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2024-05-23

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通用11篇)

篇1: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俗语也说“性格定命窖

而性格又是由_系列的行为构成的有机整体,换一名话来说,是“习惯定.

命运。”,诸如此类警旬,都说明了加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

性。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变性,因此,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

和/‘

识水平,实施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呢?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

他,你的教育失败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一、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寓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

之,中。

中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使他们受益终身的具体活动。《中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全面具体地规定了中学生在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项活

动中的行为准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绝好范本。因

此,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利用好这份好教材。班主任在依照《中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时,还要注意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

样做,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变成他们自己内在的需要,教育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例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二条规定“同学之国团结互助,正常交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一点,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就应该首先

让懒门明确团结互助的意义在于从友情当中,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而且有

利于同学之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情操。

要求学生,特别是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就要让他们明确正常交往的准

则,是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掌握分寸,不可过于随便。

二、利用学科教学特点,行为习惯是人们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明确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按照一个适合自己和外部环境需要的行为方式进行待人处事而养

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俗语说“习惯成自然”,习惯形成就具

乏多笼/

有稳定性,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课堂教学既是训练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渠道之一。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作文、周记等教学之机,渗透对学生

韵思想情操教育,在不知不觉之间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周记、日记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反映,心理轨迹的忠实记录,教师可以透过文字,辽杪

感觉学生的生活及情感,对其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不良倾蛳以指正,并,结合观察学生的实际行动,及时督促,使学生的行为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

前进,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

三、利用随机教育艺术,寓养成教育于师生的情感沟通之中。

要做一名称职的、受学生尊敬和喜欢的班主任.,首先就是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从思想、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全方位关爱他们,真心 爱护他们,尊重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2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和学生随机聊聊,交流一下生活中 的思想情感,为他们指点迷津,并提出诚恳的希望和建设,让学生不断地 反省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按照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标准不断校正。又如,在 周末等闲暇的时间和学生随机谈谈,或者在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老师 一句随意的提醒等等,中,在情感的交融中让的监督之

良的行为

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像滴 水穿石一样,常抓不懈,反复练习,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才能收到理想 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与竞争,具有良 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篇2: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实施养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书写水平又是衡量学生综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育部把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养成教育变成了制度和“禁令”的框框。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都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单纯的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入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古人云:“书法养人之德”“字如其人”等正是把书品与人品相提并论。因此加强书法和养成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书法课程的将成为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良好载体。

近年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并承担着班级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把书法的学习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有效作用.一、中学书法课程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书法课程的开展把书法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高度,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中无论是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等都融合了书法教育的思想内容。因此书法的学习不应局限于对传统书法的简单的传授和掌握这一狭隘范畴中,做为一种文化应该结合国学文化教育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等诸多的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中国书法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学生养成教育的丰富素材,因此,正确的挖掘书法教材中的教育内涵,以书法教学为契机融合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例如:在欣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时,我给学生讲王羲之醉酒写兰亭,用《黄庭经》抄本换白鹅的故事教育学生做成功一件事需要勤奋努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讲欧阳询三天三夜坐在石碑旁临摹索靖碑,终于领悟到了索靖书法的精髓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通过大量的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誓死抵抗叛军 战死沙场的故事等,有利于理解中国国学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崇高深广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我利用部分学生喜欢楷书的心理,教育学生“字如其人”追求“正直”。

教育学生写字和做人一样,规规矩矩、堂堂正正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书法课中我讲述张旭醉酒写狂草,讲述王羲之挥笔写兰亭序等,从字的结构和章法中体会书法艺术的抒情性,领会汉字的表意功能和结构的完美统一,从而体会‘书品即人品’的内涵。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书法课程的内涵丰富,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善于利用都会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书法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融书法学习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并非是让教师在其他课堂中讲解书法的知识,而是将书法的要求和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点滴的学习过程中,以写字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中小学教师书写技能的素养的缺失非常明显,中小学教师中,能达到板书要求的教师达不到百分之三十,因此,书法教育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就大打折扣。我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总是喜欢临摹字帖,所以我总是把黑板上的字书写的整齐而规范,后来我发现这种良好的习惯居然影响了学生,班级的部分同学总是有意无意的在自己的作业和笔记中临摹我的字,长期以来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了明显的好转,班级的同学由喜欢我的字而更喜欢上我的课。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的“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写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规范、整洁、端正地书写汉字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对此在学生每天的作业中,我要求学生写正确的汉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到学生的作业我总是用赏识的口气鼓励学生“如果能这样写就是非常好的作业了”“你的书写长进不小啊”等鼓励学生,学生的潜意识中总是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中学生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成长中自然的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精神动力。

有一次,我新接手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叫黄杰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是出了名的马大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课也坚持不住,我便让他练习书法,刚开始他写了十几分种就坚持不住了,训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这些毛病渐渐的消失了,能平心静气的一笔一划的写出了一行一行整齐的字,整个作业看上去美观了许多,家长也能看到可喜的变化。正如陆维剑先生说:‘若每天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所以加强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很好的作用。

学习书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生会在学习书法的一笔一划的训练中培养起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克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坏习惯,从练字中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和良

好的思维方式。

三、以书法教学为契机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继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书法教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国际形势对培育综合型新型人才的需要,以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去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培育综合型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才会自觉的去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书法的真正意义,才能热爱祖国的国学文化,做书法艺术的传承人。

篇3: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一、指导学生订计划, 养成学习有计划的习惯

孩子的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 要符合学生学龄段的知识层次, 不能脱离实际, 更不能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安排计划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与什么样的要求, 在进行计划时要非常明确地列写出来, 条例清楚, 并且要易记易懂。

订学习计划后要鼓励孩子充分的参与, 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这样的学习计划让孩子们觉得, 这是我期盼的, 不是老师与家长强制的。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学习计划, 计划可以调整, 但不可以放弃。

二、帮助孩子“入境”、“入静”, 养成讲求效果的习惯

孩子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特别在家庭学习时, 环境尽量保持安静, 电视、电脑最好不开, 如果在不同的房间, 应把门关好, 声音调小。条件允许, 每天能有一段时间全家人在一起共同学习、读书、看报, 必要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这样的家庭氛围最能促进孩子专心学习。

初期的启蒙教育与习惯养成很是重要,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但是有的教师只知道每天催孩子完成作业, 常不以身示范, 自己坐在讲桌前抛给学生简单的一句话:“快把作业做完, 不然老师就……”, 或者淡淡地说:“快把作业做完, 教师就让你玩耍。”学生一听就只知道追求时间尽快地完成作业, 却对作业的质量 (包括书写的认真度和做题的正确度) 早就远远的抛到脑后。可见教师把学生做作业当成了一种任务, 而不是督促学生把作业做好, 只是追求把作业做完, 这样对学生来说做作业就会快马加鞭草草了事。实际上这是教师不了解学生需要哪些帮助和训练, 稍不如意总以长者的身份训斥学生, 不知道以身作则, 长期下去使学生养成了马虎潦草、应付差事或学习磨磨蹭蹭、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不讲效果、消耗时间的坏习惯。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责任大都在教师。

三、指导学生学习, 养成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

首先,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时, 不是简单地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鼓励学生动脑筋去思考, 想出合理的最佳答案。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对许多事情总爱刨根问底, 特别是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这是孩子喜欢探究的表现, 说明孩子爱动脑筋。作为老师切记不要嫌学生嘴贫, 冷漠对待, 甚至表现出不耐烦或讨厌的情绪。最好跟孩子们一块儿刨根问底,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不能解决的请教同学或者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执着追求不放弃的良好探究习惯。

再者, 学生考老师, 老师考学生。安排一个时间, 全班 (全级) 学生统一在一起, 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互相考一考。内容、规则应该事先定好, 大家有所准备, 谁提出问题, 自己就必须有准确的答案;教师还可以考验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情况, 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把当天所学的知识讲述给大家听, 对表现好的要实行奖励机制 (教师要注意控制数量, 不能太多, 否则则失去奖励的意义) 。

四、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必须要矫正不良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生本身, 而是在于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现在和过去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而且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比如我们常说的专心, 作为教师既然规定学生读书30分钟, 那么在30分钟内教师就不能让学生分心, 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注意力, 有什么疑惑, 等学生读完书再理论探究。所以要求教师学习科学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用现代教育观念检查自己的言行, 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五、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 自己不查阅工具书而是问老师、问父母、问同学, 这就形成了懒于动手的坏毛病, 更不用说自己主动查阅资料了。碰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能够一带而过或置之不理, 应该主动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初步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后, 教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活动, 以激励学生多动手, 熟练和夯实查找字词的方法。

六、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请教的习惯

勤学好问是善思乐学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 可能是太自信, 也可能是环境的影响, 主动请教问题的少之又少, 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不去想办法请教弄明白, 而是拿同学的作业抄袭了事, 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请教习惯造成的。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向老师请教, 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 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不能解决的, 而那些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 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 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的研究后再去请教收获会更大。学问、学问, 既要学, 又要问。多锻炼几次学生就会问了。

总之, 进入终身学习社会,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如果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你将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 让你的人生资本不断增值;要是养成了坏的学习习惯, 你将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使你最好的创举失败。因此我坚信:“学校是习惯的源泉, 教师是习惯的导师”。愿我们的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将受益终生。

篇4:浅谈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过去在各种评价机制的指引下,学校的教育太过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行为的指导,使得学生骄生惯养,自私,不讲道理成为普遍现象。我们的学生从排排坐,吃果果的幼儿园起,老师就会教导他们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己的东西保护好,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先洗手,吃饭时不做漏嘴巴,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错误才是好孩子等等,这些都属于养成教育。

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是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简单的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家庭里和一些社会上的脏话、不文明的行为,不良的嗜好,上网、玩电子戏机、赌博等等,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还容易养成丢三落四的“小马虎”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家庭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以便及时与家长沟通,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和沟通,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从而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得到稳固。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我们的做法是:①进行礼仪道德的启蒙养成教育,每学期举行礼仪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②校园里悬挂或制作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塑像,通过榜样感召学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③建立各种评比专栏,展示(如:文明星、希望星等)和学生的各种德育活动照片和内容,重视身边优秀人物榜样的教育。④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抑制和约束。

三、加强全校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是神圣的,他们认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例如有一次,一位男教师在操场上抽烟,便顺手丢了烟头,被值日干部看见了,便上前告诉老师要把烟头捡起来。那位男老师有些羞愧难当,赶快把地上的烟头捡起来,如果当时这位男老师不捡起烟头,而是把这位值日生大骂一顿的话,在这位学生的眼里,老师的形象要大打折扣。

四、 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力度,依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成“自律”。如:由于本校的活动场地较小,所以很多同学下课后喜欢在教室和走廊上玩闹、游戏,以至经常使得教室尘土飞扬,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够安全。因此,结合本班特点制定班规。即:不准在教室里,走廊上蹦跳、追赶,不准趴在走廊栏杆上往下看,每天要按要求佩戴红领巾,并建立好个人日常行为评比专栏,树榜样,抓点型,进行强化训练。

篇5: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内容摘要】开展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是培养良知唤起学生觉悟的人性教育的需要。通过知恩感恩教育能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关 键 词】感恩教育 文明修养 教育内容 教育形式 【作者简介】吴成洪 一级教师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和谐相处的基点,是每一个人文明与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对小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能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健全的人格,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

下面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浅谈一下农村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式。

一、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基本内容可以从与小学生具有基本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第一个方面的关系是血缘关系,即对家人亲友的感恩,重点是对父母的感恩;第二个方面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即对社会人士的感恩,包括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对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恩、对党和国家的感恩,重点是对老师与同学的感恩,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第三个方面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对自然环境的感恩。为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感谢家人养育之恩教育;(2)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教育;(3)感谢同学帮助之恩教育;(4)感激社会人士关爱之恩教育;(5)感激党和祖国惠民之恩教育;(6)感激自然赐予之恩教育。

二、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方式 这里仅仅从操作层面来讨论和说明。

(一)“知恩感恩”宣传教育活动

1、通过国旗下演讲向全体师生宣传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方案,全员发动。

2、各班开展《班级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学生签名活动,并在班级宣传阵地张贴,创设感恩氛围。

3、各班办好感恩教育专题板报或手抄报,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4、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唱感恩歌曲。[推荐歌曲如《妈妈的吻》、《念亲恩》、《长大后就成了你》、《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母亲》、《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爱的奉献》、《烛光里的妈妈》、《为了谁》、《丹顶鹤的故事》、《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等。]

(二)“知恩感恩”行为教育活动

1、感谢家人养育之恩教育活动

(1)基本理念:自己的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自己的家人与自己血脉相连,对自己最为亲近。感激父母和家人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和家人都不爱,就谈不上能爱同学、爱社会。(2)推荐活动:

①开展以“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队)会。算算自己从进入学校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学习等方面的收获作出自我评价;算算将自己的学习费用、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家长为自己的投资;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②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每周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③与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文化相结合,开展“孝心”活动,给长辈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等。

④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⑤周末出门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走读生每天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道别和问好,以免父母挂念;住宿生每周给父母打两次电话汇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每周将自己最出色的作业本带回给父母欣赏一次。

⑥一学期为父母制作一件小礼物,问清父母的生日并在生日时说一句祝福的话(若是在校期间可以打电话)。

2、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教育活动

(1)基本理念: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而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

(2)推荐活动:

①开展“老师颂”演讲比赛;“诵名句,承传统”读书活动;“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知耻心评价活动。②开展《我爱我师》征文活动。[参考题目如《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或可自选题目。] ③讲十字文明用语(谢谢、请,你好,再见,对不起)活动。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声音宏亮。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工友,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您好”,声音宏亮。④教师节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活动。

3、感谢同学帮助之恩教育活动

(1)基本理念: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几多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因而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2)推荐活动:

①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②回忆班内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可利用班会课各班级搞演讲比赛或进行校内书信评比活动。

③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④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体会班干部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⑤与“学雷锋活动”、“六一庆祝活动”等相结合,开展关爱同学、帮助同学自愿服务活动。

4、感激社会人士关爱之恩教育活动:

(1)基本理念: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自己总会得到社会的至关至爱。宽敞明亮的教室是爱心人士捐款修建的,平坦的乡间小道是你不认识的人铺平的,当你不小心跌倒时是你从未见个面的人双手把你扶起来的,因而要对社会感恩。

(2)推荐活动:

①开展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主题教育。②利用“学雷锋活动”形式,开展做好事等活动。

③利用“志愿者活动”形式,开展回报社会实践活动。[如卫生清理活动、植树种花活动、乡村安全义务宣传活动等]

5、感激党和祖国惠民之恩教育活动

(1)基本理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强大和富裕的祖国,才有人民生活的安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要对党和国家心存感念。(2)推荐活动:

①“我知道的党史”、“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世界”、“祖国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收集展示活动。

②与“国庆节庆祝活动”、“心向党见行动教育活动”、“爱家乡教育活动”等相结合,组织“热爱党、歌唱祖国”艺术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

③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征文、办手抄报等活动。④由学校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

6、感激自然赐予之恩教育活动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和自热和谐相处是人生存的一个基本理念,每一个同学都应成为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

开展讴歌自然,爱护环境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植一棵树、养一盆花活动;认养保护一片绿地活动;描绘大自然的书画、摄影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篇6: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南安二中 陈东阳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意识之中,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害。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实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的形成则是形成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那么,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笔者就此简要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与大家商榷。

一、正视学生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班主任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对于刚刚踏入初中门槛的新生来说,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像一张白纸,更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终生的,是永恒的。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所以,教师要时时审视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将“爱、实、严、勤、细”的作风切实落实到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重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引导渗透

课堂既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秋季运动会等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在老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深化了课内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用爱心、恒心、细心去关心他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抓三个环节:以兴趣促实践、以实践促习惯、以成果促习惯。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去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若干不良习惯及时给予修正,最后用学生取得的成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制定班级的约束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中学生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改掉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找好突破口,要以适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因此,我便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细则》。例如,进入楼道、教室不大声说话,晚自习之前必须上交当天的作业,不准在教室里吃东西等等,为让学生接受并记住《班级管理细则》,我把它张贴在墙上,每天有值日班长督察且负责记载等,每周形成班级细则反馈表,在下周的班会课上进行及时总结。就这样,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做到了细节化,学生也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管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养成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写在宣传栏上,时时警示学生;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新闻,学生生活,好人好事,语文沙龙等专向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激和熏陶,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利用团队活动、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晨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在早操、课间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教育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尽量做到言行举止不“出格”。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篇7: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董封中心小学燕庆芳

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对农村小学生来说, 养成教育尤其重要。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 家长的文化素质, 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 对子女不重视教育或缺乏教育, 学生的养成教育就落在教师的身上。那么,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农村的孩子纯朴, 见识少, 他们从背着书包踏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 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要求, 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都觉得是那么新鲜、好奇, 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要抓好入门课, 对小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的规章制度, 还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小节进行约束, 如早晨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声“ 好” , 有事进人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或报告, 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 上课期间不随便离开校园, 穿戴要整齐, 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养成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教师就得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单纯, 在他们的心目中,年第期老师是父母的化身, 道德的化身, 智慧的化身, 老师的言行胜过他们的父母, 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多过听父母的话。他们会把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 模仿老师的态度、品行, 老师的一言一行, 一擎一笑,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因而, 教师师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态度要和蔼,关心和热爱学生, 言行要做学生的表率、示范, 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和品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值得尊重, 值得学习, 值得信赖的。老师以德育德, 以行导行, 通过老师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三、通过社会家长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教师、家长、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养成教育往往也需要教师、家长的约束和正确的指导。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我表现, 自我认识不断提高, 那么, 家长就要与老师密切配合, 对孩子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学校家长保持沟通联系, 让学生行为有所约束, 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遵守社会公德。

篇8: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要用爱心对待孩子。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一名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要做到爱学生。因为只有爱心才能唤醒童心、滋润童心。“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认识上, 他们需要理解和信任, 在感情上他们需要尊重和关心, 在行动上他们需要引导和激励。当这些需要都得到满足时, 即使再顽皮固执的孩子也会诚恳地改正错误, 快乐主动地学习。工作中, 教师要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 真诚地关心孩子, 热心地帮助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 教师要关切地多问问;平时和孩子们玩耍时, 拉拉他们的小手, 轻轻拥抱一下……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 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爱是一种传递, 当教师真诚地付出爱时, 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孩子们爱老师, 就会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无声的教育。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课间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 顺手排好桌椅;课前两分钟准备时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打扫卫生时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 等等。

二、要用耐心辅导孩子。

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好习惯的养成总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需要老师不仅要有爱心, 更要有耐心。尤其是对城乡结合地区的孩子, 从卫生习惯上来讲, 农村孩子的卫生习惯相对差点, 随地乱扔纸屑的现象非常严重。记得一年级刚来报到时, 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用完餐巾纸, 随手就把餐巾纸从窗口扔了出去, 我当时问她:“外面是垃圾桶吗?纸屑能随便乱扔吗?”孩子回答:“我家里就是这么扔的, 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扔的。”孩子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后来在我的逐步引导下, 这个孩子乱扔垃圾的习惯有所改善。刚接手这个班时, 应该说班里孩子的卫生习惯真的很糟糕, 教室里满地都是纸屑, 我采取了各种方法, 批评乱扔垃圾的同学, 请同学相互监督, 及时表扬主动打扫卫生的同学, 我自己也以身作则, 看到教室里有垃圾总是把垃圾扫到垃圾桶里。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 卫生状况的确有所好转。但过不了多久, 地上的纸屑便又慢慢多了起来, 于是我再次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如此反复多次, 孩子们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 教室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对于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良习惯的去除, 良好习惯的形成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反复的过程。

三、要用细心指导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 在养成教育上, 老师必要的指导是少不了的, 有些地方必须要手把手地教, 指导要具体细致,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直接获得效益。所以教师还应有春雨一般细细如丝点点入地的细心。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 要注重细节教育, 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劳动卫生习惯的指导, 学生刚开始干值日, 应该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具体怎么做, 都要教师亲自指导、示范, 甚至手把手地教。毕竟孩子在家没做过, 即使有热情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要让孩子怎么做, 就一定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 孩子听懂了, 就能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 孩子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养成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平时教师要细心强调孩子在听课、写字时的姿势和学习上要有踏实认真的态度;要经常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做到热情大胆积极, 语言交流要做到说话清晰富有条理。教师要时常教育孩子做到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同伴。教师要把我们良好的文化传统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 在讲课时尽量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成语典故 (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曹冲称象》等) ;多讲一些名人故事 (如《孔子的故事》《毛泽东的故事》《钱学森的故事》等) 。教师经常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告诉孩子们大家应该和可爱的小草、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爱唱歌的小鸟一样一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篇9:浅谈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在高中时代,很多时候一些细节会让他们改变观念,改变人生。学生一入学,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工夫。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

1.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凡事要以学习为重,争取出满勤学满点,无特殊情况,不许请事假。

2.请病假,必须有相关医学证明,由家长亲自到校说明情况。

3.学生在上学期间,有病需请假的,必须先通知家长然后由教师领着到政教处请示被批准后方可离校,到家后,必须让家长给教师打电话证实你已到家。

4.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

5.值日工作必须及时到位,第一周分好组后,教师给每一组学生都做一遍示范,让所有学生都看一看,卫生打扫到什么标准才算合格。

二、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成就人生,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等必须严格要求,随时检查。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小到学生的穿着打扮。举手投足,班主任都要細心观察,用心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是一些小毛病也不能得过且过。

三、对待差生

一是要镇住他们,绝不能让他们吓倒,要相信邪不压正;二是要笼络他们,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进步;三是要捋顺他们,使他们一点点摒弃恶习,学会自律,走入正途。

四、向学生的初中教师虚心请教

他们三年对学生观察积累的情况,是我们最快了解学生的宝贵经验,我建议高中班主任应该与初中班主任经常搞联谊活动,这对招生和做好学生的工作有益无害。

五、与任课教师拧成一股绳

教师要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工作。一定让学生明白,无论教师用什么方法,其出发点肯定是为了学生好,在这个世界上有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利用你,但只有你的父母和老师是绝对不会害你的。师生一旦发生矛盾,不要急于让学生向教师认错,一定想办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心服口服地道歉,这样有助于促进师生情感,避免对立。

学生历来对家访很反感,总认为教师家访就是向家长告状。我的做法是开学时就明确告诉学生,在高中每学期班主任都要与家长见面沟通一次以上。我家访的目的是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客观地告诉家长,你在父母的眼里可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你要求独立的个性以及一些成年人的想法,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认可,你身上的闪光点有可能父母看不到,说不定教师可以让你的父母改变对你的看法,把你当青年看,和你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再说将来你们毕业了,老师想你了或者有事需要帮忙,我也好知道你家在何处。同学们看我说得特实在,就消除了不满情绪,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为别人解决难题的人,他们就有了自豪感。就这样,我顺利地和每一位学生约好,以学生的居住片为单位,逐一对学生进行了家访,不但对学生加深了了解,而且也让家长感到,我这个班主任很认真负责,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家长也放心。在家访过程中我了解到,有几名学生家庭条件很不好,但他们却能安心学习,有几名学生的居住条件很优越,却一点也不爱学习。在家访总结会上,我把这几位学生进行了对比,鼓励爱学习的学生同时也鞭策不爱学习的学生。

记得我在批作业时,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您能帮我劝劝我爸爸吗?爸爸老爱喝酒,一喝多就和我妈妈吵架,我很痛苦,更无心学习,我真不想在家待了……说句实话,在学生的心里,老师似乎能解决所有的难题,但面对许多社会问题,老师是无奈的。想到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求助,考虑再三,我给该学生回了一封信: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是一位文静爱学习的学生,做事有分寸,既然能与老师真诚沟通,能否用同样的方式与你父母多交流呢?相信你的真诚和爱能解决这个难题。不久,我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家长说了这件事。会后,有些家长纷纷指责那位爱喝酒的家长,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不良嗜好影响孩子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学生又给我写了一张纸条。老师:真的很感谢您,我照您说的做了,我爸爸最近不但不喝酒了,而且还能帮我听写英语,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看了这张纸条,我的心里真的很甜蜜。

三年四季更替,是家长的信任,学生的认可,领导的支持,让我感到班主任工作使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辛苦更幸福,风雨三载,而今又重历风雨,我会更加努力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第二高级中学)

篇10:浅谈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

于安永

小议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于安永

随着家庭中子女的减少,孩子更加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这本应是件好事,在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精力、财力集中到孩子身上,使他们受到更多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但是有的家长为了自己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融了”,也是由于这一点使孩子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学校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父、负面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重点是四个方面:

一、从“坐、立、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训练好的,要通过长期的训练,使他成为一种习惯。

二、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培养学生文明的礼仪。

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当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这也是社会文明交往的重要根基。

三、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还很难理解。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坚持低起点、重实际的做法。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要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和理解老师;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关心邻里。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爱护班级、爱护学校这个集体。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既然集体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那么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当为集体出力、争光。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能接受和体会的。我们应当从这些“小处”着眼,萌发起同学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和信念。

四、从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

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小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他们深深地懂得,人的进步与发展靠的是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读一篇课文,就应该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富有感情地读;抄写词语,就应该强调,一笔一划把字写好;扫地,就要扫得干干净净;排课桌,就应该排得整整齐齐。这就是习惯,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是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佳阶段,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先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我都点头或招手并向同学们问好。在上学的路上,见到我班孩子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每天送孩子放学到校门口,看到家长我都热情的说:“您好!”或微笑着点头致意。对于学生,我也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字眼。每次大扫除后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我会对同学们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比如每当放学时,汤清雅、陈丹等同学都会主动和老师说再见,我马上表扬,说:“汤清雅、陈丹同学真有礼貌,是你们学习的榜样。”让同学们学一学。一会儿,再遇到老师,就会有也同学主动问好:“老师再见”。我又表扬他,孩子听了美滋滋的,再问好的声音更大了。我班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同学们精神面貌好,文明风气盛,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二、重视教育,形成氛围

训练学生坐、立、行的姿势,我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

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晏国文同学坐不正,我就帮他坐正,教他站直,让他把胸挺起来,再拍拍他后背,让他再挺一挺,直到满意为止。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得到启示,有所提高。我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站直,一个站得很不好,我让学生比较,哪个同学更漂亮?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站直的同学漂亮。”同学们再起立,这次效果最好,个个昂首挺胸,眼望前方,真是可爱极了!我目光巡视每一个同学,脸上露出笑容。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三、制定制度,评出优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后,我们就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去做,谁违反了就要被扣文明礼仪分若干,我们班上建立了学生值勤制度,检查督促学生按要求去做。每周评比,每月按成绩颁发小奖品。完善的检查评比制度和良好的集体舆论,保证了文明礼仪教育训练的扎实开展,使教育训练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班级黑板报上有一块是专门用小花拼成的3朵大花朵,每个小花上写上礼仪标兵的名字。现在礼仪标兵也越来越多了。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自班上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来,学生越带越顺,即使到了期末阶段,学生的行为都很稳定。

学生的礼仪行为不仅在校内,在校外也要做到。这就要充分调动家长这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家庭这一小小“课堂”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来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我相信: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篇11: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将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人终身受益。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地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韩兴娥老师“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为了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了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这部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第 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等儿歌。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一个月下来,全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子中的300多个生字,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儿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小学的起步阶段就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目标。例如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查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高年级初读感知,注重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再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画出新词、关键语句;最后读,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在预习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预习才能收到实效,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习惯化、生活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如要求学生做到每天早晨、中午、睡前的时间挤出一点时间读书,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也就成自然了;二是要考虑阅读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三是要求家长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在家庭自觉读书的生活惯例。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动笔的重要性。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 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学生的思想;对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还应当要求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写简短的读书笔记。这一习惯的培养一开始比较困难,学生会觉得麻烦,因此开始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尝试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就会形成一种自觉,长此以往,读书动笔的习惯就会养成。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如教学《草船借箭》,要解决“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勾划出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或语段,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找出了以下内容:诸葛亮知道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气);返回时顺风顺水(知地理);知道周瑜心胸狭隘,妒贤嫉能,曹操谨慎多疑,鲁肃忠厚守信(晓人心);诸葛亮具备了这些优势,对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成竹在胸(会计谋)。找出了这些内容,对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也就找到了答案。

六、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比如朗读。课堂上,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普通话,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起伏有致,读出汉语的美感。如《桂林山水》、《第一场雪》理解了景色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老师有时也要善于范读,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夜的工作》、《丰碑》等课文时,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的,悟出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反 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七、培养语感,注重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积累,要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来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有注重积累,才能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因此,13岁以前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千百年来,国学经典和诗歌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读书气自华”。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的产生,无一例外不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

八、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并落实在阅读课堂和课外阅读中,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不趴在桌子上看书,不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默读不出声,朗读要声情并茂;不要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边读书边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陋习。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儿童,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 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成自然,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3]

上一篇:实习内容及安排下一篇:奠基仪式领导致辞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