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为了全面贯彻新课改教学要求,实现经济法教学的最大目标,教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意义。本文主要就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和阐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性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效性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经济法》课程属于高职院校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是管理系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等专业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迫切要求。本文将会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教学缺失、教学素材单一、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套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确保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经济法》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而且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难理解又枯燥、动态变化大,但是该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缺乏,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从而增加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而传统《经济法》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就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法治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而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不仅要学法、知法、用法和守法,而且还需要弘扬法治精神,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迫切要求

市场经济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既需要懂管理、经济、金融投资、财会会计等知识,而且还需要懂法律、用法。此时就需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既懂法律知识,又懂经济知识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未对系统性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却对法律教育岗位提出了较高的针对性,并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各职业资格考试所需技能、知识、素养等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确保高职学生顺利完成就业或创业。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技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具备法律素质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而且还可以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需求

通常情况下,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讲解为主,而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此时,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有效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相关性,是法学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非法学专业学生未涉及到《经济法》相关课程,导致他们对《经济法》的一些专业名词、理论和制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如果教师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将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无形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经济法》教学目标制定阶段,过于追求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全面的掌握《经济法》相关知识与技能,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缺失

在《经济法》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虽然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皮毛而已,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上,《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在具体教学阶段,由于实践教学的缺失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有个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素材单一

通常情况下,《经济法》教学素材一般是以教材、PPT、教案为主,并且大多数教材的开发是通过对本科教材的简化压缩而来,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过于关注法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由于受到与教材配套等因素的限制,PPT、教案等教学素材存在比较强的理论性,很少涉及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证据材料、合同示范文本等典型素材,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发现,单一的刺激极易诱发学生出现厌倦感和疲劳感。目前,《经济法》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对教材中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进行讲解,并适当的穿插一些案例,虽然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占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加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经济法》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开展《经济法》课程教学阶段,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由于《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想更好的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參与热情和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案例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属于科学、高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且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一般是指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常见的一些典型案例,在对其进行讲解后,鼓励学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是从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并将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认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妥善处理,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2.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是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一般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拆分为具体工作任务,并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信息搜集和项目实施,以便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的再现式教学演变成探究式教学,并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问题驱动下进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共有资源和知识的应用,来完成自主探索和协作互动,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任务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实践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思考、探究、运用、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情境式教学法

该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开展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高职学生还可以对《经济法》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思考和运用,并通过再现某种场景的方式来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情境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合同谈判、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方式,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经济法》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教学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经济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确保《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在进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教学教学要求和特点,来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教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案例实训、参观校外实训基地、组织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例如,在对《公司法》一节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在实践教学具体开展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模拟组建公司,各小组成员可以借助课外时间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随后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组建公司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具体哪些流程以及公司章程拟定等内容,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经济法》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更好的胜任“双师型”教师,就需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法律援助、企业法务活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法务实践能力,为《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为了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式来确保《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動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杨红梅

有效性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2:

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为了全面贯彻新课改教学要求,实现经济法教学的最大目标,教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意义。本文主要就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效果;分析阐述

D912.29-4

经济法教学时法学的主要教学课程,也是法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对学生的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经济法学习成绩,增加学生对经济法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经济法教学的最大目标。

1、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1.1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准备阶段

为了保证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的有效性,首先要增加对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关注度,给出满足当下经济法教学要求的任务,保证学生可以接受任务并良好的实行。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时,首先可以利用情境问题的建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与经济法知识相关的内容,贯穿到整个任务中,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加对知识的认识,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自身的经济法学习能力。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准则。其一,教师要保证任 内容和知识点选择的合理性。其二, 教师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其三,要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层次性和创新性,增加任务驱动不同环节的吸引力,来博得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1.2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任务的分解是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关系着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任务驱動教学进行准备,在准备的基础上,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对任务进行分解你,把一项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小任务,保证学生可以良好的对不同任务进行执行。教师在利用驱动教学方法机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美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任务驱动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把任务驱动教学的不同板块在多美媒体信息平台进行显示,增加任务驱动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经济法知识进行任务的构建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把整体任务目标进行不同板块的划分,增加学生对任务理解。学生可以依据大屏幕来对 划分的不同任务进行观察,对不同板块的经济法知识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也可以降低经济法教学的难度,增加学生对 不同知识的理解度和掌握度,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1.3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环节

对于经济法教学来说, 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建立合理化的任务教学目标后,要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来完善经济法教学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经济法知识进行讲授,增加任务中新知识和旧知识得联系性,带来学生进行旧知识的回忆和复习,引出新的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在讲授完毕后,要经济法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贯穿到任务中,增加经济法知识和任务的联系性。教师在进行知识任务布置时,可以适当的夹杂就知识,但要注意的是以新知识为主。其次,教师要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任务,在任务进程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经济法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时,要倡导协作学习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进行分组学习,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性,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度,实现现代化经济法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活动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大当下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站在经济法角度来说,经济法知识与法律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其次,教师利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济法学习成绩较不乐观。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改变这一教学弊端,教师在 建立合理任务的基础上,把经济法学习知识与任务紧密关联,。学生在进行任务实践时,就可以进行经济法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机械学习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刘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提高了之间的协作能力,满足当下素质教育要求,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报效社会。

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当下教育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机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保证任务内容不布置的合理性,增加任务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创设具有吸引力的任务环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任务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增加任务驱动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翔,丁琪,李佩.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3):76-78.

[2]孙冬梅.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2011,(11):48-50.

[3]吴艳华. 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2010,(05):80-81.

作者:胡虹

有效性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3:

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经济法课程是为适应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法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各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中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经济法在各高校会计专业中一般归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虽不具有专业核心课程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是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会计职称考试中都将经济法作为必考科目之一,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并能加以运用,成为衡量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其次,目前很多会计人员因在工作中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而纷纷落马,可见会计人员的法律素养还有待提高,从中也可反映出我国各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教育方面仍存不足,所以,进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增强会计专业学生法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从课程内容上看,经济法的体系比较庞杂,涉及面相当宽。它涉及法学基础、民法学、商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多方面知识。其调整对象不但包括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还包括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以及组织外部经济关系。相对来看,各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所占课时一般总计32至50课时左右,教学内容除去基础理论知识部分,通常要包含10部左右的部门法,一部法律平均只有2个课时的讲授时间。[1]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感觉教学内容太多而教学时间较少,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

(二)学生层面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上课很认真,勤记笔记,但学习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或是常常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而没有将全部的知识系统掌握,融会贯通。有些学生虽迫于学校纪律约束,从不缺课,但实际上对经济法并不感兴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认识到经济法的重要性,没有把其作为自己的专业课来看待,觉得学习经济法就是学习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或者就是为了普法教育。有些学生亦会因为缺乏法学基础知识背景,法律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故而慢慢失去了对经济法的学习兴趣。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着上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能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内容并积极寻求适合本专业特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要做到有针对性,首先在于选择适用的经济法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介于教师和同学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2]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适用性是指教材要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经济法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经济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盲目追求法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具有浓厚理论性的优秀教材,而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选择更适用、更有针对性的教材。

教材选定后,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视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做到重点突出、有取有舍。与会计业务相关的部门法,比如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要给予较为充足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与会计业务相关性不大的部门法可以简单讲或是不讲。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满足其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会计职称考试是从实务角度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检验,所以,经济法任课教师可参照会计职称经济法科目考试中各部门法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各部门法所占课时的比重。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经济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应是经济法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欠缺法律思维,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才能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精辟分析,学生不仅能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能领会到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有效的提问,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分,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方法缺少师生的交流,同时此种方法常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依赖心理,从而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由于经济法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讲授教学法的弊端可以用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弥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辩的方式,通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课前的预习与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辩驳的教学互动状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实务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信息交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的良好手段。但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案例必须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应有适度的复杂性,能反映生活中两难抉择的情景,能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4]总之,在经济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扬长避短。在编制经济法教案时,可以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并完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时,主要应采用讲授教学法。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应同时采用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和讨论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对期末考试会非常重视,所以,在期末考试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考核有助于平时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期末考试不应只简单地在学期结束时采用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其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项。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出勤情况评定。作业在布置时应尽量以思考题或案例分析题为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对热点案例进行探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期末考试成绩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确定,以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案例分析题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2]党淑蓉.浅议大学教材的选采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赵美珍,刘永宝.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三个视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4]顾正祥.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作者:李纪恩

上一篇:我国律师制度发展研讨论文下一篇:煤矿采煤方法科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