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保密教育培训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课题组以上海高校为基点,分析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与特点,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党员保密教育培训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党员保密教育培训论文 篇1:

扩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的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扩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是高校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文章从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等方面阐述扩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的多维动因与现实逻辑,通过对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民主管理、深化民主教育、保障民主权利、营造民主环境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党员发展 扩大民主 实践路径

近年来,党内民主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加强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拟从民主管理、民主教育、民主制度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对扩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扩大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民主的多维动因与现实逻辑

(一)扩大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得到较好发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走弯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校的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是为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民主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党内民主意识的高素质学生党员将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中坚力量,也必将更好地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扩大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当前,在以综合国力竞争为特征的国际环境下,人才资源是世界各国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聚焦于优秀人才的竞争,具备民主、开放、竞争、合作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的民主化建设,通过民主管理、民主教育和民主制度建设等途径,大力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民主素质和能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民主精神和民主习惯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三)扩大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中加强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学生党员、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代表着学生的思想、利益和愿望,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激发学生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其民主管理素质,更好地发挥其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教育、考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在支部生活中,形成浓厚的民主讨论氛围,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确保入党积极分子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质量迈上新台阶。

(四)扩大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党建科学化要求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而扩大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在党组织内营造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促进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扩大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民主,通过创新党内民主建设机制,如推进党务公开、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民主讨论和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可以从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两个层面切实保障党的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分析

(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身民主素质不够高

党员的民主素质是党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对党内民主的政治觉悟、认知程度、思想态度、行动自觉等的综合反映和体现,是决定党内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因素。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升。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民主素质不高的状况也仍然存在。如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部分学生党员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不讲意见,只讲服从,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抱着“说了也白说”心态,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部分学生党员主体意识趋于淡化,习惯于“拥护”和“服从”,在支部活动中常处于被动地位;部分学生党员缺乏主人翁精神,对支部事务关心不够,主动参与党支部事务管理和监督的热情不高;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对党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反差较大,入党前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支部各项活动,入党后则开始对自己放松要求,对于支部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不够积极,有时会以各种理由请假。

(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机制不健全

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程度,是党内民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对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学习、讨论、建议、批评、表决、选举、监督、请求、申诉、控告等多项民主权利。然而,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一些高校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对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认识不足,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对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停留在原则的规定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部分党组织片面强调党员履行义务,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一些学生支部对党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党务公开的原则和要求把握不准,往往比较重视发展对象的预备、转正的公开、公示,忽视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支部发展计划情况、党费交纳情况等信息的公开,导致了一些学生党员和群众对支部事务的公平、公正产生质疑;一些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通常由辅导员老师等党建指导老师担任,在具体工作中,不自觉的会突显双方的师生身份,在支部事务管理中存在党建指导老师说了算的家长制、一言堂现象;学生党建工作指导老师对学生党员和党支部提出要求、布置工作,作出决定比较多,要发展谁,何时发展总是由指导老师说了算,而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主动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则比较少,往往只是负责执行老师的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党员们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一些学生党员习惯于不加思考的听从老师的指挥,自己尽量少作为,甚至干脆不作为。

(三)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政治生态不够好

由于现实工作中的种种原因,部分高校学生党组织民主政治的文化生态尚不够好,缺乏应有的民主气氛。因支部成员们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专业或年级,一些学生党员对讨论对象的情况了解不多、很难讲出实质内容,只好讲好话或者不发言;既使同在一个班级,彼此熟悉和了解,一些学生党员因为不想得罪人,出于人际关系考虑,也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如在入党答辩会上,学生党员们对于答辩同学的提问趋于简单化、表面化,未能真实反映出答辩同学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入党审批会、转正审批会上,学生党员们在介绍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情况,或讨论发展对象能否入党、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时,往往说优点的多、讲缺点和不足的少,表扬的多,批评的少,在表决时,赞同的多,反对的少,经常会出现全部赞成的情况;在民主生活会上,学生党员们进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不疼不痒,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未能触及思想深处,学生党员们往往为了追求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抱着“少说话、慢开口”的心态,做同学中“老好人”,顾虑较多,很少有实实在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形成各党员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

三、扩大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民主的实践路径

(一)以组织为依托,加强民主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民主管理在高校的地位日趋重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民主,把好学生党员发展“入口关”,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从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不断加强民主管理。高校党组织要谨慎、客观的应对扩大党员发展民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谋求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是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是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健全由党委统一领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务公开体制,凡需要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除涉及保密的内容外,都要向全校公开。包括全局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具体事项以及多数党员群众认为有必要公开的非保密的党内其他事项。各二级党组织应将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情况、支部发展计划情况、发展对象的预备、转正情况、支委选举情况、评奖评优情况、党员民主评议情况、党费交纳情况以及支部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情况等予以及时、主动的公开、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充分尊重、保障师生的知情权,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是要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主管理队伍为抓手,尤其要以直接从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教职工为重点,切实提高高校民主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完善高校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机制,形成以提高民主管理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一线学生党建指导老师的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扩大民主、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以实践为基础,营造民主环境

高校党组织要致力于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民主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在支部生活中营造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民主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党员在入党答辩会、入党审批会等支部大会上讲真话、讲心里话,尤其是对一些发展对象在平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表现要敢于批评,营造支部成员间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学生党支部定期组织民主生活会,学生党员本着自觉提高、团结互助、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缺点、指出不足,使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学生党员中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增进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要积极创新民主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民主实践。如开展定岗明责活动,并进行民主评议。通过组织配岗、竞争上岗、自我设岗等途径,给每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如新生督导员、心理保健员、安全监督员、教学助理员、校园保洁员、网络维护员等相应的岗位,落实岗位责任,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牢记宗旨、服务同学、作出示范,参加定岗明责活动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将自己的实践心得在民主生活会和入党积极分子小组会议上交流沟通,通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述职——支部和小组成员进行无记名打分——党支部分析评议等程序进行民主评议,确保民主实践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激发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民主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深化民主教育

大学生肩负着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民主素质如何,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景。因此,以学生党员为主体,加强高校民主意识教育,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民主意识教育是提高学生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党组织应从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党性锻炼少、党的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一些学生党员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把民主意识教育作为学生党员常规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党内民主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了解党员享有的八项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批评权、揭发权、检举权和控告权等;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权利意识、公平意识和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并了解党的民主决策制度、党员权利制度、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民主作风,切实把握党内民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使提高民主素质成为广大学生党员的共同认知和自觉行动。

此外,还应积极拓展民主意识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如通过在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中树立榜样和典型的方法,达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微型党课、学习交流会、支部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党员的学习兴趣;借助网络媒体,通过创建校园BBS、微博群、校友录、支部QQ群等多样化途径,实现大学生民主意识教育载体的创新。

(四)以制度为抓手,保障民主权利

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扩大学生党员发展民主,保障学生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民主保障机制。在党员发展工作中,高校党组织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激发学生党员参与讨论支部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学生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落实。

一是完善知情保障制度。要摈弃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的传统观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维护大学生知情权、申诉权、监督权。在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校园杂志、校报、校长信箱、电子邮件以及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拓宽大学生知情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二是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换届选举和调整,要召开支部大会,由所有支部成员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候选人名单要由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实行差额选举。

三是完善民主讨论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发展对象计划的制定要经由支部成员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表现进行民主讨论后决定。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组发[1990]3号)的规定,将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个人经历等情况提交支部大会充分讨论,并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支部成员评优也必须经由支部大会的民主讨论决定,进行公开考察和民主推荐,确保公平、公正。

四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学生党员参与支部管理监督工作的范围,畅通民主渠道,鼓励、支持党员主动及时发现、查找问题,使学生党员意愿得到充分反映。如在预备党员转正前,公示其预备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工作情况、生活表现,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开展党员满意度测评,每位学生党员接受全班同学和一定范围内群众无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对不满意的党员,同学们匿名写出不满意之处,党组织将及时把测评结果和同学的意见反馈给党员,并结合测评情况,进行分析评议,切实整改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琼华.党内民主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9(10)

[2]鹿存礼.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民主意识的途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

[3]卫荣凡.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5(10)

[4]刘泽义.论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

作者:东保

高校党员保密教育培训论文 篇2: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研究

[摘要]本课题组以上海高校为基点,分析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与特点,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与特点

调研显示:截止到2009年,上海高校学生党员达7.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6%。其中:研究生党员3.6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4.4%;本科生党员4万人,占本科生总数的12.8%;专科生党员0.2万人,占专科生总数的2.5%。近年来,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上升,高校各级党组织越来越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之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注重先进性教育。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的党员队伍建设目标,各高校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以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为重点,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并坚持“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切实加强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综合考察,既坚持考察政治素质、学习成绩,更重视坚持考察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坚持考察平时表现、群众基础,更重视考察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坚持把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制度、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以及入党公示制度等作为学生党员发展中的重要制度,并在实践中建立和不断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高校各级党组织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大学生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形成了“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预备党员教育”、“学生党员教育”以及“离校教育”等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特别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主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教育,使积极分子在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预备党员教育中,重点在组织入党的同时解决好思想入党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预备党员对党的理论、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标准的认识,同时通过预备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对学生的激励教育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预备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而在离校教育中,坚持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开展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党性党纪教育,为学生党员离校后尽快找到组织提供指导和服务。

3.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备。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从上海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下发了《上海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上海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上海高校毕业班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优秀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06年,市委办公厅转发的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上海高校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各高校党委也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虽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新形势下,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有关调研分析,当前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缺少针对性与有效性。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在思想上行动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还有的党组织没能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缺少相应的教育机制。特别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对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研究缺少针对性,在教育的形式上往往“上下口径一般粗、对上对下一个样”;有的甚至还存在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要求的形式主义现象,因而教育效果不能满足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需求,导致部分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反差明显,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却没有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执著的追求。甚至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其职业发展增添砝码的“内在动力”之一。

2.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缺乏严格要求。部分党组织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上,忽视对发展后的党员管理,或是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局限于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等方面,忽视了对党员的全方位管理,党组织的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更没有形成相关的管理机制。同时,管理措施不适应、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目标管理上,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明确要求,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二是在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上,缺乏监督、跟踪等后续工作。三是在不合格学生党员的处理上,部分党组织往往会以各种理由为学生党员开脱,“出口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一些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对重大的政治热点和一些社会思潮漠不关心,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纪律观念淡薄,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愿做群众工作,有损于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有待加强。许多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学校行政事务和自身在学业上、素质上的提升任务,很难对党支部的工作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党支部工作中,他们更注重新党员发展,很少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造成书记的角色错位:党支部书记仅仅成了学生入党过程的组织者,而不是学生党员成长的引领者。同时,学生辅导员担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但有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党务工作知识,有的缺乏党的组织工作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的思想性政治性不强。另外,年轻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他们有的是由于党组织的委派,碍于党员的形象才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有的是由于工作难找,出于无奈才从事这一工作,因而临时观念较重;也有的把在高校担任党务工作作为一种“镀金”的经历,一种跳板与过渡,一有机会立即跳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稳定。

4.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尚需完善。一是教育管理评价的单一性。一些党组织往往用易于把握的学习成绩和参与组织班级活动这两个“显性”的标准来评价党员,而忽视了分类考核、目标考核等评价体系。二是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目前仅有学生党员的自评、党组织的评议和群众评议,忽略了党员之间的互评和党员在生活社区的评议。三是在评价标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党组织认为,现在的学生党员大都是独生子女,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即使平时表现平平,或者犯小错误,似乎都可以谅解。对不合格党员,有的党组织扯不开情面,担心处理了会影响和“耽误”学生的前途,从而造成学生党员队伍的出口“堵塞”,也使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陷入不良循环的被动局面。四是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党组织只注重评价体系中分值的评定,而忽视对学生党员文理科分类的确认;有的只注重各种量化指标,对不能量化的内容因为难以操作被搁浅;也有的党组织只注重学生党员的自我小结、组织的评定和同学的评议,而忽视对日常表现的量化评价,从而造成对学生党员评价上的不准确性。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既要有操作性,更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将党性教育贯穿始终。在理想信念问题上,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党的宗旨问题上,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感染大学生党员,提高党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组织纪律问题上,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和保密纪律等教育学生党员。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要用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学生党员,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廉洁问题上,要用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成就教育学生党员,在党员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使之做一个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律的模范实践者。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要体现突出重点和分层分类相结合。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员意识、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观考察革命教育基地、参加世博先锋行动等,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对正式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的理论、党性锻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党员,使之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毕业班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党的宗旨、党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毕业契机,使广大毕业生党员认清形势,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培训,一般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活动,主题明确,时间较为集中。如2006年全党普遍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教育主题清晰,针对性强,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因而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分散教育而言,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党员组织生活这一日常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开展微型党课、网上学习、知识竞赛,围绕学生党员最关心的问题、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等积极开展学习讨论,组织党员示范岗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世博先锋行活动等。这样的日常教育活动,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灌输式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因而使学生党员都能从中受到启迪,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时,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时运用的各种形式和方法有机地交融起来,只要是党员乐意接受的形式和载体,都可以去搭建,更多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特别要充分运用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党史资源、党员培训资源以及改革开放成果资源,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教育、党情教育及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使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走在高校前头。

2.健全实践机制。一是要强化党组织对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引导功能。要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党员提高主体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党员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贴近大学生实际,思政课教材中要利用现实中最新的案例资料等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创新支部活动方式,通过针对性活动激发学生党员荣誉感。要注重从行动上引导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党组织要在发展党员、党内评优、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措施等方面征求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学生党员的知情权;要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通过“公推直选”等保障学生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落实;要积极受理学生党员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确保并引导学生党员的监督权得到有效发挥,使学生党员真正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和学校管理。

二是要创设学生党员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进一步推广试行成功的“党员成长计划”或“党员素质培养规划”等;切实施行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爱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关心学生党员生活、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在困境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温暖。

三是要搭建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如依托学生会等社团、社区建立“党建工作组”,依托学生公寓设立“红卡工作室”,设立临时党支部,优化党建网络平台,建立红色社团等。同时,党组织还要关注社会,主动以国家、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新闻热点为抓手,搭建平台。如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为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面向社会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宣传党的政策与知识、关注社会热点、开展精神文明共建等,着力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党员角色,凸显党员身份。

3.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树立学生党员管理过程的全面质量观。要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党员管理体制,并形成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党员管理新格局。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中,党组织要切实健全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各级党组织都负有重任,高校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学校党委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向和重点,适时制定与党员教育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院(系)党委(党总支)主要是根据学校党委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学生党支部,包括临时党支部和活动型党组织主要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同时,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必须覆盖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不管在学习场所,还是在娱乐场所;不管是社团活动,还是在生活的社区活动,都应该有党员教育管理的踪影,努力做到横向到边。这既有利于形成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又能调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二是要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队伍建设。要抓好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党支部书记是关键。党组织要将民主选举与组织考察相结合,选好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考虑到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任务,可适当减少行政工作量,并确保他们的编制待遇;组织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增强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将理论素养、党建实务、工作能力和党性修养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专题集中培训重点。严格考核与组织激励相结合,调动支部书记的工作活力。健全学生党支部书记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

三是要健全学生党员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交纳党费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还要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制定有关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不合格党员的及时处理制度。同时,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中,特别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切实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4.构建考评机制。一是要构建刚柔并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评价指标。构建、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评价指标,是评估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教育管理效果的评价,不仅要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也要构建柔性评价体系,全面关注他们在没有道德约束和角色压力时的一言一行,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等进行观测,以此将学生党员的一些隐性行为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党员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行有动力,做见实效,奖惩有据。

二是要重点强化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和评价。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核心。考核过程中,要注意把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把思政课考试和日常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充实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内容,强化可量化可考核的部分。这就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评指标体系,明确考评内容,改进考评方法,从根本上克服考评的随意性。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防止出现考察评语“模板化”,防止考评结果与群众实际感受、社会认同情况脱节,努力使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真正由虚变实。

三是要建立与社会相衔接的多方位考评机制。党组织可以不定期向与学生支部共建的社区、向学生党员实习的公司企业、向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发放各类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党员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不定期邀请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等到校座谈,考察学生党员平时表现,探讨改进方向。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保障考评机制的有效运转。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在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服务机制。特别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如何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上关怀、工作学习上激励、生活上帮扶的新机制,真正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课题组组长顾继虎系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秘书长;组员施恩望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方涛系上海市教卫党委组织处干部,陈倩系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郭欢欢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党员

■ 责任编辑:周奕韵

作者: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高校党员保密教育培训论文 篇3:

试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的构建

摘    要: 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探究内在成因,结合学生工作的具体实际,提出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的合理化对策,从而为提高和保障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质量保障    评价机制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由此可见,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建立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1.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及评价标准良莠不齐。

一些高校缺乏具体、明确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及评价标准,在发展及考核学生党员时,有些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有些以骨干经历作为主要标准,还有的以综合素质作为主要标准。从大学生党次发展的现实看这样做都存在一定问题,是造成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信仰缺失、入党动机不端正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党章关于党员标准的深刻认识,同时尚未将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相结合。

2.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不规范。

大学生党员发展前后的标准不协调,一些基层党组织只重视大学生入党前的全面考察,而放松了入党后的相关考察或者根本不考察。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环节中,流于形式,做法敷衍。一些学生党员成功入党后便万事大吉,思想松懈,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淡漠,出现典型的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的发展程序,未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规定工作。

3.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对于学生党员入党前培训较多,而入党后的教育却严重缺失。且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模式多为灌输式教育,照本宣科,形式滞后,缺乏创新,效果欠佳。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章、党史的学习不到位,对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要求入党的大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增加了学生支部的工作压力。此外,高校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队伍也需要加强建设,许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一些学生支部的党支部书记是由比较年轻的辅导员担任,他们欠缺相关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

4.大学生党员考核机制不系统。

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的考核缺乏系统体系,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指标没有量化,不能起到全面激励大学生党员的作用。而且,很多高校对于考核结果,缺乏系统的数据分析及针对性的指导工作。使得大学生党员的考核工作更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际意义。这对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和保证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暴露出了部分高校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特别是相关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

5.大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不能落实“三会一课”等各项制度,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大学生党员队伍活力不足,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不规范,对于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宽大处理,管理不严,等等。一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和引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尚未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1.严格坚持标准,加强培训考察,把好入口关。

制定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标准,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行、能力素质、现实表现等多个维度,明确具体要求,并严格坚持执行。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行,是否自觉为党的纲领而奋斗,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重要考察依据,注重在校期间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表现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相结合,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单一条件。坚持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对大学生分层次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的教育。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党校”培训机制,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培养网络。大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努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初级党校由学院分团委组织,在新生年级开展全员教育,以党的基本知识为授课重点,激发新入学大学生的入党意愿;中级党校由学院二级党组织负责,对各年级的发展对象进行培训,以党章、党史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授课重点,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高级党校由学校党委党校负责,对各院系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教育,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实行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

2.实行民主制度,落实规范程序,把好发展关。

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公示和转正等各环节,要严格执行、严格把关,通过程序规范保障发展质量。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入党前要经过党校培训和通过党的知识测试,落实政治审查制度,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理想信念、现实表现、群众反映和关键时刻表现进行深入考察。实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在团组织推优、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和情况公示;在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时召开答辩会。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的要求,实行全过程纪实;规范档案收集登记、保管保密、调档查阅等流程。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学生党员队伍结构。

3.努力拓宽途径,创新载体形式,把好培养关。

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针对研究生、本科生的不同特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注重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组织学习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对于学生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专题培训等的具体时长做出明确要求。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学生党员担任各级学生干部的要求,原则上每个本科学生党员必须承担党团组织或学生组织工作,在工作中接受教育培养。实施“党建标杆管理”,选树党员榜样,每年开展优秀学生党员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百时奉献”实践活动,落实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有关工作。深化研究生党支部共建活动,结合研究生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引导研究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寓教育于服务,在服务中增长才干。

三、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1.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

借鉴企业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360度绩效评价理论,我们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时,其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其他大学生党员、班级同学、任课教师及大学生党员本人。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主客体之间表达观点、阐述意见、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形成多元全面的评价维度,客观充分地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使基层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自身都能够充分认识该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育和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行为评价法等方法,将党章规定的党员要求和义务具体化,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阶段,要全面考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作风、政治立场、入党动机、群众基础及生理心理等方面情况,其中,思想政治素养是核心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柔性一级指标如政治素养、组织纪律、综合素质、生理心理;刚性一级指标如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各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二级指标具体细化。在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培养阶段,在学生党员发展评价的基础上,从思想武装、争创佳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发挥作用等方面设立一级评价指标,同时设若干二级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分解。

3.考核评价结果的处理反馈。

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系统全面、简明实用、科学合理、稳定可比、便于操作的原则,针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的共性而建立。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我们通过对评价指标赋值的方法,实现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呈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评价分数。对于评价结果,要及时给予反馈,采取谈心谈话、支部座谈等形式,使大学生党员全面认识自身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此种形式的评价,能有效激励和督促大学生党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党性修养,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9):173-176.

[2]李霄.构建大学生党员考评体系的原则与方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1):112-114.

[3]韩伯棠,尚赞娣.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2(6):76-80.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SKT14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赵玉瑜

上一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措施论文下一篇: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