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2022-04-17

摘要:现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不足,严重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课程的开设、讲授及考核等环节均未区分教学对象所导致的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1:

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  高校全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内容,积极创建与地方政府政治、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为当地政府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性强、创新创业能力高的实用性人才,为政府提供智库资源,发挥高校巨大作用。在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市校合作办学;财经类;经济法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涵盖面广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又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地方经济的需要,本着市校合作办学的大背景,针对各类财经类人才进行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地方特色教学,培养高职财经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并就基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内容覆盖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核心课程,在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考试中又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或有涉及内容的考试,对培养财经类专业新型技术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职财经类专业在传统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现状与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抽象,内容枯燥,难以读懂

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往往着重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操作、运用法律知识及业务知识的能力。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特别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法律基础比较薄弱、业务知识能力低、工作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对经济法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使经济法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产生放弃学习这门课的想法。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缺乏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

难以针对财经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专业需求及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济法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未能考虑到结合市校合作办学的财经类岗位的需要。如会计类专业人员将要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税务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超强实际操作性,特别在就业、职业技能考证方面,所以需要掌握经济、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会计成本核算、税务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实践知识,而传统经济法与会计类专业的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相脱节,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传统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流于形式

当地政府单一地提供场地、校舍、环境等硬件条件;高校提供教学、培育人才、输出人才等软件条件,两者需要更加深入的融合。政府高校需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元化、交叉化、深层化合作。从横向来说,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合作共建面不够广,存在高校、政府、企业、社会深入合作度不够,参与度不高;从纵向来说,高校与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和镇政府共建度不深,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只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市校合作办学之功效,造成财经类专业经济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配比失衡,导致理论性比重大、实践性比重小,不能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经济法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单一、陈旧,与现代信息化职业岗位性相脱节

注重传统的黑板式、书本式教学,忽略结合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互动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怎样进行更有效、更合适学生的教学值得思考;在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教”为主,重在教师传授,忽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学,此两者未能有效互动。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缺乏灵活性、系统性、多样性,未能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性,相关方面知识未能导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五)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教师,教师结构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教师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都是刚毕业进入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总体教学水平不高,与现代信息化教育相脱节,与市校合作办学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二、市校合作辦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开设相关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为经济法的学习、了解与掌握奠定基础

建议大一上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一下学期开设经济法课程教学。根据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从学识经验来说,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能力欠缺,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理论和职业操作性要求很高,所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下学期再开设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注意法律基础课程与经济法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不宜相隔太久,避免忘记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相衔接,有效地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特别在是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有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传统经济法与现代经济法相结合,调整知识结构,把经济法内容与区域特点相结合

将财经类专业的区域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导入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加强实用针对性,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业务相结合,以新颁布实施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作为新知识内容。如会计类专业,将当前会计工作相关的会计核算、会计支付结算、相关税计算及申报缴纳等业务知识相结合,与市校合作背景下的会计岗位特点相结合,将其导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三)加深市校合作办学,采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联动,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人才培养共建制度,在财政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学校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政府、企业、社会深入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税务局、财政局、银行、企业等机构建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分层建设为会计支付结算、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审计管理、税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将顶岗实习范围从市级、区级、县级一直延伸乡级单位,运用到精准扶贫地区,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和培养会计类岗位人才。让学生参与金融、财务、投资、税收等岗位工作,了解、熟悉财经类岗位、业务工作流程,巩固和熟悉所学法律知识及业务知识,提高处理具体案件的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当地对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使用率,提高就业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优化财经类专业教师结构

结合现代信息化教育及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培养高质量和高水平教师,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提高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盘活教学方法,多种模式整和构建现代经济法教学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现代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经济法课程教学结构,将现代信息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形成新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体系。

1.运用信息化时代新观念对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创新

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翻转教堂[1]教学,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导入预先制作好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和思考,并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知识材料;课中结合当前新政策、新思想及当地业务岗位特点,利用各种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分析重点与难点,解决学生疑惑、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作業,进行学习拓展,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种课前、课中、课后“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习为“主”,重在主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解决案例的能力。

2.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要让学生听得懂,必须明确深入浅出的重要性及运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收集当地财经类岗位工作特色案例或各地典型案例,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运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开展教学,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有效运用经济法知识。

3.教学要与项目教学法[2]相结合

传统教学以“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参与项目教学,结合区域财经类专业工作岗位内容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创新,对制定的项目进行分解,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如通过对班上学生分组,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组长对项目内容进行分工,组成员制定项目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项目案例研究,最后教师引导,对项目进行评价,通过组成员、组自评及教师评价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业务岗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进行项目教学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3],从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处理财务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参与其中,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师检查、了解、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手段,是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掌握程度检查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考核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忽略了全方位、多元素、各方综合去考核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结合本文教学思路,将考核公式总结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情况+创新性项目报告+参加财经类专业技术比赛得奖或考试得证情况+考试成绩=考核总分”。其中,考核总分100%,出勤情况占比10%,课堂表现情况占比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比10%,实践教学情况占比10%,创新性项目报告占比10%,参加财经类专业技术比赛得奖或考试得证情况占比10%,考试成绩占比40%。从考核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方位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综合专业基础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为例[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6(6).

[2]何文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廖羚玲

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2: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现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不足,严重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课程的开设、讲授及考核等环节均未区分教学对象所导致的致。本文通过在分析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对象的相关特征之后,总结了现阶段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举措,以期对今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提供有所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经管类专业;教学对象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对象的特征

1.(一)涉及专业多且各具有特色

经调查研究显示,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专业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不仅涉及的专业多,并且学生的背景知识均不同。,笔者本人在近十年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各有各自自己的专业特色,并且对不同部门法的学习兴趣和要求都均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类的学生对企业法、公司法的内容较为感兴趣,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会计法、审计法更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较为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对劳动法、环境法较为感兴趣。

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部门法学习内容的深度要求也不同。例如,对于管理类专业已经学习过《公司的组织运营与管理》课程的学生,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的公司法章节时,应加强加深课程内容,而不能仅停留在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

2.(二)基本没有法学基础知識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大多已经学习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这门课程中的法律基础内容虽然比较全面却十分地简单,加之授课教师大多一般都是非法学专业出身,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够深刻。对于高中毕业即将即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到了大二或大三仍然没有任何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在为他们讲授经济法课程的时候应把握好课程的难度和深度。

3.(三)对经济法课程有较高的热情和期待值

笔者本人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近十年的时间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课程中涉及的案例和知识点颇为感兴趣,经常课下依然非常热情地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甚至有些学生将自身或家人经历的案例向老师们咨询,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对策。于此同时,学生们对经济法课程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期待值,还来自于专业学习和考试的需求。据了解,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需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技术专业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证考试等,而这些考试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经济法课程中的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内容。因此,学好经济法这门课程可以让他们更顺利地通过这些考试,为日后今后的就业增添机会。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笔者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高校,其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与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泛泛地将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地删减,并未专门有针对性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未来成为法律专业人士(律师、法官、检察官等)的法学本科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均应与非法学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学生有本质上区别。

因此,应当从目的导向出发,针对经管类的学生专门制定适合他们的经济法课程总体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甚至还可以根据经管类专业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2.(二)选用教材不合时宜且教学内容仍偏重理论教学

目前,市面上的经济法教材纷繁复杂,有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马工程《经济法》教材,也有专门针对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通观这些教材之后可以发现,法学本科生使用的马工程《经济法》教材,偏重介绍和讲解理论知识,不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针对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一般内容较丰富,但知识介绍深度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不同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求。据调研资料显示,现阶段部分高校仍选用马工程《经济法》教材作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法律的价值生命在于实践,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经济法课程内容既有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又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智慧,若授课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或少进行案例讲解分析,这对十分不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和吃透课程内容十分不利。

3.(三)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据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高校教师在讲授经济法课程时,仍然采取单一的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在网络时代,应采取混合式的教学手段讲好每一门课程,其中不乏经济法课程。

4.(四)期末考核方式单一

单一的教学手段带来的就是期末考试考核方式的单一。大部分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考核。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主要就是考卷或闭卷考试,再与平时成绩计算一定的百分比,由此就构成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1.(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经管类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学生的特点,以及和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和及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经管类专业学生要学习经济法课程?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1)1.开课前应认真审思课程开设目标

在生活中,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需要完成的使命。在教育过程中,目标指出了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目标尤为重要,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 教学的理性涉及教师为学生选择“什么”目标,教学的目的性则关系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因此,所有的教学都有其目标。

简单地说,在教学时,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的预期目标。在准备开设一门课程之前时,为什么要开设一门课程?,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话题。

(2)2.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开设目标的设立

首先,(1)总体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指需要大量时间与教学努力才能实现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设定总体目标的作用是给为未来提供愿景,并为决策者、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全体公众提供战斗口号。这些目标较为粗线条地表明了人们认为的好的教育中应该包含的重要因素。总体目标是一种目的或意图,它的陈述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促使人们想要为之奋斗。因此,总体目标一般是概括性的,它不涉及细节。对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来说,在设定总体目标时,可以不区分授课对象的专业,可以将总体目标做相应的设定。如下设定。

在我国,经济法学是一门出现较新不久的年轻的法律科学,它的出现是我国法学上的一个新分类和新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本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科类基础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律规范的学习和研究,督促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本质、作用原理和经济法实务的认识,用经济法的规律性、原理性和知识性来武装学生,使学生经济法学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其次,(2)教育目标。

但总体目标必须被细分为更具有针对性、更为明确的目标,教师才能把这些目标用于规划和教学,这时候就需要教育目标的设立。

教育目标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但相比教师用于指导日常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目标却要更为概括。经济法课程的教育目标可以针对学生需求来设定。例如,了解经济法的发展概况;明确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3)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的用途是使教学和测验专注于一些比较相当具体的内容领域中的狭窄的、日常的学习。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认知的过程分为六个类别: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应根据认知的要求提前安排好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经济法导论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记忆法律的一般知识以及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基本机制,掌握法律关系理论,理解其对法律分析的重要意义。在讲授合同法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记忆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有关具体制度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相关法律制度分析和解决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在讲授公司法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记忆公司法律制度等商事主体法律制度,能应用相关法律制度分析和解决实务中的具体问题。

2.(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区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1.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

面对新世纪的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中站稳脚跟。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要区分教学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应坚持经济法课程内容与其本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的授课理念,使得学生既收获了法律知识,又在专业领域方面拓展了法律思维。

例如,针对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合同法》和《公司法》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可以模拟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同风险,进行合同风险管理演练,而不能一味地仅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授课讲。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适当增加《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内容的授课学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适当增加《劳动法》与《环境法》方面的学习内容。

2.(2)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多元化手段的应用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知识维度的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個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知知识指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为了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尤其是不应使用传统的单一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而应针对不同类别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慕课并打卡练习的方式,安排课前和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将更多的课堂授课时间留给需要进行理解、分析、评价、创造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在具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讨论。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在课前先给出课堂上需要讨论的案例并分配好正方、反方角色,上课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角色坐入相应的座位方阵。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法律的逻辑来思考、表达和解决案例中的争议焦点,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课堂的气氛,真正让经济法课程活跃活起来。

(三)多(3)多种期末考试方式并用

必须意识到,传统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开课前,教师应设计好课程的考核方式,并使得考核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设立保持一致。

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如下考核方式:课前课后网慕课学习记录、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卷面、阅读书目等方式。其中,笔者本人认为比重最重的应该应是课堂表现环节。课堂是集中体现学生思维、表达、应用、分析、创造能力的最好场域,也是学生在授课教师引导下提升能力的最佳场所。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讲授环节。

总之,在认真区分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为教学对象设定教学总体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完成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实现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2] 洛林·W.安德森.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洛林·W.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4.

[2] 洛林·W.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6.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1418205)

作者简介:张颖(1982-),女,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环境法。

作者:张颖

课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3: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该课程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质,在全面分析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法;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着眼于培养面向行业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也应紧密契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决定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影响

正如引言部分所描述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凸显“应用”的价值指向,这同样体现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经济法课程既不能像“一本”、“二本”院校那样偏重于理论阐述,也不能像法学专业那样有严密的课程体系和多而全的课程内容。其课程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既引导学生了解今后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1]。

(二)生源特质的影响

独立学院当前的生源主要来自“三本”层次,存在以下特质。(1)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与“一本”、“二本”相比,大部分“三本”学生对于高深理论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在面对抽象的经济法理论知识时,不能很好地理解。(2)思维较为活跃,乐于实践。尽管“三本”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但是,当老师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例如,笔者曾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选取《合同法》中的案例分析开展课业展示。在此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走上讲台,用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互动讨论中,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3)更愿意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笔者在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票据法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与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非常紧密;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非常低。

基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专业特性,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精深的理论教学,而是应该在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的基础上,用更多的课时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一味求全,而应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偏离

经济法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课程教学往往偏离了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过于注重经济法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然而,经济法理论与经济法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而实际课程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2]。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首先,经济法课程缺乏先行性法学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在此之前,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基础课程,这使得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比较吃力。例如,因为没有学习过《民法》中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本知识,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经济法课程中合同的效力问题。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涵盖面较宽,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就开设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专业。经济法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行天下的问题。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3]。

(三)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48节左右,而庞杂的经济法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至少有10部,也就是说教师平均4个课时就要介绍完一部部门法。一方面,教师要面对专业各异、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得不疲于匆匆讲授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理论内容繁多,在课时较少的背景下无法引入足够的案例教学,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法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平时成绩。但是,经济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闭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基础法律概念、法条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至于运用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很难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平时成绩也主要由出勤和书面作业构成。故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经济法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曾经在某届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全部以案例的题型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试结果为能够及格的学生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在其他历届的传统闭卷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理论知识的精深和全面,主要讲授核心知识点,保证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常用的法学知识能懂、会用即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而应更多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法概念,不同的学术流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开展教学。广义经济法就是调整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采取广义经济法概念界定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知识,其不仅包括部门经济法知识,而且包括民法、商法等知识。同时,民法的基本原理是商法、部门经济法入门的必备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给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如果仅局限于部门经济法的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老师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经济法课程体系应加强专业融合度

在课时有限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应将课程体系分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专门理论两个部分:

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以及民法、商法、部门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法原理,为将来结合本专业学习经济法专题打下理论基础。

经济法专门理论部分主要讲授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以《合同法》和《公司法》为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则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有所侧重。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可引入票据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等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引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引入现代竞争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等内容。此外,在经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方面,在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应侧重于每一专题的实用性内容。

(三)改进教学模式

1.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

现有的案例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分开进行。受“三本”学生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稳定。笔者认为,应适时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即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前将案例展示给学生,随后开展理论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与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待理论讲授结束后,案例所涉及相关问题的答案也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即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个案例始终贯穿于整个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置身于边听故事边听经济法知识的环境中,既可以避免课程的枯燥,也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更高,既强调案例案情与知识点的紧密性,又强调案例的新颖性和实时性,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团队式课堂讨论

经济法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班规模都在100人以上。在这样的课堂规模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存在较大困难。笔者曾在课堂上开展团队式课堂讨论,将学生以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分为若干团队,各团队在内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发言人向全班阐述本团队的观点;老师最终视发言情况给团队成员集体计分。分数这个学生心目中的“胡萝卜”不仅可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形成精彩的团队发言,还可以在团队之间形成有益的竞争。

3.开展学生课业展示

要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局面,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台下发言外,还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笔者在讲授知识产权法的时候曾开展名为“精彩一课”的课业展示。具体过程是:首先,老师用2个课时梳理与提示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其次,组织学生在课下自由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分析过程用PPT展示;再次,遴选出PPT制作精美、案例分析充分的同学,安排他们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参与同学都将视情况给予平时成绩。实践证明,课业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收效较好。

4.播放经典案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和法制在线等著名法制栏目中的案例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经典案例视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从而加深对经济法学理论的理解。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经济法教学不能以一份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与运用的状况,并将这一状况用平时成绩的形式记录。老师应把自己掌握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法实践性强,所以应更多地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在考试方式上采用开卷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主要关注案例;在试题类型上,简单的案例可出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复杂的案例可出为综合性案例分析题,摒弃死记硬背型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总之,经济法课程应结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质,充分考虑课程的固有特点,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手段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申屠,晓娟.三本院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中国人才,2010,(11):106-107.

[2] 郑丽,曹向兰.谈高校非法律专业《经济法》教学的侧重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52-153.

[3] 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9,(10):76-78.

作者: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