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高职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个性培养,通过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为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应当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高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推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呼唤新内涵

作者简介:魏大乔(1962-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摘 要: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扩招学生的不断增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德育教育;新内涵

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一)在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道德困惑,道德素质下降

价值观念多样化使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模棱两可,个人知行难以统一。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人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道德追求,实用主义态度明显,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

主体意识增强导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调查发现,有60%左右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等排除在自己的就业和工作动力以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作就业和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备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但现代社会,也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高职院校不少大学生对个人和对自我的过分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康,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落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过分现实的效益观念诱发拜金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职业道德水准下降。调查反映,有近六成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把“报酬高低”作为今后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而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却少之又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分析

心理素质薄弱。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甚或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相比,其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高考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入了高职院校的校门。因此,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等相当模糊。

家庭教育缺陷。对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比较发现,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明显不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亲双下岗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而他们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和更好的家庭教育。

二、明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立足点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

确立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它的核心地位。社会的发展呼唤道德重建。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绝大部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如何做人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一个人的为人品质和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我们应当从现代化的视角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实施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以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他们可塑性很强。怎样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潜能?关键一点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觉自为性而获得的。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和形成自觉自为性。调查和测试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智力并无太大差异,而主要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因此,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创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养环境,才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

(二)实践中善于把握

针对性和系统性。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大学教育面临着更为繁重的德育教育任务。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有直面现实,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德育教育新内涵,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作为一个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德育”,并围绕这一核心运转,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层次性和连续性。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相辅相成,系统展开。一般而言,这四方面的教育可按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依次进行。应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向崇尚高尚、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首先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艺术教育都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这将大大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知识和能力。

三、实施德育教育,定位新的内涵

(一)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实施法制教育

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通过反复教育,逐步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就业工作或日常行为上违纪违法。

树立全面履行法律法规义务的意识,这对于法制社会建立来说尤为重要。具体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实施社会道德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成人,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和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当代青年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来明确。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或刚进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成人教育及社会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环境能尽快接触,正确认识,适应能力强。

(三)明确职责,爱岗敬业,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大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明确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明确就业目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及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则是为大众服务和为了国家和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确立价值理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后应把企事业单位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

把握基本规范。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努力做到:尽职守责;礼貌待人;积极主动。恪守基本规范,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标。

树立自我评价观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敬业精神,形成“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理念。这种自我评价理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实施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之艺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

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教育。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应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其内容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等。艺术课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校园环境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属于表层的、显性的艺术教育内容,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校园人际关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将成为可能。在校园的一切人际关系中,这种审美性最充分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的艺术教育——它是在整个精神上造就人,成为综合性地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文化摇篮,并且以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方式,发展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心灵,理解人并努力与他人沟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责任编辑:黄 杰

作者:魏大乔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培养探讨

摘 要:在高职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个性培养,通过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为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应当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高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推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个性培养

一、前言

德育教师对处于高职阶段的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高职阶段能够得到能力的塑造,也要目标通过德育教育讓学生获得身心的平衡发展,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模板性的人才,而是要关注到个体的个性化特征,发挥出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具备更强的创新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德育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教育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教学时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通过对学生德育知识的传授,加强个性化培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应当尊重个体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只有让个体得到个性发展,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实现能力的全面塑造。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发挥的是对个体认知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担负起重要作用,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作为促成个体发展的重要知识性学科,同时需要注重思想立场和观点问题,德育教育的目的也在于让个体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出真正价值所在[1]。所以,德育教育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知识强硬的塞给学生,而是要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个体具备更为完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个人职业生涯注入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首先,个性教育和理想教育并不是矛盾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选择性的忽视学生的个性,这种教育表面上看是较为理想的,实际上却泯灭了个体的个性化特征。真正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能够将个体和集体主义进行有效区分,既要求个性化发展,也应注重集体性,两者之间要形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让个体能够在集体中绽放活力,但又要杜绝绝对自由的错误观点。

除此之外,德育教育工作者也要能够明确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个性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之上,否则脱离了实际根基的个性教育只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要求时,也要考虑到个体的个性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特点,只有发挥出优势、才能、智慧和爱好,才可以真正实现能力的全面构建。

(二)对个性发展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对于德育教育中的个性培养,教师也要将之放置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具体来看,德育教育的个性培养实践要通过教学课程、载体、实践、制度等不同环节的衔接,构成有序有机的整合关系,融入德育教育元素,从而形成合力,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得到关于个性养成的德育教育。

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团结合作能力弱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要能够和家庭形成联动关系,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共振,让家庭也成为重要的德育实践场所,不能让学生在家为所欲为,否则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抵消。只有通过家长的监督和纠正,辅助德育教育个性化教育,才能够得到最终教学效果的加强。

(三)重视集体教育效果的同时,加强对个体的关注

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集体教育的观念中,注重学生群体的整体效果,却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这与学生个性培养的理念相矛盾。部分教师在教学是采用的是模式化的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会出现在集体中部分人能够接受,而还有一部分人则没能有效吸收,导致教学内容如同工厂般标准化,对个体的发展没有这个的重视,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展。而这些“特殊”的个体正好是个性培养中的重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注重个体教育学生个性培养的重点。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情绪。除了正常的德育教育课程外,对于个体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对个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提升学生的能力,改进学的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最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实现集体的提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不会落下每一个人,且根据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实现整体的提升。

(四)在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

受限于传统德育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上较为单一、模式化,培养出的学生也缺乏个性。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要能够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新的德育框架体系以及评估机制,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并勇于探索,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在自我探寻、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2]。教师也要能够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对个体进行积极的指导,避免树立一刀切的德育教育标准,而是要让德育教育和时代精神形成有有机结合,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人格,真正尊重学生,杜绝保姆式的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德育学习张扬个性,形成自我认同。

教师在过程中也要发挥和监督作用,让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影响。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教师要能够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丰富教学维度和手段,让德育教育也能够充满个性化,以满足个性不同个体的实际学习诉求。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针对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需要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可教育时刻”,也就是在学生具有主动学习意愿的时间段。在该情境下的教育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在该时间段的情境创建时,可以结合“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知荣辱”等教育内容来加强德育教育。从良好的教育情境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教育学生从行为上规范自己,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特别是德育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建设出发,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当前的学生在网络信息的输入中,对事物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传统的单一说教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现出不一样的教学风格。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做好有效的指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人们话题,或重要事件从德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关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建设,让教育内容更接近社会,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如此,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加强课外实践

在德育教育体系中,除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在符合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避免出现简单的思想灌输。通过课外实践的经理,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组织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证件的考取。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加强思想建设,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个性化。

(四)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

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但并不是唯一执行者。学生要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需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组成全面的教育结构,从而实现多面立体的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学校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将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力量综合起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同时,做好与家庭的沟通工作,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及时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家长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学校也可以提高家长对德育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环境。不仅如此,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着德育教育效果,将社会上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避免出现因负面信息来误导学生,让信息回归真实、客观,让社会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打造出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德育教育体系的全面性。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教学时的一言一行,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等细节问题,都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来是以教师的行为为标准进行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个性决定着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应该注重教育者的个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来影响學生的德育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培养学生的性格。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做好自我约束,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监督,从来规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优秀的教师,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除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外,还能从每一处细节影响着学生,为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促进个体发展的角度上看,尊重个性、强调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并以个性培养为重要的依托,促进个体创造力、活力的提升,让高职德育教育成为辅助个体能力提升的平台,鼓励学生以个性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个体的相关素养,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子雪婷,周敏.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7).

[2]赵菁,张磊.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8(18).

(作者单位: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张静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3:

论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历久弥新,光芒万丈,风采依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好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对于促进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高职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无裨益。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爱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历经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代代传诵,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也孕育着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责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担当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有的道德自觉、自律和自为,应充分发挥好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古典诗词的德育价值

“温柔敦厚,诗教也”。[1]自古以来,中外的思想家都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中国古典诗词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兼具时代风采。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让高职生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高、品德得到提升。

第一,认识价值。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可以其在领略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境之优美的同时获得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对道德的认识。如在“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小雅·大东》)中,“道”是道路的意思;在“民不道法,则不祥”(《管子·任法》)中,“道”是遵守的意思;在“道,直也”(《尔雅·释诂》)中,“道”是正直的意思;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在“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卦》)中,“道”是指事理或规律之义。而在“君子进德修业”(《易·乾》)中,“德”主要指个人品德;在“民生厚而德正”(《左传·成公十六年》)中,“德”主要指行为操守;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为政》)中,“德”指仁爱、仁政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内涵、本质和意义。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这些都可以加深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规范价值。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可以让其通过古典诗词的倡导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善恶观的“潜移默化”,明了在社会或学校的公共领域、未来的职业领域和所在的家庭领域中哪些行为是善的、真的、美的,进而在 “社会化”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或行为,按社会公认的“善的、真的、美的”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崇德向善。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女》)”“我生等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等朗朗上口、催人惜时奋进的诗句,有助于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相对“漫长”的几年学校生活中自觉合理地安排时间,约束自己的选择或行为,专注于修德進业,而不是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在无聊的事务中浪费时间。

第三,激励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这样一个事例,古代有一位思想家给他的弟子们授课,地点在郊外的旷野里,弟子们坐在草地上听课。在上课快结束的时候,他问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给出不同的解答,如铲、火烧、在草上撒石灰等。老师听完后说道:“课就上到这里,你们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而不再是杂草丛生。在这位思想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遗著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段:“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理,“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可以说是让美德占据灵魂。” [2]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们在讴歌“真善美”的古典诗词中学习、交流情境中受到激发,让“真善美”进驻心田,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产生共鸣,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静下心来学真本领、做“真人”,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二、古典诗词的德育功能

中国古典诗词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具有时代风采,涵育着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认同,生成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从而具有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奋斗的奉献精神,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睦邻友好的交往品德,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之美的“生长”,有助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的“生成”。

第一,涵育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社会个体对自己所生、生长的家园,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中华文明能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并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固然有古代中国周围是大洋高山封闭或长江、黄河润泽等地理因素,有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陆地文明特点的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因素,更有天下大同、德配天下、仁者爱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但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爱国主义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建设美好家园。每当中国处于历史危难的关键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情怀都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勇前进。在当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之时,在“一带一路”火热建设的过程中,胸中有中国,扎根中国大地奋斗,中国好世界好。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通过“夙夜在公(《诗经》)”“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涵育高职生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认同,具有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奋斗的奉献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生成对民族、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唐代聂夷中呼吁:“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郑板桥的深刻警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韦应物的自责“邑有流亡愧俸钱”,都表现了爱民的热忱。

第二,培育友善品德。如果说“爱国情怀”处理的是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友善”处理的是人与自身、他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伦理关系”。[3]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半径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辈子待定一个固定的地方如自己的出生地。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频繁变化,所遇之人、所交之人也随时随地变化。中国社会在“转型”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这种状况。因此,调节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友善品德显得非常重要。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等经典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睦邻友好的交往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中关爱他人、友爱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成长、成才。

第三,共育美美与共。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之美的“生长”。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凝练优美,内容积极向上,韵律朗朗上口,情感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既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精神,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意志;既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情脉脉,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绵绵惆怅;既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乡愁,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连连美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所在的世界越来越成为“地球村”,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在喧嚣的繁华都市生活久了,走出去游山玩水,赏山边朵朵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浮现脑海,诸多事情豁然洞明。虽重返城市生活,但“悠然自在”之美更加深刻,城市生活也犹如“南山”。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助于高職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谐之美。

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的“生成”。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过几次变化,从古代依附敬畏到近代索取征服的自然观,再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近代大工业发展和如蒸汽机、电动机等大机器的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最终带来自然界的“报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润物细无声地告诉我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生命,有情感,人徜徉在山水之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自觉参与到共建“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来。

第四,哺育人生哲理。古典诗词不仅有优美的形式、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意象,而且还有许多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意蕴无穷。诗词通过意象表达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描写了庐山风景秀丽的特色:横看成岭,绵长盘亘、苍翠如画;侧看成峰,陡立耸峙、峭壁直立。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姿态各异。最后揭示出深刻精湛的哲理:普天下的一切事物,如果受它的局限而陷其隅,那么就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它的全部真相。另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宇宙人生引出深刻哲理思考。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滚滚东流。其意为: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人所不能阻挡的。这些哲理诗歌给人以许多启迪。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蕴绵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让学生们在领略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境之优美的同时,也获得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对道德的认知,让学生们得到古典诗词所倡导的经过历史考验的正确善恶观的“潜移默化”,让“真善美”进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田,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静下心来学真本领、做“真人”,从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中国古代诗话风格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49.

[2]王玉环,张敦松、高元恒主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下)[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87.

[3]窦静怡,樊琦.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J].现代交际,2018(3):120-12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8.

[5]杨春光.追梦前行中[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3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

作者:曹士东

上一篇:自主学习情境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型重件机械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