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2024-04-30

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通用9篇)

篇1: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实践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阐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讨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可能就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1]《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到,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最高峰。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立足之地,成为大学生求职群体最关注的问题。[2]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大学生整个群体的特点分不开。大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导致就业难的特点。[3]

1.1.1具有创新意识,但是由于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导致缺少创新实践技能。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对能从学习中产生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抱有热切的追求。然而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有限,以及学生自身没有创设条件或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紧跟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大部分同学忽视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即便有创新意识和灵感,也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1.2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想象力日渐丰富,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及合理的整合,他们往往缺乏灵活的、全面的思维方式。这就导致创新实践不能很好地实现。

1.1.3有创新热情,但缺乏明确的目标。大多数大学生尽管有创新的热情,但毕竟师生、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甚少,再加之没有真正走向社会,缺乏认识,因而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

1.1.4创业能力急需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我国的高等学校也早已接纳这一理念并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但创业者寥寥无几,成效不明显。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若提出了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这些能力和素质可以说基本上属于“默会知识”,而这些“默会知识”在以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做中学”、“干中学”,才能真正掌握这类知识。也可以说,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练出来的。不难看出,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基本原理,[5]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是摈弃传统大学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理应摈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走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正确发展轨道。

1.2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用人单位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看重学历之外,还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就业困难,倒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他们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明白学校和社会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往往对社会的了解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而多数企业则对应届大学生往往表现得很冷淡,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心态不好,角色转换慢,适应期过长。他们在录用和挑选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曾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纪律性强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属于素质教育。[6]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应体现时代特征、社会要求。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规定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能力,还有人际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的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诸如参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及其他阶层群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各种能力所构成的能力体系。通常由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记忆分析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等;综合能力则包含了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的解决综合问题的其他能力。

2.2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2.2.1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个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将书本教学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和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并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拔尖的群体,对知识运用的能力非常出众。如果说相关专业知识是当今大学生的“拳头产品”的话,那么社会实践能力则是当今大学生的“贫血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这样,就必然导致新一代能人综合素质的打折。未来,人们在社会、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工作本身。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生活,锻炼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2.2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自我定位。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自我定位。[7]如果能够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在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将更具有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大学生们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了解自身优势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融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实践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将学会如何作决策,知道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分层次地向着目标努力,强化规划意识,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踏实地掌握相关知识;还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了解社会需要,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企业面临困境,这必然引起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必然对人的发展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又是和教育密不可分的。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在毕业后的第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是在校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大三、大四学生就业、择业迫在眉睫,参加社会实践并迅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一项毕业前的重要准备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www.eol.cn/ze_ye_qu_shi_4374/1214/t20091214_429967.shtml.

[2]www.hb53.cn/thread-1149-1-1.html.

[3]丁逊.论教学和科研中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

[4]周德昌,江月孙.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于博溉.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vol27,(7):40.

[7]刘风英.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vol19:53-54.

篇2: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室高校应用型 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有效途径。文本主要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提出:充分利用应用写作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培养大学的角色意识、训练职场思维、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写作: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在其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明确指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的,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1]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中,应用文写作已经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形式、管理手段和思维载体,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同谋生、职薪、生活水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生竞争的一种重要能力。

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意义与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通过应用写作培养大学生的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每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正如莎士比亚在《请君入瓮》中所说的: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扮演许多角色。才能够社会学的监督来看,角色是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一个人要完成一个角色,首先就要知道自己将要充当的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虽然这种认识是主观上的判断,但这种判断是依据周围他人的社会期望而做出的。

应用文写作中,写作主题往往需要承担着多重的角色。如公文的写作者应站在单位的立场上去审视、解决问题,去反映情况或部署工作。代表单位起草

公文,它不是个体化写作,而是一个部门、单位、团体在说话。因此,要改变学生一自我为中心的写作习惯,要求学生摆正撰写者到公文撰写者、从个人化的写作到集体代言人的写作、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只有从自我中跳出来,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来。有些应用文如领导讲话、领导述职报告、函电、贺词、悼词甚至单位工作计划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领导的思维,写作动机来源于领导或领导集体,应用文的内容是领导额意见或是经过会议讨论和磋商之后形成的领导集体的一致意见。为此,应用文的写作者必须在领会观测领导意图的过程中玉领导默契配合,不得固执己见,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领导所想,说领导所说,写领导所写,与领导角色丝丝入扣。在公文写作中,由于文种的不同,发文的级别不同,受文的范围不同,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不同,其产生的作用就不同。不同的文种,往往在写作的体式上、行文的规则上、用语的语体色彩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类文种的性质与功能都不一样;一般而言下行文具有领导、指导或规范、准绳的作用。其由此可见,应用文的写作主体必须根据每一次行文的具体文种,做好自身角色的定位,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感而清晰的角色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包括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等)不断加快,人们在各种角色之间的转换也日益频繁。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必须要经历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过程。很多大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个心理和行为的适应空隙,往往面临着新旧角色冲突,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应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应用写作的这些特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践训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形成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把写作理论运用于实践,把应用写作与学生个人生活、学习、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多种途径、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大量的应用文写作、调查研究、会议组织、案例分析以及各种长短期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会应用写作在现实工作中的作用和实用价值,强化认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自觉地培养角色意识,做

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应用写作训练大学生的职场思维

所谓的职场思维,就是人们在职场上所形成的一种思维特性,是与在校学生的思维相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讲,职场思维的形态与在校大学生的思维形体本质迥然不同,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思维主体角色化,职场中的员工,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也明显的角色化倾向,即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从自身的身份或工作岗位对生活、工作、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做出相应的分析、判断。及时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角色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而是思维的任务或功能的实用性。职场思维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三是思维动机的指向性。职场思维指向工作任务,一般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内在动力。四是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职场思维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不一定依靠文字符号,实物、动作等常常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不一定是逻辑思维,猜测、感觉、直觉等也是思维的常态。五是思维结果功利性。职场思维的结果是认识工作环境,理解真实的、可感知的世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六是思维环境的复杂性。职场思维的环境比较复杂,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比较丰富。生产工具、人际关系、单位制度与文化等都可能对思维产生直接影响。

篇3: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职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一直困绕着社会、家长和学校,一方面学生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工矿企业又抱怨没有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学生就业的鸿沟。

2 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情况的实践调查

2.1 问卷调查与就业能力测评模型

为了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方式与方法,也为了获取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我们对石家庄周边的10多家工矿企业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走访调研。在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2006、2007级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发放纸质的问卷,设计了10个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涉及了就业能力4个不同方面的问卷,分别是关于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及学校教学、薪酬、就业期望等的调查问卷。问卷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2.2 调查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在问卷分析方面,采用了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及学校教学、薪酬、就业期望等4类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就业能力的最大类别因子因素。确定分析若一个因素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越大。

在就业能力4个因素中,统计显示:(1)企业选人用人对就业能力影响力较大,其中责任心与专业素质比例分别为67%与72%,这要求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2)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在就业能力培养上,对实践能力培养占的比例最高,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最少,这对学校教学方向要求应是多实践少理论;(3)从薪酬因素看,学生对就业的物质要求较高,期待得以实现自身价值愿望也高,说明学生有积极工作向上的要求与愿望,这有利于教学中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积极因素;(4)就业期望因素中,毕业生对发展空间的要求最大,达到75%的比例,这要求学校教育与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与教育方针也是相统一的。

2.3 个案调查的实践与分析

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针对应往届我校毕业生的个案调查,选取5个我校99-10年机电与电子类具有代表性的5位毕业生作了历时一年的跟踪实践调查;他们现在都有着比较稳定的工作,有的在单位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在基层一线工作,分别代表了不同阶段中职学生就业情况,他们工作情况也反映了各自的就业能力,具体情况见表1。

可见,学生就业能力和情况好坏主要决定社会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不是很高,这预示我们应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多应注重社会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上。

3 行为与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与分析

2010年9月与2011年9分别在矿电07-1班和矿电08-1班进行了项目导向与行为导向教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式与方法的试点尝试:按照6个步骤计划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了任务或项目布置,按照学习程度上-中-下搭配分组,并确定组长,学生按照任务和项目情况进行讨论并查找资料制订工作计划,并按计划付出实施,最后每个组的组长上台进行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陈述;从实施情况看,行为导向式教学具有企业班组运行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但不适合大班教学,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不能保障、分组情况不能有效监控等。

*A-好;B-中;C-差.

项目与行为导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效果,尤其是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述能力,而这些也是就业过程与能力的重要内容,但这种方式教学需要长期不间断进行训练方有效果。

4 培养和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方式与方法

根据实践与研究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提倡结合国情和实际采用德国项目和行为导向式教学方式与方法,增强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中职生就业心理素质。(2)引导和帮助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中职生的一些就业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应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4)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职业素质。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和中职优秀毕业生做报告与多种形式讲座,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职业品质。(5)应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中职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6)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表明,专业及其基本技能只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是否基本合格的标准,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学生个人的优势和专长的发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予以培养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高中职生的社会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才能使自身就业能力得以加强,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满意。

摘要:本文拟从实践调查与研究的角度分析探索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主张和可行性建议,并以此基础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理论模型及柱状图测评分析体系,形成较为可行的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陕西教育,2008年3月.

[2]邱林,杨智,吕一林主编.营销科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关键词:就业素质 就业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86-0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3年已经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或许比很多在职多年的人要高或者深一些,但是在实际经验上或者一些动手能力上远远比不上一些老员工,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刚毕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有了怀疑,也使学生本人产生了挫败感。这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本人都是不利的。

1 之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抽取足够的样本,只是从一部分案例中挑出一些事件或者简单的一些规律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的。抽取的样本对于研究来说并不是具有代表性的,这样就很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对真是状况进行推断。没有将高等学校将学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来考虑,也就是之前研究的角度比较片面或者单一没有办法全方位的考查和衡量大学生就业的整体问题。

2 大学生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表现出的能力缺陷

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主动的去寻找就业机会,只是等待用人单位来招人,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待遇的要求太高,不能摆正心态,对就业压力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没有好的规划和设计,又加上不了解现代社会对于员工的整体要求,导致找工作时没有相对突出的点,也就是没有任何比其他人多的优势。现在大学毕业生有一些体现出来的是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差等等缺点,现在的社会需求恰恰需要的就是综合能力强的人。

3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够适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条件。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有全面的发展以适应将来毕业的时候就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教育,也是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4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将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作为一门课程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目体系,首先,大学应该将就业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导向,加速教育改革,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要以“单一学科”的课程模式,教师要改变的是之前都是单一以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教课的上课方式,现在学生要采用自己主动去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还有就是研究性学习这几种方式,并且以这几种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同时,也要开设包含选修课在内的实践活动课,教学课程一定要突出以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其次,高等院校应及时关注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变化,只有掌握了市场对学生的整个就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及时地将课程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将高校现在的专业课程实际内容与整个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状况转变过来。最后,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化为指导方向来完善学校的培养策略和方案,把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一定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建立起将就业作为导向、将应用作为依托、将能力作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

学生自己和高校都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化的素质训练,当然都是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前提的。第一,学生把自己的专业和专业特长两方面相结合,可以自愿组织在一起来面向社会去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的活动,这样学生也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以及未来自己要从事行业在整个社会地位、未来的发展形势、趋势,从而增长一些社会和职业技能的经验。第二,高校要与一些企业联系起来,增加一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一些专门的方式来培养企业型的人才,比如说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企业在学校开展培训和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等合作机制,将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活动当中去。学生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模拟的训练,这样也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缩短。第三,高校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就业素质、能力拓展培训的专门场地,积极开展就业素质、能力拓展训练所必须的项目。一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一些专门的训练,例如:兴趣培养、心理训练、管理情绪、性格训练、思维训练、挫折训练、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等。通过这些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增加更多的技能,更具有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更有自信,给将来就业加一下砝码。

在学校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职业讲坛、训练营、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比赛等活动同时对这些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还可以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来点评。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用人状况等等,对大学生未来在职场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做以详细的解答。学校应该培养专家化的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就业做好专业的指导。作为就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要有很好的业务素质,孰知相关法律法规,一定要有很好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的就业指导老师,才能将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很好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5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因素有很多,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是高校毕业生进入职称的基础条件。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所向往的工作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杜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0):141-143.

[2]吴克燕,蔡洁.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6):188-120.

篇5: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但是我们可以做驾驭时代的水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的是世界金融秩序重新洗牌,经济格局大幅调整的大环境,在就业的.选择上,带给学生们的既有挑战但也有机会.只有善于谋划未来的人,才能在职业的选择中拔得头筹,本文希望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这一角度,给处于后金融危机的高职学生一点启示.

作 者:魏燕霞 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352108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473.8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职学生 就业 培养与提高

篇6: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1.1高校团学工作的内容: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核心力量,其中组织结构包含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高校进行各种团学活动,其中包含专业技能比赛、兴趣爱好培养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是专业技能,第三个是求职技能。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应该包含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心理因素、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篇7: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交际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积极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大量增加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活动,进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教学;主题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

一、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符合其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儿又突出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消除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近几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课堂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一届比一届高,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必重复高中课程内容而直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于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和接收真实信息的过程。课堂互动具有如下特征:(1)互动是在共享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理解与表达的;(2)互动是进行交际的基本前提;(3)互动需要使用真实的语料和表达真实的意义;(4)互动有利于增强语言积累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5)互动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6)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Rivers,)。大学英语的课堂互动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开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情感并相互影响的交际性的实践过程。首先,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开展人际合作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等需求。通过参与和交际,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则起着指导、帮助和组织的作用。其次,课堂互动有利于大量增加语言实践,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可以营造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大量输入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同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表达真实思想情感、传递有意义信息的机会,进而强化语言输入和输出。学生以信息传递为诉求,以交际能力为导向开展人际合作,并由此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第三,课堂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课堂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应该突出交际性和实践性,强调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适时进行自我评估和学习策略调整,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任务教学模式与课堂互动

关于如何开展课堂互动,西方学者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从课堂行为分析到课堂话语分析,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等。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学生在小组中产生话语的量与质都明显高于在全班讨论中的量与质;回答“参考性”问题与回答“封闭性”问题相比,前者有利于促进语言表达;在意义协商中,互动性输入比简化输入更有助于理解;意义协商在小组活动中多于在“齐步走”式的活动中,在两人小组活动中多于在多人小组活动中;单向任务与双向任务相比,后者能够促进意义协商;解释型任务比程序型任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要求更高,并能推动学生组织新的、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杨雪燕,)。这些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即语言课堂教学是某种意义上的人际互动,是意义协商,应着眼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场合。因此,课堂互动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进行语言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非单纯的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多样化的语言交际形式让学生使用语言而非单一的讲授语言知识。

从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表达来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实际上涉及到课堂互动的内容或话题,也就是说什么、谈什么。教师提出某一内容或话题引发学生反馈可以促使他们用英语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有可能利用相应的语言形式并加以内化。从语言形式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尽可能在单位时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使用、体验和探究语言的机会。显然,“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多样化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对抗辩论等。因此,开展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就是要赋予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采取相应的活动形式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主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很适合大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语言的实际应用。前者强调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而受到普遍重视(刘润清、戴曼纯,2003)。任务教学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得到突出强调,认为它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语言教学途径。该模式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教学的核心是意义表达;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要具有生活现实性(陈琳等,)。以主题为核心内容进行思想情感和观点看法等的交流,可以使学生通过语境,从整体上理解和表达真实意义;而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则需要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自然地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也就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运用语言(岳守国,2002)。两种模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体验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素材,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内容、意义以及目的上,并在交流或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言,通过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等内化语言。作为教学模式,他们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基本上都能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和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通过主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而有效利用具体的互动形式有赖于通过主题和任务赋予意义并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两种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互动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性的语言实践。

三、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

根据先期进行的研究和实验,在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明确,基本能够克服灌输语言知识的弊端,能够相对突出主题,组织较多的互动活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可。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在2002级第四学期本科普通班中进行了围绕主题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首先,我们将主题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中心,从整体出发,从意义着手让学生了解、思考和议论语言材料中蕴涵的信息、意义、思想和观点等。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多种多样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我们强调把课堂教学当做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采取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和场合。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合作进行意义协商,让学生学会为解决问题而获取或传递信息,交流或分享思想观点,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和使用语言。下面以《综合教程》为例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的说明。

1.教学流程

按照教学设计,每四学时完成一个单元,包括主题引入、文章讲解、学生活动(不包括写作)等,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节:导入主题(约15分钟)鲅菔竟赜谥魈獾资料信(约15分钟)鲆导学生就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评论和见解(约20分钟)。

第二节:演示课文,主要就有助于主题理解的篇章结构、内容细节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讲解(约50分钟)。

第三节:围绕主题组织课堂互动活动,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抗辩论和角色扮演(约50分钟)。

第四节:检查学生的口头或书面作业(约15分钟)鲎鍪楹罅废(约35分钟)。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文章主题,从信息处理和意义理解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可以引发思考和讨论的内容或话题。在时间安排上,集中留给学生参与完成相关任务的时间达35%以上,同时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也有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用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的时间比原设计时数更多。

2.以主题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以课文体现出的主题作为单元教学的中心内容,有关文章背景和内容的展开都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着重让学生领会理解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内容。主题是课堂教学中提供内容和话题的依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他们参与对社会和身边事物的认知活动,使他们关注语言接收和表达的意义与功能并形成交流的连续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互动教学主要关注的不是对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形式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是通过探究“参考性”问题,完成“解释性”任务,开展意义协商来进行语言实践。

3.开展任务型活动,加强课堂互动

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能够布置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任务,使学生置于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活跃的气氛中,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在导入主题和课文演示阶段,教师主要通过提出参考性和解释性等开放性问题和学生交流。在学生讨论阶段,主要布置三至四人的分组讨论,然后安排小组代表的个人发言或陈述,间或进行对抗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分组讨论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主题可以采取brainstorming,informationgap,interview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分析和判断意义以及表达或阐述思想观点,旨在体现语言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减少单向灌输,增加双向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交流。

四、学生反馈与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在2002级开展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对其中九名教师任课的教学班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涉及十多个院系,收回有效问卷占发出问卷的91.3%。问卷有十个问题涉及课堂互动教学,每个问题有四个选项,要求单选一项,结果显示学生对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基本持肯定的态度。

第一,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要需求的认识比较明确,对培养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持较高认同态度,对单纯讲授知识和机械训练教学持消极态度。44.8%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需求是“开展实际的语言运用实践”,26%的学生认为是“获得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17.6%的学生认为是“进行语言能力方面的强化”。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其作用持较高的认同态度。53.8%的学生认为“以主题为核心的互动交流模式”最适合大学生的英语学习,27.4%的学生认为“以语言/文化知识为主的教师讲授模式”最适合,9.3%的学生认为“以应试为目标的策略/技能训练模式”最适合。关于“课堂上的对话/讨论等互动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什么作用”,56.2%的学生认为能够“提供较充分的锻炼/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机会和空间”。关于“对于英语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活动,”学生持什么态度,表示“赞成并积极参与”的学生占41.5%,表示“赞成并被动参与”的占50.4%,表示“不赞成也不参与”的占5.1%。

第三,关于围绕主题开展课堂互动活动的意义,学生的反馈比较均衡。30.9%的学生认为其意义在于“锻炼了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意义的能力”,29.8%的学生认为是“增加了理解社会/文化/时事的途径”,15.8%的学生认为“提供了学生可以参与谈论/讨论的话题”。综合来看,学生对于围绕主题开展课堂活动能够促进语言输出的作用持较高的认同态度,只是角度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课堂互动注重语言的内容和意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关于课堂互动的形式,学生对于具有开放性或参考性特点的课堂互动活动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关于“哪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你受益最大”,37.8%的学生选择“学生个人发言/陈述”,27.7%的学生选择“学生分组讨论”,22.6%的学生选择“师生问答/对话”,11.9%的学生选择“学生两人对话”。学生个人发言或陈述是指作为代表介绍分组讨论结果的说明或报告。选择“学生个人发言/陈述”的比例最高,说明解释性活动比较受学生欢迎,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在其他三项中,“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问答/对话”两项稍高一些说明这两种形式比较适合进行真实的和有意义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的效果更好一些。至于“学生两人对话”一项比例偏低,可能与教师没有条件为他们提供两人进行交流的机会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个人发言或陈述这一活动形式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一点在关于“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在哪方面进一步加强”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其中33.8%的学生认同“学生多发言”,比“教师多讲解”和“多搞分组讨论”两项分别高出20%以上。同样,在关于“让学生上台进行个人发言/陈述/演示是否很有益处”的反馈中也得到类似的印证,54.1%的学生认为其益处在于“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同时似乎也有矛盾之处,有24.4%的学生认为“只对少数学生有益处但耽误大家的时间”。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重要提示,即要注意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应保持平衡。

第五,关于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学生的反馈基本上是积极的。4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40.8%的学生认为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分别有11.4%和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关于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反馈,两者比例虽然没有明显差距,但从中可以看出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比较明显的,而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削弱。此外,从学生对一个学期的课堂英语互动教学的整体评价来看,大多数学生是赞成的,51.4%的学生认为“开展以主题为核心的课堂互动英语教学”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分析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是可行的,得到学生比较普遍的认同,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从中可以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课堂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等。必须指出的是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仍有欠妥之处,可能会影响对某些问题的判断。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展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是大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课堂互动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入手,大力加强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更适宜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Rod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Wilgam.Rivers.交互性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琳,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学,(1).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杨雪燕.外语教学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篇8: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互动教学理论与写作教学

有别于口头交际, 写作在传统意义上一直被认为是个体的独立行为。从表面看, 写作是学习者主体行为表现最为突出的学习环节。事实上, 写作并非简单的文字记录, 从形式上看, 写作是个体劳动的结果, 但是, 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却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写作者必然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有一个体验和取舍的过程, 是有目的地对经验选择和组织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写作的观察兴趣点从写作的结果转向写作过程,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解释写作的性质, 认为写作不单纯是一个个体行为, 而是发生在社团群体之中的行为。把写作过程理解为“社团群体行为”, 是因为写作既是一个内部认知活动, 同时又是一个对外部世界感知、认识的过程;写作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 也包括非语言学科的语言、文化与知识经验。写作质量的高低, 除了格式、结构外, 更主要取决于内容的质量。而一个人的经验除直接体验积累外, 更多地是在与外部世界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间接取得的。对于学习者而言, 间接取得的经验有时候比直接体验更加重要, 对此, 互动教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互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学习。互动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认为学习者并非机械地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而是在原有的学习经验或者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主动把新的知识、信息同化吸收, 或者改变自有认知结构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在这个同化吸收、重新构建的过程中, 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者。学习者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体验和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 在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重新构建、修正和调整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强调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同时, 建构主义也重视学习的中介要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知识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互动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和发展发生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 “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是重要的互动对象。维果茨基认为, 有效学习的秘诀存在于与不同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人双向或多向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这类“不同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人”是有效学习的“中继人”, 他们不仅包括教师和父母亲等, 同时也包括同学伙伴。根据这一理论, 在一个学习群体中, 个体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和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 这就产生了学习者互动学习的基础, 使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学习的有效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通常的“教师布置学生写”的写作教学模式中, 我们过分依赖学习者个体的作用, 忽略了“中继人”的功能, 其结果必然是难以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因为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Russor认为, “写作并不一定是完全依赖作者的独立行为:写作也可以具有强力的互动色彩, 涉及教师、其他学生, 以及正式课堂教学以外的人。”在写作过程中, 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 学习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更是不可或缺的, 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是在这样的互动中体现的。王俊菊认为, 写作是一个“动态地发现意义、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 需要学习者在与外部世界接触和互动过程中, 不断修正、调整、选择和组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 我们倡导在写作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理论和实践, 把写作的过程变成在互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通过互动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在互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写作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具体写作行为, 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完成某项写作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发现材料、组织材料的技能和策略。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设计和组织积极有效的互动, 从而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 形成积极有效的思维能力。

在写作前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记者程式、列举、方块、连环、自由讨论等形式, 在互动过程中, 帮助学生发现主题意义和挖掘内容材料。例如, 在布置学生写作“Car or Bicycle:Which is Better?”时, 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分组列举使用汽车和自行车的优势和劣势。

事实上, 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关注的都不是句子的结构, 也不是语法正确与否, 而是围绕主题发现和组织材料。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的互动活动, 不但能激活自有的图式结构, 同时也能从他人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训练的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发现材料、组织材料的技能和策略。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协商, 把意义相近的句子归类, 构成语篇材料, 并且给予适当的概括, 形成主题句, 这样就为学生正式写作准备了组织构架提示。还可以通过围绕习作题目列出相关词汇和短语, 形成对意义发现的暗示。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跨越语言能力不足的障碍, 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初稿写作阶段的主体是学生, 但绝非没有或者不能利用互动来改进写作。在初稿写作阶段, 互动的过程除实体对象外, 学生还可以有虚拟互动对象, 例如“读者是谁”、“为什么要阅读我的作品”、“我能不能说服他”、“我能不能让他接受我的思想”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依据。只有把写作过程看作是与读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社会交际过程, 学生才能有效地组织材料, 发现意义, 挖掘内容,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修改反馈是写作中的重要阶段。修改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写作迁移能力。修改反馈的主角一直由教师担当, 这也是传统写作教学广受诟病之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具有主导性质的, 而学生之间在互动中相互商讨、相互评价则会创造一个更为积极主动、更为友好平等的反馈通道, 特别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因为学生在审视、评价他人习作时, 也会提高分析、判断自己习作的能力, 同时分享他人写文章的方法和策略。互动修改可以是一对一的学生相互修改, 也可以是小组共同对某一习作进行修改。同时, 要强调每个人在修改别人习作的过程中, 反思自己的习作;学生还可以在咨询教师的同时修改自己的文章。Daiute (1986) 认为, 学生在互动中修改和反馈, 可能会“产生社会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冲突, 而这种不和谐可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写作, 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观点, 并修改自己的文稿”, 从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促进互动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

互动英语写作教学旨在改变“教师布置学生写”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开拓和发展思维, 把写作的过程变成交流思想的过程, 从而丰富习作的内容和思想。要使互动英语写作取得成功, 既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在课堂组织形式、互动技巧方面等方面保证互动的有序有效进行。Johnson D W、Johnson R T以及Holubec E J认为, 积极主动的互动应该包括“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合作技巧”、“小组互动加工”以及“差别分组”等。因此, 互动英语写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在组织互动活动时,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积极引导的同时, 把自己也置身于互动活动中。在鼓励竞争的同时, 强调在合作中学习, 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氛围, 让学习能力较弱、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差别分组”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动机、环境等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能够参与, 愿意参与互动活动, 使他们真实感受到互动活动对他们的帮助,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互动活动中得益, 防止“差别分组”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感, 从而充分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有别于听说等言语交际活动,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 比较习惯于个人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的模式, 对写作中的互动活动还比较陌生。因此,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和应变决策力,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 利用小组讨论、互相采访、分组发言等多种形式, 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参与互动的氛围和环境。当然, 教师的主导要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实现, 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互动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在写作的不同阶段, 为学生参与互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调控, 通过必要的咨询和评价, 强化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动活动与个体责任相结合的原则互动是建筑在学生发挥主体性基础上的, 学生个人一方面从互动活动中受益, 同时, 又必须为同伴或者小组其他成员提供帮助, 以实现互相启迪, 互为所用。教师在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提高他们对外来信息的筛选、甄别和重新组织能力。例如, 在写作前的互动活动中, 要鼓励师生、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 让学生既从学习伙伴处得到信息, 也为学习伙伴提供信息,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源, 同时, 更要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对外来信息进行利用和重新加工, 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写作技巧训练与互动技巧训练相平衡的原则互动活动能否促进写作教学,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互动技巧和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在写作课堂上, 既要促进学生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帮助他们掌握互动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使他们既有主动交流的意识, 又能耐心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 既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又善于与别人分享知识, 在修正别人习作的时候, 学会反思自己的思路。要训练学生学会换位质疑、换位讲授、换位小结、换位评价, 学会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在互动活动中完成写作任务, 提高自己的实际写作能力。

总之, 强调在互动中训练学生的写作,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 帮助学生能动地分析写作的要求, 发现和挖掘材料, 丰富写作内容和思想,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写作能力。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不够理想, 除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外, 主要是内容不够充实, 思想不够丰富。在写作过程中引入互动教学, 在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中, 能训练学生发现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在互动英语写作活动中, 应注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互动活动和个体责任、写作技巧训练和互动技巧训练的平衡。

关键词:互动,英语写作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Arapoff Nancy.Writing:A Thinking Process//Allen H, Campell R.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C].NY:McGraw-Hill, Inc.1972:200.

[2]Brookes A, Grundy P.Beginning to Write[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9.

[3]Daiute C.Physic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revisingprocess:Insights from studies with computers[J].Research in theTeaching of English, 1986, (20) :140-159.

[4]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Circles ofLearning[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5]William M, Burden R.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0.

[6]王俊菊.From Ideas to Text: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Writing Processes[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学生与学校互动论文

摘 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学校体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整体教育的有机部分。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我们要认清形势,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以适应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既能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又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培养学生自我身体保健能力有益终身的教育过程,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高质量的合格人才。本文就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谈个人一点认识。

关键词 体育能力 跨世纪 人才 体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唤起学生对体育的饥渴和需求,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终身体育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其特有的形式、内容,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互相促进,全面发展。

当今的大学生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节奏,是跨世纪的一支生力军。祖国要依靠他们在高科技的竞争时代去拼搏,去攀登科学顶峰,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合格人才是体育工作重要任务。

二、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体育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并把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作为最终目标,使学生在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身心健康,提高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必要前提,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使活动的任务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所谓体育能力,是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教育过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并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兴趣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去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感受。从实践中学会并掌握锻炼方法,提高独立锻炼的能力。掌握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概括讲就是终身能自我从事科学锻炼的能力。

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实践过程即体育课教学二是运用知识、技术、技能的实践过程即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应在这两方面狠下功夫,因为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体育教学,要真正使学生提高体育能力,掌握体育本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体育理论课教学

通过理论课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理论的重要性;要向学生讲清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美的关系;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医务和自我监督、运动创伤的预仿和医治;要让学生知道各个体育项目锻炼价值和对身体的作用;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组织小型体育竞赛,因为在比赛里面包括了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实践机会,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受益终生。

(二)体育实践课教学

体育实践课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即思想素质、技术素质、体力素质。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和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体育能力。

要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是核心。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后,要落实到练习中去,同时在练习中较好地运用锻炼方法。再有,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至少工作几十年,学生能否根据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需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坚持自我独立锻炼,这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只许按照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的模式去机械地模仿,把学生控制得很死,根本不准有个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培养创造型人才。

要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为体育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轮流组织整队、轮流带做准备活动,组织小型比赛并担任裁判工作等等,经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组织工作能力。

要重视学生专业体质需要的培养。这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性。由于专业有它特定的体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内容、锻炼方式和手段,给予不同的要求,以适应专业体质的说要。

三、体育课外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锻炼是体力课程的延续和补充。

(一)课外体育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锻炼时间,有计划、有自的组织好各类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让学生自己去选内容、上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级的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三)课外体育锻炼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子能力的培养。总之,通过课外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氮自评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得到了特殊的发展。

上一篇:愿字开头的暖心句子下一篇:同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