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成因与教育对策

2022-10-25

“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同强势群体或者正常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 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相对不利或劣势境况的群体。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 分析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和教育, 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 是高校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1 重视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 高等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 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实践领域的深化, 是实现高等教育宏观目标的要求。

1.2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如果高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及时关注, 不仅影响教育目的实现, 他们走向社会后大多会转化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不仅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且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

1.3 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和谐的个体组成和谐社会, 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校园培养的。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重视弱势群体, 尽力转弱势群体为强势群体,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

2 高校弱势群体的主要分类与现实表现

2.1 主要分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元化思潮的撞击, 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之改变, 高校弱势群体的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这些学生与其他多数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特殊关注和解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群体:思想迷茫者;经济困难者;心理脆弱者;学习吃力者和生理缺陷者。

2.2 现实表现

(1) 政治思想方面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没有人生目标, 政治态度不高, 思想消极, 觉得社会不公平, 存在埋怨情绪, 缺乏社会责任感, 没有回报意识和奉献精神, 甚至把及时行乐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 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事情, 缺乏爱心。

(2) 物质生活方面

经济拮据, 生活简朴, 勤奋节约, 省吃俭用, 买不起高档衣服, 用不上高级文具, 缺少课外书籍, 更谈不上品牌手机, 名牌电脑也只能是奢望。假日里眼看别的同学四处游玩, 自己却只能出去打工, 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甚至还要补贴家用。

(3) 学习工作方面

由于智力或者非智力因素, 比如文化基础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当, 不够用功, 经常逃课, 导致成绩低下, 甚至受到学籍处理而延长学制, 不能正常毕业或者到了退学边沿……这些学生学业压力很大, 没有充足时间, 也无心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与人交流少, 工作锻炼少, 综合能力较低。

(4) 心理生理方面

心理有问题或生理有缺陷的群体的共同特征是:性格内向, 自私敏感, 自卑孤僻, 闭锁偏激, 沮丧抑郁, 失望脆弱, 缺乏自信, 有宿命感和无助感, 依赖感强, 意志薄弱, 经不起困难、挫折的考验, 恐惧外界, 强烈排外, 严重会导致心理扭曲, 有不良倾向。

(5) 行为举止方面

自制力不强, 没有具体目标, 生活懒惰, 自理能力差;迟到早退, 通宵包夜, 甚至经常逃课;考试作弊, 打架斗殴, 酗酒闹事, 偷盗抢劫, 违反校规校纪, 甚至触犯法律;有的过早陷入恋爱, 举止不文明;有的特困生借贷不还, 不讲诚信, 有损一个学生的本分。

3 高校弱势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

3.1 教育因素

(1)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缺乏, 心理咨询机制不健全或者对学生心理关注和教育不够。一些隐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没有在高中得到及时解决, 步入大学后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影响。

(2) 高校各种教育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不太科学、合理, 一些制度老套陈旧, 没有多少可行性;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3)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甚至存在滞后性, 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 心理咨询还不够广泛。

3.2 家庭因素

(1) 由于父母先天遗传的影响, 导致子女身体缺陷, 智力不高, 性格内向, 心理脆弱等, 这些对子女后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 父母文化水平低, 责任心不强, 素质不高, 家教缺乏, 感情不合, 经常吵架, 甚或离异……这些对子女的发展和成才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 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 要么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太严, 或过于溺爱;对子女非但不进行正面引导, 甚至用社会消极思想和行为告诫子女, 阻碍其成长成才。

3.3 经济因素

(1)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来自山区、老区、交通不发达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学生, 其家庭经济都不好。

(2) 家庭人口众多、负担重、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 或在家待业……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的经济状况普遍比较差。

(3) 家庭发生变故, 比如家庭成员或自己生病, 父母去世残疾、车祸、生意亏损或者犯罪……

这些不仅会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而且在心理上给子女造成一定阴影。

3.4 社会因素

(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加上独生子女增多, 个人主义、金钱唯一、享乐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和观念影响了那些应变能力差的学生, 成了功利主义的俘虏, 认为读书无用。

(2) 社会上一些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漠视甚或歧视弱势群体, 不能公平待之。对他们冷眼旁观冷嘲、热讽甚至无端指责。这样的状况在高校也屡见不鲜, 在弱势群体处处受排挤和冷落。

(3) 社会上一些企业或公司虽然在经济上给予困难学生经济援助, 由于出于一定的商业目的, 这些学生物质上得到补偿, 但是精神和人格遭受一定侵犯甚至伤害。

3.5 自身因素

(1) 高校青年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思想不稳定, 心理不完全成熟, 承受能力弱, 简单又矛盾, 适应性差, 应变能力不强, 恐惧交际。

(2) 因身体缺陷、成绩不好或者能力不够而缺乏自信, 竞争意识不够, 自制力也差, 对社会和学校依赖思想太重, 面对现实会选择逃避。

(3) 自立意识淡薄, 一些觉得自己应该受关注和帮助的学生对社会和他人有了更大的依赖, 走向社会后可能沦为更可悲的境地。

4 改变高校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能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能够正确低面对和处理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革命的人生观教育能使他们确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仰, 能够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使其正确认识社会重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克服名利思想, 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4.2 给予精神支持和心理关注

深入弱势群体, 平等看待他们, 尊重他们的权利、人格和能力。主动跟他们谈心、沟通和交友;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基础上, 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情感关怀, 关注并关爱他们, 帮助他们, 针对性实施劝慰和疏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长处, 给他们自信;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成才观, 把各种压力变为生活学习的动力。

4.3 经济上资助, 学业上帮助

(1) 进一步完善对困难学生的由奖、贷、助、补、免和贫困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资助体系, 争取社会资助金, 为这些学生设立一定校内外的勤工俭学岗位, 多让他们锻炼。

(2) 发挥党团组织模范带头作用, 引导全体学生向弱势群体学生献爱心, 从生活和学习上热心帮助弱势群体学生, 用传帮带的“牵引式”和“结对子”一帮一的“引导式”予以指导帮助。

4.4 学校制度的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

(1) 完善学校相关制度, 积极推行学分制, 学历浮动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 既允许延长学制, 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只要修够足够的学分;受到纪律处分的同学, 通过努力后及时撤销处分。

(2)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经常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号召全体师生以学生弱势群体为中心, 给他们自信和爱心, 努力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

4.5 开辟自救互助基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要积极引导弱势群体学生开辟自助互助基地, 利用校内外多种形式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自发成立自管会和心理协会, 树立信心, 增强自控能力, 学会自我调控, 相互激励, 携手共进, 塑造完美人格。

4.6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形成合力

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各个方面以及大学生本人付出努力的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因此, 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联系手段来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最大可能地扭转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局面, 进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

摘要:笔者从多年学生工作经验所得, 总结了目前高校中需要关注的几类主要的学生弱势群体及其现状, 分析了其问题成因, 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弱势群体,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泽茂.要重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J].贵州教育, 2001 (12) :14.

[2] 丁立平.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1) :75-77.

[3] 段大蓉, 徐梅.论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4) :227-229.

[4] 张旭东, 车文博.大学生挫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1 (6) :101-104.

[5] 林琼.大学生心理弱势问题的探讨[J].D社会, 2003 (12) .

[6] 袁敬伟, 董丁戈.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1999 (4) .

[7] 李正元.试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贫困成因及其救济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2) :18-20.

[8] 汪青, 汪飞鸿.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76-78.

上一篇:基于秸秆人造板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下一篇:秀山县宋农镇农技推广工作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