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很重要。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养,行之有效地强化辅导员的整体能力,应该充分全面地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全方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职能和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论文 篇1:

对上海市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做好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予以调查分析,并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具体可行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建设

一、研究的缘起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普遍缺乏一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存在明显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源源于第五批普高生、三校生以及职高生。其文化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普通高校生源。二是思想、行为方面的特点。厌学情绪、混“文凭”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要,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如何建设一支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和要求的辅导员队伍就成为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29所上海市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六①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点,并以该六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与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对象。在正式调查之前,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效度,笔者于2006年11月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发放了50余份问卷用于探索性调查。调查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系统的培训,并且严格按照抽样规则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分为辅导员卷、学生卷,以便于相互比较、相互印证。其中,辅导员卷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7份,有效问卷127份;学生卷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1份,有效问卷411份。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

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主要是指年龄结构、工作年限、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岗位类别以及政治面貌。在年龄上,22-30岁的占41.6%,31-40岁的占8.0%,41-50岁的占12.8%,51-60岁的占32.0%,60岁以上的占5.6%。这表明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集中在22-30岁、51-60岁这两个年龄段,其比例达73.6%。这也说明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中间年龄层的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型的结构。

在学历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高中或中专”、“本科”、“硕士”的比例分别为2.4%,30.4%,54.4%,12.8%,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7.2%,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在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方面,仅有11.8%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这说明当前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绝大多数辅导员缺乏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与训练。

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技能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辅导员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也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这要求辅导员

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应具有学习研究的自觉性,能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分析、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但调查发现:在近三年中,73.8%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现在高职院校在对辅导员的激励和评价方面,比较强调其政治性、事务性工作,也很重视其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但是对其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在与学生交流的途径中,被调查对象主要使用的方式有:91.4%的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71.9%的采用电话的交流方式,53.9%的采用手机短信的交流方式,27.3%的采用网络的交流方式,3.9%的采用其他交流方式。可见,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途径中,主要是以传统的面对面方式、电话交流的方式为主,而采用网络交流的比例太低。而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这使得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选择和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同时,这也给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角色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于一身,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调查显示,当前辅导员平均所带班级数为2.15,平均所带学生数为79.3。由此可见,虽然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带的平均学生数比《规定》的要求1∶200要少一些。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相比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而言,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安全与稳定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出现不安全和不稳定的情况,特别是不能出现学生重大伤亡事故。这使得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导致辅导员的压力也比较大。调查还显示,79.0%的辅导员认为每天工作比较紧张,88.7%的辅导员认为做辅导员有压力。关于压力来源,具体为:71.1%的认为是学生思想工作难做;28.9%的认为是辅导员难当,工作没什么成就感;18.0%的认为是待遇不好;10.9%的认为职业没有发展前途;10.2%的认为是与上级领导难沟通;6.3%的认为与学生家长难打交道。

在回答“在日常工作中,关于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一题时,43.2%的辅导员认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9.2%的认为是班级建设与管理,4.8%的认为是传递教学信息和上级通知,3.2%的认为是组织班级活动,4.8%的认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4.0%的认为是宿舍管理。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把主要将精力花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当着“办事员”“勤杂工”“高级保姆”“消防员”的角色,从早到晚都在忙一些事务性的琐事。

4.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重视,但对其培养与发展力度不足

随着近几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在调查中, 73.9%的辅导员知道《规定》。88.4%的辅导员所在高职院校每年度都能定期评定“优秀辅导员”。78.4%的辅导员经历过辅导员上岗培训。2006年,超过八成的辅导员参加过一些进修或培训。

尽管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建设的力度较以前相比有很大增加,但对其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在“贵校是否设有‘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一项中,仅有32.2%的辅导员明确回答“有”,近七成的辅导员回答“没有或不清楚”。而教育部《规定》却明确规定,要求各高校要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此并没有很好执行。

在回答“贵校每年是否有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辅导员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一项中,近八成的辅导员表示“没有或不清楚”。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当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培养与发展的力度不够,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比较低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认同感比较高,他会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在调查中,50.0%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教师,1.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干部,仅有35.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是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另有13.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其他。而《规定》中明确表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自己“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还不够认同。

在调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收入上,当前他们的平均工资为1 771.2元/月,七成以上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月收入在2 000元以内。而且,29.3%的辅导员明确表示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或很不满意,47.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收入一般。由此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不够认可,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比较低。

而在问及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差别时,76.6%的辅导员认为是工作繁杂,56.3%的辅导员认为是工作时间长,51.6%的辅导员认为是收入低,41.4%的辅导员认为是培训或进修的机会少,25.8%的辅导员认为是培训或进修的机会少。辅导员俨然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次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远低于专任教师,而且其自身发展机会少、学术水平不高、收入低、职业前景渺茫,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四、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展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为切实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前提下,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其职责范围

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应出台并完善辅导员工作条例。各高职院校应以《规定》为参考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政治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责任、工作制度以及考核与职务晋升等, 做到政治辅导员的聘任、考核、晋升有章可循。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对政治辅导员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核, 根据他们的工作职责, 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考核, 优胜劣汰, 赏罚分明。只有明确了工作责任,才能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激发出这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骨干力量的最大潜能。

2.务必把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关

高职院校应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并愿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党员教师和党员政工干部担任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

高职院校在选拔和任用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时,要特别注意队伍的整体优化,确保其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专兼职人员比例结构的科学合理。高职院校在聘用人员时一定要坚持标准、择优选聘,且聘用期一般不应少于3 年,以利于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3.大力加强对现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加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是其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坚持选拔、任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现有辅导员的培养,要让辅导员能够看到美好的愿景。

首先,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富有针对性地安排现有的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与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并且,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各项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其次,适度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对辅导员的劳务分配,由学校单列,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的教师平均收入水平。而且,应该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列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再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水平。高职院校要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组织他们开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力争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学者,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注释:

①该六所高职院校分别为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六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点,这主要因为:一是这六所高职院校既有公办、民办的,又有历史长、历史短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二是这六所高职院校均在上海市,方便进行社会调查;三是这六所高职院校均设有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符合我们的调查主题。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王毅,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陆飞杰.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考试周刊,2007.46.

作者:陆飞杰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职业化建设

摘   要: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很重要。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养,行之有效地强化辅导员的整体能力,应该充分全面地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全方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职能和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现状分析   职业化建设   建设路径

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辅导员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辅导员不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负责,更肩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规划。虽然辅导员并不直接代课,但同高职学生的关联性却比代课教师更强。为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有必要充分全面地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1.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状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辅导员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职院校任何管理内容或者教育措施等,可能都需要通过辅导员有效传递。可以说,辅导员是架设在高职院校同学生之间的一道桥梁,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为深入推动教学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提升管理成效,必须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辅导员队伍素养不高,稳定性相对比较差。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为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和核心职能,为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质量,应该积极全面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还应该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养不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稳定性相对比较差。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素养相对不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重视,认为辅导员就是负责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化管理,并没有突出他们的重要性。在辅导员队伍结构和人员配置过程中,高职院校缺乏应有的重视。比如委派一些年轻教师充当辅导员,这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缺乏应有的素养,缺乏灵活的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在实践过程中,为深入全面地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必须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只有保持稳定性,才能够让他们真正熟悉和了解学生,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诉求。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存在随机性和变动性,使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成效。

1.2工作任务强度大,工作任务难度高。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是较为烦琐的。在工作实践中,他们需要就高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高职学生的自由空间较大,更扩大了管理的范围,加大了难度。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整体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在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看来,只要同学生相关的内容,都是辅导员的责任。正因为如此,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显得非常繁重,自身的精力仅仅能够处理日常化的琐碎任务,难以投身于创造性的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够清晰和明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任务没有得到充分全面的理清。相互交叉且繁重的工作内容,极容易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还具备较大的难度。辅导员需要面对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及不同问题的学生。每个高职学生的问题或者状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可能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有的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困惑。况且,辅导员可能要面对整个专业内所有年级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难度。现阶段,伴随着高职学生同社会的关联性日益紧密,高职学生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日益深入,在学习生活中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继而出现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对于辅导员而言,还应该承担必要的思政教育。

1.3缺乏发展前景及机会,人员配置明显不够。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践中,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斗志,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充分全面地创设光明且科学的就业前景,应该保障辅导员职位升迁的通畅性和光明性,让他们能够在科学的目标导向下,全身心投入工作岗位。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升迁是不够光明的,因缺乏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向上的发展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首先,辅导员多为行政人员,想要通过教学转变为专职教师,并享受一定的课程补助和提升机会是相对渺茫的。可以说,辅导员同专职教师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其次,辅导员若想通过行政这条主线进行职位升迁,缺乏相应的机会。比如他们的专业素养及职称学历等可能并不匹配,还要面临专职教师的竞争。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相应的人员编制比较稀缺。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的发展需求,为更好地迎合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行了相应的生源扩招。但与之对应的是编制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定的“断层”,相对贫瘠而且薄弱的人员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发展。

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成效,不断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注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全方位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实践证明,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方面,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日益复杂化,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极容易受到社会多元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整体难度。只有注重打造高质量且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教育引导功能,在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规范和科学的引导,充分全面地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方向。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社会激烈变革和广泛发展的今天,社会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不断增加,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岗位素养,更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此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和全面人性化的服务,需要科学全面的引导和精细全面的指导。高职院校只有注重打造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够切实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全方位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确保辅导员始终能够以社会视角审视现阶段的工作,并主动积极地站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高度明确现阶段的管理和规范内容,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教学管理和全面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践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且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只有充分全面地提高广大辅导员的职业化素养,不断强化他们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价值。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依托科学的职业化建设路径,行之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养。

3.1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完善制度保障。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更要依托科学全面的制度体系,全方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养。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重视和认知,也没有真正理清辅导员的具体任务和岗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高职院校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给予辅导员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结合不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特点等,科学配置相应的岗位。比如相对比较大的专业学科,因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辅导员配置过程中,应该筛选年富力强且具备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相较之下,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可以让年轻辅导员担当重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创新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若缺乏清晰全面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势必影响职业化的建设成效。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特点,将辅导员作为独立的考核主体,积极构建清晰且具有层次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依托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充分提高考核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发展、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学生评价等作为考核内容,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绩效评价。

3.2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实施专门化培训。

在高職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应该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积极开展专门化的培训教育,更好地促进广大辅导员教师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仅是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的生活顾问,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高职学生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为此,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广大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等,不断充实政治理论,不断拓宽认知视野。部分辅导员可能刚刚完成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转变,既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又缺乏完善的政治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开展深入全面的学习,同时注重加强对他们政治理论的考核和把关,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考核活动,引导辅导员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主动积极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政治理论的学习。辅导员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处理学生不同的问题,只有具备夯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够在管理和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正确的方向上。为此,辅导员要利用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开展系统全面的学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完善相关的培训教育机制,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比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短期培训或者主题培训,还可以率领年轻的辅导员教师进行走访学习等。

3.3创设良好的成长空间,科学优化人员结构。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过程中,为更好地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应该创设良好的成长空间,科学合理地优化人员结构,行之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养。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为广大辅导员创设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广大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全方位畅通辅导员的晋升和发展空间,确保辅导员能够明确职业化发展路径,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于职业化发展实践过程中。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拔、竞争、遴选等方式挑选优秀的辅导员教师进入行政管理层,或者高职院校可以为辅导员转为专职教师提供相应的便利和指导。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还应该科学全面地优化人员结构。实践证明,只有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数量的匹配性,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他们的职业化发展。若辅导员人数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则再职业的辅导员也难以应付繁重的工作任务。

4.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辅导员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承担着学生管理等主要职能,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功能。为更好地促进辅导员成长,积极全面地推动他们的职业化发展,应该依托于科学的职业化建设路径,行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整体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小国,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面临的困境与建设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2017(4):200.

[2]赵丙阳.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究[J].现代交际,2016(2):159.

[3]黄妩.高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2):108-109.

[4]王帅.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现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2):14-15.

[5]朱淑娟.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01):91-92,90.

[6]魏成富,邢伟健.三位一体视域下“精准扶贫+PPP模式”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84-91.

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H180847)的阶段性成果;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平台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ZXJPT 2019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律晓敏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分析论文 篇3: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改革探析

[摘要]对口招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经历了统考统招、包分配(1985—1987年),省级统考、高职院校自主实施(1997—2010年)和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分类考招模式(2011年至今)三个阶段。对口招生实施过程中存在中职生升学比例低,生源质量差;笔试内容多,技能操作比重低;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监督等问题。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要扩大中职生的招生比例,提升生源质量;调整文化课考试内容并扩大职业技能考试的分值比例;行业企业以多角色参与考试招生。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 高等职业教育 考试招生制度 对口招生

对口招生是招收中职学生的一种考试招生方式,有招生自主权的高职院校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一模式进行考试招生,在促进中高职衔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院校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招生办法,增加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中高职贯通培养、综合评价等分类考招形式。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招模式。作为我国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我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变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口招生选拔人才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是由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依附高考進行,主要从中职院校吸纳生源,为中职学生提供升学机会。恢复高考后,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核心组织对口招生,并在不断探索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至此,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和普通高校分开执行,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的新局面。

1.统考统招,包分配(1985—1987年)。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①。这一文件的发布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升学渠道,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中职学生初具雏形。1987年出台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要求普通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并为其培养师资,规定招生人数不超过当年中职院校毕业生的1%。此文件的发布为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迈出重要一步,不仅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而且使得中职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2.省级统考,高职院校自主实施(1997—2010年)。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上海、北京和河北等十个省及直辖市作为试点区域,招收中职学生举办高等教育。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布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指出“在不影响中专办学层次的稳定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经省(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允许极少数中等专业学校就近实质性并入举办高职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资源”②。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招收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至此,我国分类考试招生进入探索阶段。2002年8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比例,尤其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对口招生考试,可优先招收中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这一文件的发布使得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章可循,为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提供政策指导。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同意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四省在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复函》,批准了一批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试点工作,但招生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10%。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0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院校的招生范围除了省域内的普通高中生,也将中职毕业生纳入招生范围。这一试点工作的实施使中职毕业生升学有了新方法、赋予高职院校招收中职生一定的权力。

3.“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分类考招模式(2011年至今)。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招模式,逐步完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这一政策的发布开始将职业技能考试直接纳入高职人才选拔的必考环节,进一步提升了中高职衔接质量。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要加强对口招生专业技能考核办法,完善以专业技能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招模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需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此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方式,逐渐脱离高考进行考试招生。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口招生的发展是一个由统一到多元、由僵化到灵活、由闭塞到开放的演变过程。对口招生经历了三大转变:组织形式从依附高考转变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形式从单一的文化课考试转变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模式;管理体制从国家统一管理转变为省级教育部门主管。改革后的对口招生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从中职学校选拔优质生源,大大推动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的发展困境

对口招生实施以来,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取得了不错成效,中高职衔接愈发紧密,有利于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但从实践来看,对口招生在招生计划、考试内容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职生升学比例低,生源质量差。对口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中职学生,他们是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发展情况来看,中职学生无疑成为我国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这一升学渠道的重要生源。遗憾的是,中职学生的升学欲望并不高,每年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占高职院校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不太高。以陕西省2014—2016年中职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为例,中职毕业生毕业之后马上就业的人数较多,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占了一半左右,升入高一年级继续深造的学生分别占了15.39%(2014年)、15%(2015年)和27.49%(2016年),如右上表1所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就读的学生并不多,升学比例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生的升学比例。③

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具有办学特色的院校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比较受学生青睐,这些高职院校不愁生源,高职院校招生通常是优中选优。相反,没有办学特色、专业千篇一律的高职院校既愁生源数量也愁生源质量,在两者都不能保全的情况下,只能牺牲生源质量以换取生源数量。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可知,在分类考试招生的背景下,对口招生乱象丛生。以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研大一新生可知:“没有考试成绩也可以进入高职读书”“凡是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能被录取”或“没有参加面试也可以被录取”等现象愈演愈烈。对口招生的分数低,但不代表没有分数就能入读高职,参加了职业技能考试也不代表可以免去面试。这种招生乱象的发生显然和分类考试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不但没有提升招生质量,反而带来新的问题。

2.笔试内容多,技能操作比重低。考试内容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其改革主要体现在命题改革上。虽然高职院校实行单独的考试招生方式,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在考核的形式、试题编制和考核内容等方面都承袭了高考模式。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和高考对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的考查既要有“量”的区别也要有“质”的区别。

虽然从国家政策到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技能考试对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落实过程中总存在一定的偏差。以2017年部分省份对口招生为例(见16页表2),对口招生由笔试和实操两部分构成,其中笔试考查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按专业类别进行考查。这种考试招生模式符合我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的考核要求,但从分值分布来看,实操部分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甚至不到一半,其中江苏省对实操部分的考查占考试总分的30%;重庆市占考试总分的18%(本科层次)和21%(专科层次);安徽省占考试总分的50%;广东省占考试总分的43%;湖北省虽是“技能高考”的首创者(2011年),实操部分的考查也仅占考试总分的48%左右。这组数据反映了对口招生中笔试部分远远超过实操部分,这种情况未能凸显高职院校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3.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和监督。由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地位界定比较模糊,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协调度也难趋同。目前,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少之又少,一般在学生就业或实习阶段参与较多。例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部门梳理出五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即五个共同——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这五个层面的合作都是基于人才培养制定的,没有涉及人才选拔的入口关。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而言,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如果不能将企业招工的要求与学校招生的要求相结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显而易见,只在人才培养阶段进行校企合作是值得商榷的。

相比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更倾向于以工作体系为导向,这种工作体系是在行业与职业出现之后形成的,由职业、工作和技术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更紧密,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要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监督。就高职院校考试而言,其在为社会选拔人才、迎合市場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少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监督。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内考试招生行政色彩浓厚,政府管理部门“既当管理员,又当裁判员,也当选录员和监察员”⑤。这种多角色重叠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兼顾效率和公平,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显然有碍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的改革路径

对口招生是中高职衔接的考招方式之一,其改革必然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等机构在多方参与、动态博弈的过程中逐渐推进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类型属性及人才培养特征的人才选拔机制。”⑥

1.扩大中职生升学比例,提升生源质量。无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还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看,理应将中职学生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首要对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灵活调整招生比例。在审核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之前要进行调研,收集中职在校生升学意愿、升学中遇到的困难、想要升学的目标院校等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每个学校的招生计划与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匹配,将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匹配。如果所调研区域内学生升学的有关信息与省招生办预估的信息存在偏差,则要有计划地调整当年的招生计划——当招生计划多于学生的需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报考;当招生计划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尽可能地扩大招生比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入中职学校进行宣传。在对口招生之前,高职院校招生办要派遣招生人员去中职院校就院校与专业的选择、考试、录取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宣讲,为学生提供明晰的报考方向,消除学生报考顾虑,提升报考率。此外,高职院校要利用互联网,如“学校网站、本省教育网、本省高招咨询平台、360 教育在线,特别是‘90后’学生使用最多的QQ群、微信圈、微博等”⑦ ,加强信息发布的密度和准确度。每个社交平台开辟专门的人工咨询窗口,方便学生咨询。只有这样,才有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生源质量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源质量涉及考试招生中的效率问题。“效率通常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⑧在对口招生中,主要涉及人才选拔方面的效率,即如何提高对口招生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准确检测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并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就读。提高生源质量并不在于和其他高职院校抢夺生源,而在于提升人才和院校的匹配度,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假设应试者具有A水平,相应的只能进入专业水平为A的高职院校(A1,A2,A3)。类似的,具有B水平的应试者也要在专业水平为B的高职院校(B1,B2,B3)就读,以此类推……如果具有A 水平的应试者想选择专业水平为B的高职院校(B1,B2,B3),虽然可以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却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如果专业水平为C的高职院校(C1,C2,C3)想招收具有A水平和B水平的应试者,这对高职院校而言非常困难,毕竟选择权在应试者手中(如图1所示)。只有应试者的水平和高职院校专业招生要求相配,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对生源质量的要求和学生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要求,实现应试者与高职院校的最佳匹配。

2.调整文化课考试内容,扩大职业技能考试分值比例。首先,如果考试内容能有效检测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招生质量,说明考试内容的设计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选拔标准的。因此,对口招生文化课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调整文化课考试的科目组合。语文、数学和英语一直都是对口招生的常考科目,学生在参加文化课考试时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这种科目组合过于僵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要建立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文化课考试体系,即在文化课考试中实行“3+x”的模式,“3”即语文、数学、英语或德育等必考科目;“x” 包括信息技术、体育、生化等学生感兴趣的任何科目,这部分选考科目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灵活设计选考科目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确实不感兴趣,如果这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达不到最低分数线,就意味着不能填报志愿,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将流失部分中职生源。在生源危机愈发严重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升学对象都应该是高职院校争取的生源。二是考试内容凸显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有类型差别而没有高下之分,所以在文化课考试内容的设计上不能只有简易之分,还要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看,中高职教育都是按照专业类别培养的,所以在文化课考核中按照不同专业大类考查,方能凸显职业教育的属性。就空乘类专业的文化课考试而言,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作文等这类开放试题加入经典案例,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彰显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英语考试要以国际化作为出发点,以不同国家的航空发展情况作为背景知识,潜移默化地考查学生的国际视野。一般认为,衡量考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考试欲测的内容是否与考试所测结果一致;考试结果与被测者应试方面的实际水平是否一致。如果考试内容、考试结果、应试者三者所具有的实际水平一致,说明考试是成功的。

其次,职业技能考试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从宏观上讲,职业技能考试涉及职业院校、考生、社会和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协调与参与,从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评估反馈等各方面需要有机互动;从微观上讲,职业技能考试内容既要体现区域内经济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可见,职业技能考试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职业技能面对众多的挑战,仍要加大对职业技能的考核力度,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实行:一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发布的关于对口招生的通知中要逐年加大对职业技能的考查力度,从政策层面为职业技能考试树立威信,逐步达到职业技能考试比重和文化课考试至少各占一半。只有突破50%的职业技能的考查比重,对口招生才能称之为为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设。二是高职院校在制定招生简章时要明确职业技能的考试地位,为学生宣传职业技能考试在升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扩大职业技能考试比例做好宣传工作。理想状态下,学生、老师、家长提到对口招生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其选拔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考试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时必要的考查科目和非常重要的考查点。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扭转考生、家长对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认识,才能使职业技能考试深入考生内心。

3.行业企业以多重角色参与考试招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也要向着市場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1984年,弗里曼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从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出发才可能盈利,企业经营者要基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管理活动。培养优秀员工的基础是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优质的人力资源必然来自教育。可见,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寻找到共同招生(招工)的合作点,成立“招生—招工委员会”,从招生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考试两方面进行合作。一方面,行业企业作为咨询者的角色向高职院校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未来行业信息演变趋势,方便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的设置上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相适应;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以参与者、监督者、投资者的身份参与职业技能考试。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职业技能考试试题的制定,提升职业技能考试效度和区分度;以监督者的身份参与职业技能考试现场评分,提高职业技能考试的信度;以投资者的身份为举办职业技能考试的院校提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如19页图2所示)。只有基于共同价值诉求的双方才有合作的可能性,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找到一个合作的契合点才能实现双赢。

考试招生的管理监督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并不利于净化招考环境,很大程度上还会助长权力的异化,因此,有必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内外监督机构。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内部监督机构应由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学生等构成。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对口招生统筹及内部监督工作,并将权力下放至高职院校。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外部监督机构由评估机构、家长、民间团体和专家学者等构成。评估机构负责对口招生录取环节的工作,保证“阳光录取”;家长、民间团体做好外部监督工作,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招生和录取中的不公平问题反映至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要对考试招生中的任何有歧义的问题与现象做出专业分析,并上报相关单位。考试招生中的内外部监督机构相互制约,建立“以内促外,内外结合”的考试招生监督机构有助于推动对口招生走向规范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的发展取得了不错成效,并在我國“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逐步形成“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一考试招生模式。虽然在招生计划、考试内容和监督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得到改善。从长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要整合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诸多力量,最终形成政府监督、高职院校自主实施、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有效监督的运行体系。

[注释]

①温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OL].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2018-11-29].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858555.

②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发厅〔1999〕2号)[Z].1999-01-20.

③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04774人(其中:本科170623人);在校生1069374人(其中:本科670588人),比上年减少6880人;毕业生305124人(其中:本科172708人),比上年减少16224人。

④江苏省实行“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的考核形式;重庆实行“文化课考试+专业综合考试”的考核形式,专业综合考试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安徽实行“文化素质测试+职业技能测试”的考核形式,职业技能测试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测试;广东省实行“文化基础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的考核形式,文化基础考试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人际交往基本常识、汉语言写作基本能力、专业综合理论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实用性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考核包括专业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考核;湖北省实行“文化综合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考核形式,文化综合包括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

⑤周海涛,景安磊.招考分离的意义、内涵和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

⑥李小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变迁与改革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0.

⑦戴成林.高职招生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0):18.

⑧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44.

作者:董照星 袁潇

上一篇:校园文化基础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