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9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研究

摘 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树立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无穷的力量。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学生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过时了。

二、什么影响了感恩教育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三、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1.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种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

2.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集体活动是学生认识到这点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个学生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3.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4.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孙炎是乌海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发电2班的学生,他说:“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健全人格。

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淹没而提高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通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间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与此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在动态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主动形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避免空洞说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地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做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建设性地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的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念社会之恩,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作者:李红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论文 篇2:

由构建和谐校园思考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为理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情况,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现状、感恩意识缺失产生的原因,认清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2]李晶.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研究[J].学理论,2010(33).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潘海涛 崔延心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论文 篇3:

国家奖助学金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杂谈

作为学院学生处的干部,长期在基层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在与学生交流和接触中,我们发现,要想德育工作有所成效,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认识达到一定高度,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就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将从感恩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唐朝的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的就是要感恩。“羔羊跪乳、乌鹊反哺”的现象,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是一种感恩境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朱学义、胡琼等说“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懂得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就会珍惜生命。”一个珍惜生命的人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还是一种自我行为,它反映了大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写照。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原四川团省委书记罗强演讲稿说到:“感谢是一种责任,需要我们勇于承担;感谢是一种义务,全靠我们自觉自愿;感谢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不计名利、没有抱怨;感谢是一种承诺,跨越时空、无比庄严。让我们伸出勤劳的双手,张开青春的臂膀,敞开智慧的心扉,在感谢的土壤里播撒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飞翔,在飞翔的天空中编织梦想。”

人们总结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招生规模的扩大,职院生源素质一定程度下降,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且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感恩”在学生心中淡薄,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感恩“基础”不扎实

当今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别人照顾比较多,社会生活阅历浅,普遍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个人意识突出、集体观念不足、感情易动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能力。

以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学生多是80年末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独生子女现象非常突出。那种“一切以我为中心”,家中的“小太阳”,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的现象,一直延伸到大学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父母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淡漠,只知道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例如,国家近两年为了扶植发展职业教育,给了在校学生1000元-2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国家出于关心、关怀,来补助学生。学院为了及时落实好国家政策,成立专门机构,抽出专门负责办理手续。但由于办理手续需要一个过程,助学金一旦延迟发放,便会招来少数学生的不满。联系一些其他事例,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现在的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出来,对国家的传统美德冲击非常大,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甚至步入歧途,严重影响自身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感恩教育”在他们身上显得苍白乏力。

(三)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

招生制度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加剧,这些造成学生遇到的困难增多,为了解决困难、缓解压力,部分学生认为,向家长伸手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学校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全然不顾父母的艰辛,也不管国家为培养他们花费多大,应该怎样去报答。

(四)对制度变化理解上的偏差

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和理想信念教育与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但我们有些教师和学生对新《规定》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对有些条款甚至断章取义,错误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例如,对新《规定》解除了大学生在校期不准结婚的约束理解不准,管理上放松,结果出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已婚大学生的生育问题;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这对学生影响很大,放松学习,思想混乱,使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按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感恩教育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说明德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央2004年16号文件规定“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人文学科中应该加大感恩教育的板块,要继续坚持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模块,一定要按高职教育“教、学、做”要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做,感恩教育才会有生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提高认识,将感恩教育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之一。抓管理,就是要抓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节日为重点,以感恩为目的的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教会学生去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首先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要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有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一是让学生感受到乐于助人,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别人带来的快乐和愉悦。社会公益活动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关心和爱护。例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18名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并号召全体师生捐款;举行校内活动: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宿舍,修整道路、操场,卫生扫除等;举办校外公益活动:植树造林,救灾捐助,交通宣传,敬老助残等等。二是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们体验恩情。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大学生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大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三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特别是要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开展以“感谢……”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并拥有感恩之心。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开展“感谢母亲养育之恩”,为母亲做一件贴心事。

(三)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感恩渗透力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故事、警语、谚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感恩渗透;一是在全校开展每周一语感恩渗透。将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朗朗上口的语句,在校园大屏幕显示一周,让同学们熟悉记住,“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自然会增强感恩教育的渗透力。二是开展讲古时候感恩故事忆感诗词比赛。例如,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三是高院校要深入研究感恩文化,组织专门研究队伍,设计专题,开展对感恩文化的研究,要创办感恩刊物,在诸多的刊物当中还没有一个感恩刊物,要学习国外的做法。例如,以色列政府为了教育其国民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惠,把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的杀害历史事实写进他们的教材之中;美国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韩国的感恩节是8月15日。在全国没有规定的时候,学院应该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作为感恩节,让我们想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怎么去感谢他们。感恩老师、感恩学校,从而升华到感恩祖国,将埋在心底的“感谢”两个字说出来。

(四)建立大学生的感恩行为考核制度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感恩是当代大学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高职院校应把孝敬父母作为考核大学生在学校的品行的重要指标,在学生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就业等方面,都要有父母亲给他们写的“孝顺鉴定”情况,将感恩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这种“强制”手段,会让学生常常想起感恩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向父母提出写证明的时候,本身就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而父母也正好可以提出孩子过去的不当行为,或者对他们提出希望,从而使得他们有一种警觉,或者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从而来孝顺父母。

(五)利用国家助学金等颁发活动,进行感恩和节俭方面的教育

国家助学金资助高职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极其重视这项工作,利用政策宣传和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突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国家助学金,不仅惠泽每一个高职生,更重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2008年,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7%的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资助,人数和金额都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了“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国家奖助学金发放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主要有感恩教育主题座谈会、感恩承诺签名、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院团委、学生会则组织专题宣传,对广大学生进行感恩和节俭方面的教育,使高职生在受资助的同时,体会国家政策的优惠,感知党和政府力推职业教育的发展,立志通过在校的学习与训练,在走上求职的岗位时,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或技能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总之,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培养出跟着企业走向世界的高素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帮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佘俭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高教出版社,2001.

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钱立群等.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伍俐霖

上一篇:房地产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经济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