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重理论讲解、轻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文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新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摘要: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提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大关键能力培养力度、提高“双师”教师比例、加大制度保障等,并主张逐步构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更好就业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ZY067)

作者简介:罗笑,女,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手语翻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高职院校承载着培养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特殊人才的使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现实就业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视不足、培养力度不强,专业教师团队水平不高、业务不精,专业课程体系及设置不合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阻碍着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健康发展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出发,调整培养目标,转变传统观念,完善课程体系,切实培养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一、把握内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层次上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定位。因此,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应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大部分,涉及多项能力。但职业能力并不是涵盖所有能力所有活动的,而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与可操作性。一般而言,职业能力是有特定“职业活动”或“职业岗位”的,它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活动密切相关、紧密相连。

因此,职业院校特殊教育教育专业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开发。就社会能力培养而言,特别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开发,要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清晰思路、流畅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鲜明亮出独有的个性;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真诚待人,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方法能力培养而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及时获取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和养成系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勤于思考、自我学习的习惯。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现代社会,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局限于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设立了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增多,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增大。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可以在特殊教育福利机构从事特殊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还可以在教育科研单位、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出版业(如中国盲文出版社)、新闻业(聋哑人电视台)任职,在电视节目和各种晚会上担任手语翻译,甚至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和法院等单位担任聋哑人犯罪案件审讯过程中的手语同步翻译等多种工作。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转变自身观念,变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在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给予学生宽厚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同时,还必须着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转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加强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其对本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

三、就业先导,灵活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总体框架等方面呈现出应用性、综合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线、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构建适用于教育发展和经济需求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灵活、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职业意识。[2](1)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开发和更新本专业现有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突出定向性的特点;(2)课程内容应该以职业活动岗位所需技能为准,以职业活动的内容为主,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和使用都要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备兼容性的特点,还要因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异性,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并与学生就业后的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整合特殊教育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等等,突出实用性特点;(3)课程实施方面要利用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多种活动化、情景化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工学结合,发挥能力的最大化;(4)课程评价多元化,突破传统、固有的试卷考试方式,结合包括口试、笔试、面试、平时考查等多样考核方式一体的课程评价方式,全面真实地测评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四、多管齐下,全面培养职业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特殊教育理念、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和康复的“复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扎实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特殊教育机构管理服务以及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等综合能力,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如抗压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3];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应该是综合能力强,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特殊教育丰富岗位群的优质人才。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操练、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实习、顶岗实习、教育活动、技能竞赛(比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广泛拓宽社会能力,不仅能胜任本专业对口的特校教师、特教机构服务管理等工作,还能适应相关相近岗位或其他岗位的各项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一专多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服务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在实施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时,要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要素分门别类,三管齐下,同步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因为,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不是朝夕所致,而是日积月累、螺旋式上升的。

五、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要加强职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标准,使特殊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有章可循;(2)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如兴建(修缮)各类专业实验室,包括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实验室、特殊儿童心理实验室、生理解剖模型实验室、听力言语康复实验室、感觉统合训练实验室等;(3)拓展校企联合,与特殊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扩大专业教学场所,拓宽实训途径,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将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就近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与研究活动;(4)把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纳入到经常化的教学轨道,主要包括盲文、手语、特殊儿童活动设计、特殊教育教具制作、教学场景模拟训练等实践技能项目。通过教育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校内、外实训等多种途径,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岗位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的职责、角色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促使其努力构建岗位所需的较为系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手语应用能力、盲文译读能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能力和善于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的能力。

六、引培结合,打造合理“双师”团队

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职业教育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必须具有较高比例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以引领整个队伍的成长与成才,以指导学生能获得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5]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历的校内专任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机构高端专业技术人员(如骨干教师、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健全教师导入、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应针对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机构的实践经历和经验、教学科研水平较弱等现实问题,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读研读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此外,特殊教育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主要源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由于这种缺陷带来的学习、生活及其他各方面的困难,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作为整体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熟悉个别对象的情况,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处理突发问题及事件。针对特殊教育工作队伍中女教师数量远大于男教师数量的现状,在特殊教育专业招生中,国家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要联合采取一定政策引导和倾斜,加大特殊教育宣传,适当增加招收男生数量;在高职院校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时,除了学历、素质、证书等硬件要求外,也应该增加男教师比例,均衡队伍结构、优化教学管理。

此外,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和贯彻“岗位导向、学做交替、能力递进、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利用特殊教育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进行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园区+社区+学校”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所处地域地理优势,在教学中贯彻“岗位导向、学做交替、能力递进、综合发展”理念,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社区、福利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力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任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24.

[2]吕景泉.建设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打造中国职教品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10.

[3]贺文谨.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51.

[4]唐燕萍.论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29.

[5]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1.

[责任编辑金莲顺]

作者:罗笑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重理论讲解、轻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文

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语文教

学法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汪飞雪(1967-),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法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研究。(辽宁

营口115000)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法课程要突出教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

学法课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法教材的顺序,一

章章、一节节地讲授,教师倾其所有,将毕生所学滔滔不绝地向

学生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师生间真正的互动,忽

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对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应

有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教学法理论知识,具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具体

的教育教学情境脱离,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作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特

有的教学法课程主要是以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主。一方

面,教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学习教什么,如何教;另一方面,又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学技

能的形成。

2.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1)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

制定出了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许多专家学者也编订出多

种版本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这对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起到

了指导和保障作用。但教材在基本教学理论的讲授方面仍存在

诸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例如,选用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法》,该教材内容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

文教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小

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课程活动等方面,

教材体系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学到一块块互不联系的

教学理论,而无法将其整合为系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理论知

识。同时,教学理论课程用时过长,按照本专业课程计划的課时

安排,“语文教学法”总课时量仅为

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

就需要

32课时,可供学生实践的教学时间包括见习只有

32学

时,这种教法只能让学生做一些静态的教案设计,缺乏走上讲

台试讲练习的机会。(2)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陈旧。语文教学法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课,

其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然而,高职

院校的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是期末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强调

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复制。语文教学法课程同样也使用这两种

评价方式,如此一来只能助长学生对笔试高分值的追求,而对于

课程的内容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死记硬背,忽视教学技能的形成

和培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1.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打破教材条块分割,设计几个

连续的专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1)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介绍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对语

文教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当前语文教学需求、更新教学理

念。(2)对于一些最基本教学理论,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原

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

知识,也是他们将来备课、上课活动的必备理论指南。同时这

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一时又很难消化,因此,我们采用集中讲

述,只要求学生接受和记忆,不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以待在

以后的训练中慢慢消化吸收。(3)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

易忽视的知识,以及与形成学生语文基本功密切相关的内容,采

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登台讲解,一

方面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教的基

本技能。(4)对于与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交叉重复的教学内

容,我们采取教师列出问题提纲、学生自学并形成综合的文字材

料,教师在总结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作综合讲解的方法。

2.借鉴模仿示范课教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小

学语文教学录像,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讲示范课,到小学、特殊

教育学校听观摩课等形式借鉴模仿优秀课、示范课的教学。首

先,在见习观摩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做好详

细的听课记录,不仅要记录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在听课

笔记的边框中记录自己感受,回校后,仿照教学过程编写教案。

其次,分组讨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方法

完成教学目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具体的教

学现象,同时又要用具体的教学现象去理解学过的语文教学法

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对所见所感生成了理性的认识,而且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真实的感受。最后,对照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教案的各组成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互间

的关系,进一步修改教案,进行分环节的试讲练习,如导语设计、

授新过程、练习、板书设计等。试讲后学生先互相点评,教师在

学生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模拟课堂情境试讲。试讲是实习前的演练和准备教学。

通常是采取以下七个步骤进行:(1)给学生提供小学语文教材,

让他们根据教学要求独立分析和处理教材编写课时计划,设计

教学方案。(2)将学生分成试讲小组、评课小组、配合的“学生”小

组、录课小组。(3)制定听课、评课的评分标准和赋分办法。(4)从

试讲小组中推选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带头试讲,我们称之为

典型引路。(5)轮换各小组职能,做到人人试讲、人人会评课、人

人会录课。(6)利用微格教室资源优势回放经典教学片断的方法

讲评每节试讲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试讲中的表现评出每个学生

的试讲成绩。(7)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出试讲比较好的学生,在师

生评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重新录制后存

档,为下届学生学习教学法课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三、语文教法改革的结果

语文教学法课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

是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环节将语文教学法理论整合成

几个教学专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借鉴模仿

示范课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

基本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形成教学技

能,发展教学能力放在第一位,組织学生模仿示范课教学内容编

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第三环节是模拟课堂情境试讲,利用微

格教室组织学生按着相应的步骤,完成试讲、评课、录课。这一

环节是语文教学法课程主体阶段,是将第一个环节的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将第二环节每个教学步骤的单项训练过渡

到整体教学过程的综合训练,也是由教案的纸上谈兵,到通过试

讲实施教学的过程,模拟课程教学情境,发展教学能力。第四个

环节是加强教育实习,巩固教学成果,组织学生到基层学校听

课、上课,在实习过程中落实好实习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组织、有

管理、有听课记录,切实做好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

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增强了教学效

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毕业生能够适应语文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

要,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星,孟庆红.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杨秉静.开放式语文教学法浅谈[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岳强.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5]容慧华..赤峰学院学报

《语文教学法》教学中技能训练的实施与探索[J]

(科学教育版),2011(3).

[6]张兴旺.加强语文教学法教学中学生试讲环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7]袁利芬.论建构主义理论在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刘德岩.语文教学法改革研究的实验报告[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7(3).

作者:汪飞雪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论文 篇3: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培养融合社会、技能过硬的残疾人高级技能人才和服务于残疾人事业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实训室的管理水平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结合我院特殊教育的性质和本人实训室管理实践,本文对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的办法。

【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 实训室管理

特殊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直接影响残疾人的教育质量。它以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技能型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而实训室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实训教学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深入研究发展规律,优化创新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地位和作用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习不同,包含但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习环节,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具有实习中“学校能控”、实验中“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性”的显著特征,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

实训室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相对集中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因此,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残疾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流的实训室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特殊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主要管理方法的分析

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工作,对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进而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实训室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围绕上述五大要素展开的一个动态过程。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实训室的建制、层级、评价的管理;实训室的设备、设施的配置与使用管理;实训室的安全、环境等理念与措施的管理;实训技术队伍的建设、考核、晋级的发展管理;上述管理的依据及提供服务的办法——规章制度。

纵观我国优秀示范类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可以得出结论:校企合作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主要途径。目前实训室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校主导型管理模式既学校独资建设实训室,主要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面向市场寻求订单或项目外包等形式的小批量生产。二是共建共享型管理模式既校企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灵活管理进行合作。三是企业经营型管理模式既以企业组织经营和实训为主的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三、当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实训室管理方面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结合我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先进教育及管理理念的主动性不够

大部分专业教师思想保守,没有真正体会教育理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更没有对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的热情,简单地认为把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讲好、把相关的实训实践课顺利操作几遍就足够。另一方面,很多院校通常把实训队伍的教师当做普通的教辅人员、工勤人员,他们长期得不到单位的认可,并缺少必要的培养。还有相当一部分实训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理念上升到一个系统的高度,更是缺少现在企业广泛实行的5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也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管理实训现场的能力,形成管理工作现场的意识。

2.实训室的管理重硬件轻内涵

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谋福祉的社会福利事业,往往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所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营造了优质的实训环境,但是却忽略了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训课程体系、渗透其中的企业文化等内涵方面的建设。

3.实训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学校制定了实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执行起来困难。譬如学生守则中提出不允许学生在实训室饮食;课后将垃圾随手带出以保持实训室的清洁;下课后将凳子等摆放整齐再离开。但是许多学生带早餐到实训室去吃,吃完的垃圾直接扔在实训室里,甚至把垃圾塞到抽屉里,凳子也胡乱摆放,根本无视学生实训守则的规定。由于实训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了管理制度失去了其对于实训室管理工作的规范作用,使得实训室管理水平低下。

4.實训技术队伍力量薄弱

受传统观念影响,实训室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的实训室负责人由专任教师兼任,他们往往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实训室负责人没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实训管理中。所有的实训指导老师也由不同专业的专任老师担任,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的实训指导老师。实训室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一个人要分管好多个专业的几十个实训室,工作量偏大,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很少,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总之,目前的高职院校存在缺乏专业技术类教师和教辅、以及管理类、工勤类人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和管理的效果与水平。

四、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的对策

特殊教育比普通职业教育更具有行业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作为针对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教育基础背景、学生素质等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积极消化吸收优秀的高职教育经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行业乃至学校的实际情况。

1.更新观念 创新实训室管理方式

在特殊教育活动中,要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点更新观念。要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不再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指导者。管理上要加强实训室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充分运用于实训教学管理中,将实训基地企业化,做到教师、学生职业能力同步提高。

2.成立实训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实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实训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标准、设备采购与管理工作,负责对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全委会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提出上学期的经验与不足之处、确定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将任务统一规划,层层落实。

3.加强实训团队建设

引进优秀的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不断调整加强实训队伍建设。制度落实要全面到位,分工要明确,管理措施要执行得力。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去培训进修或者去到其他优秀高职院校参观交流以学习先进的实训教学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全面提高实训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提升实训室管理水平的根本保障。

4.利用校园网络 构建网上查询预约平台

以成熟的校园网络框架为依托,加强实训网上查询预约的现代信息化管理,将实训场地的基本信息、仪器设备的名称、操作流程、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信息纳入到系统平台内,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查询预约平台可以查询到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实训室的名称、地点、分类、介绍、时间段、如何联系以及实训中的基本要求等。管理人员通过该查询预约系统为需要实训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咨询,并及时办理预约手续,有利于实训室的管理和开放,将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鄭亮.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年1月(上)242-243.

[2]任旺花.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延安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月65-67.

[3]荣新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李胜明.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 12-13.

[5]常云.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简介:王秋萍(1984-),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实训管理。

作者:王秋萍

上一篇:学院人才培养研究论文下一篇:技师学院青年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