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

2022-04-22

摘要: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因此,引入实践评价成为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 篇1:

培养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的基本途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将来也必将承担起国家复兴大任的重担,所以,在大学阶段必须积极思考,在践行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担当意识与担当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能力,文章提出了强管理、重引导、建体系、拓路径、创形式、抓重点的教育途径,以期能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这不仅意味着党中央对祖国的青年寄予了深深的厚望与期盼,也是对青年一代的要求,更是对青年们郑重的嘱托。青年一代,既享受着前辈们辛苦打拼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应肩负起且必须肩负起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重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教育,以当代大学生党员所处的现实环境为着眼点,积极思考新时代新背景下责任担当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其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重引导:加强思想引领与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思想引领。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责任担当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甚至还有“00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把握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年龄阶段、心理等特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式的研究和创新,引导大学生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了解党、爱党、敬党、拥护党,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引导大学生党员亮身份、做承诺,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当前,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漠视,入党前与入党后成了两条永无交集的平行线,所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势在必行。第一,强化党的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充分地、深刻地意识到,入党后除了拥有学生这一重身份外,还拥有党员的身份,如何在思想上、言行上向党组织靠拢是一名党员需要终身修炼的事情。第二,对道德选择进行引导,形成显性的社会奖励制度和隐性的道德约束机制,从而促进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增强。第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这些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声音唤醒大学生党员心底的责任意识。让大学生党员学习古代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的崇高行为,从而获取无尽的精神力量,提高思想高度。第四,鼓励大学生党员自我剖析与反省。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担当能力做出准确预判,不拔高、不看低。第五,鼓励、引导大学生党员勇于亮身份、敢担当。鼓励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佩戴党徽,从外在形象上发出积极信号,促进学生党员更积极地做出表率。

二、强管理:发挥教育管理与监督作用

俗话说:集体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学生党总支就是学生党员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高校学生党总支要眼光长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支的带头作用,从源头上加强入党前的考察力度。目前,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单纯、功利性强,为入党而入党。因此,在新党员发展的环节中,党组织需要以“挑剔”的目光,对申请入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核,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发展中,“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4]发展后,要健全考评机制,对入党前后做到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标准要求,让大学生党员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三、抓重点:提高党组织生活影响力

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通常以讲座和座谈、看书、学习文件、看视频一类的形式开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不高,组织生活流于形式。为了让党组织生活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提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责任意识,鉴于生情与学情的实际情况,首先必须丰富党组织生活形式,与时代紧密结合。例如,可引入专题研讨、志愿服务活动,邀请专家到校给大学生党员授课。也可以选择与党的建设、教育相关的主题,通过舞蹈、绘画、唱歌等艺术形式进行展示。其次,在内容上可以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以与学生息息相关、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素材,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最后,鼓励、带领大学生党员充分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锻炼自己。可以组织大学生党员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传承之地开展德育、党性教育,从而让他们深刻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会党的奋斗精神,在红色传承中提高党员意识,增强担当能力。

四、建体系:构建党性教育评价机制与奖惩机制

当前,一小部分大学生漠视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身份被某些大学生党员有意淡化,入党前与入党后成了两条永无交集的平行线。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评价机制是强化责任担当教育的标准与依据,奖惩机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积极性的有力保障。因此,构建党性教育奖惩机制与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俗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富有成效的有力保障。在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三者之间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沟通不畅,有脱节的现象;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即使有相关规章制度,其执行也不到位,严重缺乏按章办事的规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章立制来指导大学生党员的行为,明确责任,不断完善责任担当教育培养体系,提升教育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制度导向与激励措施的匹配,有了刚性的要求,但也要有科学的实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科学。[5]

五、拓路径:积极拓展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路径

责任担当方式是指行为主体在承担职责时,选择并采取的行为方式。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在履行责任行为时要以积极和进步的心态,选择合理、合法且符合道德准则的正确责任担当方式。大学生党员年纪轻,社会阅历浅,情绪波动大,爱国心切,往往容易采取一些不理性的表达方式,或做出冲动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采取的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属于典型的“好心办坏事”,造成的后果也是让人痛心的。这些行為不仅没能尽到责任,反而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事实上,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之前讲到的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在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中积极地参加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展现自己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较强的担当能力。因此,大学生党员要选择恰当、理性的担当方式,积极维护社会安定和团结,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六、创形式:提高与网络媒介的融合性

网络媒介在信息的传播中已占据着半壁江山,古时候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则是“一部手机知全球”。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网络媒介接收着丰富的信息。现在是一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在现在的信息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作为先进的文化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的各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洪荒之力”,通过建立主题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借助视频、文字、图片等媒体形式,积极地与大学生们“互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育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德,践行责任担当,促进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作为高校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的工作者、执行者,我们要从源头加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和培养,把好质量关;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提高思想觉悟,促使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和培养工作与时俱进,确保高校的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正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EB/OL].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_2042.aspx.

[4]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6b956eecc22bcd126ff0cb1.html.

[5]检验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标准[EB/OL].http://www.zglzjs.com/html/2016/wenxuan_1215/121783.html.

作者:李梓银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 篇2:

基于实践评价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摘要: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因此,引入实践评价成为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实践评价;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要求等就成为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不少体现时代特色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在党员教育的内容设计、组织管理、教育机制、教育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总结目前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教育模式研究有以下几种:(1)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3)引导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和管理。(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本文即探讨将如何实践方式引入党员教育评价中。

一、将实践评价引入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的体验,缺乏对国情社情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因此,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践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和巩固了对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的理解。

2.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有文化储备,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但是他们缺乏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这些不足之处,都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把党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服务能力、社交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的目的。

3.实践方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实践教育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评价实践教育成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引入实践评价是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基于实践评价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即在党员教育中加大实践教育环节,将实践考察机制引入党员管理中。

二、实践教育的评价范畴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者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他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有狭隘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党员参与的实践活动狭义理解为社会实践甚至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忽略了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工作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主要场所,更缺乏全方位的实践教育意识。(2)有研究者注意到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但基本都将实践作为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手段、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等,更注重的是发挥实践活动的提升功效,而没有深入挖掘其所具有的培养、教育及考核的功能。(3)在探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研究仅限于探讨社会实践或暑期实践,忽略了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探讨如何建立实践教育机制时,研究不深入、不具体,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活动,不应被狭隘定义为校外的社会实践甚或假期社会实践,应包含社会和校园两种环境,涉及专业加深、社会拓展、校园服务及创新创业等诸多领域。

三、实践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大党员素质。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实践教育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党员发挥主体意识,拓展专业素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过程可通过党建带团建,引导大学生社团反哺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种类繁多的大学生社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多向选择机会和长足的个性发展空间,因而,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驻足于大学生社团、并利用社团的自由发展理念为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机会,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有11个大学生社团,涉及专业、人文、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社团为大学生党员的素质锻炼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党员的活跃度也为社团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如,我院的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是学生党员,他们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党性实践教育充分结合,长期参与市级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均被评为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队,涌现出多名省市级优秀志愿者;自觉确立每周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去年主动拓展志愿服务基地2个,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社团,并获得省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又为党员提供了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

2.以实践评价督导大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在开展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应引入实践评价机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分阶段、分层次确立不同的实践任务和评价目标。(1)发展前培养阶段,可主要通过校园内的义工服务、帮扶助学等,考察积极分子在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模范作用的发挥。(2)预备期考察阶段,可增大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实践的力度,安排一定的校内外社会职务,考察预备党员专业素养、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和创新创业等能力。(3)正式党员后续教育阶段,需要开展综合型的实践教育,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以平衡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评价时限至党员毕业为止。

四、探索实践评价体系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1.实践评价体系地确立,将把评判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具化、物化、易行化,实践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与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2.将实践评价体系建设贯穿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又利用学生的成长来推动实践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选拔、培养、考察、教育党员的全过程提供评价标准和参考系数,对学生党员的专业水平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及创新能力提高等提供指导方案。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在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检验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力求党建工作的形式创新及内涵拓展。

参考文献:

[1]程建军.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J].教科文园地,2008,(6).

[2]殷进平,肖波.创新实践平台,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J].孝感学院学报,2009,(7).

[3]赵乐天,赵志萍,刘臣.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4]孟祥辉,钱俊.构建大学生党员实践性考察模式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6).

[5]白永生,焦艳.党的十七大以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模式及经验[J].延边党校学报,2011,(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4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璐璐(1980-),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史璐璐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 篇3:

基于微时代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

摘要:在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高校应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作用,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实践、评价体系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观。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在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党员政治灵魂的重要举措。当前,将教学、科研、党政等许多工作相结合,只有使教育过程一直处于最优化状态,才能使理想教育理念获得良好效果。但是保持这种最优状态,就必须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他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为着力点,促使大学生党员自觉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其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被日益“微化”,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碎片化”,整体性被小模块取代。目前,可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两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高校一般是采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等教育环节开展教学工作的。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党员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进而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但在微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机制不完善、个性化教育不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1.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单一的方式方法。各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为主,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实现形式主要是开办党校集中培训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题讲座等。但是受各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内容和方式方法滞后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主要学习形式仍是集体学习文件、读报、讨论等,不符合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由于对微博、微信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忽略了学生对网络的热爱,未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实际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与现实社会、国内外时事缺乏联系,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使党员和发展对象对一些多元化的现实问题存在许多疑惑,对信仰问题摇摆不定。

2.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与党员教育机制难有交集。从事马克思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思政部的教师,而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则主要是党校教师、辅导员或其所在党支部,这两者往往缺乏联动、沟通。思政部教师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了解不够,较难掌握其思想动态;目前党校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掌握情况、水平了解不多,理论教育实际做得也不够。这样就导致两种教育机制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按需施教的有效途径,“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是微时代党员教育的关键。对大学生党员的认识不多、施教的效果不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按统一的教材集体授课,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渠道;对学生党员在学习、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惑,没能形成全方位的辅导与帮扶。

(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更为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较弱,在信仰问题上存在偏差;表现活跃,拥有目标,但集体意识淡薄。

1.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党员易于获取和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与冲击。尤其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时代,各种观念思想纷繁复杂,他们的见识和经验尚浅,在观察、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时,缺乏清晰的鉴别能力和辩证的思考,不可避免在思想和判断上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由此出现价值观多元化。

2.对信仰問题上存在偏差。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党员都存在入党动机的“实用化”、“功利化”、“盲目化”倾向,对思想政治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则置之不理,同时对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分析。大学生党员普遍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坚定,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陷入“认同困境”。

3.集体意识淡薄。现实社会中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导致大多大学生党员对现实、物质基础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QQ、微信等交流手段,也是更加凸显自我的意识,追求个体感受的表达,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较突出,而理性的理想信念层面的认知较少。在人际交往和组织活动中,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强烈,甚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其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路经选择

1.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提升为现实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高校“两课”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探索并开辟隐性教育的途径。针对微时代的特征,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为抓手,把握好价值引领主线,强化理想信念,创造能力提升空间;以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研团队为载体,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拓展能力素质培养,提高认知能力,砥砺品行,深化内在价值行为。

2.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体差异性相结合。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和成长经历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认识问题、掌握和运用能力方面也有高低之别,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应兼顾大学生的個体差异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一是完善党支部日常管理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系统,课堂上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通过此系统及时向党支部反映,由党支部加强教育;而日常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中,党支部可通过此系统将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的任课教师,利用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教育管理的联动互通。二是构建信念教育的必读、必修、必思、必果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必知、必懂、必信的质量考核体系,针对教师在设计从事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上,安排得够不够量,合不合适,对不对路,做没做到等指标的评价;针对学生党员在信念学习的效果质量上,是否真知、是否真懂、是否真信、是否真行等指标的考核。在教育中,既兼顾个体差异性又保持整体一致性,为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3.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需要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体验,二者不可或缺。理论的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对理想信念认识、分析的方法,也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奠定了知识基础。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党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知、情、意、行相结合的道路。实践体验是理想信念的真实反映。高校党组织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时,应将信念教育与学生“三下乡”、专业实习、义工服务、支部生活、校企综合实验班、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4.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微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高校应加强沟通与引导,以心理健康为手段化解学生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与职业分析,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应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切实利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和有力平台,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方向的把握等进一步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脉搏,有实效、针对地解决了问题,引导大学生党员在人生选择、社会现象分析上坚定正确的立场。

5.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党建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听报告”、“发材料”、“念文件”等)已经逐渐被淘汰,而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在进行党组织活动时被广泛运用。构建高校网络党建,应选用最受大学生喜爱、最容易使大学生接受、常用的网络形式进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阵地(网站、论坛、微博、微信、聊天工具)和服务载体来满足学生学习党员知识的需求,如此有助于促进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史晓佳,陈松青.论“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2]谢俊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3]陈立民.浅析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8.

[4]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2).

[5]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

作者:陈秀媚

上一篇:学校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下一篇:科学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