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2022-08-04

第一篇:产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产业经济学 2.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y Economics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学时:总学时34 5.学 分:2 6.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学、发展经济学等 7.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 8.课程负责人:张小兰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管理与政策理论等主要内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本学科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政府政策部门、企业决策机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教学部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决策型人才。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3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产业关联:2课时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 第三章 产业组织之S-C-P分析范式: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围绕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基本研究范畴,介绍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市场价 格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和企业技术进步等四方面市场行为,介绍市场绩效及其评价指标,并进一步探讨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市场行为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4课时

本章主要学习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结构理论。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掌握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别化 的概念、相应的度量方法及其影响的因素。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对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 第五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2课时

企业市场行为,即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 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包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以产权变动、组织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并购行为;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 场为目的的促销行为等(前者为价格行为;后两者为非价格行为)。市场协调行为主要是企业合作竞争行为,包括卡特尔、企业战略联盟等(既有价格合作也有非价格合作)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特点和种类;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模型分析垄断厂商的定价和决策行为;掌握企业非价格行为的动因及其变化条件。

第六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绩效:2课时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 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本章在阐述评价市场绩效的准则和度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着重分析产业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最后对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做概括性总结。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指标评价市场绩效。了解市场绩效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把握市场行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课时

本章是产业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大家对产业结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总体性认识。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把握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点,把握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脉络。 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演变:4课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含义,正确理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机理和规律。了解已有理论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解释。 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4课时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包括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机制。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状况可以用相应的经济指标、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优化涵义和表现方式,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判定指标和方法。

第十章 产业政策:6课时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 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产业政策研究理应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介绍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政策的涵义、起 源、存在依据、目标、作用和局限性和产业政策评估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目标和 手段及作用,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演进考察,阐述产业政策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产业政策的起源、存在依据和分类;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依据与原则;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和手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行产业政策。

第二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房地产经济》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业的产品、房地产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及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金融、流通与价格、消费等房地产运行原理和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等,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房地产行业、产品、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从房地产投资、开发、流通到消费的运行过程的基本知识,具有房地产经营各环节的基本操作能力,为从事房地产经营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核心,以服务于主干职业技能课程为宗旨,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理论计划+实训计划和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以师生互动、课内外互动、校企互动为原则,实现课上教师引导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内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实训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要能够为初学者提供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房地产经济学概念和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其次是结构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得到教学双方的认同;第三,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第四,要从房地产经济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把握房地产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兼顾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脱节、冲突等等;最后,要形成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自己的特色。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房地产宏观及微观市场调研与分析任务分解、多个项目实践,掌握房地产市场分析及预测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在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中,培养诚信、刻苦、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全面、协作和团结意识,为

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理论要求: 1.房地产行业、产品及制度的基本理论; 2.房地产市场供求原理和价格原理; 3.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各环节的基本概念特征; 4.房地产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技能要求: 1.了解房地产经济活动内容,认知房地产企业类型; 2.全面了解新住宅文化、我国土地利用状况; 3.清晰判定房地产权属关系; 4.掌握土地和房产产权出让和转让方式; 5.掌握房地产营销基本要素和流程; 6.认知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机构及基本流程。

三、内容标准

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房地产经济学导论(1了解房地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内容

(2掌握房地产经济学的课程目标和 课程体系

(3重点掌握房地产经济学的学习方 法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房地产经济 活动和企业认知活动、表达方式训 练,使学生对房地产经济活动内容有 一定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房地产经济 学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要求学生 完成课后思考题和实训一。

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1重点掌握房地产业释义和定位 (与建筑业相区别

(2重点掌握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 (3了解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教学, 让学生了解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和特点。

房地产业产品(1了解建筑地块分类。 (2掌握土地概念,了解地产概念及 其权利、实物、价值形态。重点掌握 土地的自然特征及经济特征,掌握我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我国或某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理想中的居 所”的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土 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要点。

(3掌握并区分构筑产、构地产,房建产、房地产的概念,了解房产概念及其权利、实物、价值形态,重点掌握房产商品属性。

(4了解房产与地产关系。地的利用现状,开拓对新住宅文化的认知。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和实训

二、三。

房地产产权和制度(1掌握房地产产权概念和内涵,区 分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 权的概念,掌握完整土地产权内容

(2掌握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城镇住 房制度,重点掌握房改目标和内容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结 合实践指导书案例进行土地制度案 例讨论分析,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 题和实训四。

房地产开发(1了解房地产开发过程 (2掌握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领域的 途径,包括了解农地征用程序、土地 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 重点掌握三种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的 概念及其价格形成机制。

(3了解房地产综合开发内容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模拟操作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的程序特点,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和实训五。

房地产供求与价格原理(1了解房地产供求相互作用原理。 (2了解房地产需求影响因素,重点 掌握房地产需求价格规律和需求弹

性。

(3了解房地产供给影响因素,重点 掌握房地产供给价格弹性、均衡价格。 (4理解房地产价值与价格形成原 理。重点掌握房地产出售价格与出租 价格,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总价与 单价等概念区别

(5了解房地产泡沫现象和形成原因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房地 产经济运营中基本的供求关系原理, 理解几种应用价格的含义。要求学生 完成课后思考题。

房地产市场流通与营销(1掌握房地产市场类型、结构,了 解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特征。明确我国 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的目标模式。 (2初步了解房地产市场营销基本内 容(简略。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分析, 使学生了解房地产营销策划流程。完 成课后思考题和实训六。

房地产投资和金融(1掌握房地产投资的基本类型和要 素,掌握房地产企业资金循环过程, 了解房地产投资资金的筹集渠道。 (2重点掌握房地产金融体系构成, 了解其主要金融业务类型,掌握我国 三级住房基金体系构成。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课 后思考题。

房地产消费(1了解房地产消费的特征 (2掌握房地产消费的制约因素,并 能据此分析我国或某区域房地产消费

趋势。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房地产税收(1了解税收制度基本要素 (2了解房地产税费概况

(3掌握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的 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与商品房交易相 关的主体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 计税依据。

(4了解国外房地产税收概况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与管理(1了解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和手段。

(2掌握房地产行政管理内容,重点 掌握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内容、程 序。

本部分采用课堂讲授的授课方法,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参观房产市 场(房产交易大厅的方式,了解沈 阳市产权产籍管理程序和内容。要求 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和实训七。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以具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案例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领会相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房地产经济发展建议书,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会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书。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房地产市场分析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房地产相关机构和学生的典型分析文案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

5.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市场分析报告,贴近房地产市场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二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方式:闭卷

2.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作业、实训、课堂表现、期中测验:40%;期末考试:60%。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张洪力主编的《房地产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教学参考书: (1王克忠主编的《房地产经济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春生、王淞编著《房地产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郭松海主编《房地产基础知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房地产职业导论》(美国

(5《中国房地产导报》中国房地产产业报;《中国房地信息》建设部主办;《人居生活》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国建设信息》建设部主办;《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及相关报刊杂志。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专业技能特性,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由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销售案例等配套教材组成。以文字教材为核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五其它说明

1.注重情景化房地产经济环境的营造,包括当地城市实地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房地产虚拟经济环境的运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 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 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宏观经济学》是财务管理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宏观经济学》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学生,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

本课程主要面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保证课程标准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教学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以终结性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根本任务。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积极调动图书馆、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解最新的经济学案例,灵活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能分析简单的经济现象。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 1 页 共 8 页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的设置符合财务管理专业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趋势、形势分析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需要,也是财务管理岗位在融资、分配和投资决策时能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1.本课程目标的设置依据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熟悉公司理财、金融业财务管理和商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系统掌握财务管理、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

2.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具有较强的公司理财、金融业财务管理和商业财务管理的职业能力,具有较好的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风险预测与识别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3.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了解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具有勇于担当、服务和增益于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本课程作为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重视理论教学,所以应选择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于案例分析。一般经济学原理的讲解要深入浅出,提高教学的效果;重视结合财务管理专业需求和社会责任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学生关注和宏观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布置一些教材之外的作业,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

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第 2 页 共 8 页 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预测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与人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2.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沟通及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挑战、永不言败,永远向上的精神 4.树立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理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流量与存量等内容。

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5.经济变量的流量与存量

重点: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难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建议:在与微观经济学对比中学习,理解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收入的循环及均衡运行的条件,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及其核算、国内生产净值等总量的关系以及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掌握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的概念、GDP的核算方法。

教学内容:

1.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2.经济总流程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关系 重点: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

难点:投资等于储蓄的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教学建议:用企业微观个体的财务关系理解经济总量中及其相关的关系;提前运

第 3 页 共 8 页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循环。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乘数论以及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教学内容: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4.乘数原理

5.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重点: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难点:乘数的含义、推导及作用过程。

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要在心里建立一种均衡的关系,这种关系来自GDP不同的核算方法,然后层层递进的将这种均衡关系放在逐渐复杂的社会市场关系当中以便学生理解。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IS和LM曲线的图形推导,理解投资曲线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含义,理解IS和LM曲线的概念,理解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以及流动偏好陷阱的概念,掌握IS和LM曲线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掌握如何用IS-LM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变动。

教学内容: 1.投资的决定 2.IS曲线 3.利率的决定 4.LM曲线 5.IS-LM分析

重点: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IS和LM曲线的移动。 难点:IS-LM曲线的移动;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陷阱。

教学建议:本章的重点讲的是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又受商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双重影响,这这一内容的理解要善于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所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用来理解IS曲线和LM曲线的变动。

第五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汇率、国际收支的含义,

第 4 页 共 8 页 理解两种汇率制度,

并能利用IS-LM-BP模型分析在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教学内容: 1.汇率和对外贸易 2.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 3.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重点:汇率制度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不同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建议:本章的要点就是在前面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汇率因素,这个汇率应该是市场化的汇率,这时要注意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外的影响力以及外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内的影响力。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形下的总供给曲线,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经济含义。

教学内容: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重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难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教学建议:注意理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基本理论框架特点以及总供给从短期到长期变化的特点。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概念、分类,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掌握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内容: 1.失业的描述

2.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3.通货膨胀的描述 4.通货膨胀的原因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重点:通货膨胀的原因;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难点:菲利普斯曲线。

第 5 页 共 8 页 教学建议:本章教学要把握产生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认识到这两种现象的危害性,从而加深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重点掌握财政政策效应和货币政策效应,能够正确根据经济的状况的变动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利用及其工具。 重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

难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创造过程。

教学建议:授课中应重点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的原理、工具和效果;注意区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

第九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乘数—加速数模型,掌握经济增长的概念、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结论,掌握经济周期概念、特征、阶段。

教学内容:

1.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2.增长核算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内生增长理论 5.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6.乘数——加速数模型

重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含义。 难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原因来看待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教学中重点不是复杂的模型的推理,而是每个模型下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予以分析。

第 6 页 共 8 页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课程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辅资料编写应当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

2.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思想,以财务管理岗位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业务操作内容为主体,结合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3.教材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展现教学内容。

4.教材在内容上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场地及学习方法建议

1.教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资料,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多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强调学生做中学,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3.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品质。

三、评价建议

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以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2.教学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分为应知应会两部分。

3.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以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 7 页 共 8 页 1.注重实训教辅资料的开发利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制作各种形式的教学课件,具体包括: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幻灯片、挂图等。

2、注重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涵。积极开发课程网站,创设网络课堂,提供知识点在线讲解,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多样化、丰富教学活动。

第五部分 附录

一、术语解释(本标准中未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二、案 例(该课程案例以画面和视频表现)

编制单位:会计学院 编 写 人:

编制时间:2015年11月 审 核 人:

复 核 人:

批准时间:2015年12月

第 8 页 共 8 页

第四篇: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招生简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班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也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为政府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先导性理论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

【课程优势】

优势专业、全国首位:在1998年和2004年间,与社会机构联合进行的全国高等管理教育状况调查中反应,我院的传媒经济学专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首位。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2000年在全国首设管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招收了第一届管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至此管理学院成为了国内创建管理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最早,学科建设最完

整的高等院校。

核心专业、权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是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拥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010-********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质教学资源库”,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传媒经济教学资源库。

论坛讲座、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假期面授。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向 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 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管理方向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

【课程设置】 学位课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西方经济学(3国际经济学(4财政学(5货币银行学 公共课

(1人力资源管理(2市场营销(3媒体经营管理实务(4财务管理(5传媒经济学(6广告经营管理实务

专业课

(1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2文化产业税收政策(3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专题(4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实务(5产业经济学(6金融学(7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8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及分析

注:每年按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趋势调整设置。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 备注:

1、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2、提交报名资料时间:周一至周五早9:30-16:30

【证书授予】

1、完成该进修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 【联系方式】

报名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46号楼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

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大小,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FC=AC/MC,FC>1,存在规模经济, FC<1,存在规模不经济, FC=1,规模经济不变. 芝加哥学派观点:集中度,利润 市场集中与利润率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条件是要求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垄断动机的影响;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的影响;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动因的影响

限制性定价(目的)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限制性定价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静态限制性定价;动态限制性定价;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霍夫曼定理:重工业转化过程是指在工业结构中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变成以重工业为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被人们称为“霍夫曼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律: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

中间需求与中间投入:中间需求为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中间投入则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 并购类型基本定义

纵向并购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并,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营销企业并购过来,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前向并购:生产原材料的企业通过并购进而向经营第二次加工阶段的业务扩展,或者一般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经营流通领域等业务扩展;后向并购:装配或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零件或者原材料生产业务扩展等.

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市场集中度提高:适度集中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用;过度集中会产生企业垄断、限制竞争

混合并购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有三种类型:在相关产品市场上企业间的产品扩张型并购;对尚未渗透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型并购;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纯粹的混合并购.

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动力影响(垄断大企业→竞争小企业)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比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从而导致较好的市场绩效.但在创新能力上,垄断企业有优势:垄断企业的规模较大,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创新存在风险,垄断企业一般资金雄厚,在筹措创新所需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垄断企业有能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

两产品需求交叉弹性与产品差异性关系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可替代性的减少程度通常用需求交叉弹性来衡量,即某一种产品需求量变化率对另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率之比形成原因:产品的物理特性;买方的主观印象;销售的地理差别;销售服务的差别

产品附加值率与中间投入率关系:附加价值率=1-中间投入率

库兹涅茨 产业结构演变: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勒纳指数:MR=P(1+1/ε) ε表示价格的需求弹性 L=(P-MC)/P=1/ε;勒纳指数的值在0,1之间变动.L越大,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

消耗系数Aij=Xij/Xj: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通常用bij表示,指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要直接

-1和间接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B=(I-A)-1;其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 规模经济来源 原因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采用大型高效专用设备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的~,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大批量运输的~,大规模管理的~ 产业结构优化后的主要内容含义: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内容: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效率性 横向并购的动机成本节约,追求市场势力(规模经济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市场势力效应)

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内容规模经济壁垒(在市场需求有限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新企业的进入会超过市场容量而导致所有企业亏损,新企业也不能获利)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必要资本量壁垒(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就越大,筹措资金越困难,进入市场的难度也越大)网络效应壁垒(潜在进入者很难获得消费者的支持,用户基数的不对称)产品差异化壁垒(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进入企业所没有的消费者偏好优势)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会面临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垄断的基本类型经济~(市场主体利用经济优势限制或排斥竞争),行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斥竞争),自然~(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投资额大且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任何企业都没有占很大的份额,任何企业之间不存在共谋行为)市场效果标准(企业存在改进产品和技术的压力;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价格能够向下调整,具有一定的弹性;生产集中在不大不小的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基本协调,无慢性设备过剩;能避免销售中的资源浪费)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CRn HHI EI 基尼系数)CRN((x1+x2+„+Xn)/(x1+x2+„+xN))市场上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越大越集中);HHI(∑Si*2,Si=Xi/X,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通常乘以10000来进行放大);EI(∑Si·log1/Si,越大越集中);基尼系数(阴影部分面积除以对角线(均等分布线)以下面积)

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过渡并购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过渡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反竞争效应)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在生产顺畅进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知识与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人口规模与结构,国际贸易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微观角度)收益率(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等于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收益率越高,超额利润越多,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价格—成本加成,勒纳指数(MR=MC=P(1+1/ε),ε为需求的价格弹性,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L=1/ε,在0~1之间,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内容禁止限制竞争协议(反垄断政策的核心内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差别待遇、强制交易、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掠夺性定价、独家交易)控制并购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静态来看,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动态来看,支柱产业具有较大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快,对相对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 支柱产业振兴目标:促进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通过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地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通过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替代原来的或者通过对原来支柱产业群进行分化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延伸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适度跳跃来振兴支柱产业:立足求实,重在创新,跟踪世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 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优化有关支柱产业产品结构,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产品,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压缩和淘汰支柱产业过剩、过时的生产能力,优化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拉动支柱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支柱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结构化和产业升级 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纵向比例,曾经产业协调发展;协调产业级次关系,保证有关支柱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均衡产业增长速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内容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即随着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是的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高度化三个阶段:1产业机构的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增高;2高加工度阶段,高加工度化既意味着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发展的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工业体系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高级复杂产品为主过渡;3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在高加工率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导致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兴起. 高度化的表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工业结构软性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含义(4种):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形和内容:不利于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深入探索.合理化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而言,即总量平衡:容易掩盖产业各种要素的不合理的状态.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要按照一定比例发展:容易陷入绝对均衡化,与实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相背离;缺乏衡量这个相对地位及各自所占比例合理与否的标准.一国的产业机构合理化要符合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一般国际标准结构: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为临界点,超过的话,产业结构变化最快,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人均收入300-1000美元之间. 合理化基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机构合理化为高度化提供了基础,高度化推动产业结构在高层次实现合理化.合理化着眼于近期利益,高度化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原因: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规模经济效益造成规模报酬递增,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在位企业将不停扩大生产规模直至实现垄断.此外,由于新进入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无法形成与在位企业抗衡的力量,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存在巨大沉没成本.自然垄断产业中将形成进入壁垒,因此政府需要对该产业进行规制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SCP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 根据SCP范式,产品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价格可以高于边际成本,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绩效较差;企业之间竞争程度高则相反. 芝加哥对SCP的批评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SCP 范式过于简单,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认为在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链中,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并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的那些高效率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象哈佛学派所指出的那样,是因为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芝加哥学派政策主张的主要取向是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的做法.认为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上,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 反垄断结构政策与反垄断行为政策:机构政策是通过控制产业集中度,以挑战有可能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结构的政策.行为政策是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垄断力量,以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实行控制的政策. 区别:1理论基础:结构是以哈佛学派的”SCP”理论为基础,强调市场结构对垄断的决定作用;行为是以芝加哥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垄断结构不一定导致垄断行为,强调市场行为对垄断的决定作用.2政策重点:结构注重对企业垄断地位的判定,重在维护和营造竞争性市场结构;行为注重市场主体是否滥用优势地位或排斥、限制竞争,旨在制裁反竞争行为3制裁手段:结构通常采用分拆大型企业;行为通常采用管制、罚款、征收垄断利润税等.总体而言,结构制裁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许多国家的反垄断中心由结构转向行为.

上一篇:城管局近期工作汇报下一篇:彩虹的微笑舞蹈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