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总结出该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有三个方面,即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需求,然后构建了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指出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和“学”是一个内部反馈调整系统。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调整教学方法,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工程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论文 篇1: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长期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时空拓展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研究于一体,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着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时空拓展;教学模式

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政治经济学对于奠定经济学专业基础至关重要。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深奥、逻辑严谨,仅靠教师课堂单向传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长期探索的课题。“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1]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并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提供方法论指导。近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尝试进行时空拓展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研究于一体,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诠释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探索课内教学向课外扩展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内——经典与现代结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1.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学习

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应与《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相关内容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从源头上理解基本理论。如在讲授资源配置问题时,既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理论,也介绍西方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讲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时,既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也同时介绍其与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及现代西方主流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联系与本质区别。通过比较和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分析认识问题的实质。

2.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讲授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

新发展相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对当今世界和社会是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时必须面对且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迥乎不同,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应与时俱进。如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中,主要分析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而非生产领域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理解。通过课堂引申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3.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拜金主义盛行,浮躁、短视与急功近利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通过政治经济学教学,启迪学生重塑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献身精神和治学态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

4.课程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的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多元交往,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情感的主要因素。教师平时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善于利用QQ、E-mail、微博等现代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沟通,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把信任、尊重、激励和爱心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对教师信任和尊崇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传授。

(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1.课堂教学“走出去”。一方面,应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有针对性地遴选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单位进行考察,并指导学生写出考察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并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社区、工厂、街道进行调研。

2.社会教学资源“请进来”。为了拓宽学生经济学理论视野,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到校讲课,并与学生一起研讨经济社会问题。如聘请专家、企业家进行马克思借贷资本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英国“圈地运动”与我国“暴力强迁”等专题报告,不仅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观念构建和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课程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其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深化课程学习效果,使该课程真正为经济学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系统设计了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研究本课程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该计划从一年级阶段的课程讲授、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名著选读、读书笔记、课外答疑、小论文写作,到大学阶段的科研内容设计、调研与创业创新竞赛指导、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毕业论文及考研就业指导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的可操作要求。一年级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突出重点,联系热点,而且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造力。名著选读环节教师指定书目,指导研读方法,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并适时归纳总结。对于小论文写作,学生不易入门,教师选择与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确定论题,并对小论文写作方法和论文的规范化要求进行详细辅导,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写作技巧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接受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2]。这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大学阶段,一方面要注重科研与社会调研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结合基本经济理论尝试撰写学习报告,学会撰写学年论文和调研报告,并通过参加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学生自办学会、刊物,使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对学生课外实践创新竞赛项目进行指导,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加经济管理类模拟大赛和创业比赛,在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某些理论认识的创新,在实践中体验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性。虽然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理论传授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始终贯穿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

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在实践中锻炼协作研学能力。

(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无论是课题讲授还是课外实践,教师都应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既应有参考书籍、课程幻灯片、课件、网络资源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习方法、调研设计、问卷分析、项目申报技巧、论文写作要领及考察调研单位筛选、咨询专家推荐等无形资源,如阅读书目,既应有哲学、经济学、历史、法律类书目,也应有自然科学、政治学、文学及人物传记等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经典名著应为必读书目,学生不仅应重点反复读,而且应通过研读,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主动对基础理论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着眼学生研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场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组织课题讨论时,应以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研究效果为出发点,教师事先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省情市情拟定讨论题目,让学生根据讨论或思辨主题,结合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分头查找资料,集中分析问题,浓缩精华观点,写出发言提纲,精心制作PPT,选代表在限定时间内陈述团队观点,对不同观点学生之间可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点评,使学生对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达成共识。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创造师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相互启发的教学氛围,又能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迅速提高。

(三)引导学生集体探讨、协作研究

现代教学不仅应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传授获取知识,更应使学生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对学生科研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内容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申报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联合参与竞赛项目;支持学生自办经济管理学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主动进行校际相关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交流,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荆建

华,宋富钢,花清亮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2:5.

[2]王岚,刘赞英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

式[J].江苏高教,2007,(4).

作者:韩留富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论文 篇2: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总结出该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有三个方面,即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需求,然后构建了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指出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和“学”是一个内部反馈调整系统。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调整教学方法,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工程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实践需求;实践需求导向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李琦(1989-),男,湖北汉川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巍(1986-),男,湖北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综合专业人才。工程经济学是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可以很好地把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基础课。工程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在保证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同时,使工程技术活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工程经济问题,例如从经济效益出发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选、评价等。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很强,通过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可以学以致用。目前,对“工程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研究都强调要进行案例教学,如余剑英[1]提出以一个实际项目案例贯穿教学始终;邓宏钟等[2]提出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未来工作设计案例来进行教学等。

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在向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应该意识到该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工程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相应地思考现在的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教,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实践需求种类

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从目前实际来看,对于“工程经济学”课程,其实践需求有以下三类:

1.就业需求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工作岗位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工程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问题,如对同一个施工项目,有多个工程技术方案,要从中选择一个最节约成本的方案,或者需要进行某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此外,既充分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相关经济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也比较受招聘单位的青睐。因此,强大的就业需求成为影响“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种类之一。

2.考研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了考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需要参加工程经济相关专业入学考试的学生,例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工程经济学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门考研专业课。因此,对于这些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充分理解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需要掌握资金等值的概念及计算,需要熟练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和盈亏平衡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只有打好了这些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他们才能在考试时灵活、熟练应用不同的概念、方法,从而在考研时取得一个好成绩。应该看到,考研需求已经成为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种实践需求。

3.职业资格考试需求

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通常都要参加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与之相关的多门职业资格考试都要求报考者参加工程经济学的考试,例如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这样的考试安排也是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因此,职业资格考试需求就要求在大学中要较好地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二、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

考虑到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三个方面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就不应该再是仅仅根据某本教材不加筛选地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思考未来实践需要在现在的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构建一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

1.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

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该明确并时刻牢记“教”或“学”的需求导向,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很强的目的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学习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效率。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建立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体,即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明确各自“教”和“学”的目的,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进行“教”和“学”。在课程教学之前,以及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充分地交流、沟通,从而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合宜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并具有相应的解决工程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可以通过“教”和“学”满足实践需求。

从整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在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很强,这可以使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教学主线,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与“学”

在实践需求导向教学的内部反馈调整系统中,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进行“教”和“学”,然后通过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并收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分析、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然后任课教师和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并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任课教师应该以满足实践需求为授课的目的,主要从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并适宜的授课方法和手段、课堂与课后讨论三个方面来调整和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工程经济学知识。

1)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明确为了满足实践需求,应该向学生教授哪些知识、需要教授的这些知识哪些是只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工程经济学起点比较高,其课程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整个“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等值计算以及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概念及计算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保证其授课时间。

虽然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来精选教学内容,但并不是说不再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反而更应该提高对工程经济学中基本知识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是实践的坚实基础。在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时,应坚持“注重实践、保证基本理论”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任课教师自己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因此,“工程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该持续关注工程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适宜、有效的课堂授课方法和手段。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快速、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使他们充分掌握这些知识,是任课教师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工程经济学”而言,其课程内容量是比较大的,通常情况下学时安排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是有限的。因此,在“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 PPT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生动直观。这可以在大幅度地缩减占用教学学时的同时,大大增加课堂授课内容,这可以提高授课的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需要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时,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因为在工程实践中,一些工程项目的寿命计算期是比较长的,采用手工计算会使整个计算过程耗费过多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课堂的演示中,就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并建议学生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计算这些经济指标的能力,这在实际工作中将是十分有用的。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证明在工程经济教学活动中十分有效。[3]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将现实中的事例或案例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对案例进行经济效果分析和评价,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他们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课堂、课后讨论。“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课程内容的传授和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沉闷的,时间一长,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疲劳感。此时,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课后讨论会调节整个课堂气氛。此外,通过这种平等的课堂、课后讨论,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使他们在对比思考别人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解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该问题。课堂、课后讨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课堂上在任课教师的主持下学习分组讨论,并由每组代表发表自己组的主要观点;通过网上课堂、网上讨论进行讨论等。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学”。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任课教师只是学生的一名服务者。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学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学习。

1)培养主动学习、自学的意识和习惯。前面介绍的三种实践需求都是学生未来可能的需求,在这些实践需求导向之下,学生首先应该意识到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未来从事工程经济活动的专业技能,自己是工程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应该主动学习工程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培养自学意识和习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自学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可以把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任课教师也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对实践有用的拓展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在拓展学习中也可以加深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考试方法的调整。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对考试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于课堂测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可以给出小案例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应用合理的工程经济方法进行计算。另一方面,对于课程考试,可以尝试改变常用的试卷考试方法,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份实际材料,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查阅资料,来完成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分析一个工程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等,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他们未来实际工作内容的一次模拟。

三、结论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注意实践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等实践需求为导向,调整“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该课程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工程经济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剑英.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156-158.

[2]邓宏钟,郭腾达,李孟军.《工程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54-57.

[3]曾淑君.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129-130.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江新等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论文 篇3: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分析

摘 要 教学范式改革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本文结合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还存在的问题,为教学范式改革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 工程经济学 教学范式 改革

"Engineering Economics" Teaching Model Reform Analysis

TAN J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s; teaching model; reform

0 引言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课程教学范式深刻彻底的转变,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突破的瓶颈。通过教学范式改革的深化,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得到进一步提升。

工程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最主要的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该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其次是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知识教授转变为“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 的梯度渐进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最后树立教学范式改革理念,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促使教学与学习更富有效率,并且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1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方案分析

1.1 总体思路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基础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教学范式改革思路。

(1)掌握工程经济学相关知识是进行相关实践的基础。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实际是多学科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本课程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结合。(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使其掌握从事工程经济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包括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更新论证、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及体系的建立、实践能力跨学科培养探索。(3)强调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本课程的终极要求。工程经济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不同类型的项目要求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因而要求学生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培养新能力的意愿和能力。这就要求营造一种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的氛围。(4)培养创新能力,项目的独特性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实践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

1.2 方案突破性分析

提高自主、自学能力是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按照方案,课堂讨论采用学生讲课,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问、共同讨论解答的方式,以掌握课本知识为主,拓展课本相关知识为辅的方式,培育学生自主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工程经济学”实际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充分理解课本知识需要拓展课本外的相关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备课事先拟定好相关知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在达到更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前一周布置给需要讲述的小组,以便给予讲课小组充分的准备时间来讲授及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同时也给其他小组充分的预习时间;学生讨论题目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定,为学生所认可。实验教学内容按期完成,有关改革部分内容也得到了良好反响,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 工程经济学取得的教改效果

通过教学范式改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很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极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少有上台讲课的机会,故缺少经验,在上课时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在加以指导。经过多次强调及同学间的相互观摩,学生慢慢地习惯抬头看下面同学了,而不是自己看课件、看电脑;努力地使自己表现得有自信;知道讲述中要多加一些设问。每个学生讲解完后教师或者同学对其讲解水平和讲解内容都给予适当点评,多加以鼓励,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教学形式上有了不少进步。

(2)课堂气氛的培养。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于“听”课,不习惯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不习惯于自由讨论。现在按照教改方案,每次上课均有学生讲解一些内容,鼓励学生在下面提问。学期刚开始时在下面提问的学生很少,气氛有点僵,但慢慢地,下面学生“发难”的多起来了,也会有人在下面帮助解答,课堂气氛已较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不同的意见会及时提出。自己以前经常悬着的心也越来越放松了,有些问题没有想到的,或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及时解答的,会在以后的课间时间里或在网站上与学生相互讨论。当然,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也很必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气氛,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补充相关内容。

(3)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为了在台上更好地讲解题目,学生必须认真地去查资料、做课件,这对学习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为了能更好地回答同学们的课堂提问,讲授的小组学生必须去认真看书和查有关资料,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抱佛脚的现象,学习变得更主动,不再是临考前的应付。通过引导提问及教师鼓励,学生围绕着课本,积极去思考与发现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通过问题的提出并查阅相关资料,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4)知识层面上的拓展。课堂讨论拓宽了学生视野。比如第三章的讨论题目:企业折旧方式的选取对企业利润有何影响?对国家税收有何影响?通过讨论,不仅了解了企业折旧方式对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收益的影响,还了解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本学期学习的财务管理学的知识。因为每一个题目都是我们精心设计,对每一个题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又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故全班同学收获颇丰,而这其中许多延伸内容本来是课堂中不会涉及到的。

2.2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实施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基础上,作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视频教学的反复观摩,促使我在课后能有效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这不仅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不同选择所带来不同教学效果的自我审视,还是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教材资源的关系等多方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教学价值都是围绕教学本质而建立的,从而不断改进不足,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3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从“教师主导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的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有必要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课堂讨论。为实现课改的长效性,积极摸索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和新方法,该课程采取小班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并开展课堂讨论,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主学习时间的调控。时间由二部分决定,一是讲解时间,二是学生提问讨论时间。对每一节自主讲述内容事先要求学生能控制在 30分钟之间,但每节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讲述展开程度不一,讲述时间也会差异较大。由于内容多,学生提问多,讨论又用了 较多时间,这样每一节自主学习内容所花时间过多,影响课程进度。学生讨论热烈也带来了时间控制的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需要解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讲授的小组仍有一些问题不能解答,我的答疑总结又花去了一部分时间,所学内容竟比教学大纲深了许多。

对于这种情况,以后自主学习章节内容设定时需作适当调整,控制内容。对于后一种情况,虽然会影响自己讲课时间,但是应该鼓励而不是去控制,希望能培养良好的讨论氛围。

5 总结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作为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重心,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推动教师、学生、管理者实现观念转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工程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还有些课堂教学细节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辉,国秀琴,叶茂林.基于提高师生共同前进自动力的教学范式改革[J].经济师,2007.1:128-129.

[2] 张国帅,韩爱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J].才智,2013.30:181-182.

[3] 李放放,王远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范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50-51.

[4] 瞿敬平.基于应用型高校视域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7:136-137.

[5] 田华银.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的高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18-120.

作者:谭建

上一篇:多媒体自然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农业产业化概念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