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文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凸显的问题,并就开展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提出了选择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全媒体语境下转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的探析

摘要:文章以分析全媒体语境的特征及其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影响为基础,剖析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提出要顺应全媒体自主化交互化、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集成化、个性化碎片化的趋势,从融合主体、拓宽空间、整合路径、扩大形式等方面推动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的转换。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探析

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1] (P.28)。现代社会中媒体形态的深刻变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全媒体语境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推动党员教育范式转换以增强教育实效具有深远意义。

一、全媒体语境的特征及其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影响

现代社会因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媒介融合而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是“各种媒体为适应最新的信息传播和技术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竞争和贴合受众需求而进行深度融合的结果”[2](P.34)。全媒体语境就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实现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深度融合的信息传播语境形态。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施众与受众互动更加方便、快捷,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以及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多元化和个性化。

多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每年发展的新党员约占全国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相对严格的选拔制度之下,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素质总体优秀,高校已成为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最重要基地。另一方面,经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培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且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重发展、轻培养,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党员继续教育缺乏科学的互动反馈机制,难以系统、动态、全面反映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教育形式化、模式化和空泛化,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足,等等。

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也应成为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全媒体语境所具有的多元化、网络化、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传播介质、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环境等产生深刻影响。面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要求及存在问题,我们应该做出适应性变革,利用全媒体的技术和优势,积极融入全媒体语境,以实现党员教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使之成为引领大学生党员成长的重要力量。

二、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全媒体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与生活模式,影响着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能力乃至价值取向。全媒体语境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既构成严峻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使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环境愈加错纵复杂,继续教育的作用过程和实际效果难以把控;另一方面,也在教育主体、教育渠道、教育效率、教育资源等方面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创造了多维度扩展的机遇。

(一)全媒体凸显了党员继续教育的自主性,同时令党员教育主心骨偏落

在全媒体语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凸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风格、水平和进度,自主地选择受教育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教育主客体之间平等、亲切、自然的良性沟通与交流取代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生硬灌输,消解了主体对客体教育引导的居高临下之感,利于调动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海量的信息、内蕴形式各异且图文并茂的的资料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教育过程更轻松、更自由、更主动,提升了教育实效。与此同时,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多变性、世俗化、模糊化等倾向,令抵御理想信念风险的“门槛”出现了缺口,使理论素养不高、思想敏锐性不强的大学生党员在面对海量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时,陷入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顿之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是党员内心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主心骨。个别大学生党员漠视主流思想宣传,盲目追逐网上偏激的另类观点,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心骨的地位因此偏落。

(二)全媒体拓宽了党员继续教育的渠道,同时令党员教育主阵地弱化

问卷调查显示,电脑或者手机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首选渠道;更有90%以上的学生党员认为“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谈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形式,受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诸多条件限制,且存在手段单一,形式僵化、气氛沉闷等问题。在全媒体的语境下,大学生党员可以与微信、QQ、微博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相伴,教育场景从课堂延伸到餐厅、寝室、图书馆、运动场等所有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他们拥有了更多更便捷更自由地获取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新路径。与此同时,时空无限制的信息传播模式让部分学生党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新媒体分薄了主要传统教育手段的信息源和传播流,导致传统党员教育方式的权威性、吸引力、影响力明显降低,进而削弱传统教育范式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三)全媒体提高了教育传播的效率,同时令党员教育主目标碎化

传统模式下,受时间、空间等的局限,党员继续教育主要依赖实时实地的交流形式,相对滞后性明显;而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呈现即时性、开放性和无限制性,党组织能够根据教育的具体需要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布教育内容或信息,大学生党员则直接通过计算机、手机、PDA等媒体信息终端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信息和资源,随时学习、即时问答、及时交流,实现了“适时、适地、想学即学”;媒介形式丰富多彩,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符号、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教育资源传播更加直观形象、全面深入,受众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多元需求满足了,传播效率和教育效果自然提高。但是,个别大学生党员长期活跃于虚拟世界氛围中,疏离现实生活、疏远现实群体,回归现实生活后呈现集体主义意识淡化、党员身份意识弱化、价值观虚化等倾向,党员继续教育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被严重撕裂、碎片化。

(四)全媒体丰富了教育内容资源,同时令党员教育实际效果降低

全媒体语境下,互联网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俨然成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与传统教育载体相比,互联网具有信息海量化、资源种类全、更新速度快、开放程度高的明显优势,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资源,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积极性、时效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全媒体语境下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一些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夹杂其中,而大学生党员时刻面临着抵御错误思潮与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双重冲击;加上虚拟网络中个人真实身份的隐匿性,削弱了现实生活中党性原则、法纪道德对他们的约束,稍有不慎便会在纷繁复杂的全媒体信息巨浪中不知所措、迷失自我,产生自我放纵的倾向,出现偏离党员标准的思想、行为,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三、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转换的路径创新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必须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正确分析所面临的新问题,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主动占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阵地。

(一)顺应全媒体自主化交互化趋势,从主客分离向主客同体转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

全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术,也是一种更加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和交流方式[3](P.260)。传统党员教育范式下主客体角色分离十分明显,而在全媒体语境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信息主体与客体融合于一体,各自以网络为媒介自如转换角色。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党员等借道全媒体,互相成为交融性的教育主客体,没有了传统教育主客体定位的拘缚,教育资源传输从线性叙事和单项式灌输转换为立体式发布和双向式互动交流,互主体或多主体之间得以轻松、自由、主动的进行信息分享和平等对话。顺应全媒体自主化交互化发展趋势,首先要建设好、管理好党员继续教育的资源平台,为教育的主客体提供一个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获取便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他们从僵化被动、相对单向接收的传统教育过程转变为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多向互动的自我教育过程;还要建设管理好聊天室、QQ群、博客圈、党员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群等学生党员进行信息传播、情感表达和学习交流的渠道,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理论学习、思想交汇与观点碰撞,达到教育自我、成长自我的目的。同时,大力推动党建专家、辅导员教师党员进网络社区论坛,主动参与发布话题、跟帖讨论、博客交流、微博互动、共享学习资源等活动,既解惑又“解毒”、“消毒”,引领网络舆情、掌握全媒体新阵地的话语权,在虚拟环境中继续扮演好言传身教的领路人角色。

(二)顺应全媒体网络化数字化趋势,从依托物理空间向依赖网络空间转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报告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看录像电影、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报纸、杂志、文件等形式,不可避免地要依托现实物理空间来进行。全媒体语境下,教育内容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一个链接后面对应着一个立体的、巨型的信息数据库,教育资源传播由传统的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转换。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从传统的“面对面”转换到现在的“键对键”,增强了教育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应全方位构筑好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全媒体教育阵地,实现多落点、多形态、多渠道转换。如:建设好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理论题学习网站或网络平台,探索建设网络课堂、网上党校、网上支部、党员微博、党建Q群、党员论坛、党员博客圈等多种网络教育平台;把理论宣讲课件和视频挂网,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视频直播、点播、互动功能,推进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开展知识竞赛、理论测试、投票调查、民主评议等具体教育活动,拓展教育活动空间。用多角度、多形式的渠道和方式,主动抢占网络阵地话语权,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做好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克服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以形成先进的网络文化方向。

(三)顺应全媒体多元化集成化趋势,从单向灌输向立体多元转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

传统的党员教育手段仍然无法摆脱单纯的输入模式,教育者单向宣讲灌输、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相悖。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复合化趋势,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多元化的信息生产,多元化的传播对象,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信息资源形态集成化、表现手法集成化、传播渠道集成化。因此,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不能再是单纯、单调的思想教育,必须由单向、单一向多维、多元转换,要善于借力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既要运用好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手机通讯、博客、微博、微信、游戏等等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从“网下”到“网上”,从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到网络育人、媒介塑人,从橱窗文化到网络文化,从黑板报到手机报,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等全方位、全维度的转换,构建多维互动、多元立体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学习体系。

(四)顺应全媒体个性化碎片化趋势,从一统天下向整体塑造个性兼具转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

党员标准是统一的,党员教育培训也应是“一个口径”的。但传统的党员继续教育单纯强调教育内容的普适性和教育方式的统一性,显然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心理需求,需要创新来解决教育内容、方式的有限性与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全媒体语境下,媒体资源传播的个性化、碎片化趋势明显,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呈现出个性化、碎片化特征。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也要主动适应全媒体语境的这些新特征,通过科学安排在继续教育各环节中实现普适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整体化塑造与碎片化培养的有机融合,因应不同的媒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如:既集中安排教育培训活动以实现“一个口径”的整体塑造;又有分别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骨干、党支部书记的分层次培训和新生党员、毕业生党员的分类别培训;如若条件允许,还可以菜单或项目的形式提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体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要学会论道不说道,了解大学生党员内心的所需、所想和所求,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资源库来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全语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范式的转换并非要否定传统党员教育,而是为传统党员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找到相互融合的接口,既继承传统党员教育模式通俗易懂、亲和力强等特点,又发挥全媒体交互性、即时性、集成性的优势,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涵、路径和形式等进行拓展和创新,因势利导,把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任新钢.创新机制构建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2,(23).

[2]丁姗,钟静.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策 略调整[J].中国高等教育,2012,(3).

[3]周志华.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建构[J]. 黑龙江史志,2014,(3).

[4]汪頔.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 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5]张丽.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6]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 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7]吴巧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立体化党建平台建 设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7).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钟奇新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文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凸显的问题,并就开展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提出了选择路径。

[关键词] 学生党建 高校学生党员 继续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维护校园稳定的践行者。但这个群体仍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理性思维的兴趣和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地重塑和完善,学生党员的社会理想、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另外,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数量增多,一些高校党建工作队伍薄弱,“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的观念尚存在,致使部分学生党员身上暴露出一些与党员身份不相吻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对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的理想信念、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学生党员虽然说经过了高校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培训,以及党组织的教育培养考察,但在对党的纲领、宗旨以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实践上,尚未达到理性的自觉程度,离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党员的先进性是需要党员长期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不断的创先争优,提高党性修养,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连续的和不断实践的。学生党员只有在思想上、言语上和行动上真正体现出来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也只有保持了党员个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抓手,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学生党员在学生中践行,学生党员的引导性和示范性作用直接决定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面对纷繁的社会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学生党员接受和认同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其所受到的教育培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因此开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效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培养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员的个性培养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的统一,发挥学生党员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善于创新的优势,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党员队伍,让他们用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政治立场、优良的学风和成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力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开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凸显的问题

(一)入党动机功利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少数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有的学生把入党作为自己考公务员或就业中的筹码,或者当作一种荣誉、政治身份去追求,过渡标榜自我价值,而忽视了作为学生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只有牢固树立“先从思想上入党,再从组织上入党”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从重政治身份到重思想素质的转变、从重党员招牌向重党员先进性转变的动机教育观念,才能自觉的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洞察、处理一切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学生党员思想的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3]据调查,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现状具体表现为:对理想信念问题的认识和确立,能够理性地认识却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能够科学辩证地认识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问题,但更看重现实理想与个人理想;对于理想的实现因素和实现途径表现得既充满激情又十分理性;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政治方向坚定,但仍有一部分缺乏更有力的信念支撑;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表现出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特点呈现出理想信念的矛盾性、相对主义、现实主义倾向、模糊性和功利性。[4]

(三)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当前,社会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阶段,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维和新的现象随之出现,教育博弈[5]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学生在缴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把接受高等教育所产生的费用视为个人最大利益获得过程中的基础性投资,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在强调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权力意识以及法制意识同时,出现集体意识淡漠、个人本位倾向日益突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等不良倾向。而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博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把握好学生党员的自我认知需求、成长成才需求、情感性需求,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做好大学生涯设计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党建工作者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搭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平台

1.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网络作为新时期学生掌握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化、虚拟化等特点,强化网络的阵地意识,唱响网络宣传的主旋律,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和导向功能,拓展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党员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及时开设并更新包括“党建理论、党建成果、党员风采、创先争优、党建答疑”等内容的红色党建工作板块,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党员掌握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

2.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研讨,锤炼党性提高修养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二级单位党组织要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形式、建设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对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界定范围,在支部的学习形式和活动开展方面给予自主权,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党员共同参与探讨党支部的建设、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学习探讨中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恪守诚信,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使学生党员在学习探讨中创先争优,锤炼党性,提高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

(二)夯实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队伍

1.做好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事关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好坏。因此,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针对基层党支部书记变化的频繁性和业务工作的不熟悉,基层党委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就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工作任务,支部书记和支委的职责,如何组织“三会一课”活动,如何发展党员,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党员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培训,提高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2.造就研究型、示范型、服务型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选拔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党性修养好、能够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和特点、能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青年党员干部充实到党务工作队伍中。党务干部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分析、判断、总结、创新;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局意识和工作成效影响周围的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员中树立党组织的威信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体现党的先进性,党务干部的示范性;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在工作中体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三)拓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学生党员体验生活,经受磨练,解除思想的困惑,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准国家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拓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党员工作站是新形势下高校立足学生公寓楼开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和管理拓展出来的一个新的平台。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负责对该组织的工作提出总体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学生工作部负责该组织的组建协调、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工作,具体工作有指导老师负责开展。学生党员工作站内实行学生党员挂牌、设立学生党员流动岗、党员示范寝室等制度,并开展宿舍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协助处理突发性事件、制止和纠正不文明行为和节假日的巡查等有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工作中体现“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实现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使学生公寓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和学生党员开展工作实践的新抓手。

(四)健全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学生党支部要着重要求每个党员坚持“三会一课”制度[6],在党员自我总结和自评的基础上,以非党员同学和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评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一是坚持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制度。党支部要明确规定每名党员联系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了解和掌握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向支部汇报,既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也有利于学生党员对工作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党员身份。二是坚持学生党员年度述职答辩制度,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三是完善学生党员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党员信息数据库,实行目标化、网络化、信息化党建工作管理。四是完善学生党员的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评比,对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进行表彰,可授予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员标兵”或“优秀学生党员”荣誉称号,激励学生党员勇往直前,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文献:

[1]刘维,牛竹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浅谈[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1999,(2).

[2]党萍,张建.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3]翟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与重构[J].职业圈,2007,(2).

[4]“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5]何祥林.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6]周治国,翟金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

责任编辑 潘 瑀

作者:孙留涛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涵、问题及路径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新情况,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暴露出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教育方式手段不够科学等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要切实推进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功能,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

[关键词]学生党员 继续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闫海波(1972- ),男,江苏如皋人,常州大学学生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周奇杰(1986- ),女,浙江诸暨人,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财务审计科,助理审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是青年优秀人才的汇集地,同时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优秀党员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

学生党员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应贯穿于大学生从新生到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和毕业生党员整个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如果对以上五个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关键时期——入党前与入党后。入党前,主要包括新生入学和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两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我们称之为高校学生党员纳新教育。入党后则包括成为预备党员、转正后和临近毕业三个阶段,处于该时期的学生党员更需要强化理论学习与党性磨砺,学术界将这一时期的学生党员教育称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简而言之,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指: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入党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立足校园,利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业余时间而进行的,旨在强化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意识,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后备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大学生的表率和标杆,具有重大意义。

1.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绝大多数是年龄在18~24周岁的青年,处在人生发展最关键的阶段,他们学习能力强、精力充足,个体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形成和确立中。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党员大都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上积极上进,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但也有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高校应努力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结合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生动活泼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根本保障。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必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质量水平。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参加党员继续教育培训。大学生党员大多是学生干部,是各项学生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高校加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办事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支朝气蓬勃的骨干队伍,为各项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完善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强化学生党员的表率意识,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能够使学生党员带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带头加强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党员党性的磨砺,也有利于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领导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方式日益多样化、教育阵地不断拓展。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1.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在推进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意义重大。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既包括党校教师,也包括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专兼职辅导员、组织员,以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然而,高校长期以来的评价机制及其他因素导致高校集中力量抓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忽视了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这一重要使命,从而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申请入党的大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而从事大学生党务工作的人员不到大学生人数的1%,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师资数量亟待增加。另外,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中,兼职党务工作者所占比例较大,兼职党务工作者本身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往往疏于党建理论以及党务知识的学习,对党务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存在缺乏稳定性、人才难留也难进等问题,整个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不尽合理。

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普遍存在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理论素养不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不透等问题,他们在教育指导大学生党员方面力不从心。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和核心成员的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具备开展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政治辅导员队伍中,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刚毕业的研究生居多数,专业背景千差万别,难免出现理论基础不扎实,对中国社会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透彻等问题。再加上他们往往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困扰,难以在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难以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想透、做细。党校兼职教师的日常工作很繁忙,投入党课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并最终将其内化为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进而在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培训,忽视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的现象,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至今还没有非常切合大学生党员实际情况的教材,虽然近年来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完善与创新,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时,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尤其是不能联系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突出表现在缺乏鲜活的新内容来回应大学生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种种困惑;缺乏有说服力的新内容来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下岗待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改革中存在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党员难以在思想上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难以对所学理论知识真信、真懂、真用。另一方面,传统的党员教育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知识理论方面的教育,忽视在具体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党性和能力。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严重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内各项活动和学生事务管理,将来走向社会承担社会主义建设重任所必须具备的。

3.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方式手段不够科学。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方式的选择不能过于随意化、任意化,要从高校学生党员的实际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认知特点、行为方式、成长规律,选取易于被青年大学生党员在心理上接受的、在思想上认同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存在于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始终,主要有以下表现:

首先,许多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将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单纯地演绎为灌输思想、提出要求、布置任务的单方面说教,很少与学生党员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单方面说教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大学生党员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把党员继续教育与枯燥乏味画等号,产生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

其次,尽管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方式有所改进,但敢于标新立异的毕竟是少数,传统的集中教育方式仍然是主导。当前,网络、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党员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有些高校对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在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采用新的教育技术与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集中宣讲方法,难以满足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现代化、多样化的需求。

最后,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载体不够丰富,教育的形式基本上停留在“民主生活会”和“专题学习”的层面。“民主生活会”每学期只召开一到两次,只是在会上将所有应有的程序走完,很少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专题学习”只是为了响应上级党组织号召而开展的“运动式”学习,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路径

1.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加强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首先,严格准入机制,不断壮大党务工作者队伍。在选拔党务工作者时,充分考虑从事党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重点把握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对党务工作者提出职业化要求。党务工作者职业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设有职业门槛,建有准入制度。比如西南交通大学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制度牵引、愿景激励、平台支撑、氛围保障”的基本思路,全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其次,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即使高校党务工作者是经过层层选拔而录用的优秀人才,学校仍需要加强队伍培训。这是因为加强对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教育与培养,是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务工作者也主要通过参加培训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业务水平。另外,目前高校存在对党务工作者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所以要健全培训机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鼓励党务工作者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争取实现人岗匹配。高校党委要想稳定党务工作者队伍,鼓励他们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党务工作队伍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党务工作者职级制。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要稳定,就必须形成一个可以晋级的序列,以激发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高校的薪酬分配制度应该向教学和科研倾斜,但是在体现“重点原则”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原则”,党务工作是众多事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计算党务工作者所从事党务工作的工作量。

2.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功能。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与广大学生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群众了解党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首先,要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从各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党员的比例较高,我们不仅要坚持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将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学生宿舍、社团组织和新建大学园区等,采用多种方式来扩大学生党支部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其次,加强教育管理,抓好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学生党支部要根据本单位的特点,使学生中的政治骨干先受教育,认真持久地抓好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优化学生党员队伍的结构。要使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党员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

3.创新高校党员继续教育的形式。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的选用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以适应在校学生党员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高校应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不断拓展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载体,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灵活多样的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党组织活动要尽可能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围绕学风、校风建设等主题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继兵,唐兴,陈洪涛,等.大学生党员全程化头雁效应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2]张国臣.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作者:闫海波 周奇杰

上一篇:电信运营企业经营模式论文下一篇:广电行业集团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