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叙事课程综合论文

2022-04-17

摘要:泛戏剧化教学是一种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一系列表演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叙事课程综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叙事课程综合论文 篇1:

语文整合课程的系统研发

我校“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属于“博学雅思”课程模块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之一,是回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切实加大学生阅读量、对语文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过程和结果,该课程始终处于动态建构的过程当中,带有鲜明的校本化、个性化、动态化特征;该课程实施方式以课堂学习活动为主,辅以课外阅读指导,突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博学”“雅思”特点。“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的研发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受“群文阅读”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的启发,基于学校博雅文化建设需要研发了“悦读越高雅”校本课程,重点进行“1(课文)+1(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以及课外阅读推广,课程实施带有偶发特点,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2019年秋季学期起,国家语文课程全面推行统编教材,我校“悦读越高雅”校本课程开始向大单元语文整合课程过渡,提出了“在整合中重构”的基本思路,精心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实践探索语文课程基于单元整合开发的教学思路。回顾课程研发经历,我们总结出语文整合课程的如下研发策略。

一、对学生阅读展开精细化研究

(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

课标对义务教育各学段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强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加大课外阅读量,不断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以及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育和发展语文素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课标还对学生在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即小学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即小学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即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

统编教材为一线教学构建起一个“教读(精读)—自读(略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要求一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倡导“用教材教”。教材中的《一起读书吧》《我和家长一起读》等栏目设置,其编写意图也很明显,即有意识地引导全民阅读的方向,一方面有目的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品质,另一方面带动全民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统编教材的特点,为教师实施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远远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且多数学生仍以阅读漫画、网络小说为主,对课外书籍缺乏基本的甄选标准。同样的问题在家长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外,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但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二、基于博雅文化建设需要,明确我校语文整合课程的价值追求及课程研发目标

联系近年高考改革对阅读量和阅读品质的较高要求,我校开始加大阅读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奠基的重要阶段,如何在阅读增量的同时确保阅读的品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校基于学校博雅文化建设需要,决定集全校语文教师之力,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我校语文整合课程的系统研发。

(一)厘清语文整合课程的价值追求

语文整合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和结果,其价值追求既要回应国家课程的刚性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需求。

首先,语文整合课程是国家课程,其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课标对语文课程建设的各项要求,同时体现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课程整合应立足单元实施大单元整合教学,在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时体现与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匹配,通过“在整合中重构”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过程,最终实现单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语文整合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要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我校在进行博雅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构建了校本化的博雅课程体系,“博雅”二字既是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表征,也是语文整合课程的价值追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有趣味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养成高雅的阅读习惯,培养高雅的阅读品质,“悦读越高雅”,最终成为内涵修养丰富、外在气质优雅、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现代合格公民。

(二)明确语文整合课程的研发目标

语文整合课程立足教材单元实施大单元整合教学,其课程研发目标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立足教材单元,基于教材文本进行“海量阅读”内容的拓展,编写《“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全面、系统、连贯地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二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构,基于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全面统整教材文本和《“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中的关联内容,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化、逻辑化结构重建;三是基于单元教学,探索语文整合课程慧雅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可以在课堂中统整语文课程和学校文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以上课程研发目标中,编写《“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是重中之重。

三、编写适宜学生阅读的《“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

编写《“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一来可以通过选择适宜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优秀读物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二来可以满足单元整合教学中拓展阅读和拓展训练的需要,让学生慢慢学会从阅读中汲取文化养分,成长为思想博雅、言行文雅、志趣高雅的博雅少年。整体推进读本的编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明确选文标准,单元组文体现语文整合课程的教学需要

通常而言,選文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数量标准两个方面。内容标准须依据课标和统编教材单元拓展阅读的需要,匹配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选文文体第一学段以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为主,第二、第三学段可以拓展到各类文体并以叙事性文本为主。数量标准须根据教材单元内容、教学课时安排、课标对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统筹规定选文篇数。作为保底要求,我校规定,第一学段每个单元可选取不少于8篇课外阅读文本,第二、第三学段每个单元可选取不少于6篇课外阅读文本。比如,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而低年级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仅安排3—4篇课文,每个单元教学需要10—12个课时,单元整合之后,课外阅读可以挤进课堂的篇目每个单元至少有4篇,那么便可另设4篇作为真正课外阅读的素材。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教材中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我校在组织该单元选文时,便凸显了对该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充分关注,拓展篇数为6篇(如表1)。第一篇选文是梁实秋的散文《鸟》,该文用典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鸟的声、形之美,这些描写既离不开作者的一颗拳拳爱鸟之心,更离不开作者处处留心观察鸟、连续细致观察鸟所下的观察功夫,如此方能分辨出各地各种鸟的声、形特点和情致;第二篇选文是牛汉的《华南虎》,第三篇选文是叶圣陶的《牵牛花》,两篇选文重点体现了表达上的“准确生动”语文要素;第四篇选文是熊仕喜的《南京梧桐》,第五篇选文是杨绛的《花花儿》,前者渲染了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后者通过人物对话方式“说”出了猫的特点,两篇文章写作角度新颖、切入点准确,可以让学生对“细致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产生新的认知;第六篇选文《热心的海葵》是一篇选自《走进科学》丛书的科普说明文,意图拓展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处处留心”和连续、细致的观察,做出来的却可以是不同的“学问”。六篇选文的拓展,完美匹配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对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滋养学生的博雅气质,次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彰显我校“博学雅思”课程模块“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课程理念,在为各单元教材匹配选文时,我们也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作品。例如,为了匹配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幻”主题,我们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内容新颖的国外科幻作品,如《布克的奇遇》《长生饭》《明天的预言》,以及国内一些较为前沿的科幻作品,如《药丸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等,希望以此拓展学生的“世界视野”,强化学生的“中国情怀”。

(二)合理配置读本中的栏目内容,体现对学生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主要包括三类内容:第一类是次第呈现的选文,供教师开展单元整合教学时有目的地选用,体现语文整合课程的“博学”特点;第二类是每篇选文后面的“读有所思”问题设计,体现语文整合课程的“雅思”特点,所思内容通常关联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体现对该单元所学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运用;第三类是选文阅读之后的“阅读推荐”,主要组织学生自主推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培育学生选择阅读优秀作品和运用关联学习方法拓展阅读的能力。

“读有所思”以训练思维为主,每篇文章设置1—3道题目,根据学段特点适当安排书面表达,读写结合,着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及书面表达能力。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有所思”为例,文后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请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用心体会;②选文中描写了孩子们在端午节时把鸭蛋制成“鸭蛋烙子”的细节,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③一个咸鸭蛋代表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仿写家乡的一種特产,寄托自己的情感,与他人进行交流,150字左右。本单元人文主题,引用了冰心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本单元语文要素包括以下两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析以上“读有所思”中的问题设计,可见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分层次指向“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个语文要素的:先是指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同身受,用心体会“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然后关注文章表达的细节暨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会“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回应单元人文主题——童年往事中的深刻记忆及记忆中的情感色彩;最后一问,则直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思乡之情,同时安排了一个仿写家乡特产、寄托自身情感的小练笔。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还充分体现了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理解的内容要求,以及习作方面“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要求。

“好书推荐”通常要求学生基于单元人文主题推荐“同一类”优秀读物,并说明推荐理由。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校在《“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中给学生推荐了四部图书:一是美国作者蕾切尔·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二是美国作者约翰·伯勒斯的作品《醒来的森林》,三是国内作者徐刚的作品《伐木者,醒来》,四是国内作者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草言草语》。这四部图书都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保主题图书,其中的《伐木者,醒来》被誉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阅读这四部书,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有效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又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读完以上书目、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时,又自主推荐了以下几部作品:一是英国作者凯·马奎尔著、丹妮尔·克罗尔绘的绘本《自然》,推荐理由是“‘万物皆有时,自然即诗意’,这本绘本图文并茂,通过描绘世间万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大自然神奇的变化进程,是我们了解自然的一本好书”;二是日本作者La Zoo著、菅原惠子绘的绘本《不可以浪费,为什么?》,推荐理由是“本书给我们上了一课——浪费会让世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环保就在生活的小事中”;三是日本作者La Zoo著、手冢明美绘的绘本《地球不是垃圾桶》,推荐理由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四是高宝燕著《江豚涛涛》,推荐理由是“书籍以江豚的视角,控诉人类肆意捕捞、破坏水资源的恶行,阅读此书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怎么做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由学生的推荐书目以及推荐理由可以看出,本单元的语文整合课程已经引起了学生对环保主题的关注,并激起了他们阅读更多同类图书的兴趣,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人类命运与自然万物的命运,开始思考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好书推荐”是连接学生课文阅读、读本阅读、课外自主阅读的重要桥梁,不仅有利于学生相互分享优秀读物,提高阅读品质,而且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四、“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通常由校本课程年级教研组根据每册教材的特点制定可行的单元整合方案,全面考虑整个单元的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及配套练习;再分工合作,根据各课时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最后是组织选文及文后的“读有所思”问题设计,作为各册教材的配套补充读物,确保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鼓励孩子“连滚带爬地读”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体现学校文化对“博学”“雅思”的课程价值追求。

立足大单元教学的语文整合课程,突出“在整合中重构”的基本思路,强调学习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即时生成,重视一个时间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通常操作如下:先是基于课标和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单元整合教学的目标;再根据单元内每篇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剪裁,扎实推进语文要素教学,确定每个课时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包括“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教材总共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1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暨语文园地,这些素材都是圍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旨在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达成单元语文要素目标。我们对单元教学素材进行整合、重构后,再分课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目标(如表2)。

“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从厘清课程的价值追求、明确课程研发目标,到编写适宜本校学生阅读的《“悦读越高雅”阅读课程读本》,到确定“在整合中重构”的教学实施策略,充分展现了我校“博学雅思”课程模块的“博学”“雅思”特点。然而该课程的实施,目前仍局限“在课堂中”进行,未来的课程研发,我们将与“雅行天下”课程模块融合进行,旨在将阅读推向“天下”之大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充分激活学校、家长及社区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悦读越高雅”语文整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以课程建设为依托,让阅读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桂雅学子的心中,让每一个桂雅学子都能成长为具有博雅文化特质的思想博雅、言行文雅、志趣高雅的博雅少年。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小学课外阅读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方法[J].天津教育,2020(08):96-97.

[2]赵爱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校本实施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1):17.

[3]胡艳娟.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8):111.

(责编 白聪敏)

作者:朱斯芸 卢翠玲

语文叙事课程综合论文 篇2:

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运用泛戏剧化教学的策略

摘 要:泛戏剧化教学是一种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一系列表演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所以本文对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运用泛戏剧化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泛戏剧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它在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的应用,最后对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运用泛戏剧化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让相关人士加以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泛戏剧化教学;方案

泛戏剧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语文的内在文化和它的教育含义,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养能力的目的。在小学语文中叙事性文本有很多内容都能表现出浓烈的戏剧化特征,这为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为语文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运用泛戏剧化教学的原因

(一)泛戏剧化教学与叙事性文本相互契合

之所以叙事性文本中引入泛戏剧化教学模式,是因为戏剧性教学与叙事性文本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首先,戏剧性和叙事性文本都是有同一个主题的;其次,戏剧的主要结构都是角色和语言组成的,而叙事性文本的组成主要由人物、语言、情节、等其他要素组成的,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还是有的。

(二)泛戏剧化教学与小学生的特点相吻合

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并且好奇心强,他们对游戏有着深厚的喜爱感,并且在生活中善于模仿事物和情节,喜欢把课堂氛围制造的生动。因此,泛戏剧化教学是十分符合小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也给小学语文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是用形象和聲音来感受事物的,而泛戏剧化教学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正好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并且可以加强小学的记忆。

二、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中运用泛戏剧化教学的策略

(一)人物的戏剧化教学策略

在小说语文的叙事性文本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内容,对人物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故事中的感受。因为小学语文学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师在教育形式上一定要以小学生的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对事物的记忆深刻。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在小学语文的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应用故事戏剧化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更能理解人物的思想和做法。

(二)语言的泛戏剧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叙事性文本大多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内容本身就很有童趣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适当的时侯我们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上动作和神态,让我们的泛戏剧性教学更加的生动,同时也让小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让课堂的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1]。

(三)情节的泛戏剧化教学策略

因为是小学生所以在阅读上会有一定障碍,认字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阅读来自己清理故事情节的,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是可以进行讲解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识字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知情节,并且把握整体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

(四)环境的泛戏剧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以抽象化为主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其他因素的加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的有实效性,并且让老师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再加上配合场景的音乐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故事情节地描述,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在相对应的环境中更好的领悟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体验戏剧化角色的性格

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要先对要表演的任务进行理解,要体会任务的性格和心理活动,这些是需要老师在其中进行引导的,所以如何能让这种戏剧化课程有效的开展,是老师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最主要的就是让小学生理解戏剧化角色的任务性格,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演绎课本中的内容;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因为是小学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领悟能力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我们的泛戏剧化教学是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才可以完成的[2]。

(六)品味语言特质,学习表达技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整合文本语境的基础上,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学还处在基础的识字阶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联想中,感知想要表达的情感,强化学生运用规范性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策略,这个是教学的重点,更是解构叙事性作品的核心内容。只有理清语言层面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当中的含义,才能与作者形成真正的对话,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七)遵循教材

现代的语文教学材料都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的,各种主题进行串联得到的教材,这就会形成很多相同类型的教育题材,它们的文体样式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一样而已;不难看出想要教授给学生的内容就是几大点,在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方式也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体会文本的内容上,也适当的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彰显自身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问题,并且在与教师沟通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学生相互沟通,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在使用泛戏剧化教学方法时,我们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堂需要体现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戏剧性的引入切莫本末倒置。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一定要制定一个计划提纲,在追求效果的同时优化教学方式;再次,泛戏剧化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不是一个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应用它的优势,让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味性,最后,泛戏剧化教学方法只有在适合的文本中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怡.泛戏剧化教学:“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新路径[J].教师,2020(21):22-23.

[2]谢美玲.探寻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8(05):47-48.

作者:瞿娉

语文叙事课程综合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新课程视域下的选课指导策略探究

摘 要:高中教育属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渗透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逐渐突出了选修课程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的学习课程是由多个不同的模块共同组合而成,在传统学校规定课程要求地指导作用下,需要使用指定的教材,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选修课程,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这就需要专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的掌握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在明确选修课程具体学习内容以及课程方向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确保选修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发展倾向保持高度一致,保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视域 选修课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25

通过对高中语文新型课程标准加以探究,可以看出其不仅突出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也丰富了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并且包括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两方面的内容,由多个不同的模块共同组合而成。所以需要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放置于同等的地位,在打破传统规定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有效创新,充分发挥选修课指导工作的实用价值,基于新课程视域的引导,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一、新课程改革视域下高中学生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导向

1.以兴趣为导向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其规划完善的学科学习方案,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与实际所选择的科目进行融合。兴趣是高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的主要驱动力,教师需要教课堂的重点放置于学生学习热情地激发等层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动力支持。

2.以潜力为导向

部分学生在筛选考试科目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学习阶段进步相对较大的科目类型,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以此来缩短本班各个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进步概率。

3.以成绩为导向

当学生的偏科现象较为严重时,教师需要充分的结合学生最终的考试科目和成绩状况,将其划分成为不同的等级,在排除拉分科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定最终的选修和必修课程组合。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和相关原则

1.分析开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视域的影响下,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促进了选修课程的全面展开,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选修课程开设的重要作用,为后续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高中阶段的语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下,逐渐打破了传统课程结构的局限性,并且改善了单一化的课程发展模式,实现对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创新,保障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使语文课程结构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型。

从学生的角度对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实施状况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在此类课程的开展阶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扩大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开放程度。除此之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为选修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学习选修课程。教师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状况,对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及时摒弃传统以灌输和单一化为主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确保所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能够与时代的革新和发展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完善的选修课程体系,在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情况下,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持续化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加强了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当中对于语文选修课和必修课所提出的要求,对相关课程予以合理的安排,促进语文选修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借助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扩大了教师的展示空间。

三、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首先,在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的过程中,所选取的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代保持良好的适应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在开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新型教学理念的优势和效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摒弃单一化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特点,从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充分的满足了新时代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学习语文选修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培养了优良的合作精神。最后,高中的語文选修课程当中,包括了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科范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科内容进行学习,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多样性原则

在开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保证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在融入多样课程资源的情况下,使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借助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学科资源作为基本知识,容纳了人文、地理、风景、文字、图片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情况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容纳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情况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开放的选修课程开设环境,基于多个不同的系列和模块,充分的保障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3.选择性原则

通过对前期阶段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经验进行整合,并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加快了高中语文教育的革新进程。教师在课堂当中,还可以基于宏观的层面,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充足的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内容,扩大选修课程的开设空间,与学校的高效化发展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在设置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并且为此类课程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系列,从而扩大了课程体系的具体范畴,在开设教学模块的基础上,保障了模块设置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视域下选修课程的相关指导

1.引导学生明确掌握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确保教师能够在课堂当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充分面向班级学生的情况下,保障学生所设立的学习目标具有明确的特点,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方法的层面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此来保障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高中学生参与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活动时,需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才能够促进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程的相关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部分学生需要对选修课程的相关理念予以正确的理解,避免出现片面化的理念和认识,保障语文选修课程的有效落实。对于新《课标》当中所设置的内容来说,需要从学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和创新等多个不同的层面,保障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明确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根据目标的设置,围绕所设置的关键词开展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在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思路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均衡性,并充分彰显出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选择、有目的进行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此方面的内容逐渐成为选修课程的主要宗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筛选相应的语文选修课程。

2.保障学生清楚掌握选修课程学习内容

在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当中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当学生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学科任务之后,则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以此来达成高中阶段的学习最低要求。在新《课标》当中,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需要基于五个不同的系列,根据相应的系列要求,设置若干个模块内容。例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述研读等等。另外,在参照选修课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将此方面的目标设置作为基本前提,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大致了解选修模块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的根据每一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特点加以分析,从而才能够筛选出更加合适的学习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并不能够在选修课程完成之后而到此结束,而是需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后续的发展规划以及就业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从而保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引导其做出科学的选择。

3.引导学生明确掌握选修课程的学习主体

为了保障高中语文選修课程的有效落实,除了需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在排除此类外在因素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内在主体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确保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认知和基础予以清晰的了解,从而才能够筛选出更加合适的选修课程。

首先,学生需要充分的明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掌握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下,对于相应的优势和能力进行突出,而对于弱势的层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持续学习的情况下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另外,学生还需要对自身的学习需求予以明确的掌握。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活动来说,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语文素养,且自身的语文知识基础日趋成熟,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予以清晰地掌握,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筛选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由于在兴趣的作用下,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良好的驱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化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层面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基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获得更加优良的学习效果。为此,学生需要对自身的兴趣点予以充分的了解。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强调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筛选出相应的选修模块,从而有目的、有规划的开展学习活动。

最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掌握自身的发展倾向。在开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现阶段的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由于此方面的基本任务容易完成,所以还需要基于更深层次的角度,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后续的发展倾向,以长效化的发展目光看待语文学科问题,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语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借助多种不同类型的选修模块,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选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从兴趣、需求和发展倾向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在充分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够保障学生所选模块的适宜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还可以在彰显特长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语文选修课程做出取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特点。

总之,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属于教育改革阶段的核心问题,由于此类改革环节具有复杂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所以需要在高度关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实际的学习领域、科目类型和专业模块,打造更加完善的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保障了选修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从根本入手确保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在掌握专业倾向的情况下,筛选出更加合适的选修课程,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江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2016年。

[2] 杜基《如何开展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2016年。

[3] 周全星《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内涵及养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 王宁《新语文课标是语文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兼谈顾德希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7期。

[5] 黄雪晴《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学语文》2018年第5期。

[6]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7] 张海侠《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5期。

[8] 郭惠芬《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与主题凸现》,《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作者:徐燕

上一篇:质量审核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热带农业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