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承担着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科研的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 篇1:

从科研管理专业化角度浅议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

【摘 要】高校科研秘书队伍是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联结、协调及基层组织管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秘书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科研管理专业化的角度探索科研秘书队伍建设,从制度建设、培训、角色定位、提供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专业化 科研秘书 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管理权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和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

伴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繁重,多数高校在二级学院或者院系设置了科研秘书岗位,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科研档案、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管理。科研秘书是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处管理人员与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统一整体,工作上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是强化院系科研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

一 高校科研秘书承担的任务及作用

高校的科研管理离不开基层院系的科研管理。在基层院系的管理中,除了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及分管领导,院系科研秘书直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及保障。

1.联结、协调作用

首先,科研秘书是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在学校科研处与院系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无论是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档案管理,还是科研业绩考核等工作,学校科研处都要通过院系来开展,尤其要通过科研秘书来传达及布置。而在实际工作中,院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由科研秘书向学校科研处进行反映和协调处理。科研秘书在上令下行,下情上达中起着联结和协调作用。

2.基层管理组织作用

院系的科研秘书承担了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起着组织和管理作用。由于科研秘书与科研人员有直接的接触,了解较多,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时候可以积极动员,合理建议,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地进行。科研秘书更加了解所在院系的学科特色,能够以更专业的角度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二 科研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研秘书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员配置,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秘书的队伍建设往往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科研管理的具体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再加上人员晋升制度,薪酬待遇等问题的影响,科研秘书这个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大,频繁变换。

第二,对业务不熟悉。科研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需要许多专业的知识。比如,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就需要了解很多项目管理的知识,如项目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职称是否符合要求,经费分配是否符合规定等。还有如科研成果登记审核的时候,如何审查刊物的合法性。在人员经常变换的情况下,新上任的科研秘书往往对专业的科研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便只能简单地将材料上交,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审查作用。

第三,责任心不够强,对工作职责的理解不到位。许多学校的科研秘书是由教学秘书或者办公室人员兼任,有的学校是由教师兼任,所以他们的任务繁重,无暇将科研管理工作细致到位地完成。有的本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是简单地传递材料。许多科研秘书上任之后,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对于岗位职责是什么,应该学习什么相关的知识并不清楚,难以真正实施科研管理职能。

三 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基层的管理人员。科研秘书作为基层管理的主力军,探索如何有效地建设科研秘书队伍,使之高效地实施科研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科研管理专业化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

在美、德、英、法等国家,专业现象已经被关注了一百多年。在当今社会里,专业化的工作是一种发展方向。依据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高校科研人员专业化的标准包含如下内容: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强;组织制度健全。专业化的发展理论对于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第一,建立科研秘书的管理制度。队伍结构方面,从学历上应以本科以上为主;从学科背景上,应以管理为主,兼以信息技术、统计、档案管理等多个学科相结合。这样的队伍结构,能较好地保证科研秘书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及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

第二,建立科研秘书的考核制度。科研秘书的考核应区别于一般的行政人员考核,应从专业化科研管理的角度进行考核。如从项目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方面予以规范。促使科研秘书逐步提高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能力,成为掌握科技发展和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科研管理人员。

2.加强针对科研秘书的培训和培养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必须注重对科研秘书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必须明确科研秘书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进行培训。

首先,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社交与公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

其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还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中,对于选题的把关越来越严格。作为科研秘书,如果在审查申报书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到该选题目前的研究情况,以及是否已有相关课题立项,则能够给科研人员以客观的建议。

最后,科研秘书还需具备一定的政策知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国家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在审查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书时,科研秘书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政策及相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的管理办法。

第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支持科研秘书进行继续教育,选择与科研管理相关的方向进行学历教育,增长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3.对科研秘书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科研秘书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科研事业的存在是科研管理存在的根本和前提。应该增强科研秘书的服务意识,热爱本职工作,为科研人员、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做到热情、耐心、细心。科研管理工作非常细碎,任务繁重,只有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由于科研工作往往涉及知识产权、专利等问题。保密意识及自律性是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科研秘书作为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必须时刻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避免因此而产生的纠纷。

4.为科研秘书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一个专业走向成熟,则会在社会上建立专业化的组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高校科研管理专业组织。如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加拿大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等。专业的组织对于科研管理人员提高专业水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增进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共同解决碰到的问题。在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专业组织的网站和刊物,增强科研秘书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的了解,吸收科研管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现代网络技术也为科研管理人员的交流提供了许多便利。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之间,都可以建立QQ群等。在群讨论中可以提出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可以分享经验,帮助新进人员;可以将好的资料进行共享和下载,为科研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培养平台。

四 结束语

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建设情况,管理能力高低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科研管理工作。学校要重视科研秘书队伍建设,从制度、培训等各个方面出发,促使科研秘书增强服务意识,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淑影、刘志会.普通高校如何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华章,2010(29)

[2]马国强、陈惠龄、薛令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秘书的职能定位与素质要求[J].科教文汇,2011(4)

[3]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新探[J].社会科学家,2010(12)

[4]杨荣昌.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徐延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冰

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 篇2:

论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摘 要: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承担着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科研的水平。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能力,以及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新时期科研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效率的建议,为继续提高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管理效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01

高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量科研任务,承担着研究科学、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负责制订与施行大学科研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整体发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水平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与科研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科研管理工作所涉及和需解决的各项工作的数据信息急剧攀升,大大增强了科研管理人员的任务量,对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这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最必要的基本品质,是更好地开展科研管理,发挥科研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态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同时,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二)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会面临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局面。重大课题的培养和公关,重要科研团队的组建,重要科研成果的产出,都需要高素质科研服务团队的配合和支持,这也促使了高素质科研团队的诞生。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帮助教师参与国际项目合作,能熟练检索和使用国际期刊论文。他们应具备教育学、行为科学、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具备良好的市场控制和知识产权背景知识,并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具有熟练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科研管理,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认知和反应能力。其中,沟通与协调能力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协调学校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科研工作者、学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管理人员是联络员和信使。他们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谦逊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1]。科研管理人员是以“管理”为基础开展服务工作的,这是更好完成工作的动力。只有掌握一定的管理艺术,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运用到工作中,科学管理人员才能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全面开展管理工作。

(四)具有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创新。科研管理者只有具有管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在工作中融入创新精神。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简单的报表统计、数据保存、信息发布等基础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敢于和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收集知识,跟踪前沿,为教师提供基础科研支持。此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管理创新,为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建设、科研方向等配置资源,协调国际国内、学校内外的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交叉学科和技术集成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也需要一大批懂科学技术、懂信息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科研服务团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宝贵而有力的支持。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队伍还没有做好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技能储备的准备,处于被动适应状态。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市场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制度不健全。他们缺乏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游离于市场之外,不了解市场行情,不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法律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不能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准入点和法律依据。

(二)科研管理方法单一,过程管理滞后

目前,高校科研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研工作量大幅增加,而科研管理仍停留在旧的节奏上,跟不上量变,服务滞后。第二,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科研管理仍然采用固有模式,不仅无益于新事物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新事物的进步。第三,高校科研项目增加很多,但过程管理滞后。为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需严格管控科研项目的过程。这些都与科研管理方式单一、固有模式和信息化程度低有关。在项目管理中,有大量的实践注重项目审批而轻视项目总结,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理论而轻视应用,这与过程管理的缺乏或滞后密切相关[2]。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化成效低、缺乏规划。缺乏统一的系统以及实施部门。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大多通过网站、微信群与QQ群等手段,发布与传达信息数据,上传信息资料。这种工作模式虽便利简单,却忽略了对科研工作的平臺建设。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进步,亟须处理的科研信息数据与日俱增,单一化的储存模式系统满足不了信息数据的存储需要,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当前各高校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平台多数根据部门内部需求“自建自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

(四)科研管理碎片化,管理者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是一个涉及人、财、物的复杂开放系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主要是以学校及部门的科研、财务、审计、设备和成果转化的独立运作为基础的。虽然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主要表现为刚性连接。然而,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彼此分离的,因此很难形成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共同努力。由于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综合能力,如缺乏熟练的沟通技巧、缺乏专业素质、缺乏简洁的分析能力等,管理效率低下,在研究工作中找不到重点。

三、新时期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培养建立知识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的管理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继续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根据科研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列出培训计划、内容、地点和周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教师,对学校和研究中心的一线科研管理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巩固其业务基础。同时,学校必须建立考勤和考核相关制度,以实际成绩为依据,并给予组织保障,以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二)培养现代管理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应根据自学成才的内在要求,培养自己的现代管理技能和能力。第一点是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随时了解最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结合工作改进管理模式,丰富管理实践。第二点是加强外语学习,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外文文献,研究相关学科的研究概况和前沿问题。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熟练应用相关科研信息系统,熟练使用科研大数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提高利用网络进行现代科研管理的能力。

(三)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推进信息化进程。整合资源信息,构建统一的数据信息库。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系统分割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完善信息数据,促进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高校要挖掘、整合相关科研信息,建立完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3],为高校科研的发展制订计划,为科研项目等相关工作制订高效科学的信息决策。

(四)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优化管理模式

当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完善后,科研管理者就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科研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评估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应建立一套科学研究管理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分析报告和个人管理的优势,进行分类管理,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应制度化、规范化[4]。阶段性综合素质测评可以客观分析某一时期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知识储备、心理状态等技术指标,可以分析管理人员的優势和劣势,为进一步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四、结语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改革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就要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高校管理人员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君.“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思路分析[J]. 产业创新研究,2020(8): 167.

[2]任涛,姚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9):25.

[3]元心仪.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102.

[4]木开热木·阿吉木.新时代高校科研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和素质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8(10):54.

作者:李勇平 邴萍萍 许涛

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 篇3:

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探究

国家档案局、科技部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的基础上,对科研档案的主体责任、归档范围、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以国家档案局、科技部令第15号发布《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并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管理规定》的修订加强了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本文基于新修订的《管理规定》中关于科研档案基本含义、主体责任、归档范围等修订条款,结合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科研档案的有效管理

1.完善科研档案内涵延展

对科研档案内涵的补充与完善是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新修订的《管理规定》对科研档案作出如下定义:“科研档案是科研项目在立项论证、研究实施及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绩效评价、成果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1]在这里,《管理规定》明确了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再到结项等具体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而不是籠统地描述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管理规定》将科研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内容进一步细化,对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收集整理科研档案具有指导性意义。

此外,《管理规定》中新增了“数据”“标本、样本等实物”档案。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加速、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档案对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纸质文件、音频视频等档案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高校科研工作的需要,适时地增加档案载体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项目成果是研制的样机、样品、标本等实物。各类科研项目业务系统的使用,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使用“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对项目的查询、申报、评审、管理以及经费管理等内容进行网络化管理。这些网络化的操作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档案数据,也为今后科研档案信息化工作夯实了基础。因此,科研项目产生的实物、数据成为了高校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落实科研档案管理责任

高校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都有不同的横向、纵向课题项目。如,教务处负责教育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自然科学研究平台、人文社科研究中心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各个层面的科研项目,还有行政、教辅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多种项目、多口管理,导致高校科研项目归档不完善、不齐全。因此,《管理规定》明确了“科研项目管理单位和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参加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等的档案管理责任。”[2]就高校而言,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责任不仅仅是高校的科学技术处或社会科学处,还有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学院、行政部门、教辅部门、研究中心等承担单位或参加单位。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如果是两所以上高校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的项目,领头承担单位或者排名第一的承担单位负责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并对其他科研项目参加单位提出科研档案管理要求,明确科研档案的归属问题。科研项目负责人要保证科研档案材料,尤其是样机、标本等实物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归档。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申请结项时应当注意结项材料与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预留一份完整的项目结项材料作为今后的归档材料,如果科研项目的档案材料不齐全不规范可以考虑不予结项或者延期结项。

高校应当遵循国家相关要求对科研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科研档案归档意识薄弱的现象,[3]高校应当指定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分管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并配备1-2名基层档案员做好科研档案材料的积累、组卷、移交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学生科研助理协助获批项目的教师进行科研档案整理立卷工作。如果是学生获批的科研项目由项目立项部门,如教务处、研究生处、相关学院对学生科研项目档案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按规定移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

3.细化科研档案归档内容

高校科研档案归档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综合管理、立项论证、研究实验、总结鉴定、申报奖励、推广应用等方面(如表一)。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电子文件及实物等,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文件材料、电子文件及实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且兼顾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不同特点和成套性。其中,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单位及项目综合管理形成的档案可按照文书档案管理。[4]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电子文件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5]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将未申报成功的科研项目纳入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以期为高校科研申报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4.明确科研档案归档时间

科研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按照要求及时归档,若遇到科研项目中止的情况也应履行审查手续及时归档。科研成果类档案在验收鉴定后两个月内归档,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科研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暂不申报或中断、停止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结束或中断、停止后两个月内归档;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档案可在次年6月底以前以文书档案的形式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归档;其它类科研档案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在规定的时限内统一归档。

二、高校科研档案的创新服务

1.科学的管理方式,有利于高校科研档案的提供利用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管理本校的科研档案,对本校科研文件材料及实物的归档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科学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方式,不仅体现在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体现在科研档案的查阅利用方面。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确保科研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整理的规范有序,保管的安全可靠,利用的快捷方便,开发的实用有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注重科研档案的管理对象、关注领域以及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如图一)。

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档案实体管理的空间以及档案材料完整性的控制。科研档案的实體除了纸质的档案材料以外,还有项目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样机、样品、标本等实物。这些实物不仅对高校档案实体管理空间提出新要求,还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新问题。在确保科研档案齐全完整的基础上,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还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科研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对涉及国家秘密的科研档案应当符合保密管理的相关规定。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实物档案应设置特殊载体库房专门保管并与科研档案保持有机联系。

高校科研档案的关注领域是科研项目和科学数据。科研档案来源于科研项目,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清楚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掌握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的实时数据,指导并监督有关部门及时归档。《管理规定》提到的科学数据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取得并用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 [6]科学数据的提出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趋势,也是适应目前电子文件的普遍使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考虑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的归档、利用问题,保证科研项目的科学数据得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

高校科研档案的技术应用是大数据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利用者对馆藏科研档案资源的服务需求。在高校科研档案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语义化后,高校档案管理系统要具备大数据能力,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具备使用管理系统做出决策分析的能力,确保高校科研档案数字资源能够转化为知识信息。

2.资源的深度开发,有助于高校科研档案的共享利用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提高科研档案共享利用服务的意识,为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7]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熟悉科研档案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增强科研档案编研意识,根据高校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需要,跨学科、跨部门地开展高校科研档案深度开发、二次编研等工作,从意识层面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共享利用。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核心功能在于从馆藏科研档案中开发出有效信息资源并提供利用。[8]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遵循这一核心功能,建立健全非涉密科研档案的开放利用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源深度开发。 [9]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管理规定》,对本校配套的科研档案制度、标准规范进行废、改、立工作,及时修订并完善高校科研档案开放利用流程,从制度层面落实高校科研档案的共享利用。

随着高校网络管理系统的普遍使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当考虑科研档案管理需要,在开发使用管理系统时设置科研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或接口,并确保归档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用、安全。[10]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从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中期检查再到项目的结项均是业务系统的网络化管理,项目的经费预算、经费变更也是通过业务系统来完成。项目负责人直接通过业务系统将项目申请书、中期成果、结项材料等电子文件上传,这一系列的电子文件就需要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关联管理,可以确保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技术层面落实高校科研档案的共享利用。

参考文献:

[1][2][4][6][9][10]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N].中国档案报,2020-10-29(02).

[3]宋平.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管理与应用探析[J].档案管理,2017(04) :65.

[5]钱毅.全面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助推社会数字转型——新修订《档案法》信息化条款述评[J].北京档案,2020(10):5.

[7]唐红波.论高校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4(23):109.

[8]彭插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的系统管理研究[J].北京档案,2016(06) :32.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

作者:杨棉月

上一篇: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控制技术互联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