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方程式:谈学者、学术与学生的互动

2022-09-10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教育便成为了每个时代及不同民族道德与智慧的储备库。原因就在于, 不仅时代赋予教育以使命,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在的本质。教育应该是最纯洁的符号, 它内在所具备的可贵品质就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根源及其使命的鲜明特征莫过于此。如果说现代经济发展对有舒筋活血的作用, 那么高等教育则超越现实而承载了理念与实践, 从而成为一个民族持久生命力的主要支撑点之一。现代高等教育昭示的正义、博爱、智慧等许多令人感慨至深的内容, 成为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助推器。

真正的高等教育是有关学术、学者与学生的有机联系体。在这个联系体内, 惟有知识的博大、道德的至尊和社会的栋梁而受人仰仗和羡慕。这样说, 并非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神秘而不可测定。原因很简单, 现代高等教育早已走过了其神秘的路程, 一点一滴地被平民所认识和接受。蔡元培所主张的“兼容并包”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至精注解, 这种思想反映的既是大学追求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思想, 也是对学者、学生所提出的道德规范。这种思想还可以被解读为我们已知的一个普通道理, 那就是:大学之大非地盘和房子大, 而在于大师之大和学术之大。

由此可见, 学者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学者的任务就是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并将之系统化和体系化。不仅如此, 学者还要给学生传经、授业和解惑。在现代社会中, 学者一般都是社会中的精英分子。而学者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在吸取前辈学者对自然和社会正确感知并将之系统化为科学理论的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个一个培养和造就学者的过程就需要一个传承的载体, 这个载体应该是循环而不间断的。简单讲, 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和造就学者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教育的方式千差万别, 但是总体上还是可以归类的。尽管方法各异, 但是殊途同归, 目的就是将道德规范和科学理论一代代地相传。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同一律, 同时也是辩证律。因此说, 高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的状况。

学者善于思考别人很缓慢才能感知或者别人干脆就感知不出来的东西。在学者的感知世界里, 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手所触都将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作为学者, 要不断训练思维、开拓视野, 其中重要的是要培养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能力需要靠阅读大量的书籍来积累。总体上, 书籍可以分为知识性和思想性两类。知识性书籍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归类, 它可以让人理解和思考自然和社会;而思想性书籍就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此外, 学者还必须时刻保持与世界的联系, 否则就等于切断了知识的来源。按照培根的说法:“知识就是力量”。这就引申出来又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可以对一句话进行解释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是:凡是能感知的都是知识。这句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知识就是存在的一切。除了已经系统化了的理论科目外, 每个人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知识。茫茫宇宙中所存在的一切都是知识;第二, 未被人类认知的客观存在是相对成熟的知识;第三, 对知识的认知取决于人类个体对客观存在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效果。所以, 知识是学者观察客观存在中的零碎认知的聚集和系统化的结果。把知识系统聚合起来, 使之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人类进行传播, 就可以被认为是学者们的学术行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术是探索世界、发现知识, 并把知识转变为可以被人接受的表达符号的过程。其中抽取客观存在中共性的东西与将抽取到的共性进行聚合与归总是这个过程的显著特征。一个学者的学术能力取决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弱的人, 对于认知的客观存在的聚合不是很全面。而理论思维能力强的人则能把认知到的零散的客观存在系统化为共性的科学理论。学术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是高等教育的精华。如果说学者是高等教育链条中关键的有形资源, 那么学术则让学者的学识在人类文明的宝库中得以长久流传, 并不断使之升华。学术的起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目标则是可传递的符号, 而传递这些符号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对客观存在不断的探索和认知。学术也是学者智慧的外化和品质的感染。学术的意义就在于使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

很显然, 单凭学者和学术的力量探索客观存在的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者们已经探索到的科学规律传授给他人并授之以认知世界和总结客观存在规律的科学研究能力。这就涉及到了在高校中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主体, 学者和学术的任务不仅要发现认知世界的科学规律, 更需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规律并掌握相关认知世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学者在学术与学生中间发挥捉桥梁纽带作用。学生的天职就是认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是这种认知不应该是被动的, 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断循环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学生是最充满希望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学习学者已有的发现成果, 但也可以自己去学会从事学术研究。在这样一个学习和探索相互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地由吸取知识的主体慢慢丰富起来, 逐渐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也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 成为高等教育运转的主力。学生做为下一代力量占据了教育的核心, 高等教育由此得以不断在良性中循环。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中学者、学术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整体。其中, 学者的道德品质、学术研究能力直接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质量。不可否认, 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1 0 0多年的发展里程, 而得到快速、迅猛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教育平民化逐渐成为现实。但是, 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 比如学者不贤、学术无术、学生不学的现象随处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最终必须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打造一流的学者、学术, 并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创造一个学者和学生良好互动的环境, 其中严谨的学术作风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真正学者释放出来的学术当量所能影响和改变的不仅仅是几个学生和其他学者, 有时所改变的是整个社会和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并非要求培养出来的所有学生都是圣贤, 但最起码要对得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在一个信息极其发达和丰富的社会里, 无论学者还是学生, 只要有个人独到的学术创造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 学者更需要勤奋刻苦, 摆脱世俗的拖累, 为学生和社会而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 要学会善思, 学会对客观存在的敏锐感悟和认知。

摘要:现代高等教育昭示的正义、博爱、智慧等许多令人感慨至深的内容, 成为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助推器。时代赋予教育以使命, 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在的本质。高等教育中学者、学术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整体。其中, 学者的道德品质、学术研究能力直接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者,学术

上一篇:安息香科四种植物赏析下一篇: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