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4

摘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对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鉴别与整合变通能力,从而保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化“综合性课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又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但是,一些教师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性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后来,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进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之后,英国出现的“统合教学日”和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以及日本80年代出现的合科指导思想、综合理科等,都是综合性课程的不同形式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主体,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与“综合性课程”不同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各种课程的综合。从学习目标看,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既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③。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需要而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

综合性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综合性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吕达先生所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④目前,“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不准。综合性课程虽然整合了原有几门学科的内容,打乱了原有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性课程只是各门学科的简单组合。任何没有主次、违反自然规律的综合都难以取得成功。现代系统科学认为,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并不是各部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或几个)目标的有机组合,其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综合性课程仅仅是简单的“拼盘”,其学习内容的有序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都不尽如人意,如将音乐、美术等等相加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刚开始试点就陷入了困境,再度分科已成事实。

第二,师资缺乏。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使课程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单科学习,只有当教师具备多元化、发散性知识结构时,才能给学生以有力的指导。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化知识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这严重阻碍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进程。为了探究综合性课程,甚至出现了两个学科的教师同时出现在一堂课的讲台上的现象。所以,要完善综合性课程,首先得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想,尤其要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实际上,除极少数教师有可能适应外,大多数教师只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⑤。

第三,评价困难。综合性课程的设置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其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教改的深入,在各级考试中,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较综合化的试题。但这种“综合”试题的评价方式往往很单一,或分学科评分,或“偏心”于某一学科;而且试题本身的设计也存在着浅表化的倾向,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上都背离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初衷。

由上可知,尽管综合性课程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全面开展综合性课程学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说,学科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它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将语文课程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由于以“语文为主”,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胜任。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素养、构成体系都较为了解,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多渠道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收集材料,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脚踏实地。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捕捉信息,聊天交友,论坛跟帖等等。从语文信息的角度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要比课堂学习丰富得多,且获得信息的速度快,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评价标准不是难事。只要站在“语文”的立场上,将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为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作为终极目标,以微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上的所得为阶段目标。对此进行评价,难度不大。与一般语文教学不同的是,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看出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水平,看出他们表现出的自主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也就是进行过程性评价。

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能有力地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且可行性较大,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内部综合和“涉外”综合两个方面。

(一)内部综合

内部综合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培养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综合⑥。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来积累丰富的读写听说知识经验,同时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外的新信息引入课堂,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把有关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涉外”综合

“涉外”综合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跨学科的综合,但它依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存在,是在语文课程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与语文有关,落脚点始终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巢宗祺先生在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⑧而在目前的不少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使得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偏离。例如,有的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声光电一起上阵,似乎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等其他课型,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得学生无功而返。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够背离语文学习的目标,对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能力,可浅尝辄止,不必深究,也就是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此基础上,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开辟新的途径和空间。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相信,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改善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状况,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注释:

①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黄珞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认识及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④庄丰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

⑤韩愈:《韩昌黎小品·答李翊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⑥张学明:《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8期。

⑦徐龙年:《叶圣陶的听说读写并重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⑧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陆 培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2: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

摘 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对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鉴别与整合变通能力,从而保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师;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意识;能力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语文课程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设置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开设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合性学习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利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等课程资源,创设特定的情景,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活动实践,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语文学习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是一种课程形态;其二,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注重语文学科内在的联系性,并有别于传统的分科课程,力图打破学科封闭的框架模式,以“主题”或“问题”为形式,沟通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建立以语文为核心的学科综合性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倡导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建构,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综合性学习给语文教师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尤其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指导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要的契合点的过程”。[2]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该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课程开发权力,也缺乏课程开发与利用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3]学校课程的出现,赋予了语文教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权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4]语文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有利于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因素。由于语文学科的母语性,她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拿来当作语文课程的资源。比如说,学习《胡同文化》之后,抓住丰都三峡移民这一事件,引导学生设计了一个以“家乡新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参观走访不同的人群,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切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巨变,由衷地赞叹,并激发起建设好家乡的豪情壮志。

从目前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状况来看,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语文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强化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要以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锐的心去发现和利用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可能的语文资源。

二、语文教师要有选择、鉴别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母语特性,课程资源无时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进入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究竟哪些资源才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5]比如说,丰都独特的鬼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民俗,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继承观,教师组织了一次“家乡鬼文化探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广泛地查阅资料,了解丰都鬼文化的来源、内涵以及民间或文学作品中流传的鬼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央电视台曝光丰都鬼文化一事举行“鬼文化是否封建迷信”的辩论赛。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鬼文化中爱国、孝敬、惩恶扬善的积极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剔除鬼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因素。

所以,语文教师在满眼都是“资源”的时候,要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效性、优先性和适切性。

三、语文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变通能力

经过筛选机制过滤后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只是一种“原生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此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和变通,才能把日常生活中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变通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教育针对性和正确导向性。

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在这一转化中,教师尤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字号与中学生网名对比研究”,从目前中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爱好出发,将古今取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

对综合性学习涉及的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语文性的转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它毕竟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言语性是语文的特性。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言语性这一中心,锁定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根本目标,将其他学科的资源“为我所用”,而不能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成“音乐课”、“美术课”、“手工劳技课”等,出现“四不像”的状况。

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或二度开发,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6]目前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了,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因此,为了保障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发挥出综合性学习的功效,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语文教师更应加强对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35.

[2]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80.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4]同上,第402页。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7.

[6]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7.

作者:郭若虹 陈凤特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而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加强组员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文主要探究实施于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今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年级 综合性学习 综合能力素养 教学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由于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完成好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综合性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提高基础知识能力,强化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等,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中高年级共安排了四次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級上册第六组的《轻叩诗歌大门》以及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难忘小学生活》。

《课标》中小学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目标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把握好以上各学段的目标,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综合性学习,重在“综合”

综合,即把语文能力也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理解等整合起来,在综合性学习中整体运用到上述能力,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就是把语文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语文和科学的整合、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语文和劳动技能的整合等等,这也加强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重在实践

无论是哪一册书的哪一组综合性学习,都提倡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回忆成长路上的点滴、策划毕业联欢会等等,都体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性学习,重在探究。

目标中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就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都体现了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及探究能力的重视及培养,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和组员合作交流、研讨探究出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经验,以达到利用综合性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

目标显示,进行综合性活动不要求达到某种目的或程度,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及要求,主要指向如何开展活动,即活动过程如何进行。因此,综合性学习主要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进行了有效地探究;不在于是否解决了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寻方法;不在于活动中个人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而在于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并善于与他人合作。由此看出,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的能力。

基于上述目标和几点注意事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一、做好计划,精心备课

在设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可自由进行分组,自主设计学习方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遨游汉字王国》,老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分组走到街上寻找错别字,制作PPT,探寻汉字的起源,搜集汉字小故事等等,又以六年级下册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为例,可以事先给学生分组,哪个组做“成长足迹”、哪个组做“依依惜别”,哪个组里的组员负责策划毕业联欢会,哪个组要表演什么节目,老师可提出具体的实施内容,由学生自由分组自行安排。这都是教师提前做好计划,对教材精心准备后做出的初步规划。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小组合作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引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十分清楚教师只是复制提出活动的要求,可适当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而不是完全帮学生设计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了让学生的分组合理,教师可适当牵引,在一个组当中有能力佼佼者,有中等生,有后进生,这样可以达到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加强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的融合

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能力都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平常的教学大多是分版块开展,如口语交际、阅读专题、习作课等,而综合性学习可以把这几项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联系教学。如让学生先把在综合性学习里发现的问题口头阐述出来,也可在组内和组员口头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案,这就达到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在对综合性学习力提供的材料进行解读、分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教学生学会解读材料。

撰写研究报告、策划书、总结等,就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训练,学生在进行此类综合性学习的练习的时候,能进行组织语言、丰富词汇等训练,使习作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四、联系生活实际,是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语文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多个能力,在生活当中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如口语交际让学生学会和他人交流,识字写字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和写作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方案设计时,可以提醒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当学生真正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世界,他们会收获到更多,也会品尝到收获的幸福和快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源自于生活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是极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孩子们可以从街头、家庭、校园,乃至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素养,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乐学语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能在生活中轻松、快乐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任何问题。

作者:廖莹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与教学体会论文下一篇:初中思想方法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