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2024-04-27

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通用6篇)

篇1: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临澧一中政治组

关军

一、学生“道德滑坡”

《金阳时讯》报道: 贵阳市民唐女士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在她上班的公交车上,两名女中学生旁若无人地谈起了各自的择偶标准,交谈中,其中一名中学生语出惊人:“以后我要找个‘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老公”。不顾一车人侧目的表情,该女生继续侃侃谈道,“有车有房”能让她生活好,而“父母双亡”则避免了她与公婆之间相处的麻烦。“听到这样的择偶标准,不仅让我很吃惊,从一车人的表情都可看出,大家都很惊讶”。唐说,中学时代应该正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期间,听到这样一个择偶的“歪理”从中学生口中说出,让她大感惊讶。

有关调查表明,在奋斗目标上,不少孩子趋向务钱化、务权化。很多孩子不愿当科学家,而想当官、当老板。在价值观方面,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尽量服从个人利益。在学习目的上,不少学生表示要为自己而学习,而不愿为国家学习。还有不少学生怕艰苦、怕劳动,有相当一些孩子认为,花钱雇别人替自己去劳动、做值日、写作业很正常,有不少孩子明确表示不愿为灾区和伤病同学捐款,不少孩子对老师的批评从不感到羞耻„„道德滑坡的不正之风一步步侵蚀着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阵地――圣洁的校园。中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于感恩意识退化,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加入教师队伍以来,就对中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学生的道德总体上是成滑坡的,面对这个现象,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感到很无奈,也很担忧。

道德作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滑坡现象虽然发生在今天,但是有其历史根源。那么,造成中学生道德滑坡的根源究竟在那里呢?作为与学生思想道德直接相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应对这一状况?就这两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二、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1 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 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 “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是政治、经济、法律、思想和文化教育等多种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必然会沾染一些社会恶习,不能健康成长,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运用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笔者认为:正是思想政治课的这一学科特征,在当前时代背景与学生成长特点下,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这样的价值要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将教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教学的基点,进行信念、道德、人格、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

理想信念是人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将是一副躯壳,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将是一个庸俗的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是不是太高了,不切实际。笔者以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强,如果不用先进的理想信念去引导,必然会受腐朽落后信仰的影响,我国目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并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引导学生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认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应紧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和各阶段的基本矛盾,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自觉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立场作为支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不能采取机械灌输的方法,那样只会因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用与新的形势发展相适应的事例,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新事例的引用水到渠成地导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之间矛盾。在政治课教学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的差距一直是困绕教师教学的重要难题。有的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作用,在课堂上对社会问题大肆批判,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教师对现实问题避而不谈,埋头照本宣科。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其实学生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职工下岗、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社会犯罪等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看法,使他们感觉到现实社会与书本上提倡和宣传的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多讲社会美好的一面,对于社会阴暗面应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强调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社会不公平、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将逐渐消失,从而向我们的远大理想不断迈进。通过以上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高尚的人。

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文明的人

如果说用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不太现实,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共产主义信念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思想境界,而思想道德修养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它直接通过日常具体的行为来体现,决定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对于中学生来讲,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两个大的方面。

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古代文明、近代的屈辱历程和中国人民抗争的英勇事迹,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美国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台湾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现实材料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强化“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的认识,增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国 庆,抗战胜利,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伟大人物诞辰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德育中的独特学科优势,除了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更应突出其在法制、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和把握其德育意义,并与当前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法制教育让学生掌握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尊重他人、遵守纪律、遵守公德、爱护环境等教育。其次,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采取情感沟通及心灵诱导等手段,不断提高德育功能。比如在讲市场经济的内容时,主要阐述其推动社会竞争,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又不回避诸如少数人的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教育学生摒弃拜金主义。再次,教师要多给学生正面教育,紧密结合抗击禽流感和抗震救灾,弘扬民族凝聚力,宣传解放军官兵和白衣天使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职业理想,把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联系起来。

三、通过健康人格塑造,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人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笑对人生的能力。在中学教育中,政治学科本身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政治教师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教师要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

2、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就要从学生已有的人格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对于性格脆弱的学生,既要注意指出他们的缺点,又要在课上适时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使他们不致在挫折中消沉下去;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出头露面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 受到锻炼。

3、教师必须树立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正确的要予以采纳,教师自己如有不足之处,要作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教师应经常转换视角,与学生心理换位,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以宽厚的同情心来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4、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而形成完美人格。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判断力随之提高,尤其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审查、评价自我人格,进而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同时,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比如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的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其次,为学生提供仿效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课文中的先进人物往往是他们认同的对象,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政治作为一门德育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成为独立的人。

概而言之,针对学生“道德滑坡”,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具体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化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信念、道德、人格、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健康向上的人。

篇2: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学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丰厚积淀。当今教育试图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以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完善道德教育途径为支持的现代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新模式。

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则是高等教育,且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即道德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目前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代价值

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提高思想素质,以达到修身养性和人格的真、善、美统一,是我国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道德教育若能从儒学思想的精髓中汲取营养,定能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完善。

儒学是德性之学,即为情感理性,其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它来自生命的创造,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证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仁爱,从范围上来说,它有三个层次:爱亲—爱人—爱国。

仁爱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亲情。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中体现为对父母的爱——“孝”,对兄弟的爱——“悌”。“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推己及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社会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口角,更有甚者会大动干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人的高尚情操、情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人的自觉自律,需要培养“情商”。[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教导学生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以诚交友,以诚办事,创造一个和美协调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

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育志、育才、导行。育志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育才则根据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导行即应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

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有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的勇气。

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思想动态因环境而改变,学校教育模式由中学时代的“闭合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也从家庭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从这些转变看来,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种辩证“和合”的体系,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所谓“和合”,是指事物中诸多要素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课程教育,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人文修养。

谈及现代价值,牟宗三认为: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是人学。即一种有关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我们称其为儒家人本主义。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如下几点。

(1)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维系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调和社会人际关系。

(2)儒学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3)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4)“以义制利”的思想可以合理调和个人—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对建立合理的人类价值观有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随社会的迅猛发展。多元化价值社会面临的信任危机,挤破了人们道德的防线,传统的仁、和、礼、义、信在广大民众观念中严重缺失。社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

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艾四林先生说:“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用简单的、注入式的办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很困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一份问卷就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熟悉程度,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社会上扬弃儒家文化的热点事件做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相关著作并不重视,在问卷提及的几篇经典名著中,阅读人数屈指可数,同时还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除对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古文有所了解外,其他一概不知,儒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甚微。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量网络信息的存在,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只是单纯地拷贝别人的生活,我们的思维也出现了定势,失去了创新的能力;第二,网络上的信息,充满了新奇,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进而消减了大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第三,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物质

欲望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从大学生对百家讲坛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出,大家对电视与网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文化读物。我们在追求网络便利的同时,却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如此热衷,就在于他们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而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将他们的看法吸收,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3.尚有少数人十分了解儒家文化,并尽力继承和发扬

虽然流行时尚如此令人追捧,网络上的时尚论坛也缤纷亮丽,但是不乏一些对儒学感兴趣并有深刻见地的大学生的存在。他们探讨儒学,在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虽没有评判流行时尚那般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比那些花哨的东西要深刻得多。

三、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分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礼、义、廉、耻、仁、和、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根据现实需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中共十七大代表、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肯定: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是道德教育一部分。

周济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

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课程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第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个“魂”,把儒家思想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根”,并在加强和改进中坚持做到以下四点。

1.与时俱进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起点,通过经典诵读、讲述美德故事、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优势,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真正让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2.注重品行

在德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在德育实践上,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在认知情感上,既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取向既要重视品德的“概念化”,又要重视品德的“智能化”,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

3.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团队组织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关心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影视、艺术及文字作品等各类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自育自学。针对面临的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积极开创使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观念塑造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德育“尊重生命、心灵互动、生命需要”的出发点和本质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认真处理好课堂教学多渠道和多渠道教育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做到先有趣才有益;精心创设德育工作载体,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四、结语

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儒学思想以其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对大学生实现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追求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

篇3: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1.1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界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的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更加值得关注了。一般课程的实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所取得的具体进步、发展或产生的实际效果。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及作用的特殊性,它的实效性需要时间甚至是较长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在对它评价时往往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而缺乏主观性的标准评价依据。

1.2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我们从其实效性现状来看,人们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实效性不理想。这样的认识同课程的内容、教师授课艺术、授课形式、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等有很大关系。对于课程内容,其实学生从小便开始接受类似的教育,有些内容甚至距离学生的认识比较遥远或抽象,再接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发现内容似曾相识或一看便知或觉得假大空,于是便失去了兴趣,从一开始接触就没有抱有一种积极接受的心态,这就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较差。知识的接受效果差,学生内心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性指引,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就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改变。对于授课形式,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辅之以视频播放、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授课缺乏艺术性及感染力,授课的体验性较差,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另外,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学习的功力性实用性的影响,共同造成了课程的实效性不理想。

从如何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标准看还是缺乏主观性标准评价的依据,大多采取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效性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形成学生个人或班级的基本资料。第二,评价时间,就是从学生开始学习课程到学习结束或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或半年等。这有助于学生在学完知识后,通过思考、内化再外化,从而使我们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标准性评价。第三,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认识层面,一个是行为层面。对于认识层面,我们同样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问卷可以同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相同,也可以设计一些深入性的题目。对于行为层面,我们通过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总结和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深入挖掘,梳理学生的行为变化,或者是进步性的或者是发展性的,通过和学生本人基本资料的对比,进行主观标准性评价。当然,对于行为变化的程度,在主观标准性评价时应通过具体的分值量化,以体现出程度的不同。

另外,通过改变传统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评价,也就是改变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达到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的。即在对该课程进行考试时,不再仅仅采取单一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而是采用综合性知识考试、主题调查、小组专题辩论、行为表现民主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过程式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谓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的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对党的感情;树立共同理想,坚定信念,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身心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两者的目的均涵盖了政治素养、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法律规范、身心健康、做人做事及求知实践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身心健康与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等方面。

政治思想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国家法律学校规范教育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爱国传统与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与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等。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所有方面,二者关系紧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发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是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的重要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所谓理论性,是指它抽象概括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应用性,是指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抽象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经过思考,有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做人、做事等进行使用或者教育者在遇到困惑后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种应用,一是学生主动的应用,一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及其自身经历阅历的有限,使得学生主动应用发挥的作用较小,课程的应用性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实现。就是由教育者结合自身的知识、经历、阅历、感悟等等,通过谈心、班会、主题实践、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开展。

3 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团体辅导

一般来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用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评估检查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及现代技术应用法等八大类方法,(2)每类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团体辅导就是心理咨询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新形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这个过程中有坦诚的交流,有无私的分享,通过交流与分享引起对自己更多的思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当然,这也包括对他人的重新认识。这个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而自己的收获也是宝贵的、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对于团体辅导有的人觉得它很简单平常,有的人觉得它似曾相识,但我要说它很神奇。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来源于我们对平时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设计方案是有计划书设计、团体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指导实施需要指导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实际贴切的指导能力。团体辅导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实施或者叫活动的组织实施,这需要指导者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贴切,形式丰富活泼的活动或游戏,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并调动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体验式学习。

3.2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确定团体辅导的主题

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平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一个是结合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提炼。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五类团体辅导主题。第一,大学生活类。主要有:走进大学新生活、我爱我家(宿舍)、心的启航等;第二,自我探索与管理类。主要有:我其实很独特、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是时间小主人、压力伴我共成长等;第三、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类。主要有:我有一个理想、要做目标的主人、我的职业生涯之旅、铁达尼克号等;第四、政治情感类。主要有:我爱我的祖国、党旗飘飘、感动中国感动我心;第五、道德与法律类。主要有:道德是什么、我身边的法律故事、公平与正义等等。

3.3 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团体辅导是一门技术,它融入了积极倾听、复述、反映、澄清、提问、总结等一般技术;它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指导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潜能去带动去感染每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团体辅导很有效,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或上对下的命令式交流方式或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平等的个体之间,通过活泼的集体自助的方式,通过交流与分享,在寻求帮助、获得帮助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发挥了自悟与朋辈互助辅导的作用,获得了成就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对于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每个团体成员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改变。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新颖、体验、分享与行动。新颖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授课方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通过游戏、系列主题活动等新颖形式,抓住学生喜欢新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体验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授课方式,而是充分调动团体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需要每一个成员参与到活动中,不仅参与而且投入。除了大脑、眼睛、耳朵要参与外,每个专题几乎要调动参与者的全身,包括情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触动参与者的心灵深处。分享是团体辅导技术中系列主题活动的中心环节。每个参与者要将自己的感受同大家进行分享,当然这种分享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且也能够分享大家的体会和感受。当然,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每个参与者积极寻找和对方的共同点,从而产生一种最初的共情,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信任感。分享得是否深入、是否充分是辅导效果好与差的重要评判标准。另外,在分享时,除了需要坦诚、信任外,更需要团体成员之间的保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分享效果。最后是行动,这是团体辅导技术的目的。通过参与、体验、分享等环节,最后要达到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对精神等等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调整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的目的。这样一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探讨从时间上讲比较长,从角度看也比较丰富,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开展专门论述目前还不多见。尤其是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研究,将对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进行论述还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研究还是粗略的、肤浅的,有待结合今后变化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继续深入。

摘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是该课程实效性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进行了界定与评价,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并对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研究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教育部,2005.

②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0-225.

篇4:浅谈青少年的道德滑坡起因与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滑坡 建设

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如今道德滑坡已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与领域,毫无疑问,道德滑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致命的,在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做好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道德滑坡的现状

当今的社会多元化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社会上所展现出的道德现状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当今时代诚信危机、假冒伪劣、价值观责任感的缺乏等等,都已经屡见不鲜。例如,近几年所发生的“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都足以表明如今社会上道德缺失的严重性。如今在一些人眼里,见利忘义、物欲横流、笃信潜规则、缺乏责任感,道德滑坡到了極为严重的程度。而在这当中,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如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对即将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着动荡性,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社会良莠不齐的信息,家庭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都会给青少年的道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道德滑坡造成了青少年认识上的混乱,而进一步误入歧途,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并且呈现着低龄化、团体化的恶性发展趋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网络、大众传媒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关注并帮助青少年走出“道德泥潭”,促进青少年走入正轨,是全社会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二、道德滑坡的起因

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认识到起因与不足之处,才能够有效地预防与制止。针对当今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状,现对其产生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必要的探讨。

1.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影响。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正处在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起,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好奇心强,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给了他们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青少年很多展现出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外包装”把他们引入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误区,使某些青少年道德丧失、人格缺陷、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2.社会风气的败坏。如今社会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导致道德观念的迷茫与道德判断的方向缺失,人们可以不顾道德损失别人的利益而获得自身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社会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风气,如今社会上流传着“钱能买法,拳头下面说道理”的说法,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爱关心与帮助他人,例如,去年“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道德滑坡情况愈发严重,青少年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耳濡目染,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道德教育的不力。从学校教育来看,如今的学校重智轻德,没有重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校的道德教育滞后,从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如今青少年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一些家长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成为了空洞的说教,“坏事绕道走”、“自扫门前雪”的利己思想愈演愈烈。如今有些青少年遇见诸如违法犯罪事件,不仅不会上前相助,还会觉得别人的做法不值得。而青少年道德水平的低下是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起因。

三、针对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对策

1.从道德教育入手,营造良好道德风气。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的救赎显得势在必行,道德指行为与规范,是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反应公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们称为高尚、纯粹、有益于人民的人。针对道德教育,可加强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可以开展丰富的活动,如“学雷锋”、“道德宣传日”等,开展业余活动,贯穿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利用这种自然生动的形式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

2.加强宣传,树立榜样,积极引导。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例如影响了几代人的雷锋精神,就充分证明了榜样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模式将道德观念渗透了学生身上,网络、报刊、媒体等各个渠道都应当大力宣传道德建设,同时宣传时应当注意平民化,为青少年树立起各种榜样,例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为青少年树立正确地社会导向,使他们自觉净化心灵,培养自身的良好的道德观。

3.加强法制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搞好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于道德缺失的犯罪分子需要严惩不贷,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提供法律保护的坚实后盾,给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加强法制教育能够从源头抑制道德滑坡现状。同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能让其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培养正确地人生价值观。另外,家庭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家长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家长的教育尽的不仅是父母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家长需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社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教育需要找准问题所在,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够做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工作,从而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与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许玉仪.关于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原因及对策[Z].伦理道德论文,2009,(7).

篇5: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出现了严重缺失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妨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精心构建社会信用制度,使之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运行,将成为有效摆脱“诚信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转折点。

一、杜会诚倍缺失的严重态势

社会诚信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品格.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么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评价标准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当今时代,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还是经济交往的必然要求,是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伦理基石。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既所谓“诚信危机”。“诚信危机”以经济领域作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非诚信现象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生产消费方面,生产经营者、销售者制假、售假、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令消费者如屡薄冰;在市场进人方面。有假出资、假注册、假地址、假担保等坑蒙拐骗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则虚假广告到处有,合同欺诈满天飞,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市场监察中假审计、假处罚、假查真放,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在市场退出方面,作假帐、报假亏、假破产等五花八门.如此等等.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猖撅,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支柱.因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急需新制度的供给来保障诚信的实现。

在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当权者对外许下不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诺言.暗地里却为个人或者某一小集团的私利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侵吞国有资产。致使许多行政计划和项目形式主义严重、华而不实,一些当权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和能力.对上级报喜不报优,甚至捏造数据,虚报政绩,对人民的疾苦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掩盖欺瞒的手段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一些官员表面以公仆自称,而在实际中对普通百姓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派头,空话说得多,实事办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中的“诚信危机”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

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了谋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剿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芬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为人们尊崇的文化圣地—学术界。也净土不在,流行学术腐败.可见学术界的诚信求真精神也面临严重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使下.甚至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诚信是科学和学术求真求善的本质要求,失去了诚信,学术就沦为从根本上违背学术精神的伪学术。

不仅如此,“诚信危机”还以其无孔不人的态势渗人到社会生活当中,在社会生活领域滋生猜忌、隔膜和不信任感,动播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践踏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二、诚倍缺失的制度根源

出现上述较严重的社会诚信缺失,我们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为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道德滑坡,而应该认真分析目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关键原因.积极探讨消除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有效制度安排。

我国自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一直在努力完善政治经济体制、健全政策与法律制度。而我们在探寻“诚信危机”的社会原因时.也一直把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与法律的不健全归结为社会诚信出现严重危机的诱因。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供给.我国社会政治道德法律制度上的空白和缺陷在不断填补。就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而言.我国不仅已建构起了对市场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系统和对市场主体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市场中介组织系统.而且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市场法律体系,有了关于市场主体的法规(如企业法、公司法等),有关于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法规(如物权法、债权法、保险法、专利法、商标法证券交易法、著作权法等),有关于市场体系的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还有关于市场管理的法规、关于宏观调控的法规、关于社会保障的法规等等。可见,如今绝大多数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不诚信行为已不是靠钻法律制度的空子而得逞,而是明明有法律、有制度的禁止仍要公然冒犯。例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权毁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走私骗汇、权钱交易等大量不诚信行为,都是被刑法、经济法和政纪、党纪等所不允许而仍然为之。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缺乏新制度,而是新制度的供给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导致被新制度禁止、防范的行为在制度实施后仍然大量发生,甚至有增无减,或者虽有所减少,但远未达到制度供给的预期效果。这说明,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对背弃诚信行为的惩治滞后,失信产生的市场代价滞后,有些失信代价甚至在政治权力的保护伞下(如地方保护主义)得到化解。鉴于此,要恢复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在制度安排上,不能仅仅通过制定各种禁止规则就完事大吉,还应在制度结构上和操作方法上为制度中的禁止规则配置信息反馈机制和保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负责对被禁止的行为进行监督,做出信息反馈。保障机制则负责根据前者提供的信息,对行为者做出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使损人利己的非诚信行为难以隐匿,让损人利己者感到畏惧而不敢轻易违反禁止规则。应该承认,目前绝大多数制度的低效或无效,都是由于这两种机制的不同程度缺位所置,如偷逃税金、权钱交易的大量发生,主要就与缺乏灵敏的监督有关,坑蒙拐骗、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公款消费的有恃无恐,主要就与惩罚机制的实际不到位有关.因此,要消除诚信危机、构建社会诚信,目前函需增设一个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却一直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三、社会信用制度的效用与构建

社会信用制度,是有关个人信用、法人信用乃至政府信用、国家信用的制度,它是指社会监督、管理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运作机制。当代社会信用制度以微机和互联网等高科技为技术手段,以信用机构和金融机构、工商管理机构、税务机构、法院等机构的协作构成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信用登记制度,含义是每个准备谋取职业、开立银行帐户、存款贷款、消费信贷、租房、注册公司、经营企业和从事其他各种交易活动的人,事先都要进行信用登记,然后只能用实名和终生信用代码进行这些活动并形成各自的信用史,见之于信用档案。二是信用评估制度: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人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予以评估。三是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机构将以合法的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信用信息,不讲诚信的“黑名单”和讲诚信的“红名单”将同样公布于众.同时,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任何一个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以何种方式交易;而对某项交易没有把握的交易者,可向信用担保机构寻求担保。四是信用规则保障: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给以不良信用记录,管理机构有权视情况做出赔偿、加倍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吊销银行帐号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永远不能重新申请银行帐户等征罚。

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各种损人利己的背弃诚信行为就不能再横行无忌了,讲诚信者与不讲诚信者的博弈情况会发生根本改变。首先,讲诚信者不再容易被不诚信者暗害,因为他现在可以轻易地从资信评估机构了解到对方的资信情况,一旦发现对方信用度不好,就可终止与对方的交易.即使不小心上当吃亏,也有保证通过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较便捷地获得对方的赔偿金。其次信用不良者的损人利己伎俩不仅处处变得难以得逞,而且出现巨大风险:信息评估机构给其的不良记录,肯定会让不诚信者在今后的就业或营业中困难重重,甚至有可能遭至永远被开除出市场的征罚,具体表现为,一个市场主体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既会遭到金融、工商、信用等机构的追究和惩罚、被剥夺违规所得,也会在社会上立刻变得寸步难行,求职没人要,贷款没人给,消费没人赊,租房没人愿租,经营没人来„„。这种灵验的恶有恶报的机制的存在,使那些想千坏事的不良之徒不得不为之却步。这种状况按经济学的解释是损人利己者基于自己的成本—收益比较,发现违信损人,不仅失败的风险很大,而且即使侥幸得逞,长期成本也远大于短期收益.社会信用制度正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构造了一个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的社会环境。最后是越有良好信用史和在资信评估机构显示出信用度高的个人或企业,越容易取得其他市场主体的信任并达成交易,而达成的交易越多,不仅获利越多,而且信誉度越高,声誉越好,由此形成信用与经济利益的良性循环,人们从而真正具有了愿讲道德、愿守信用的内驱力。

篇6: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道德滑坡”

——镇平县城关一初中

梁殿驰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德育首要地位有待加强,应试教育影响德育内容落实,关注社会不良影响;提出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考与建议:学校管理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要强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中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方法和形式要行之有效不断创新,要确立大德育观念。

关键词:

中学生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

问题

建议

中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之间,从思想道德教育上看,他们是未成年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近年来,媒体报道浙江金华河南焦作四川娥眉等地出现的中学生杀父弑母案例,花季少年酿造血案,骇人听闻。不断地警示我们:对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如果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容易误入歧途,人生的航船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在中学生初涉人生刚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重要。纵观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应值得我们深思。

一、德育首位有待加强。学校教育中将“以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首”对立起来。表现在学校管理上,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政教(即德育)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抓教学的不管德育,抓德育的不管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业务”,抓德育不是抓“业务”,一方面中学生问题多发,教育管理困难增大,许多教师不愿干班主任;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上忽视德育,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空的、虚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活动开展多了似乎是不务正业。在学校工作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得不到保证。

二、重智轻德影响德育内容落实。重智轻德,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中学阶段并未彻底改变,中学教育(特别是初中)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一些人心目中教育质量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就是考试分数,就是升学率。“只有分数好,才是真的好!”对学校教师的评估就是看分数。各种抽考、统考、毕业考评估依然“涛声依旧”,我们的学生、老师仍然在应试的道路上拼搏。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16岁,我已经老了!”“我确实老了。不然为什么我们应该红润的脸膛会这么腊黄?为什么一迈上楼梯脚步会这么蹒跚?为什么吵闹的心会变得如此孤寂?黑板上的字越来越看不清,这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才有的‘老眼昏花’吗?-----”如此分数挂帅,智育第一,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德育内容落实当然也很受影响。

三、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社会多元的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开放,市场经济金钱意识,以及封建腐朽思想的死灰复燃,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灵。例如:①志趣低下、不负责任的“爱”。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 “东风破” “流星雨”等流行歌曲在学生中传唱,反映了一些中学生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态度。②精神空虚、心理脆弱、不满现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无能为力,近年来中学生吃安眠药,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③追求金钱,贪图享受,以物质富有为荣。如:某中学发放国家对贫困生补助款时,有的同学家庭贫困却不愿申请,老师问之说“嫌难看”。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崇拜歌星影星,羡慕名车豪宅,理想是当老板,成富翁,上学目的是为了将来挣大钱,一些家长甚至个别老师也在这样“教育”我们的中学生。试想,如果满心眼想的是个人发财享乐,还怎么可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祖国,心中有人民!”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校管理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新形势下,要认识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老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想品德”(辞海1469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赫尔巴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故有以教学为中心之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正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和学校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放首要位置。因此德育工作和教学都是学校的“业务”。学校教育中要克服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倾向。要切实做到学校教职工人人做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强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材,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人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2 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剧本,他们欣赏的演出的仍是应试教育,中学应试教育的现状整体看远未根本改变。所以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必须尽快相应改革,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尽快摆脱应试束缚,将我们的中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全面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健康茁壮的成长。

3、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许多中学教师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了解不理解现在的学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我们必须认真了解研究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贴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只有了解他们抓住特点,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实际上,老师和家长总在用成人的心态看待中学生,居高临下去教育他们。有时我们也总在尝试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封闭性和时代特点,我们也往往很难彻底了解他们。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探讨一些热点问题。例如:当代中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有哪些?为什么喜欢金庸的作品如《天龙八部》?中学生喜欢上网都干些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应怎样引导?等。只有尽可能的了解理解他们,进而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教育他们。

4、德育的方法和形式要行之有效不断创新。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方法很多,在此谨谈以下四点:

①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喜欢模仿,而当今宣传报道的中学生的好榜样太少了,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树立过去的、遥远的、牺牲的英雄人物,我们更应为他们多标榜一些现在的、身边的、活着的、各个方面的优秀榜样。“模仿”的榜样多了,就会产生一种“从众”效应,从而提升中学生群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榜样的向往。

②社会实践教育。应加强集体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很受中学生欢迎。我们在中学生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到敬老院、到农村、到企业参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调查考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分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中学生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重视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接受才能产生作用。一味的说教灌输,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鼓励赏识学生。重点启 3 发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尊自强意识。以主人翁意识去学习、去生活,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④惩罚教育。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合理艺术的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不仅使他们认识规范的正确性,而且也给其他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起警示作用。所以惩罚应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惩罚教育不同于体罚,体罚是情绪化的行为,是有损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而正确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生和教育者共同认可的,是照章办事的“法治”。惩罚的目的不是“治”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从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

5、确立大德育观念。社会是学生的大课堂,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中学生对生活的阅读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最近,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金庸的作品《天龙八部》片断入选中学教材《语文读本》,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对该不该推荐和入选笔者不作评论。但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东西,也应该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关注的。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现的问题,也往往是社会生活一些问题的反映,也正是我们成年人应该深思的。当前一些消极社会观念如:市场经济拜金主义金钱第一的价值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戏谑社会的人生观;面向精英淡漠群体不负责任的人才观;面向评估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教育观,还有社会腐败不正之风,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毒害和影响等等,决不可忽视,亟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引导中学生正确面对。

上一篇:一家亲帮扶活动计划下一篇:团泊镇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