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对艺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启发

2022-09-11

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范性, 还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优秀的传统思想。中华悠久的传统美德文化对今天艺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启发和影响。本文作者通过长期结合陕西本土周、秦、汉、唐文化特色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文化文献的钻研探讨, 以为其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1) 德育教化以为先, 立德树人为根本。

(2) 德道德容源德心, 尊德贵道返本性。

(3) 德犹虚器包乾坤, 中和平淡以从容。

(4) 德育教化多层次, 感应悟通至诚始。

(5) 德艺交融号美育, 双馨育人两相欢。

因此, 总结为:美德文化源流长, 德育涵养启发深!

一、德育教化以为先, 立德树人为根本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政治主张。在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一书中提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1]。

在《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师氏》中提出:“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 以为道本;二曰敏德, 以为行本;三曰孝德, 以知逆恶”[2]。

从上述两处引文中可充分看出:周人提出了德教思想, 并将其置于首位。笔者以为今天的老师同样需要探讨学生的性情本末, 德育教化特点。关于“德育”的概念, 古人似乎没有明确指出, 但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曾指出“虚无无形之谓道, 化育万物之谓德”[3]。

笔者以为, 这理应成为“德育”一词的原始意义。对此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是找寻乡贤有仁德之人为师在农闲时间教育百姓的, 还有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同样为我们今人树立了典范, 能够了解学生, 正面启发引导学生。

二、德道德容源德心, 尊德贵道返本性

首先, 所谓德道即德之道, 表现在德与道、德与性情、德与礼、德与才、德与心的关系中带有规律性的观点。比如老子指出的“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4]。

其次, 所谓德容, 即德之容, 就是德的定义内涵。

第一, 德心致德行, 内善于心兮外化于形, 外正于形兮内得于心。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基础上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国之大德之纲, 不断培育践行, 提纲挈领, 弘扬中国精神, 知常达变, 知命达理, 求真务实, 营造美好和谐诗意栖居社会环境!

第二, 礼敬是德的基础, 谦虚是德的把柄, 善小而大之是德的根本, 善行恒久是德的坚固, 有所损失德必有所修, 有所收获德必有所补。孔子将孝、悌、信、忠结合起来考察, 指出:“孝, 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信, 德之厚也;忠, 德之正也。[5]”他的许多德育思想在今天依然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享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 无论德道还是德容, 最终源于一颗仁爱之灵台德心。正如说苑修文篇云:“积恩为仁, 积仁为灵, 灵台之所以为灵者, 积仁也。”[6]关学创始人张载曾一语破的指出:“德主天下之善, 善原天下之一。善同归治, 故王心一;言必主德, 故王言大。[7]”故德育即是心育, 是对人的心志、心意、心性、心情的塑造、培养与化育, 这个过程将是一个尊德贵道返回本性的过程, 是一个向上崇善、正向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

三、德犹虚器包乾坤, 中和平淡以从容

当人们说起德之有, 会有无穷无尽之感;当提起德之无, 突然也会有虚空通达之感。老子指出:上善若水, 虚怀若谷;东汉徐干很形象地描绘德的这种绝妙状态。实际上, 德就是一种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即中和的心性和心态。

而中和, 即恰到好处。大中至正, 雍容含蓄, 德至天然, 参天化育, 生机无限!仔细思量, 这不正是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步履匆匆的人们、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所欠缺或放逸失掉而应有的性情状态么, 所谓德犹虚器包乾坤, 中和平淡以从容, 充分说明:德不仅在于持盈, 更在于虚心谦下, 心存敬畏!

四、德育教化多层次, 感应悟通至诚始

所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不自欺、不欺人, 诚于中, 形于外;所谓诚者, 天之道;诚之者, 人之道。还如荀子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致诚, 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 形则神, 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 理则明, 明则变矣。变化代兴, 谓之天德。[8]”

五、德艺交融号美育, 双馨育人两相欢

作为艺术高职,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学, 不能不对艺术有所了解, 进而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不掌握德与艺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找到教育学生的切入点, 而对德艺关系论述得最为明确的莫过于魏徐干所指出的:“艺者以事成德者也, 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 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葉也, 德者、人之根榦也, 斯二物者不偏行, 不獨立。木無枝葉則不能豐其根榦, 故謂之瘣;人無艺則不能成其德, 故謂之野。若欲為夫君子, 必兼之乎!”[9]。

针对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开设的德育课程, 就要尊重这种必然规律, 必须讲究运用德艺的教育方式, 即以艺术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学、绘画、诗词歌赋等最能引发想象、感动人心的方式, 充分调动其知情意视听体验各方面综合因素使德育内容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使学生以最轻松愉悦、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感受德育之美, 最终升华其艺术的真善美德音礼乐艺德境界;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表现技术, 将抽象的思维分析过程化作具象的视觉对比, 或直观展示, 或案例说明, 或适当播放相关视频, 打造视觉盛宴, 或通过新闻引导, 或通过影视艺术塑造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形象和英雄事迹。

总之利用同学们熟悉的艺术形象思维来增强改善或创新课堂教学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通过新鲜丰富震撼的画面来增强抬头率, 通过丝丝入扣淡定从容的叙述来增强润物无声的感化力, 通过互动探讨、情景换位, 实际体验等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感和获得感, 通过挖掘传统美德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厚度, 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实际, 用最能贴近大学生生活心理的清新话语结合教材的专题学习, 联系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实现百年复兴中国梦的大趋势, 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不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将我们当下所需要的德育内容、红色文化通过各种艺术方式方法融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从而使其通过德艺掌握艺术的灵魂即艺德, 达到真正的相互贯通和融合, 给大学生的艺术专业内容插上德育的翅膀, 从而升华艺术的道德境界!

的确, 发展到当下的德育教学, 必须继承历史上艺术方式的表达作用, 在此可以说德育离不开艺术, 然而, 艺术更离不开德育, 它同样是人们心声的表达, 德操德行德境的表达和反映。正如徐干所言:“故言貌称呼心志, 艺能度乎德行, 美在其中, 而畅于四肢, 纯粹内实, 光辉外著。”[10]正所谓德艺交融号美育, 双馨育人两相欢。

六、美德文化源流长, 德育涵养启发深

社会人伦有秩序, 影响千载成传统, 尊德贵道文艺兴, 德音礼乐金声振, 诗书礼仪春秋长, 万善德福庆吉祥, 隆礼重法德治先。建安文学重风骨, 魏晋山水论气韵, 隋唐文化多包容, 德合三家儒释道, 唐僧取经传佳话, 真人治病称药王, 大医精诚卫养生, 贞观之治唐太宗, 十思虚心百字铭, 治国重德重借鉴。中和平淡寓哲理, 诗中之诗贵玄远, 花月天人浑一体, 美德文化源流长, 德育涵养启发深!

摘要: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范性, 还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优秀的传统思想。中华悠久的传统美德文化对今天艺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启发和影响。在教学方面可以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1) 德育教化以为先, 立德树人为根本。 (2) 德道德容源德心, 尊德贵道返本性。 (3) 德犹虚器包乾坤, 中和平淡以从容。 (4) 德育教化多层次, 感应悟通至诚始。 (5) 德艺交融号美育, 双馨育人两相欢。所以可总结为:美德文化源流长, 德育涵养启发深!

关键词:德育教化,德道德容,感悟至诚,德艺交融,美德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吕友仁李正辉译注中州出版社2010.1.1第104页.

[2] 《周礼地官师氏》吕友仁李正辉译注中州出版社2010.1.1第135页.

[3] 《管子校注卷第十三心术上》中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6.1第759页.

[4] 《老子全译上篇道经》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8.1第38页.

[5] 《孔子家语弟子行第十二》王国轩王秀梅译中华书局2014.8.1第96页.

[6] 《白虎通疏证右论灵台明堂》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8.1第263页.

[7] 《张子蒙正注卷六有德篇》清王夫之著1975.9.1中华书局第219页.

[8] 《荀子简释不苟》梁启雄著中华书局1983.1.1第29页.

[9] 《中论解诂艺纪第七》 (魏) 徐幹撰孙启智解诂中华书局2014.5.1第11~12.

[10] 《中论解诂艺纪第七》魏) 徐幹撰孙启智解诂中华书局2014.5.1第127页.

上一篇:浅谈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