象的绘本如《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的妈妈真麻烦》;体现爸爸形象的绘本如《爸爸,你爱我吗》《爸爸,你看我在做什么》;引导学生面对生命与死亡的绘本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我的外公》;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绘本如《我有友情要出租》《大手握小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现象的绘本如《小种籽》《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绘本如《在森林里》《再见小树林》等。合适的绘本,能够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充分感受家庭、亲情、友谊,认识大自然、生命,面对成长、情绪等话题,让学生在与绘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充满人性光芒、蕴含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包涵童心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进而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为低年级学生搭建独有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锻炼和提升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观察、思考、交流、表达,达到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升华思想,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传授正确的绘本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教给学生正确的绘本阅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趣、有效的绘本阅读活动。开展绘本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在绘本中,图画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阅读的主体,图画和文字是相互补充的,大部分绘本中每页都有图画,这些图画能够充分表达空间、人物、动物、事物和发展变化过程,但不能形象地表现时间、感受、因果关系和心理活动,而这些缺陷正好是文字描写所擅长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时要教会仔细观察画面,引导孩子在面对这些图画的时候,从中发现和选择相关的信息,关注图画中的细节,理解绘本内容,体会绘本所表达的意思。

在绘本阅读指导中,要让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一本优秀绘本的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在拿到绘本后首先要从封面开始,了解书名、作者等信息,初步感知绘本,然后从目录开始,一页一页地向后轻轻翻看,仔细观察图画,轻声朗读文字,在观察图画中发现故事线索、理解故事情节,读懂故事大意、感悟故事内涵。绘本中形象逼真、丰富生动的图画和简洁传神、具体生动的文字,给孩子预留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当学生在读通读懂绘本内容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根据绘本所描绘的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想象和推测书中人物的语言、表情、神态和动作,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开展亲子阅读,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和语文课堂,而是要积极拓展到家庭,提倡亲子共读,在家庭阅读中共享阅读乐趣共读。良好的亲子共读氛围和亲子阅读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给孩子带来欢乐、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勇气、信心及希望,使孩子的形象思维活跃,语言能力锻炼多元化,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滋养。学校、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向家长宣讲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绘本阅读的意义,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指导家长学会挑选有意义的绘本,掌握正确的绘本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与孩子积极讨论交流与亲自示范,培养孩子主动阅读、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亲子阅读成为学生未来语文学习与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五、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开发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有效的绘本阅读不应该局限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着眼于解决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和综合学习中,启迪学生多元化的语言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下几种形式来开发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赏读绘本,提升语文能力。要选取一些语言优美、故事性较强的绘本,组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欣赏图画,反复朗读文句,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充分交流,让学生自主挑选一些优美的语句去赏读,从而欣赏语言的神韵,培养良好的朗读语感。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拓展阅读。一些讲述故事的绘本情节完整,故事发展过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特征鲜明,人物对话生动丰富,这一类绘本是小学生进行模仿表演的好剧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绘本时,要把表演当做重头戏,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合理想象,给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借助简单道具进行模仿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是全班师生同演,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同演,当学生们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绘本阅读的兴趣会显著提高。

绘本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作用重大,只要我们用心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绘本,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结合综合性阅读活动和亲子共读,一定能够让低年级学生在绘本阅读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基于语文素养视野的农村教学点绘本阅读指导策略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S〔2019〕GHB093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作者:黄明生

上一篇: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证券法基本原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