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篇1:

思维导图辅助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思维导图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优化教学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清晰表达呈现复杂的信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师的教学设计、辅助学生的自学与复习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应用

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知识点繁杂、抽象。思维导图作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一种非线性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借助分支,将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主体,可以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进行形象化的表示和呈现。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缺乏整体的、系统性的认识,普遍反映经济法课程难学、难记忆,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大量的法律条文,也无法进行融会贯通。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是指围绕一种主题,将头脑中所进行的抽象的思考状态,用线条、图形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呈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和技术方式。思维导图从中央主干向四周发散,用关键词标记关联的各个分支,可以把复杂的信息变得简单,把各种观点清晰地体现出来,激励人类记忆机制和创新机制,通过疏通思路,从复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联系,找出重点。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高效地激发思维和整理思维。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研绩效、开展学习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征。

1.焦点集中,主题突出。思维导图的主题可以是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表示,或者用文字、图像一起表示,每个思维导图的主题都是唯一的。中心主题醒目地位于图形中央,处于视觉注意的焦点,人们在看思维导图时,视觉会自然地关注主题。通常情况下,主题比其他部分的文字和图像要大。

2.由内向外,主干发散。由思维导图的主题向外发散延伸,形成各个分支,主分支之间条理清晰,每条主分支向外发散,形成各个次级分支,既方便看到各个主分支,了解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也方便思考和随时添加分支。思维导图向外发散的结构,有助于人们持续思考和广泛联想,把模糊凌乱的思维变得清晰有序,把信息之间的关系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

3.层次分明,节点连结。思维导图的分支并不是随意发散和布局的,而是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级加工,重要的话题或者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一般处于靠近主题的主分支上,次要的内容一般处在边缘位置,通过主题向外延伸的线条由粗到细的变化,以及文字、图像由大到小的变化,便于直观地识别各级分支之间的层次性。每个次级分支都通过线条交汇在一起的节点,与上级分支连结成紧密而又层次分明的整体。

4.关键词语,理清关系。关键词是写在线条上的、说明事物属性、特点或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词,关键词应精炼、简明、扼要,清晰地表达从主题出发的各级分支之间的联系与特点。在使用关键词时,可以辅以图形图像和符号,图形、符号应与关键词密切相关,便于关键词的理解、联想、分辨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功能。思维导图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们的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并将思维结果进行外部化呈现,思维的激发和整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对自身思维的激发和整理以及对他人思维的激发和整理。思维激发是基于联想和想象的发散性思维过程,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使思维实现了“有物”,为思维整理提供了材料,思维整理是理清层级和顺序关系的过程,是为了“有序”,是思维加工的最终目的。

通常情况下,知识是以各种有机组块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中的,从认知负荷理论来看,思维导图不仅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呈现,而且通过对知识的细化与整理,把零碎的信息组块建成更大的信息组块,缩减了冗余信息,降低了认知负荷,提高了大脑的加工和存储能力,提升了思维加工的质量。思维导图就是在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互动互促中,促进人们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提高思维加工的水平。

二、在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文字叙述的直线型知识传授方式,教师只是教材内容的灌输者。被灌输式、机械式的记忆使学生感到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思维导图强调的是视觉表象,使知识以及思考的过程可视化,以图示的方式呈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结构和路径,完成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使思维过程清晰可见,比文字更加直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形象对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刺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经济法课程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也是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逻辑是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活动开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以主题词、图形和连线的方式展示课程的知识结构框架,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一节课的内容、某一章的知識提炼成一张由关键词及其联系组成的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研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方法,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发散思维、优化思维结构的目的。总之,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总揽全局,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

三、思维导图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辅助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梳理教学内容脉络,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可视化的形式、以逻辑顺序逐步呈现,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章节内容、或打通章节,利用关键词、线条、图形等要素来绘制知识的网络结构图。关键词代表思维导图的主题或核心内容,连线表示各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连接各知识点,搭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最终形成完整严密的知识结构图。比如在讲授《公司法》时,可以按照公司“设立——运营——清算”涉及的内容绘制导图来介绍《公司法》的整体框架。对于《合同法》,可以按照合同“订立——履行——违约责任”为逻辑思路,利用思维导图,在必要的知识点上有效地引申介绍《合同法》的基本内容,也可以在案例分析中总结合同纠纷案件事实,提炼争议焦点,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整合各种观点,以达到分析运用法条、综合评判案例的目的。

(二)辅助学生自学与复习。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资料梳理的过程中,制作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采用独立制作或者小组协作等多种方式。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通过观察、记忆和表达,制作思维导图,逐步探索出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期末复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完成复习。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思维导图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知识点的系统性总结,使知识表达得更直观、更清晰、更全面、更有条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生可以将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作为素材,把各章节的内容绘制成一张整体的知识导图,只要抓住关键词就可以回顾和展开相关知识,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易于系统性地把握整本教材的知识点,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复习具有正向作用,使复习更有效。

(三)经济法课程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

1.具体步骤。综合列示每一章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理顺思路,把握重点。在每一章的考点导图中,较为详细地列示重要知识点。对于比较容易理解或者与前面有重复的知识点一言概括,如质权的保全、质物处分的限制、禁止流质等。学生在学习时,首先可根据大的支点了解每一章的构成,而后再延伸至每一个细节。优先独立思考,对各分支可予以交叉学习,寻找其区别和联系,比如对于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之间可以对比记忆。对根据分支中的提示仍无法掌握的问题,要予以标注,并做好笔记,必要时返回教材仔细研读相关内容。熟悉本章内容后,可随意选择一个支点,由此点向外发散自学与复习,效果会更好。

2.注意事项。为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总体上把握每章结构,根据思维导图中各支点的名称,了解每章的模块。二是从大到小学习,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可用一张空白纸覆盖住后面的分支,根据前面的提示预先独立思考本知识点下的内容。三是在无法推进时,再根据分支中提示的内容回忆,并对其进行标注。根据思维导图仍然无法掌握的知识点,应返回教材认真复习,必要时可在导图空白处做笔记。四是对于每章的思维导图,不要只看一遍,而是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可以缩短忘却的频率,使记忆更加牢固。

四、结语

积极引入思维导图对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探索与实践。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辅助经济法课程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最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S

【参考文献】

[ 1 ] 王慧娟.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21).

[ 2 ] 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6).

[ 3 ] 王艷.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 4 ] 刘荣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1).

作者:张静 吴春贤

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篇2:

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一、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目前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一)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教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层次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脱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高校都已经把《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它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至少间隔一年,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承继性、关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三)教学方法欠灵活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以往主要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即灌输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学习上依赖教师的心理和思想懒惰的习惯,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教师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论法律条文,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义务咨询也是有效的形式。一般说来,可以在“3.15”或节假日开展形式各异的法律义务咨询,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高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可以降低标准,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公司法》《会计法》等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合理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经济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4学时左右课时;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学时左右课时。对于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详略得当,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择的基本原则。①“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有适用工商管理专业的经济法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四)課堂教学要注重案例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安全教学是经济法教师的一大特色。②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或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典型案例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一个平台。此外,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如《公司法》是1993年制定实施的,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9年、2004年进行了两次小的修改,2005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后重新颁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增加内容较多;《合伙企业法》自2006年8月也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订。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潜在的学习能力,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或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或抽签口试、抽签笔试,可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全面掌握,融会贯通;或出综合性论文题目,督促学生多查资料,扩展知识面,深刻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③。

总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是教学方向之所在。如果能充分重视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学改革、探索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④我们应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结合高校实际,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成果,把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注释:

①冯永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1)34-36.

②曾峰.安全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74-76.

③田圣斌,陈家凤.大学生应试心理及对策分析[J].安徽教育,2006,(13):34-36.

④章建新.经济概论[M].征订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彭金冶

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篇3:

经济法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理解经济运行环境又要掌握经济运行秩序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经济法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创新;课程教学

《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培养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基础知识,又熟悉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创业有强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课程实现了与学生大一阶段学习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巩固通识教育做了助力,同时课程以商法为主,帮助经管专业学生了解商业运行环境、制度、规则,为之后专业课程学习做了铺垫。因为后期经管学生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围绕着商事主体。商事主体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税务筹划等。如果不了解商法的运行机理,学生未来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主,忽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忽略情感价值观的塑造。

(二)线上线下结合组织不充分,存在单纯以线上发布资料,之后教师上课纯教授的方式、没有做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手段过于单一,也无法体现学科的前沿性研究、课程思政元素缺乏。

(三)传统考核模式不理想,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查设计不够,学生往往一考定胜负,这中间试题也很难设计出一套能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所以文科类考试,很多是在考核记忆力、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解决这些教学中存在痛点的关键是应该教学理念的创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国家倡导推动新文科建设,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该主动作为。制度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不可偏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优势和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它的建设,可以加快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新使命之下,经济法课程教学创新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融合思政、多元智慧教育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创新具体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为突破口。

二、对教学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经济法是一门含有很多部门法,课程体系比较庞杂的课程。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内时间学完所有经济法涉及的知识。所以经过对教材的研读、对OBE理念基于结果导向的设置,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研毕业生能力需求,我们认为经管专业的学生,我们不是照着法律专业人才来培养的,而是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创新点之一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的选择上:所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以介绍了解市场经济运行主体规则的公司法、企业法、破产法等商法为主。

(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设计可以以线下、线上、课下、课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来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依托畅课平台以移动教学端为纽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间是我课程的二维码,下载畅课平台后扫码即可进入。

畅课平台改变学校信息化现状,真正实现线下线上教学无缝结合,将系统学习与自主碎片时间学习结合,助力构建智慧型教育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服务社交化支持移动端开启雷达点名、实时了解课程动态、浏览查看学习课件、观看微课、发起在线讨论、提交与批改作业、随堂定时测验、即时投票反馈等教学活动。这种社交化的教学应用也激发了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具体实施包括:课前-发布资料,将慕课作为先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师生线上交流提供平台,为课堂教学节约了时间。我们选择的课程都是慕课中国家精品课程以及学习强国APP中的优质资源、文章,教学案例、还有优质的纪录片、书籍、学科前沿论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当一个好的导游,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筛选出优质的资源。

课中:由于在课前通过线下资源的共享,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可以用在其他中、高阶能力的培养上。如果当堂课程安排了课前小组讨论,那么小组会派代表讲述观点,各组在听了其他组观点后可以展开课上辩论、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小组点评、重难点的解析和知识点串讲。如果遇到争议较大的案例,还会组织课堂辩论赛,这样,在课堂上就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法这门课程的高阶能力是学生三观的塑造,在商法的学习中,各部门法通过价值输入培养其成为有理想、守道德,有较好合作共事与交流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合同法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诚信契约精神,破产案件的重组案件中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乐观解决方案的态度。经济法这门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课后:在畅课平台上设置了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偶尔也会选择系统中互相打分的形式,及时回复学生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课后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一些简短的抖音视频、录下自己的小感悟、小作品、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也增加和同学间合作互助的意识。学生这个过程中互相合作、相互尊重,锻炼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力。寓教于乐的同时,将法律中的思政教育结合进来,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对接。不过这种方式我们虽然提倡和鼓励,但是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不利于知识系统的构建,所以每章节授课结束后,我们鼓励学生自制章节思维导图,帮助知识框架的完整构建。

教学反思: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氛围,力求培养学生善学、乐学、活学;以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學习热情、以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之处是实训环节少,今后努力通过多途径带领学生参加法制宣传、社会实践、法庭听证、咨询服务等。

(三)结论

经济法的课程建设,可以加快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国力。所以经济法课程建设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义亚.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商业文化,2012,4

[2]高凌霄.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作者:刘婷

上一篇:应用题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外语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