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I模式”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2022-09-22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石, 直接决定着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坚定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 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高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有的高校党组织对发展学生党员把关不严;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 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少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少数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不强, 等等。笔者结合所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考察周期较短

高职院校是三年制的教育体制, 那么要想在校期间发展一名正式学生党员, 就得较早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也不能太长, 否则会影响学生毕业以前转为正式党员。虽然发展党员没有要求在校期间转正的要求, 但是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单位大多没有党组织, 党员关系要转至地方社区,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活力, 高职院校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时间紧、周期短, 对学生党员“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高校学生入党积极性有待提高

2014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第一章第三条规定, 发展党员应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至此,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大幅缩减, 要想被发展成为一名学生党员, 至少要“三好”, 即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群众基础好, 此外还得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比拼。因此, 发展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本来可以拼一拼的中等学生也望而却步, 打消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积极性;虽说发展党员不仅仅看学习成绩, 但在这样一个高门槛的限制下, 成绩不好显然成为一些原本想要入党学生的短板, 又失去了奋斗的希望。因此, 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入党组织, 已然成为现实问题。

(三) 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中, 最早一批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学生是在大二下学期末,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三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实习求职的状态, 这就给对预备期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造成管理上的困扰。请假难、在外地等原因给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察造成诸多不便, 除了常规的预备党员培训班的教育管理外, 党组织往往考虑到学生回校不便而缺乏对预备党员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忽视预备党员的思想实际, 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严格要求。因此, 相较于培养发展对象的过程, 预备党员转正的过程教育管理还有待加强。

(四) 对学生党员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 从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的过程评价较为单一。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的最低门槛是要有党课结业证书, 但是现在高校党课结业成绩的标准是按30%的比例确定的, 这就一刀将一些群众基础好、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干部拒之门外, 令人不慎惋惜。

其次, 对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评价考核也缺乏严格管理和监督。鉴于第一批能发展成为预备党员的学生已经是学生中佼佼者, 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 即使在预备期表现平平, 出现骄躁或与同学相处一般的情况, 也都评定为合格。

最后, 对于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的量化考核也有待建立制度化常规化的评价体系, 从而加强学生党员评价的准确性, 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探索

面对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存在视线宽、视域窄、缺乏党内生活与社会实践锻炼等特点, 传统的大学生党员管理模式、控制管理模式已难以契合现代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需要。笔者通过在高校创建“三个育人平台”, 即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 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做出新探索。

(一) 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

党员联系宿舍制度一直是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的常规模式, 这一模式基本是教师党员或者学生党员固定联系一些学生宿舍, 帮助学生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辅导和帮助。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一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鉴于教师党员教务繁重、学生党员数量较少的现实情况, 将这一常规的教育模式稍作创新, 发展为现在的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教育”模式。

创新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教育”模式育人平台, 是指构建由1名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带领3名入党积极分子联系4个学生宿舍的党员培养与考核相结合模式。具体操作是要求一名正式党员带领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每月填写党员联系宿舍谈话表, 表中是关于每月对所联系宿舍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状态表现, 再由相应的教师党员给予打分, 累积一学期的谈话表分数进行加权, 即时对该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平时考察。这一模式的发展初衷是将基数较小的学生党员的影响力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这种由点到线、再成面的方式既可以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宿舍, 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阵地, 时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 传递正能量;也可以将入党积极分子的自我管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实现大学生党员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双提升。

(二) 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的党建工作均是由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牵头、一名辅导员具体负责, 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党建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重, 党建工作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单凭一名辅导员在处理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之外, 再兼职处理党务工作显然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加之发展学生党员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细则要求, 如何更好的更全面的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之下, 促成了在二级学院搭建党校学生组织机构的设想。

创新搭建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 旨在二级党校下设立党校办、组织部、学习部、考核部、宣传部等5个部门,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笔试、面试, 选拔优秀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各部门正、副部长及干事岗位, 并制定详细的部门职责及各项管理制度, 配备专门的办公室, 形成完备的学生组织。该组织主要负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考核、党建公正的宣传、党员活动的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事务性公正。为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 二级党校组织机构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机构设置, 先后创设信息部、网络部、组建融媒体中心, 开创“商谈党事”微信公众号, 以更好的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宣传党建思想。

实践证明, 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的创设, 不仅使入党积极分子成为老师党务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使院系二级党校培训、考核、宣传、入党积极分子的自身培养、党员活动的组织、党建思想的宣传等各项工作得以更好地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而且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政治性和思想觉悟得到极大的提高, 也为将来就业积累了坚实的实践经验, 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双赢的局面。

(三) 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院党组织率先与所在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 商谈党建共建合作意向、合作方式和合作目标。经过多次商谈, 我院党总支与所在街道社区党总支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书》, 从党建计划工商、志愿服务活动、校社联谊活动、困难互帮互助等几个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与社区建立党建共建合作关系之后, 我院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与社区联合举办了《暖爱相印促和谐, 携手共筑中国梦》大型文艺晚会、并成立了“一对一帮扶”爱心联盟等一系列举措, 进而有利于倡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意识与奉献精神, 倡导学生们乐于助人的公益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3I模式”的构建

“三大育人平台”的构建是笔者于不同时期在党员教育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对这三种育人平台实际育人效果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发现这三种育人平台在对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交互作用, 因此尝试构建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3I模式”, 即指通过在高校创建“三个育人平台”, 即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 构建自主 (Independent) 、内化 (internalization) 、互动 (Interaction) 相结合的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自主”是指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平台, 进行自我教育与培养, 将党员教育与管理延伸至学生自我管理中。在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中,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需要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前提下, 引导和监督所联系宿舍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在主动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下, 影响他人的作风和行为;在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中, 学生干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各项党建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仅需要主动学习各项党建方面的硬知识和各类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学会提高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在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中, 入党积极分子也可以通过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实现自我锻炼和社会实践的积累。

“内化”是指通过实践教育的育人平台, 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党性观念和模范作用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由被动式的学习转为主动的传播和内化。

“互动”是指通过高校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高校学生党员与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交流与互动、高校学生党员与社区党员的交流与互动三个方面来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互动交流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中, 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互动, 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中, 入党积极分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接受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在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中,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社区党员和群众的互动中, 能更贴近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党员的重要性。

单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充分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将“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这三个平台相结合, 才能实现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的自主 (Independent) 、内化 (internalization) 、互动 (Interaction) 的交互作用, 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契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党员有别于社会党员, 普遍存在视线宽、视域窄、缺乏党内生活与社会实践锻炼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党员的传统管理模式、控制管理模式已难以契合现代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需要。本研究旨在由实践反哺理论, 通过在高校创建“三个育人平台”, 即学生党员联系宿舍的“1+3+4”模式育人平台、二级党校组织机构育人平台、校社党建共建育人平台, 构建自主 (Independent) 、内化 (internalization) 、互动 (Interaction) 相结合的高校党员教育管理“3I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党员教育管理,育人平台,“3I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争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 2017, 6 (21) :8-9.

[2] 顾继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9) :66-71.

上一篇:基于南宁项目实例的RTK城市控制测量方法研究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