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活动中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的几点体会

2022-10-02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因此,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 希望幼儿从中获得有益于他们发展的经验。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 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可获得多种经验, 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幼儿置身于科学探究的氛围中, 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从而让他们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 使他们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那么教师要如何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与幼儿互动呢?我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1 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 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 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百宝箱”,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科学活动《想站立的蛋宝宝》中, 我提供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蛋及各种辅助物, 有沙盘、瓶盖、积木、碎布, 沙包等。引导幼儿想什么办法让蛋宝宝站立, 在反复的操作尝试中, 他们与材料产生共鸣, 找到了许多的办法, 如用布将蛋围住、把蛋放在瓶口上、瓶盖上也能站住, 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因此, 为幼儿所提供的探究和操作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尽量从身边取材, 这样的科学教育能让幼儿热爱科学, 并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 真正的乐于探究, 乐于学习, 乐于创造。

2 以不同的材料呈现方式来吸引幼儿,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1 以构成问题情景性的材料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以此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 并产生联想寻求答案的愿望。当教师利用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时, 将让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 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如在《请豆宝宝来做客》的活动中, 我选择了构成问题情景的材料——盘子、圆形的筐子和正方形的筐子, 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材料把豆宝宝请到班级做客。孩子们在运送豆宝宝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的材料并不能把所有的豆豆都带到班上来。这一问题的出现促使孩子们在搬豆宝宝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通过实际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了正方形的筐子由于洞洞比较大, 绿豆会掉在路上, 所以正方形的筐子不能把绿豆带到班上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孩子们为了能顺利地把豆豆都带到班上来, 选择了盘子和圆形筐子来装豆豆。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大家终于把豆豆顺利地带到班上来。所以, 教师可以把精心设计好的材料呈现给幼儿, 让他们自主地按自己的设想去进行探索研究。

2.2 以分层呈现材料的形式引发幼儿主动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 我们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努力让他们体验以前人类的科学探究与发现, 重演科学发展史。这种重演只能是简约式地重演, 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就能体验第一个发现者用了许多年才发现的奥秘。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 提示和引导幼儿探索活动的不断深入, 从中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经验。如在探索磁铁的系列活动中, 我先为幼儿提供了圆形磁铁和铁钉、回旋针、木棒、纸、布、塑料等物品, 幼儿通过探究和操作, 直观地看到和感知到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 初步认识到了磁铁的基本特性;在第二次的操作中, 我增加了一些像铁但不是铁的发亮的物品, 幼儿逐渐尝试着用磁铁去鉴别和判断铁制品和非铁制品;在幼儿充分地感知了磁铁的基本特性后, 我改变了磁铁的形状, 提供了“U”型磁铁和条形磁铁。孩子们在探究和操作后发现磁铁有两极, 有相吸、相斥的特性;在第四次的操作中, 我又增加了硬纸板、玻璃板、装有铁钉或回旋针的小人或动如图片, 他们在操作后发现磁铁可以不直接接触这些物体而使他们移动。正是由于我一次次地调整、增加活动材料, 一步步地不断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 使他们不断感到挑战性和成功的可能, 从而乐于尝试、不断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促进其认识的主动建构。

由此可见, 将目标物化于材料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中, 不仅与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相关, 而且还与幼儿能否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有关。

3 耐心等待, 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耐心等待, 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以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 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教学活动前, 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 安排好个环节活动的时间,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 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 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 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当教师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时, 这在无形中会左右和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 所以教师应适时引导, 鼓励幼儿深入探索。如在《玩水》活动中, 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 如: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一开始, 孩子们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 他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 不想让它在水面上, 可是总不成功。从孩子们的摆弄中,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经关注到物体的浮沉现象, 我及时地调整了活动内容, 抛出了“哪些东西会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掉到水里?”的问题。他们的注意点、兴趣点很快便集中到了探究“物体的沉浮”上, 对材料的操作、观察也更仔细了。总之, 当孩子们在与材料相互作用时, 教师应要善于观察, 适时引导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

“我来发现, 我来探索”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 以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手段, 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 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 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 并引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在科学活动中较好运用各种感官,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提高

上一篇:商务礼仪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下一篇:经济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