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薄弱的症结及具体因素分析

2022-09-11

德育实践, 是一种以实践活动方式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通过调查、访问、观察、体验或直接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形式, 达到进一步理解、认同和升华所学德育理论的过程, 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践行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德育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把所学的德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外化为正确的行为,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它是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和纽带, 是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1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由于受思想认识、氛围、经费、时间、场地的影响, 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开展存在着不少问题。

1.1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 缺乏引导学生内化的环节, 要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或演讲, 由于采用合班上课, 学生人数较多, 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也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以社会为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涉及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授课学期中都能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进行参与社会实践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

1.2 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德育实践流于形式

德育实践虽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许多学生对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每年各院校组织的暑假“三下乡”活动, 自愿报名的学生并不多, 不愿意下乡参与德育实践, 而那些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大部分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参加德育实践活动, 情愿打工赚取学费、生活费。同时有些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呆板、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1.3 德育实践活动的经费缺乏

目前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在硬件设施建设上, 对大学生德育实践这样的软任务, 很难有资金保障。如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只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 下拨相应的资金非常困难。

1.4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困难

近几年高校扩招, 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 任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 实施学分制的高职院校, 平常课堂教学时间甚至晚自习、周六、周日的时间也排满了课, 不上课也安排了各种培训班、讲座等, 由于缺乏时间而使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计划落空。即使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等, 也因为学生人数众多, 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就是影响较大的“三下乡”活动, 也因为受时间、经费的限制, 真正参与活动的也不过是学生会和团的干部而已。

1.5 合适的实践活动场地难以寻找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过去的中专、技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成的, 与综合大学相比较, 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人文环境较差, 历史和文化沉淀不足。在校园开展实践活动受到场地的限制, 难以大规模地进行。如在校外进行, 无论是到农村、城市、企业、社区等, 这些单位各自的工作都比较忙, 对于这种额外的教育任务不是很热心, 总是找借口推托[1]。

2 德育实践薄弱的主要症结及具体因素分析

目前高职德育实践较为薄弱, 不容忽视, 必须正视该问题的主要症结, 我们需要认真求实地分析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薄弱的主要症结与具体因素, 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探寻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

2.1 家庭、学校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具有普遍性

当今社会, 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时代。家长们强迫他们的孩子疲惫地追逐在雪球后面,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胜出, 成为时代的骄子。家长们常常表白:“只要他学习, 我们什么都不让他做”, 只要涉及到学习, 家长总是强制高压, 而其他方面又百般娇纵。学校教育也是重智轻德, 就德育本身而言, 也是重课堂教学, 轻实践活动。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薄弱的症结之一。

2.2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物质文明建设由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多年来, 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状况, 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硬性指标的同时, 精神文明建设却缺乏相应的刚性要求, 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薄弱的主要症结[2]。

当然, 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薄弱还有许多具体的因素,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正在弱化。表面上,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越来越多, 似乎在不断强化。其实, 只要深入调查, 便不难发现并非强化而是弱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理论课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 授课较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对学生的实践缺乏刚性要求, 教书不育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学生评优、评奖学金等, 均侧重考试成绩。由此导致学生不重视“两课”的学习, 难以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上升为信仰, 缺少集体主义观念, 德育实践被严重忽略。

第二, 部分高职院校对德育实践作用认识不清。据调查, 部分学校对德育实践的认识是模糊的, 他们将德育实践简单化, 误认其就是参观、劳动, 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德育实践的本质和内涵。德育实践是一项综合工程, 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只有提高认识, 加大对德育实践的经费投入, 才能保证德育实践的正常进行, 保障德育实践的继续开展。

第三, 网络的消极影响。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不能否认, 一些网络所传播的淫秽的、颓废的甚至是反动的观念, 对一些学生的消极影响非同小可, 对学生德育实践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第四, 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学生在毕业求职时, 许多用单位只看学习成绩, 忽视其社会实践状况, 极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同时,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颓废倾向以及部分干部的腐败行为等, 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均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3 高校学生德育实践薄弱的不良后果

德育实践薄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见一端。

3.1 缺乏必要的责任感

现在, 不少学生不仅对社会、对集体缺乏应有的高度责任感, 而且往往对父母的责任感亦不强,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对自己成长的责任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表现在很少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对自己成长的要求, 缺乏进取精神。

3.2 贪图安逸, 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日益明显

虽然很多学生在理论上否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 但在具体行为上, 往往不愿到条件差、待遇低的地区或单位去工作, 怕苦怕累, 过分看重待遇高低, 往往把物质利益和金钱多少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3.3 团结与协作意识较差

一些学生个人英雄主义较为严重, 不善于团结和协作, 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尊重。

3.4 诚信缺失较为严重

现在, 考试作弊, 骗取成绩;在求职登记表中夸大其词, 弄虚作假;在就业问题上不讲择业道德;毕业后不按时或不肯偿还学费贷款等, 已不是个别现象。

3.5 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

这是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 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关心,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难辨真伪, 缺乏坚定的正确立场。

上述种种现象均发端于许多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利益, 在许多时候把自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不能不归结为德育实践环节的薄弱。

4 强化学生德育实践的对策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实践环节, 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瓶颈问题, 已经刻不容缓。

4.1 改革和强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充分认识德育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要从高职院校德育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合格的劳动者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实践;要精心设计德育实践内容, 通过实践来让德育所传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内心产生认同, 从而自觉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实践是对德育理论的体验, 明确德育实践的目标, 不能把德育实践简单地理解为开展各种活动;在经费的安排上, 要根据德育实践的实际需要, 增加对德育实践经费的投入, 以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彻底改变专业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在高职院校事实上已形成了专业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表面上把德育提得很高, 实际上较少有人重视。这种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 德育实践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应从管理机制上保证德育与专业课并重的地位。要将学生德育实践考核结果与学生德育成绩挂钩, 与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进挂钩。德育实践考核不合格的, 思想政治修养课成绩不得及格, 不得参与奖学金评比, 也不得参加评优评先进。实行学分制的学校, 要把德育实践考核纳人学分体系, 赋予一定的学分, 没有获得该学分的不准毕业。另外, 考核也包括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和检查。

4.2 理顺机构之间的关系, 形成整体德育合力

德育实践单靠一个部门都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校内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 统盘考虑与设计。一要明确各机构的重点, 设立德育实践指导机构。在德育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研室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设定实践教学内容, 侧重于问题探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学生工作部门侧重于日常行为管理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共青团、学生会侧重于校园文化环境、创业实践等, 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各系 (部) 侧重于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设立德育实践指导工作机构, 作为德育实践的协调部门, 主要负责协调统一贯彻学校的德育理念, 检查、督促各部门的工作, 平衡工作计划, 及时地向党委反馈德育实践信息。二要协调德育工作内容。协调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如政治理论课从理论上对法治观念、法律意识进行阐述后, 学生工作部门怎样才能把这种观念、意识落实到学生管理中去, 团委、学生会又如何在组织的各类活动中体现这种观念意识。

4.3 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走基地化发展道路

重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是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空间和舞台, 是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 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把道德教育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将理论上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动。要使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进行, 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建立与当地教育资源相适应的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的选择, 要突出代表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可以选择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所在的单位为德育实践基地, 针对邓小平理论教育, 可以把一些改革卓有成效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有代表性的乡镇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还可以将一些历史文化遗址、革命斗争遗址作为德育基地,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3]。

4.4 把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 专业职业性很强, 学生的专业职业意识也很强, 德育实践内容和形式越接近专业, 体现职业性越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普遍都有很多实习基地, 一般都经过长期建设, 基础雄厚, 比较稳定, 完全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 要结合高职生所学的专业在各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学生遵守从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 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 做到每一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都同时附带有德育实践的任务, 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进行自我教育, 实现自我提高, 以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

4.5 营造学生德育实践的良好氛围

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同步健康发展。只有彻底改变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才能有根本的社会基础。社会用人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对学生毕业的提拔任用, 真正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 而不是片面注重专业专长, 尤其是避免任人唯亲, 对学生的德育实践是一盏不言的路灯。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德育实践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德育实践的刚性要求, 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互相配合, 使学生的德育实践健康发展。

摘要:德育实践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德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分析了高职教育德育实践薄弱的症结及具体因素, 探索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实践,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跃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台州学院院报, 2006 (2) .

[2] 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J].学术探索, 2000 (3) .

[3] 王志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吉昌学院学报, 2006 (2) .

上一篇:豆腐柴扦插育苗试验下一篇:大规模种植速丰桉的利弊及其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