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8

所谓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主题参与课堂活动。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碰撞,获得深刻的体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情感体验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感体验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摘  要】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为学生创造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自身体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为此,可以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弥补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难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不足。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含义与应用价值,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应用对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与道德品质,有必要开展体验式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向为学生创造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从体验中明白道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将生活化教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个人体验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热情,通话自身的引导,丰富学生的感知体会,让学生主动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难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丰富学生的经历体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师的激发与调动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一)满足小学生发育成长的客观规律

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感受,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同时激发语言活动,情感感受可激活负责管理形象思维的右半脑,语言表达时可激活负责抽象思维的左半脑。如此,能够促进学生左右脑协同作业,可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全脑的潜能。

(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过程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创造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体验环境,在优质的客观情境下,教师可以语言为引导,让学生融入情境,对学生的心理与认知产生影响,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一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体验与探索中主动思考,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形式。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内化吸收道德与法治内容,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向学生渗透积极的暗示与启迪

社会、家庭、学校等都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制认识产生影响,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影响途径为暗示。体验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唤醒学生对一些事物的印象与记忆,经过思维整理后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领悟与认识,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情境可起到对学生暗示与启迪的作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以教学大纲为核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有效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选择案例事件、构思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教学问题等,这些都要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同时,教师要尊重班级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会与感受,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允许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获得各自的体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主要体现为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多样。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道德品质水平,然后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网络新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防护小技巧,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唤醒学生的体验记忆,提升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列举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认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例如:某城市小学生在使用家长手机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短信内容是一条网络连接,出于好奇心理,这名小学生点击了网络中的网址链接,最终导致家长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储蓄卡中的存款全部被盗取,使整个家庭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常会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这样的情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列举真实案例营造情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积极组织開展社会活动

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实践指导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创造直接体验,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严格规范自身的品行。例如,教师组织开展“感恩”主题的教育活动时,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感恩思想,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感恩,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式学习环境,完成感恩教育。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交警、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城市整洁美观的环境与井然有序的交通离不开交警、环卫工人的付出与奉献,让学生从心底感恩这些城市守卫者,然后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冰棒,组织学生在炎热的夏季为交警、环卫工人送去一丝清凉,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借此机会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为此,教师要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体验任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与相关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体验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励是有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动力,教师要通过激励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出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出主动性与探究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授《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国庆节的庆祝体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国庆节,并将庆祝方式逐一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国庆的内涵与意义。

(五)明确体验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侧重点在于传授基础知识,这会对学生思想品质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有深刻的体验,也无法使其产生深入的理解,學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与新课程教育目标不符,会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为学生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例如,讲授“自尊自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在课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尊自爱的人会重视自身的仪容仪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就是展现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要保持自身衣着的整洁卫生,行为举止端庄,做好个人卫生,这不仅是自尊自爱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要让学生认知到重视个人仪表的重要性,让学生内外兼修,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的目标,并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尝试从生活中作出改变,坚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整理好仪容仪表,坚持每天晨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让学生谈谈个人的变化与体会。

(六)为体验营造相应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心尚未成熟,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此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人格素养进行塑造培养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教育阶段,重视对学生身心与素养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道德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学生营造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心放松地融入其中,在无形中接受体验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思想与理念,尝试教学创新,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讲授“开开心心上学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发现快乐、制造快乐的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在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快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学会与他人一同分享。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先为学生解释清楚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在教师的指令下做动作,如打开书包,将文具整理到文具盒中,整理好书包等,学生伴随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游戏完成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提问学生在刚才的游戏中开不开心,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快乐的感受。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能够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观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氛围,可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创新的思维与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构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核心,通过实例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促进学生生成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实现综合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黎.智慧教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1(06):62-63.

[2]黄琴.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12):126-127

[3]闫华栋.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09):33.

[4]郭琪.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以“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8.

[5]赖兰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02):115-116.

[6]杨铭芳.体验式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切点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70-71.

作者:何悦乔

情感体验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主题式阅读是“真”阅读

所谓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主题参与课堂活动。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碰撞,获得深刻的体验。主题式阅读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真阅读的课堂活动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依托教材,确定主题

在主题式阅读的过程中,确定主题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确定阅读的主题,须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依托,在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整合文本学习的内容,抓住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结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主题,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主题式阅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解决文本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初步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的母亲生病住院,由于需要更换床单,作者第一次抱起了自己的母亲,才发现原来母亲那么轻,由此作者想到母亲为自己的操劳以及付出,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母子之间的心灵进行了碰撞和交流。这样的答案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确实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了正确的认识,于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对此有自己的感触,有的学生说:“现在感觉母亲的怀抱是那么温暖,母亲就是我们最大的港湾和依靠,而当自己长大、母亲衰老的时候,也许母亲也和文本中的母亲一样。”说着这名学生流下了泪水。于是,教师抓住这样的契机,以这次学习为基础,为学生确定了“母爱”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确定主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依托文本内容确定主题是其中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的情感。这样在解读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阅读相关文章,不仅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精彩导入,切入主题

确定主题是主题式阅读的第一步,确定好主题之后就要切入主题,而如何精心设计导入语就成了此时的关键。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多媒体画面或者结合单元导语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主题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阅读文本。

如在教学《颐和园》《长城》这类文本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主题式阅读。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主阅读文本,认识到不论是颐和园还是长城都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建筑,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同时在世界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于是师生共同确定了“分享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主题。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颐和园和长城的壮观以及历史价值,其实,在我国,这样的建筑并不仅仅这两处,那么你还能列举其他著名的世界遗产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而教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然后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记忆,让他们自主挖掘教学资源,互相分享感受。这样,不仅能在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主题式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悟。

三、品读推敲,感悟主题

主题阅读的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品读推敲,深刻感悟主题,这也是主题式阅读的主体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品析,然后指导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中由浅入深,创造性地感悟文本主题,进而深刻理解文本。

如在教学《老师,您好》《师恩难忘》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就抓住文本的内容确定了“感恩”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文本中的哪些内容能够让人体会到感恩的内容,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以及情感有了深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为学生引入学习资料,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体会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被充分激活了,而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仅仅是老师吗?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母吗?”教师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于是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见解,并认识到生活中对于我们有帮助的人也是我们感恩的对象,如带给我们干净环境的清洁工、辛勤工作的警察等,还有的学生说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抗战英雄,这样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或者思想情感进行品读感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主题式阅读有自己深刻的感悟。而且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阅读指导,同时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四、拓展实践,升华主题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的最后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实践。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课内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进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自然,挖掘课堂外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主题式阅读效率的提升。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为学生确定了“走进美丽的风景”这一主题,但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也没有局限于课堂或者书本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而教师就精心设计:“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小导游,你想和大家分享哪一个旅游景点?”学生的兴致高涨,在课后,他们一起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景点的资料,然后自主创作导游词。在课堂活动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小导游,充满感情地为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美丽的校园,让学生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实地观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以及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走向课外,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也能实现升华主题的目标。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安排这样的拓展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主题式阅读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構建主题式阅读课堂,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论是确定主题、精彩导入,还是深入体会、拓展实践,目的都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要注重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开展主题式阅读,是指导学生真阅读、真思考的有效途径。主题式阅读,是“真”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证大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作者:苏媛敏

情感体验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创设以情境,成长于体验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会课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验式主题班会强调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它赋予教育者更为直观、更为动态的教育视角,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实践,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行为空间,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我们的主题班会更具魅力。

一、重体验,轻说教乃体验式主题班会之内涵

体验式主题班会课属行为体验教育,其落脚点不仅仅在于教育主体个体的感性体验。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活动开始获取感受,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行为体验教育在学生心中积累起的感性的“体验”,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这种意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而使个体产生特定的体验。

二、“四性”乃体验式主题班会之特点

躬亲体验性。体验式主题班会强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学生从行为和情感上直接参与“行为体验”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身经历来感悟、获取人生的启迪。

自我教育性。主题班会中各教育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兴趣爱好各异、生活经验不一、感悟能力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通过“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处在活动之中进行学习、体验、分享、总结,让学生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或对事物的观察思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

主体参与性。主题班会中的“行为体验教育”,教师将需要传递的人生道理融入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让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自组体验团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自议体验体会。

团体互助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员,他们的学习动机、人格发展、价值观和态度,均在团体中、小组中相互作用、相互帮助、相互影响,这种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被称为课堂集体动力。

三、“主导、主体”“信任、和谐”为体验式主题班会之感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开展行为体验教育的前提。相信学生是行为体验教育的核心。和谐的心理氛围,是行为体验教育的关键。

四、两式乃体验式主题班会之形式

间接体验式。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设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情景。如针对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创设一些声像情境。以教师为主导创设情景,充实学生的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

直接体验式。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拓展学生体验。教育活动要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化,这是“体验式教育”所强调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辨别真善美,并在交往中学会做人。以学生为参与或执行的主体,开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室外比赛形式:托盘比赛、投球比赛、行为规范生比赛;室内活动的形式:环保主题班会、交通安全伴我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五、精心、进心、点睛、同感乃成功体验式班会之要素

设置情感体验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重要内容。情感体验是通过情感熏染,解放学生的情感、热情、激情并将其带入“高峰体验”,促使他们反观生命本质的洞察方式。

1. 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创造行为体验情境。好的情景就像溶洞一样神秘,“遮蔽”地呈现真善美,让学生出自本能去探索,在混沌的精神之旅中获得成长和成功的体验。创设好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走进生命的溶洞,发现自己,赏识自己,创造自己,建构个体生命的意义世界。

2. 体验式班会主题要走进学生心里。主题班会涉及的内容应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师的语言和素材也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如学校生活、学校学习、情感关系、社会事件、社会思潮、实践活动等,真正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3.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隐于无形、显于“点睛”。在设计班会时,班主任要有意安排自己“缺位”,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争辩、感悟和反思,让他们在“空”中自主参与、互动探究、对话交流,创造生命的灵动,生成自己的生命智慧。探究、分享、交流后,班主任引导同学们整合“体验”、提炼共鸣点,运用“点睛之笔”,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来的结果,使之形成共识。

4. 充分运用同感技巧。同感是指设身处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在引导、启发学生感悟是做到:一是对学生的感悟不随便发表意见,要换位考虑学生的感受;二是要通过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表达,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

责任编辑 邱 丽

作者:庾浣冰

上一篇:小型建筑创意性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本科实践教学的资产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