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工作实际,探讨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的方向,即主要从实践教学创新上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优势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从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增加实验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

1 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研究制订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促进校企合作办法的制定,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等观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无疑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转型要求。从过去对单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发展到对具有经济、社会和人文知识的产业经济人才的大力需求,同时对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2 广西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弊端和不足

2.1 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实践性不足

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的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特色班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方面比较缺乏,在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和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培养方向与市场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2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安全等,理论上仅“产业结构演变”这一章将会学到霍夫曼定理、库次涅茨、配第-克拉克定理等产业经典理论。理论的讲解离不开案例的分析和对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发达工业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的讲解。在课时安排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只安排48个课时,但是48个课时很难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对于非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学只设置32课时,不利于学生对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及对知识的掌握。

2.3 传统考核方式凸显弊端

从考核结果来看,卷面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60~79分数段的学生较多,80分以上学生较少,不及格人数也不少,整体成绩不够理想。学生对基本概念和问题掌握较好,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率较高,对于题型简单的比如单选题的得分率也不错,但是对于多选题和论述题和涉及某些应用性较强的题得分率低,对于某些知识点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多项选择题不能答全,得分率低,说明学生理论课知识面狭窄,对于知识的应用、辨识能力不强,局限于课本教材知识,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3 广西财经学院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优势

在我国的诸多高校特别是财经类本科高校中,大多开设有产业经济学。广西财经学院的经济学专业于2005年设立,目前已培养了10届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产业经济学也最先在经济学专业开设,后来陆续在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村经济、商务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学校领导和经贸学院领导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非常重视,多次指示经济系为开办好该专业要加强专业课程研讨,鼓励教师对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此外,经贸学院还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宏观经济综合分析实验、工业经济分析实验、农业经济分析实验等实验课程,将实验课程与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等。这些都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与本项目有关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经验和前提基础条件、环境已经具备。

4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实践教学创新,建设特色优势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高校很难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工作者。“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对产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实践创新。我们可以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的改革背景,运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但是也要注意到,从以往和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缺乏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性研究;同时,实践教学研究的地域性不明显,针对性不强,其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不强。所以,我们应当针对目前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广西地域性、综合技能性、现实需求性和未来趋势性对产业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实践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详细方案进行再解释和再设计,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反馈对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整改。

4.2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创新

(1)加强案例教学,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结合产业经济学专业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案例教学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結合教学法,解决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方式上加入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案例分析能力、行业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多项考核指标而非期末考试成绩占大头。

(2)配套开设实验课,增加产业经济学课时。产业经济学课程由于理论多、模型也多,单纯的面授理论效果不强。应该开设产业经济学实验分析课,大量的行业研报资料也会为实验指导提供分析框架和参考资料。锻炼学生的理论研究现实的能力,让学生同时对我国特别是广西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路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甚至我国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理论,通过结合统计数据将会得到直观的结果。所以,应该增加“行业分析能力”为导向的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不但对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使用行业分析基本工具,其收集、处理、分析产业数据能力将会得到增强。

4.3 加强校企合作

鼓励学生批判式创新思维培养,减轻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更多的时间提高学生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邀请成功知名企业家来校现身说法,或者是企业成功经验,或者是企业发展的历史,又或者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风险等,将会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走进企业、走进产业,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行业的认识,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齐文浩,王艳华,杨兴龙.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8(20):31-34.

[2]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5-13.

[3]董自光,吴卫芬.基于能力矩阵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8):48-49.

[4]崔娜,齐晶晶,陈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产业关联”为例[J].高等教育,2020(2):164-165.

[5]陈启斐.网络教学课程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案例[J].科教文汇,2020(2):85-86.

作者:刘松竹

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2:

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探析

摘 要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工作实际,探讨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教学法

《产业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学、工商管理、财政学和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重在强调它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能够本着“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对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分析。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对具体的产业经济分析、行业分析资料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做到理论清晰、内容新颖,应用性强、信息量大。

鉴于《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的应用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并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便显得非常有意义。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产业经济学》学科本身的要求,而且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联为一体来解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认知与契合问题。

总体来说,在《产业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基础理论部分,仍然采取以讲授法为主,但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贯穿少而精的原则,精讲基本理论,并适当穿插讨论课,不但让学生能对理论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涉及到具体行业分析的内容,主要采取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社会调查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对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某些行业的基本情况作调研,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行业分析报告,使学生对具体产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在分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现有条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可遵循以下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和倡导的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引导,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探索,并试图寻求答案,做出决策的过程。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大量的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联系紧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明的案例;第二,教师能够很好的处理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能够根据课程的理论内容,设计相应的案例。

根据《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来看,该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是横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大量生动鲜明的案例,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提供了可能。研究一个案例,可以得出对于某一理论的特殊性结论,也可以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总结。利用案例分析来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产业经济学》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企业理论、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与理论相匹配的案例,但是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一定能用理论来进行完全解释,这就给课堂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同分析的切入点。

第二,准备案例。此过程可以由教师准备与本门课程各重点内容相关的案例,也可以由学生准备案例,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全班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对于每个案例,选择1-2名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向全班同学讲解,对于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允许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第四,教师在最后做总结性陈述,分别对每个案例进行指导性点评,从理论上指出学生看法不一的原因,引导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2 课堂讨论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学生对于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对于基本理论、前沿理论的学习热情也正日渐高涨。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教学时,应巧妙构思,将该课程涉及的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观点、研究热点与难点设计到讨论的话题中,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单纯讨论理论,而是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准备课堂讨论稿,来完成对理论研究热点与难点的基本认识,并通过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能对该课程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具体说来,课堂讨论教学法主要按照下面的两种途径来进行。

2.1演说类

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对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讲,先布置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然后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人利用5-8分钟时间将其精华部分说给同学们听。

2.2专题讨论型

该类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如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专题、环境保护专题、企业集群专题、垄断行为的政府规制专题、市场秩序整顿专题等。在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合作下,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研究工作,然后小组整合成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小组研究报告。在课堂上,每个专题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就不同观点与同学们进行激烈讨论。

3 社会调查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学生的口、眼、耳深切的感受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授课中实施社会调查教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完善,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找不到目标产业,或者能找到目标产业,但是由于该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调查出来的数据以偏概全,难以说明问题。

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学校允许范围内,以小组调研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典型行业进行相关企业的实地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具体做法如下:

任课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当地一个行业进行实地调研,学生按照调查的目标,设计不同的调查方式和途径,如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的方式、资料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收集到第一手或第二手的资料,然后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如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出规律或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4 总结

从笔者近年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经历来看,根据《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特点,综合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在上述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其它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具体问题做出初步性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同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对不同行业的深入了解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志迎.产业经济学教程新编[M].科学出版社,2007.

[3] 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10.

作者:谭 冰 齐文菡

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3:

《产业经济学》中、外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国内外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国内《产业经济学》课程和国外高校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体系交叉重叠、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等。结合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针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界定研究对象、重构学科体系和构建方法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比较研究

前言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在国内外大学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并成为许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近年来,产业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最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其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学习产业经济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以及相应的规制政策产生的逻辑。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和国外大学尤其是欧美高校相比,国内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甚至在课程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就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了解差异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更好地从事该课程的教学。

一、中、外《产业经济学》教学异同比较

(一)课程名称不同

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又被称作“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主要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并以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

在我国,课程名称以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更为多见,产业经济学不仅涵盖了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不同

1.欧美主流产业组织教学内容包括

(1)“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CP)。以梅森(Mason)和贝恩(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以这种单向因果关系为主的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的主体内容。

(2)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芝加哥大学的Stigler、Demsetz、Brozen、Posner学者向传统的SCP范式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他们反对“结构—行为—绩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三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而且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的观点,认为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如果不存在进入退出壁垒,那么政府干预就没有必要。

(3)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Tirole、Kreps等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得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大量基于博弈论分析框架的文献构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4)新制度经济学。Coase、North、Williams、Alchian等经济学家侧重从制度角度研究产业组织问题。试图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打开企业内部的“黑箱”,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5)产业政策。不同的学派对采取产业政策的态度不一样。比如,哈佛学派认为,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能够获得市场势力,使其制定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妨碍市场的有效运行。所以,哈佛学派主张政府应该制定竞争政策,来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运用策略性行为阻碍市场的有效运行。而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获得市场势力,恰恰表明企业是具有高效率的,只要这种市场势力的取得不是来自行政垄断,那么政府就不该干预市场的运行。

综上所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已经形成了对象明确、成果丰富、体系完整、逻辑自治的学科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我国产业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受苏联和日本等国家的影响较深,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强调中央计划者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整个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等内容。

(1)产业组织理论。这一部分内容和欧美国家的产业组织内容相似,主要研究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2)产业结构理论。对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三次产业分类法出发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另一种从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研究并考察各产业间的结构变化。

(3)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主要研究产业与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4)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的初创者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提出在“钻石”模型用来分析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其后,新产业空间理论从网络式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创新动力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

(5)产业政策理论。我国的产业政策理论受日本影响较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因此,许多学者都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产业政策的成功运用。这些对东南亚国家的产业政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也强调强化政府管理而不是自由放任。政府倡导积极干预的产业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经济关系的产业组织理论;二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三是研究政府干预的产业政策理论。

二、对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界定研究对象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的产业组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深受前苏联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业的设置和行业发展成为产业研究的重点。但是,计划经济体系中,既没有价格信号,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此,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的企业之间的互动、策略性行为等也就不存在。而且,在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内容过于庞杂,研究范围涵盖了经济增长问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造成了研究范围的模糊和不确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建议中,我们认为不应将产业经济学内容泛化,而应以产业组织理论为重点。将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与产业优化等理论放到区域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中进行教学,如有必要,也可将其单独作为教学内容另开课程。

(二)重构学科体系

在建构产业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作为核心进行内容,适当地对现行产业经济学内容进行压缩,重视对具体产业运作的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探索产业经济学体系的中国化,体现中国特色。针对产业经济发展与市场改革的多元关系,确定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相对独立领域,回归其学科的本来面目。

(三)构建方法论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强调“应该是”,实证研究强调“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研究应强调实证分析,通过收集产业数据、定量分析检验理论的有效性。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加大实证分析的比重。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博弈论方法在分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加大博弈论的教学内容。

通过与国际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与欧美国家出现较大的差异,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与我国具有特色的经济制度有关。在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放眼世界,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产业组织教学中的优点,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于立,肖兴志.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苏东水,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Teaching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QIAN Bi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22,China)

Key words: Industrial Economic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作者:钱炳

上一篇:行政法平衡管理发展论文下一篇:新课程德育推广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