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取和呈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案例的课堂研讨、案例的反馈和评价四个环节进行设计,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为例说明这四个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了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型的学生,而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单一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经济法课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从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入手,分析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职高专 经济法 案例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型的学生,而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单一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经济法课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从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入手,分析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据统计,超过八成学生认为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可以说案例教学在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寓教于乐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较差,且很多学校都是入学第二学期开设经济法课程,其他的财经类专业课程尚未学习,要理解抽象的法律术语和专业性极强的法律条文,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而案例教学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使繁琐无味的经济法更加易懂。同时,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习。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讲授纯理论章节时,学生大多低头玩手机、睡觉或者干脆翘课,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而一谈到案例分析时,学生举手发言活跃,兴致高涨,互动性很强。

(二)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

以往的经济法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交流较少。而案例教学则将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况。与此同时,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分析推理、表达和社交等各方面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应用型学生。

二、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上世纪80年代,它从英美法系国家介绍到中国。现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强。但是,对于案例教学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案例教学形式缺乏新意,很多老师的案例教学仍局限于口头讲授;选取的案例质量较低,据统计,68.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经济法课程中选取的案例一般,实践性和时效性都不够强;教师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度不足,使得课程气氛不是过于沉闷,就是泛泛而谈。

三、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完善

完善和改进案例教学是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不能在以往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基础上加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也不能过于简单化理解案例教学,而是应当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一)案例教学要与讲授教学相结合进行

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因而,案例教学还要与讲授教学相结合进行才可以。否则,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就进行案例教学的话,难以对案例中的知识点作出准确判断,对于案例的理解也仅局限于表面,也不能很好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二)案例选取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在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引用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因而,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否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疑惑。同时,民办高职高专开设经济法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合同法一章学习时,可以选取跟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相关的案例,毕业后如何签订、解除合同,发生纠纷如何维权等。选取这些时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增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风险防范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活学活用。

(三)案例教学形式可多样化

从案例总向实践,是民办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必然结果。因而,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将案例呈现到我们的现实实践中。除课堂讲授案例、案例讨论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建立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学生扮演不用身份的当事人模拟案件,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分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当地法院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也不失为一种案例教学的好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旁听庭审,让学生在现实的案件中了解如何分析案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明灿.谈谈案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潘力.高职高专经济法与国际商法课教学改革中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张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21).

[4]邓乐.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法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

作者:李平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2: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摘 要] 通过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取和呈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案例的课堂研讨、案例的反馈和评价四个环节进行设计,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为例说明这四个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案例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JG201804)

[作者简介] 郑红玲(1979—),女,河南济源人,硕士,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一、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在传统的“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

1.案例的来源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由教师提前准备的,主要来自教师平时的收集和整理;同时案例的综合性不强,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强化应用。

2.案例给出的时机比较随机。授课过程中的案例大多数是教师提前抛出,由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点之后进行分析回答;或者是在教师讲解完基本知识点后,为了帮助或加深学生的理解而随机给出。

3.案例研讨时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于教师提供的新闻案例仅仅当成故事来听,无法用法律思维和知识进行分析;而且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机会较少,互动性不够,导致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即使掌握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1]。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倡导“混合式学习”的何克抗教授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为了使案例教学在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以平台为依托来设计案例教学的整个流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案例的选取和呈现环节。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任务单,提出与课程相关的主题,提醒学生注意收集热点问题,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编写案例,并将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这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共同参与的原则,并且可以改善案例来源单一的问题。

2.案例的自主探究环节。教师将跟案例主题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要求学生用知识点先去分析他们所编写的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以及发现问题,学生从单纯的被动接受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者。这个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先进行自学,而教师可根据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在线学习情况分析,设计面授课程内容,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案例的课堂研讨环节。教师通过对网络平台上学生编写的案例进行筛选,尽量选取有争议性的两难案例或者有一定广度的案例,学生通过多维度的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尤其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个环节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完成,需要教师能够实现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拓展提升。

4.案例的反馈和评价环节。课后,各学习小组根据课堂研讨的内容对本小组的案例进行完善和补充,并将修改后的案例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修改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设计的实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是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下面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在《消法》部分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1.案例的选取和呈现。因消费维权而产生纠纷的案例非常多,比如“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案”在一天之内就刷爆网络,教师只需要在网络学习平台推送新闻和视频链接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把新闻中的内容进行摘录形成案情介绍,根据案例的内容提出一至两个法律问题,编写成案例初稿。

2.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个案例当中,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围绕消费者的权利被侵犯了该怎么维权,教师将《消法》中关于消费者的权利和經营者的义务以及消费者维权的途径等内容提前发布在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对自己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案例中的消费者,到底哪些权利被侵犯了?经营者违反了哪些义务?案例中的消费者采用了何种维权途径?为什么这个事情能成为热点?并将这些内容形成相应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消法》的主要内容,而且学生将自己小组整理的内容上传至平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后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设定目标。

3.案例的课堂研讨。当回到课堂教学时,教师选取完成质量较高的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因为《消法》的基本知识点没有什么理论难度,所以教师只需稍加说明。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对案例进行研讨,为什么显而易见的侵权,消费者在维权时却并不容易?利用网络的力量来维权有没有界限?维权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进入角色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来分析,不能漫无边际。用《消法》来分析这个案例是最基本的,但是作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假设我们是已经付了首付、正在办理贷款手续的人,当看到这件事情不想买了怎么办?在涉事4S店暂停营业时能不能单方面终止协议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的承担等法律知识再来深入分析案例。通过积极的教学互动,一方面学习《消法》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巩固了之前所学的《合同法》的内容,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学会融会贯通。

4.案例的反馈和评价。课后,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整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延伸问题并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疑问可随时与教师沟通。而且这个事件是有后续发展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注事件的发展,继续对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将其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进行评价。以上仅是以个别新闻事件为例,对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实施做的说明,其实类似的新闻事件很多,比如巴黎圣母院失火、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官司等,只要稍加整理改编,就能成为非常好的案例素材。

四、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实施的教学反思

1.主要优势。首先,通过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可进行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各环节的可能性,而且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推送学习任务,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沟通都非常方便,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使得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其次,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混合式的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案例不在多而在精,每个教学模块选取一个综合性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来进行分析和编写,就可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而且如果学生能真正进入到案例情境中,则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2.主要问题。当然,在混合式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笔者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面对的对象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缺乏法治思维,所以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和法律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不能用法律的语言来表述,会带有比较强的个人情绪等,但是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想要通过混合式的案例教学所要改善的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裴玉文,李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18,(3)(下):245.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作者:郑红玲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篇3: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是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美国和德国的案例教学模式,与其各自的制度、传统文化等客观环境相匹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能盲目照搬。我国传统的法律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提高综合性,分类实施,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经济法

在我国,实践教学薄弱是法学教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和不争的事实。加强法律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成为全社会一种共识,多年来我国法学界和法律教育界不断探索并一直期待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是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何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一直是法律课程一线教师受到长期困扰和不断反思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他山之石——当前世界主要案例教学模式概览

纵观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案教学法”、以德国为代表的“实例研习”,以及起源于美国并风靡全球的法律诊所教育。

1.经典的案例教学模式——美国的“个案教学法”

美国的“个案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与美国特有的法律文化背景和司法制度密切相联的。首先,美国作为判例法国家,法律的规则和理念都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判例之中。美国法学院的学生一入学普遍要开设一门叫“法律写作”(Legal Writing)或者“法律检索与写作”(Legal Research and Writing)的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撰写案例摘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学习了法律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养成了法律思维。其次,美国的法学教育以律师为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维,其法官也是主要从律师队伍中选拔。律师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实践中纷繁复杂的案例,进行专业的法律判断并提出法律意见,因此,案例教学自然成为培养律师的最好方法。当然,从朗代尔时期开始,“个案教学法”就不断地遭受来自批评者的攻击,如忽略了法律实践中其他领域诸如接待、咨询、谈判、起草文件中的许多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在判断力、职业责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律师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为把法律视为逻辑严密且脱离社会的封闭的规则体系而略显“形式主义”等。[1]虽然受到上述质疑和批评,但美国的“个案教学法”仍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2.案例教学改进的新模式——诊所法律教育

所谓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又称“临床法律教育”,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法律诊所”课程通常以真实案件为对象,由课堂教学和案件代理两部分组成,学生直接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实战性强。诊所法律教育通过实践被证明是一种法学院学生获得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其突出的实践性特色具有单纯课堂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的法律诊所,大致可以分为内设式真实客户法律诊所、校外实习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律诊所课程三种形式。[2]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的法律诊所具有成本高(经费、师资、小班授课等方面要求高)、身份约束(学生办案时身份不明确)等局限性,因此,教学成本较低的模拟法律诊所成为很好的替代品。这类诊所根据真实客户法律诊所的实践和程序,从中挑选出合适的问题重新组织教学活动。目前,美国几乎所有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法学院都开设有这类模拟法律诊所课堂。模拟可以是对全部案件,也可以仅挑选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围绕某些技能进行。

3.独树一帜的实务训练模式——德国的“实例研习”

德国的“实例研习”是和它本国独特的法律教育制度、法律思维方式、理念以及法官和律师的选拔机制等国情密切联系的。与以培养律师为目标,法学院的培养与法律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美国法学教育模式不同,德国的法学教育一直是以法官为职业导向的,培养方式是法学本科的法律素质教育由法学院承担,法律职业培训由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职业机构承担。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所有毕业生都在大学外继续他们第二阶段的实务训练,并在两年的训练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获得成为法官、律师或者从事其他法律职业工作的资格。这一切都根源于大陆法系非常教义化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教学方式,在于对大学系统化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德国法学院的教学从第一学期开始就高度重视案例材料,除了教授的讲座课,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10~20人的学习小组,在那里他们学到如何将法律运用到小型的虚拟案例中去。虽然讲座课并不完全采用美国案例教学的模式,但许多教科书实际上也运用大量的例子和案例材料。无论课程考试还是大学结业考试,都完全是案例导向的,没有选择题,学生也无需回答理论问题,或者就法学原理撰写论文。德国的国家司法考试中案例经常是根据德国法院审理的真实案件和事实设计的。[3]

二、中国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服务于理论讲授和法条解释的案例辅助教学

中国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案例辅助教学,即在法学主干理论课程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的案例分析教学。

我国受大陆法系影响深重。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历来以罗马法体系为主干,从12世纪意大利的“注释法学”开始,直至19 世纪末德国的“百科全书派”(潘德克顿学派),以罗马法为体系,构建其民法典,[4]形成了体系化讲座教学为显明特点的法学教育模式。大陆法系法律教学始终是围绕制定法而展开的,以德法为代表,法学的核心和优势在于其缜密的“法律解释学”,英美在此方面莫能望其肩背。[5]在大陆法系的法律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法条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法律解释学的基础,案例只是说明法条的手段。我国传统的法学课堂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是讲座式的学理教学模式,虽然受英美法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多数情况下也始终未能突破案例为理论讲授、为法条服务的定位。“所谓案例分析,更贴切地说,只能是一种“ 举例说明”,是用实例来说明、解释抽象的法律规则,来证明法律的原理或理论,来印证在一般意义上成立的模式如何在各种场合具体实现。”[6]

三、反思与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1.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定位,合理确定案例教学方法

美国和德国的案例教学模式,与其各自的制度、传统文化等客观环境相匹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法学教育以培养律师为目的,“个案教学法”和诊所法律教育很好地保证了受教育者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德国大学法律教育更多侧重于法官的工作,法科学生通过专门两年的实务训练来解决其实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说,他们的教学目标和定位都很明确,采取的案例教学方法也切合他们各自的实际。

反思我国现实中的经济法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一种是针对经管类、理工类等非法律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和定位是显然不同的。前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专门培养法官、律师等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或者“法律工作者”,“经济法”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而后者培养的是其他各类专门人才,“经济法”课程在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里属于专业基础或者通识类基础课。不同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不一样,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该不一样。前者要求对经济法“专”和“精”,“个案教学法”和诊所教育等自然必不可少;后者要求对经济法“懂”,做到“博”,由于受教育者多数不会专门从事法律职业,那些专门培养法官、律师等法律技能的教学方法可以相对淡化。

2.根据专业实际,提高针对性,合理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和配套案例

这方面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配套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目前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存在学生的专业化需求与“通论式”讲授方法之间的矛盾。正如上文提到的原因,在我国,经济法相对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而言,它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而不能采取“通论式”的讲授方式。例如,会计法、审计法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是必须学习的知识,而对于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学生,这些就不是必须具备的;金融法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应该是必学的,同样,对外贸易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就是必须学习的内容。

其次,体现在案例选择方面。案例教学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习者能够通过对教学环节中各个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正因为如此,案例教学当中,案例选择非常重要。要求教师精选的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开导性,使学生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3.注重本土国情,结合实际,正确对待传统的法律课堂案例教学模式

正如上文提到的,美国的“个案教学法”虽然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鼻祖,但毕竟它是根植于判例法的土壤中,与美国的法律文化、司法制度等法律环境相契合。美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对象相当于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个案教学法”对授课对象的理解能力、基本法律知识储备、实际阅历等要求较高,只有符合这些要求,它才能够顺利开展实施,它包含的那种所谓苏格拉底式追问和质疑批判也才能得以彰显。诊所法律教育对教学师资、经费、班级人数等也都有严格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内高等教育普及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基础普遍下降,学生人数众多上课以大课为主,学时压缩和教学任务繁重之间存在的矛盾,所有这些都与“个案教学法”及诊所法律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客观上限制了这些教学方法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即使生搬硬套,效果也差强人意。

中国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虽然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佳、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等诸多不足,但它毕竟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在实践中历史悠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确实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针对我国的现实来说,仍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尤其是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更是如此。我国的法律传统和德国颇为类似,德国的“实例研习”模式某些做法,抛开其“两阶段”划分的特殊性,似乎更值得吸收借鉴。

参考文献:

[1]Jerome N. Frank.What Constitute a Good Legal Education[J].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ournal,1933,(19):723-728.

[2]章武生.“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推广[J].法学,2013,(4):55.

[3][德]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J]. 吴泽勇,译.法学,2013,(4):56.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23.

[5]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85.

[6]鲍禄.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4):84.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张革?刘慧勇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育经济学论文下一篇: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