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从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高新技术、开展国防科研的需求出发,揭示高校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探讨高校管理好计算机杜绝泄露国家秘密的管理模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教育工作探究

摘要:保密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利益的基础性工作。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科研不断发展,信息化应用日渐深入,其保密教育工作也受到了更大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教育重要性,结合对当前高校保密教育工作现状的探讨,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保密教育

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保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与利益。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保密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保密复杂度与难度不断提升。因此,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保密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1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教育重要性

大数据是颠覆性的技術革命,对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各领域的影响极深,大数据时代,基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围绕大数据的高校保密工作主要体现在提升安全意识、保障网络安全、保障云安全等各个方面,高校保密工作当前表现出了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首先,高校保密工作的对象更为广泛。保密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今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高校涉密事项与内容日渐增多;其次保密要求也更为严格,大数据时代失密与泄密的危害性也更大,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失密与泄密的主渠道,一旦失密与泄密,基于网络进行大范围传播与泄密,所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量;此外,保密任务更为艰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各种类型的网络终端给病毒等的入侵提供了更多可能,高校保密工作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

高校当前已陆续使用云服务、云数据等新技术,而云端大数据对窃密者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信息获取目标。并且由于保密安全防护较差,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2高校保密教育工作现状

现阶段高校保密教育工作受到了更多重视,涉密人员保密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总体来看,高校保密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教育宣传意识淡薄

大数据背景下,缺乏针对新时期保密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整体规划,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保密教育工作没有明确制度规范。同时,当前高校对科研人员以及一般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工作开展普遍较为重视,针对此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时有开展;而针对广大师生等非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足,极少数情况下才会组织安排相关教育宣传活动。由于教育宣传引导不足,部分师生的确保保密意识,认为高校是教学科研场所而非军工机构,因此保密教育工作可有可无。

2.2保密教育流于形式

当前部分高校针对师生开展了保密教育宣传工作,例如保密展览宣传、保密讲座等相关活动的组织,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综合来看,保密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内容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工作特征,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保密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进程中对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影响力不足,导致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保密教育宣传工作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3队伍建设不力

高校保密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其对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专职教学队伍能否结合新时期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直接决定着保密教育工作质量。而就现状来看,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队伍普遍存在任务多、人员少,且懂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许多保密工作人员非专业出身,对保密教育热点问题掌握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方法单一。此外,由于认识不足,高校针对保密教育的投入有限,保密教育活动开展不多,针对保密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也显得较为缺乏。一些高校当前保密教育宣传的内容也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保密工作需求,教学培训内容落后,缺乏吸引力。

3大数据时代高校保密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构建

新时期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保密教育应当是高校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保密教育观念,提升保密教育工作质量,才能够切实保障国家安全利益。

3.1构建保密教育工作制度

高校保密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更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引领保密教育的全面开展。首先,高校需结合本校实际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建立起系统严谨的高校保密教育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划分。其次应重视技术保密体系的建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秘密信息储存、处理以及传递等方式都有着非常大的变化,窃密技术更趋先进化,传统保密设施与办法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保密技术也显得非常必要。高校需加大对保密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构建起系统严谨的技术保密体系。此外也需构建起保密教育评价体系,加强保密教育评价与考核制度建设,其对促进高校保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首先,高校需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编写高校保密工作宣传手册,其内容可包括学校保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泄密案件等。同时需强化国家安全观念,指出大数据时代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威胁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提升保密工作重要性认识。同时,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应用,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密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加强大数据时代与信息化背景下的保密教育,强化保密意识也成了当务之急。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强化互联网环境下的保密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保密观念,掌握基础的防泄密与防窃密技能。

3.3完善教育方法与内容

高校保密教育受众群体较多,具体包括重点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以及普通教师生、领导干部等。教育工作推进中,应理清层次,结合不同教育对象进行差异化教育。针对高校领导干部,应有效落实领导保密工作责任制,使领导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其次,针对高校涉密群体与重要部门,如校办、党办、人事、科研等机构,应重点开展保密教育工作,具体需以提升保密意识与技能为主;针对广大师生,则主要以警示性教育与普及性教育结合,促进其认识大数据环境下保密工作的严峻态势,以及相关保密规章制度,提升忧患意识。其次,学校需全面利用校园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报刊等新旧媒体,基于媒体融合全方位地展开多元化保密教育宣传工作,促进高校形成保密理论学习、技能掌握的良好环境氛围。如可搭建保密网站、设置保密文化公众号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保密教育宣传主题;再如可开展“保密教育工作宣传周”等相关活动,基于全体师生与管理者开展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组织保密工作讲座以及保密安全报告等相关活动,使广大师生提升观念认识。例如组织观看《警钟长鸣》《密战》等保密教育工作专题影片。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保密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与网络通信安全保障能力、计算机网络泄密处理监控能力等,此方面的培训尤其需要加强。高校需强化对信息化专业人才以及涉密人员的保密培训,尤其应当加强对计算机信息人才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管理技能。大数据时代,针对保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培训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充分挖掘高校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延伸保密知识学习方法与内容。其次,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加强对保密教师的培养力度。具体应积极选派业务能力扎实、政治可靠的保密人员参与到国家与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工作当中,学习保密法律法规、信息系统保密处理等业务知识;同时也需加强与保密部门的联系,聘请专家为高校兼职教师,讲授大数据背景下保密先进技术与设备使用,以及高新窃密泄密手法等。

4结语

总之,大数据时代,高校面对保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形,同时需加强对信息环境下新问题与新情况的研究调查,不断分析与总结高校保密工作先进经验,构建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构建起高校保密教育工作长效机制,进而推动高校保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作者:廖力

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状况与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从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高新技术、开展国防科研的需求出发,揭示高校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探讨高校管理好计算机杜绝泄露国家秘密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载体;保密管理;模式

1 概述

随着我们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因接触高新科学技术的需要,其日常工作和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研发活动中都有大量的技术和业务秘密存储在计算机中;为方便研究时相互协作,这些计算机中不但存储技术信息多,而且一般还组成局域网络,甚至因科技学术活动的需要,这些局域网络还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络,暴露在别有用心的网络黑客们面前。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遍使用,给高校研究人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因此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些信息资料关系到国家最新高精尖技术或者国防战略装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能涉及到国家秘密,不利于保密工作的开展;又鉴于仍然存在重视不够、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管理问题,高校计算机管理在科研中的保密管理问题成为信息时代的泄密重灾区,迫切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计算机及网络的保密管理。

2 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现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科研用计算机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日常办公和开展研究必须配备的工具,已经在高校中普及,其存储、处理各类大量的技术信息或是相关业务资料;使用频繁及遍及科技研制全过程,计算机可能是用于处理相关技术文档、形成完整研究技术报告,也可以是与研制机器设备配合,按设计程序进行特定工艺过程自动控制、采集大量研究数据。

高校科研中使用计算机因场所、资源有限,都集中在导师实验室或者学院研究生教室,因此操作人员多,信息交换和处理量大,特别是有些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多,那么其学生们研究记录数据、编写研究论文等都可能会在同一台导师指定的电脑上处理,介质交叉使用情况普遍。

计算机因其是否存储涉密信息而划分为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就是涉及只限特定范围人员知悉、不得公开的国家秘密,国家秘密一旦被公开或泄露,会国家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或威胁到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一般说来,高校承担的国家最新高科技研究技术或者涉及军队武器装备研制的信息都属于涉密信息范畴。

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则定义为涉密计算机,与此相对,没有存储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则定义为非涉密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要求是不能联接国际互联网络或其他公开网络,而大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使用的是非涉密计算机,可以与任何网络连接使用,但其机上不得存储涉密文件资料。

2.2 高校科研计算机使用中存在问题

高校科研计算机因有教师使用者和学生使用者,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存在有典型问题。

1) 交叉使用情况普遍,极易感染病毒。师生人员数量多而电脑有限,各类介质拷贝数据资料,使用随意,计算机上时常感染各类病毒,增加了防范木马病毒的难度。

2) 计算机责任人不清,管理责任很难落实。计算机的所有者可能是教师,也有可能是学生把自己购买的计算机带到学校实验场所,计算机所有人很难划分,无法落实管理责任,出现问题很难确定计算机责任人。

3) 共用同一IP地址,无法跟踪确定问题主机。六七个学生跟教师在同一个房间使用计算机,或者是数十个研究生们在一起上网,学院无法提供如此多数量的网络接口和IP地址,大量学生们或学生跟教师们用无线路由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上网,管理人员无法跟踪出现问题IP的计算机,不能准确定位泄密人员。

3 建立高校科研用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有效模式

针对上述高校计算机使用情况,为了避免计算机中高科技研究技术或军工技术泄露,我们需要进行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按计算机存储信息是否涉密的属性,将高校科研用计算机分为非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计算机两大类,从这两类计算机的使用条件考虑,建立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模式。

3.1 建立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

建立必要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人员分工,是做好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前提。

3.1.1 明确管理机构职责

高校应当按保密法有关要求,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为最高责任人的保密领导机构(或称委员会),总体策划全校保密工作事宜;设定保密管理部门和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指定二级单位专兼职保密工作人员,配备固定编制工作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能和责任,保证科研用计算机有自查和学校监察的机制,特别是针对涉密计算机或涉密网络,学校领导应当给予保密工作人员足够保密管理能力和监督惩罚权力,确保监管体制能够有效运转,不发生泄密事件。

培养专兼职管理人员筑成能保密、会保密的防泄密防线,管理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监管技能和了解国防科研业务范围,能够履行计算机保密监管责任。每年对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校园开放网络进行失密风险评估,逐步改善全校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3.1.2 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

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全体涉及国防科研业务和机关业务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应当进行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定期对计算机或网络组成的变化进行动态变更、登记和评估;如,计算机使用人情况、承载信息情况、进出网络情况或清退报废情况的变化等,应及时变更台帐,调整管理策略,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执行不同要求的管理程序。

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学院应定期审核本单位计算机存储国家秘密情况,建立准确的涉密计算机台帐和非涉密计算机台帐。不同属性计算机的管理要求完全不同,如果是由非涉密计算机由于工作需要升级为涉密计算机,只需要向管理人员申报、部门领导审批,做好必要的文字记录;如果原涉密计算机,不再使用,除向部门领导报批,还必须由将计算机中硬盘拆下,其余部分按正常渠道报废,硬盘必须集中经专用保密销毁设备销毁,也可报请国家保密技术管理部门帮助销毁,严禁自行处理。新保密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了下列行为:“(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1]

分清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分类管理,可以避免发生泄密事件,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2 明确使用流程,全程监管,加强涉密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管理中要求严格控制好分级涉密计算机或信息系统使用流程。新保密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禁止了下列行为:“(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1]近年来,国家保密局先后对涉密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保管与保存、维修与报废等提出了管理责任和技术要求。[2]

3.2.1 涉密计算机操作全程监控

高校应当根据涉密计算机的特殊要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机使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切实加强涉密计算机全过程各环节的保密管理,对涉密计算机管理要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和审计员三个岗位,建立涉密计算机的批准使用、设置安全策略、资料进出审批登记、软硬件维护、物理防护、清退等各环节审批登记制度;涉密计算机必须配备软硬件安全防护产品,有视频干扰设备、监视审计管理系统和杀毒软件等;而对于涉密计算机上的任何操作,包括资料的输入输出、删除复制、软硬件维护都需要登记和安全保密员的审批,并且要留存以便于管理部门追溯。

安全保密员进行审批的目的,“有审批、有监督”、“先允许、后使用”,避免使用涉密计算机的随意性;涉密计算机的各种操作都要受到监督管理、有案可稽,这才符合国家保密管理要求,能够保障电脑中国家秘密安全。

3.2.2 技术管理手段

一方面,涉密计算机安装介质管理和审计程序,经程序允许的匹配涉密介质才可在涉密电脑上读取,未允许的其他任何介质在涉密电脑上不能使用操作,避免恶意盗取国家秘密和过失泄密。 另一方面,由保密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使用技术检查手段,不定期地抽查校园互联网络和非涉密计算机,查找可能过失造成非涉密计算机的违规情况,及时处理,避免扩大泄密范围。

3.3 定期开展保密教育,提高意识,避免非涉密计算机过失泄密

保密管理机构应加强宣传教育,高校参与国防科研或接触涉密信息人员,必须知悉保密有关规定和涉密计算机操作程序,不因贪图方便而在计算机上随意创建、编辑涉密信息,更不能将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同时,严肃检查、惩罚,一旦发现违规情况,严肃处罚,屡教不改的,造成泄密后果的还要加重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高校也应事先教育与实时惩罚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表扬先进,及时处罚违规人员,以鼓励广大教职工增强保密意识、减少人为失误。

参与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010年4月修订版.

[2] 钱晓辉,于光华,袁智强.科技时代高校涉密信息设备保密管理的思考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2(3):174-175.

[3] 王越,杨平利,李卫军.涉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2).

[4] 谢家荣.涉密计算机保密防范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数学工程,2000(5).

[5] 高喜亮.浅谈涉密计算机的安全防护[J].民营科技,2009(4).

[6] 贾兵.浅谈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加强和改进保密工作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10.

作者:戴斌 郑娟 石防震

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地重视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全过程中的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工作息息相关。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性虽然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但也存在许多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文章阐述了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下的计算机与应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

前言

电子计算机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然而,电子计算机也是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指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统一管理方法的各种信息网络。在监管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极端技术来维护计算机自身的系统软件和内部电子计算机本身的数据资料和硬件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网络信息漏洞带来的风险,减少对计算机用户的损害,同时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电子计算机专业技术进行深度学习,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使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性质有助于解决未来可能频繁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1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概述

网络信息安全首先具有一致性,信息网络的一致性是指信息网络在存储、传输、获取等环节,没有不完整、丢失或伪造的情况。如果要保证信息网络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信息网络的存储介质、存储方法、媒体传输、传播方法、加载方法等必须完全可靠。可见,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以某种适当的方式传输它们,并维护信息网络处于安全的状态。其次,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信息网络的安全和保密,无非就是将一些不希望被他人理解的秘密信息内容进行加密,或者将隐私文件传输到他人无法理解的物质中,从而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最后,信息网络的有效性。信息网络的有效性分为两个层次,即保证信息内容存储的有效性和保证消息的及时性,才能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传播。

2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系统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这种配套设施的管控系统仍处于发展环节。另外,很多网民对网络信息安全没有概念。这些都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电子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创建具有配套设施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防范系统漏洞,因为漏洞会被犯罪分子用来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的管理下,必须保证其所有安全系统的完善。

2.2 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电子计算机人才

人才市场竞争早已成为当代市场竞争的普遍现象。在计算机和应用逐渐普及的今天,高素质、高水平的电子计算机人才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方向。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已在我国各高校普及,电子和计算机人才培养受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总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进入该岗位时,是存在有些问题,如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活动技能等。有些人技术专长高,但缺乏专业素质。总体而言,当今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電子和计算机人才,这使得在计算机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无法合理预防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此外,公司普通用户在整个电子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对安全隐患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一旦出现问题,他们无法处理计算机自身的硬件配置和系统问题,从而促进了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发,同时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

2.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网络病毒通常被称为病毒感染,因为它们像流感病毒一样传播,并且有多种传播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病毒的危害性会逐渐增强。网络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就会危及计算机的正常应用,破坏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文件等,窃取计算机用户,有的甚至会造成计算机软件的大规模瘫痪,甚至影响整个局域网,同时,网络病毒也不能简单的消灭,这对公司,甚至我们国家造成了明显的危害。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下的计算机应用研究

3.1防火墙检测技术

防火墙技术可以具有的天然屏障功能,其关键功能是将内部互联网与外部互联网隔离开来。利用防火墙检测技术可以在外部互联网被非法入侵时阻断不安全的非法元素的侵入,对内部互联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火墙检测技术主要是对传输到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内容进行检测,并根据情况,基于预先设置的过滤数据和应用服务器代理,对计算机的安全和外部信息网络传输进行监督。目前,防火墙检测技术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进步。可选择多方位的数据处理方式,第一时间识别计算机软件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有效阻断不安全信息对计算机软件的入侵,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3.2设计安全有效的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

为保证计算机软件的稳定性,需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的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适用性,选择多种报文解析方式按段进行,局城网的安全可以根据物理和逻辑进行分段防范和操控。加强电子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的基础建设,创建权限管理,识别特征和特征的关键服务项控制模块,选择客户识别技术,最好配置客户专用互联网识别技术,合理屏蔽非法用户从浏览电子计算机,确保电子计算机整体系统软件的安全。

3.3 扩大电子计算机顶尖人才培养范围

电子计算机顶尖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要了解优秀电子计算机人才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与多所高校合作做好合作,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工作,打造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所需的优秀人才市场。公司要加强培训工作,完善优秀人才引进体系,形成自己的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方法人才库,使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的管理更加规范。

结论

总的来说,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可以提高计算机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完成认证的主要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确定用户的合理合法真实身份。同时,安装原装电子电脑杀毒软件,可以降低网络病毒感染的风险。因此,当遇到计算机和应用安全隐患时,可以按照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的方式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毛毅康.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1):169-170.

[2]成伟.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1(11):32-33+47.

[3]徐海东.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视角下的计算机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1):127-128.

[4]邢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02):217-218.

作者:谢魏锋

上一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论文下一篇:安乐死的法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