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佳的现状,提出了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探索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论文 篇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探讨

摘 要:工程经济学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对以后学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作者长期担任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出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问题;方法和对策

工程经济学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各个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它对以后学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而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是这门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完整的工程经济评价的一次实践。

该课程设计在我院各个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然而在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并影响了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已经使学生们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思维习惯,而且上大学之前的考试绝大多数都是答试卷,进入大学校门后非答卷的考试屈指可数;根据卷面成绩决定是否及格的考试会让学生认真对待,因为差0.5分不够60就是不及格。而课程设计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不及格,除了完全没做或抄袭,否则很难有充分理由不及格,也就是说只要学生稍微做做就能拿到成绩。以上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该课程设计环节不够重视。

2.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对于我们这种以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虽然经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但高校扩招等的影响仍然存在,师资不足与师资偏年轻化直接影响着课程设计的质量。

比如水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六个班同时进行时,很难找到六个精通该课程设计的老师同时指导,只能是一个老师指导多个班的学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需要人手一本《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但现有条件很难满足,这也会影响到设计质量。

目前我校的课程设计全部安排在学期末,也就是说第八周结课的工程经济学要等两个月之后才做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缺乏与原课程的衔接性,那时学生需要重新捡起这些知识,这也影响到了该课程设计的质量。

按照目前我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每指导一个班课程设计的工作量只有8个,若一个教师同时指导两个班,第二个班的工作量减半,只有4个,这必然会导致指导教师很难投入学生所需的时间进行指导,不仅导致无法保证设计质量,更可能引发抄袭现象。

3.管理部门对课程设计的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工作非常重视,有院、系两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等制度,但对于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近乎空白。

4.考核方法不够重视过程管理

目前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给出成绩,虽然也参考了学生出勤及完成进度等因素,但这种考核方式更多地注重最后成果,缺乏对课程设计中间过程的监管,会引发抄袭现象或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二、 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通过大量调研并在多年指导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到解决。

1.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散到平时教学中

在工程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进行到第二章时,我就把课程设计的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学习,目的性强,兴趣高,这就将过去的模仿式设计变成了现在的思考式设计。另外应在课程结束时立即进行课程设计或把课程设计安排成与该门课程平行进行,这样有助于课程的衔接,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恰当选题,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该将以往的由教师指定的传统选题,而改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指导教师给出思路学生自主选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课程设计,从而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将Excel软件的相关知识提前介绍给学生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但目前的情況是学生把课程设计的许多时间用在了熟悉Excel软件上,所以在平时的工程经济学的课堂授课时,可以把课程设计需要的Excel软件的知识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把时间真正用于设计,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4.课程设计考核应引进答辩环节和学生互评

目前我们对课程设计的考核不够合理,未重视过程管理。答辩是从另外角度考查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通过答辩可以把课程设计报告水平相近的学生,按答辩情况真正区别开来,使学生不仅重视提交最终成果,更要重视真正掌握课程设计过程。另外引进学生互评也有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学生互评能够弥补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的不足,也会使学生注重设计过程。

5.全体教师应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与监管

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提高对课程设计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好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各级部门都应该加强对课程设计的监管。

三、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课程设计环节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管理部门对课程设计的监管力度不够;考核方法不够重视过程管理等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散到平时教学中;恰当选题,激发学生兴趣;将Excel软件的知识提前介绍给学生;课程设计考核应引进答辩环节和学生互评;全体教师应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与监管等,对以后工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爱瑾,陈富强,涂德浴.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措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0—131.

[2]蔡前凤,刘 伟.“C++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00—101.

作者:张淙皎 李道西 郝秀平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论文 篇2:

基于系统思维的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佳的现状,提出了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探索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系统思维;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朱沛文(1989-),男,湖南郴州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常规课程设计的不足

技术经济学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工程管理专业将技术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中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显得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对该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只是一种常规模式,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相对较好,但是将知识系统化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相对较弱,[2]从而达不到该课程教学的目的。这种常规课程设计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所学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是割裂分散的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因初次接触有关经济、技术、管理等概念,不免对一些纯理论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有些基础知识根本上尚未掌握,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散割裂的知识要点,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会无从下手,不能灵活运用。同时他们因经验不足也难以将各种知识、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运用到课程设计当中。

2.学生被动参与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被动参与,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该过程设计作为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3.常规的课程设计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

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选择、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常规的课程设计具有时间短、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资源缺乏等特点,因此学生难以在短期内将如此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工科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对财会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3]这也就更加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

1.系统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體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4]因此,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运作过程中形式多、创造性强。将系统思维引入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目的是改善其常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它是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研究,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到进一步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阶段,[5]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只要和他的知识系统融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拓宽知识体系的节点,从而形成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这种思维习惯从课程开始就应该养成,因为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学期末,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的衔接也考验了其思维系统的持续性。

2.系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比如“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技术经济分析”等重难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引入适当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把课程设计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说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因此目的性强、兴趣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存在与变化的根据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直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实践运用能力。

3.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是对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验等环节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决策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它的内容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解决社会实际生活问题而设。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向更深层次进行;客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思维发散,争取创新。当然有一些数据可让他们自己设定,模拟市场情景,把自己当作一个可行性研究人员,就某个具体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决策。最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

4.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项目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而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子系统。从项目这个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系统思维让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上升到更高层的项目管理领域。因此,设置技术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包括原始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写出项目评价报告以判断项目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7]同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以项目建设程序为目标,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动态地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理解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应该如何在各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即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在纵向上,培养了学生思维技能,让学生重视知识的过程设计

学生从开始接触该课程,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互动,直观理解技术经济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具体生动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部分与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在培養学生的思维。最后的课程设计升华了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它更加丰富和充实。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只有知识积累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在横向上,有助于使学生有效获得不同领域的信息,积累学习经验

系统思维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更是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靠在该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掌握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工具,比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体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系统思维不仅适合于人们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且也适应人们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需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生只有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辨证地对待课程设计,不再停留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把认识提高到系统水平,把技术经济学包含的各种知识看作各要素,按不同的联系方式组成不同结构。每种结构都具有不同功能,是系统内部联系的描述,而功能是系统与外部联系的表征。学习的过程就是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真正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赵超,姜长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17):14.

[3]王晓玲,马立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0):107-108.

[4]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1):7-12.

[5]苗东升.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1-5,29.

[6]张静.课程设计在《技术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0,(3):66-67.

[7]成虎,陈群.工程项目管理[M].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江新?朱沛文?张巍?李琦?王海燕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论文 篇3:

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利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工程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顺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特色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张。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学透学精;教师教学推进困难。二是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学生不知道理论如何落脚实际,缺少成就感;教师难以实现能力、素质等高阶目标。三是教学参与度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评价反馈方式单一。学生的压力小,学习目的不明确,师生沟通互评途径较少;教师的教学管理效率不高,信息反馈渠道偏少,难以持续精准改进。

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挖掘工程经济学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基于专业认证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开展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构建工程经济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多元高效全过程参与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和价值提升有机统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1.1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索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组建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1.2切实改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实践机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和校外专家走进课堂,分享心得和体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借助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提高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知,明确未来就业目标;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1.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随着互联网和手機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学课堂“低头族”现象非常普遍。丰富多彩的智能设备娱乐活动渗入课堂,教师上课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丰富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回归课堂。

2.课程改革设计

2.1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学情分析,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明确课程定位。

(1)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开展有效的自主和合作学习,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素质。

(3)初步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工程经济领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2.2教学模块构建

在目标导向的指引下,构建工程经济学3大课程模块,分别是理论知识模块,实践应用模块和价值提升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认知工程经济学、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评价要素、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6个专题,通过整合和创新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实践应用模块,融合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价值提升模块,通过讲述重大工程决策案例,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介绍工程经济学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释费用和效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讲解方案比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介绍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先进性意识。借助以上5条路径,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为谁而学的问题,实现育人目标。

2.3教学方法融合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重塑教学内容,引进优质资源,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实现信息化、模块化、情景化与研讨化教学四个融合。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覆盖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构建实际工程情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整合专业知识,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共享、共情,双教双学同频共振。

3.课程改革思路

3.1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团队前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在线教学特点,建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多元高效全过程参与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

3.2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

凝练工程经济学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例如以突发新冠疫情为背景,选择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对象收集整理相关建设资料,引导学生结合项目管理目标了解工程经济问题,理解时间观念,融入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制度自信,开展生命观教育。以宋朝“皇宫修复”作为引例,详细剖析都江堰工程、京张铁路和三峡工程等经典案例,根据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融入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王健林“小目标一个亿”故事引入现金流的概念,融入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勤俭节约的美德,分析现金流转对企业、家庭、个人的重要性。以“校园贷”为例,让学生练习复利计算,对学生进行反诈防骗安全教育;让学生倒推复利率,了解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计算网贷分期还款利息;融入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费观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解网贷分期还款的利息陷阱。从银行的发展历程入手,讲述利息的产生,引出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解释时间价值的实质,分析其现实表现形式;以淘宝和京东为例阐释生活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以建设期分期贷款为例解释工程实践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融入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通过视频展示疫情期间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巨大投入(医院的修建、医药费用的兜底等),提出问题:国家投入的这笔钱从何而来?使学生明白税收的定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融入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四个自信。以汽车等实物折旧拓展到职场折旧和人生折旧,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不能折旧,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价值,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我。通过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方案比较和讨论,融入国情教育,帮助学生认知国情,培养爱国情怀。通过“车队运输成本”案例分析,融入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开拓进取的挑战精神、职业精神和优良品格。以中铁建沙特巨亏项目为例,使学生深刻认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风险、环境风险、文化风险的理解,融入国情教育,培养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国情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某房地产项目设计方案比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价值工程的内涵。以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和汽车为例融入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建设混合式课程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

基于数据采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反馈体系,精准持续改进课程。针对“课程思政”调整课程评价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突破课堂盲点改进课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与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效果评价多元并举,由单一的知识维度评价转化为“德才并举”的二维评价标准。以“课程思政”为指引进行综合评价。

4.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瞄准工程管理学科前沿,以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认证和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为契机,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整合工程经济学新思想、新方法、新应用;引用实例,模拟工程情景,加深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实现教学育人的统一。

4.2教学理念创新

坚持以“学”为中心,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同步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提升的“三位一体”育人思想,塑造多元高效参与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理念,做到教有道,学有效。

4.3教学资源创新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學习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相辅相成的健康发展机制,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整合雨课堂、腾讯课堂授课回放和课堂派课后测试等自建资源,将线上金课与自建资源有机结合。

4.4教学手段创新

创新授课方式,多种手段互相融合。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构建工程经济思维,开阔视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融合互联网+手机+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还可以随时嵌入思政内容,保证思政教育和专业内容同向同行。

4.5教学模式创新

坚持专业教育、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教学团队,加强交流和融合,探索建立教师工作坊,为教师提供学术讨论,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建立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全过程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实时交互,全过程实时分析教学数据,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工程经济学知识轮廓,突破重难点,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5.结语

通过重塑教学内容,工程经济学课程容量得到扩展,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多元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课堂活跃度显著提升;通过构建实际工程情景,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不断完善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大幅提高。

未来将从六个方面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细化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学科最新发展成果,重塑工程经济学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团队成员的工程经验,将教师多年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整理并编制成适应学生设计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课程设计选题资料库,通过模拟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式的实际工程情景中,学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引导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高阶深度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注重智慧教学,引入新媒体、互动式、提问性等先进教学理念,建立和完善课程网站,线上线下混合,多元参与学习;注重评价反馈,进一步明确工程经济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达成度,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做到教学相长;注重思政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具备宽阔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1.基金来源:2019年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以工程经济学为例;项目编号:2019JG045;

2.基金来源: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基于新工科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KGHYB-0065;3.基金来源:2021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名称: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使用意愿研究——以“无废城市”建设为背景;项目编号:212400410070。)

作者:王一新 王有凯 杨增科 石世英 缑文娟

上一篇: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安全隐患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