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网络德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何发挥网络德育的有效教育功能,建构有效的网络德育内容和方式,是需要思考的主要话题。从生活即教育理念出发,思考从当前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出发,针对系列网络影响,遵循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建构有效的德育内容,实践有效的德育方式,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的网络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的网络德育论文 篇1:

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一族日趋壮大,网络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为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采取何种对策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德育教育

1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伴随着网络对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已经成青年大学生共有的生存方式。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在网络社会里,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不深深地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

2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2.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2.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正确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2.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 提高大學生德育有效性的对策和途径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学生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3.1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工作,牢固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办法。

3.2完善网管工作

建设一支适应网络发展,精通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上思想教育工作,关键还是在人,必须建立起一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这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要善于把思想教育融入网络,把思想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3强化学生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

总之,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才能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孙延蘅.校园网络文化:利弊有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2(10):13.

[2] 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2003(4).

[3] 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4] 张鸿.网络与大学生.当代青年研究,2000(4).

作者:宋兴华

高职院校的网络德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何发挥网络德育的有效教育功能,建构有效的网络德育内容和方式,是需要思考的主要话题。从生活即教育理念出发,思考从当前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出发,针对系列网络影响,遵循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建构有效的德育内容,实践有效的德育方式,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

[关 键 词] 网络德育;德育内容;德育方式

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一个新分支,因时因人因社会发展而生,正以全新的环境为现代德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说:“新时代与新数字工具的结合,使我们必须重新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当然更包括其内容与方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更是“生利教育、利群教育、技能教育和大众教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理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才发展所需。当今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内容与方式,如何有效地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正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课题。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谈教育时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那么,是网络的生活,就是网络的教育。有效的网络教育内容根植于网络生活。如此思考,网络德育工作就可以从当前学生网络生活出发,针对网络影响,遵循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建构有效的德育内容,实践有效的德育方式,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群体的新特征

(一)认知方式多样化,思维方式平面化

网络的多彩信息为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需要,“需要的发展,从本质上提高人、升华着人”;拓展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如使用广泛的微信平台,正在培育、丰富和提升着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社会本质。

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丰富需要的同时,很多职校生迷恋手机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网络阅读爱好者,喜欢浏览的是图片新闻,悦纳的是通俗性网络小说,远离经典,追求快餐式阅读,一知半解的学习,只是一“看”而不三“思”,思维能力在退化,更何谈获得精神的成长。

(二)行为选择自主性,道德规范意识弱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凸显:虚拟空间,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和发送信息,“拥有了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选择与重组的决策权和主动权”。也正是这个虚拟空间的隐蔽性和匿名性,自律性差的学生会浏览一些不良网页的内容,浏览一些垃圾信息,从而弱化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更有甚者,不知自己触犯了道德原则,道德意识越发薄弱。

(三)道德取向多元化,主流价值观淡化

开放的网络空间,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面对这种观念纷杂、价值多元‘冲击波’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整体价值取向面临着多元并存、传统与现代兼容的境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困惑、苦恼和迷惘,充满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目前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在弱化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淡化。

以上三方面,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认知方式、行为选择和道德取向上学生的主体性突出,需要教师关注、尊重、培养和引导。这三方面中,起思想引领作用的是道德取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对积极道德取向的选择和形成是关键,有了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行为选择就趋向正面发展了。

二、网络影响下高职德育主要内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德育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具体可行,它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凝聚职校生群体的价值共识,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校生网络思想健康成长的价值观念。

(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植根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中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魂”,习主席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增强网络信息道德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除了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提高信息运用中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等。信息道德和法规意识教育是重点,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网络欺诈等,我们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控、自律的能力,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履行道德行为规范的意识,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三、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有效德育方式

(一)建设优质主题德育网站

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用积极向上的、丰富的德育内容吸引学生。要保障德育内容的“四性”,内容优质才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十二个主题的相关视频宣传材料是相当丰富的:有“百家讲坛”讲述十二个主题,有网络名人谈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二个主题的微电影,有新华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片……丰富的内容,可以任由学生选择观看,为鼓励学生可设置相应的学分,作为理论学习的一个分值。也可以进行网络知识竞赛,如对网络信息道德素养的学习,可以把知识点细化,通过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在点滴中学习道德规范,加强信息道德意识。

(二)积极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坚持主导和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比如,“身边的诚信故事”征集活动、“校园最美学生”优秀事迹介绍和评选活动,用身边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感召人,进行正面的教育引领;也要注意网络疏导,要深入网络论坛,参加学生网络群体的交往活动,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较为有效的是多维网络交流与互动活动:可以组织网上面对面交流,请优秀毕业生与学生网上零距离交流,谈学习、谈人生、谈职业生涯、谈职业素养等,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可以聘请校园保安部门老师在网上实时交流校园安全问题,如网络诈骗现象及应对方法等;可以有侧重地观看一些彰显工匠精神的精彩视频,在形象的感化下,引发自我反省的过程,促进自我自主发展。

(三)加大网络德育信息的开发

生活中处处是德育: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内容的源泉之一,其中校训、校歌、校史都蕴含了丰富的的德育内容。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编写一篇篇短篇的校史、介绍一个一个优秀校友的励志故事、制作校园历史短片等,充实网络德育内容;也可以联系校园外的教育力量,建立网络德育信息资源库,比如心理咨询师的一些心理疏导方法等,整合起来,资源共享,形成德育合力。新加坡高职院校建立立体性的德育网络,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方式外,还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学习职业道德素养。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可以开辟企业精神介绍平台,多方位展现丰富的企业文化,呈现企业人的工匠精神,来感化学生。形象的感染,能激发主体内心的心理发展过程。

(四)构建德育微视频的教育平台

“微信”“微博”“微视频”在职校生中运用较广,特别是“微视频”的“短精快”是网络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短”是不占用太多时间,“精”是围绕一个主题,“快”是传播速度快。“微视频”运用于网络德育是一个创新。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制作,道德教育本就是师生间的互学互长。可以成立微视频德育协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参与,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鼓励学生以“确定主题—寻找素材—提炼观点—阐述价值观”的思路来制作微视频,然后把优秀的微视频,利用午餐时间播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当然,主题、观点、价值观等都要引领,要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信息道德素养”等为主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基调积极向上、明朗。

网络德育的发展空间很大,充分挖掘网络发展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发挥网络德育的育人功能,引导高职生在自身与社会和网络的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网络就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空间。在实践中,深刻体验网络德育只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取代整个校园德育工作,很多网络德育之外的工作必须做好,比如,在线互动,方便快捷,但不能取代师生间、生生间良好的交流,不能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对话与沟通。“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美]唐·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楠森.人学原理[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宋振超.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作者:殷丽萍

高职院校的网络德育论文 篇3: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改进

摘  要: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可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有限,且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服务工作配合不足,给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本校教师对于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提高校企之间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加强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以推动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双高计划”是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1]。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工作,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对于社会服务的认知与践行存在较大偏差,社会服务平台以及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社会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本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配合程度,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意义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响应政策号召,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社会服务质量提高的有效方式[2],对于高职院校建设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之间的配合,促进企业以及高校教育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同时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实际教育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推进

首先,“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配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两个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度的提升。其次,“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高职院校可以在社会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运用合作企业的实践场地以及企业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效益。最后,“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完善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机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有助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首先,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服务活动有效连接。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社会服务活动将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知识的运用方式,促进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提升。其次,“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将我国高校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内容与德育工作内容相结合,同时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指导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将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最后,“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化与更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借助社会服务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自身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调整自身专业教学方式与理念,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模式与思路的创新。

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对于本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职业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施有助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3]。高職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将自身职业理想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提高职业能力,从而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以及对于学生的引导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作用的发挥。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与社会服务工作配合不完善的情况, 在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与企业的配合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以及教學工作的开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育人活动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给社会服务过程中育人活动的设计以及实施都造成一定的阻碍[4],不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其次,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不足,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形式化严重[5],不利于高职院校育人水平的提升。最后,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较为单一,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社会服务的认知较为狭隘,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推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课程结构匹配不到位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与社会服务形成有效的匹配。但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结构这一因素的考虑并不全面,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首先,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并不充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有限,阻碍了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其次,部分高职院校课程内容设计与社会服务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服务以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7],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深入掌握。最后,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课程类型单一的情况,在与社会服务课程内容进行衔接的过程中大都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不仅不能吸引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服务工作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配合不足

首先,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对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以及问题未能及时反馈给对方,不仅不利于合作企业教育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其次,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校所传授的知识、理念与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实地社会服务活动差异较大,学生不能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专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最后,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将自身开发的技术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校企之间在科研成果的类型、内容以及转化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8],对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造成一定的阻碍。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便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但在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却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第一,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合作企业对于社会服务平台的运用次数以及频率较低[9],对于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平台在功能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推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造成一定的阻碍。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社会服务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活动组织不完善,活动数据录入不及时,数据分析不科学等情况。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改进社会服务工作的策略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社会服务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适配度,推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主导者,需要在社会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对本校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建设,为本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方式的优化提供充足的机会。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完善教师交流沟通机制,为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提供交流与讨论的场所与机会,鼓励教师在交流中分享彼此在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高职院校要不断巩固教师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实施教学的意识,促使教师将社会服务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在社会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融入社会服务之中,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最后,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社会服务育人工作方式,通过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方式加强学生对社会服务的理解与思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课程结构的适配度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要求高职院校要把课程结构与社会服务有效衔接。高职院校首先要丰富课程类型,提升不同类型课程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结合程度。在社会服务活动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将社会服务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及课程进行匹配与衔接,从而提升社会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以及课程教学质量。其次,高职院校要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工作内容之间的结合程度,深化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服务工作内容的认识以及对于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教学资源上的优势,推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首先,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确保人才培养大方向与核心诉求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提升校企双方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致性。其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上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积极调整社会服务计划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提升社会服务工作质量。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完善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将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与成绩进行及时反馈,为后续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四)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科学完善的社会服务平台作支撑。“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满足高职院校师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需要,提升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育人性。其次,教育部门以及合作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参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以及教育部门在社会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上的优势,积极宣传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文件,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最后,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平台管理机制建设,对于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活动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与完善,运用数据分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优势与不足,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郭振新.“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体育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J].运动精品,2020,39(11):60-61,63.

[2]王志宽.“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20(19):37-39.

[3]胡丽娜,孟莉,金明盛.“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 (03):77-83.

[4]刘月.“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6):11-13.

[5]王雅丽,郑立国.双高计划推动下湖南省高職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绿色科技,2021,23 (03):234-236.

[6]吴建军.“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6):55-58.

[7]鲍珊珊,杨成兵,郑歆.“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内江科技,2020,41(10): 111112,149.

[8]焦剑.“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0):190-192.

[9]秦雯,曾文权.“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24-25.

作者:张国丽 郝爰飞 支力

上一篇: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下一篇:新课程改革策略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