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美术基础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要全面实现多元化和普及化美术教育,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僵化,存在着原有社会偏见。因此,传统的美术教材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等都影响美术教育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教学理论,同时本文从多角度论述国外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一篇:美术基础论文范文

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建筑美术基础教学之于建筑设计专业,不仅仅是造型艺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空间构成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创造的过程,更是设计由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最初途径。然而,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如何满足现代设计需求?如何优化建筑美术的教学才合理?这都是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思考的。

关键词: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建筑作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历来与绘画、雕塑等美术教育密不可分。加之建筑专业设计活动中须臾不可离的构图和造型,故而各类美术基础教学就成为培养优秀建筑设计师的必修课程之一。尤其是随着建筑设计艺术性、审美功能等越来越受到业界内外关注,扎实的基础美术功底便成为造就现代建筑设计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亟待创新优化以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夯实基础

既然是基础课程,建筑美术课程教学首要的重要职能自然就是夯实基础,促使进入建筑专业的求学者都能拥有足够牢靠的基础美术功底,从而适应包括建筑设计与规划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教学及未来职业生涯所需。

比如造型和构图,这不仅是让建筑走下图纸成为最终实体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而且也是实现建筑物艺术性、创造性和提供建筑审美本质功能的先决条件。所有优秀建筑设计师都必然具备一手卓而不群的美术造型与构图能力,这既是将设计师脑海中的建筑构想落实到设计蓝图的桥梁,也是传达建筑师设计理念、创作宗旨的渠道。缺乏足够坚实的美术基础教育,建筑设计师就如同在沙滩上建筑高楼,不仅随时可能遭遇倾覆和坍塌的风险,而且往往由于在造型或构图等方面的基本功缺陷而词不达意、不得其门而入。

(二)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

纵观历史上一件件珍贵的建筑遗迹不难发现,传统古建筑在现代人眼中固然极具古典美与艺术性,但在本质上不过是对封建礼制严苛要求的惟命是从,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更侧重于实用而少了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创新创意元素。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追求设计师或团队与众不同的符号化表达,甚至不断尝试以标新立异突出一件作品的新奇性。而要实现这样的时代化要求,前提之一就是建筑设计师可以凭借一手过硬的美术造型与构图功力形成设计图,以抽象的概括传达设计思想,求得受众的认同与接受。因此,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也是提升现代建筑设计艺术性、创造性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二、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有序推进

与相对纯粹的艺术院校不同,进入建筑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足够全面和体系化的美术教育,这就极易造成学生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进而影响后续教学有序推进。

尤其是不少应用类大专院校里,建筑专业学生中的多数都存在美术基础教育水平极低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为零基础。而基础教育的差异性表现在美术教学中会出现短期内产生巨大落差的现象,这很容易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一旦在一段時间的努力后无甚改观,这些学生就有可能自暴自弃,或是对美术基础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美术基础学习水平持续下滑。

(二)缺乏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学针对性欠缺

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大专院校的建筑专业在美术基础教学方面缺乏个性化教学设计,习惯于沿用艺术院校中美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仿照这些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计,这往往导致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欠缺针对性。

比如五年制本科的美术基础一般涉及素描、色彩、平面造型(构图)、立体造型(构图)、美术史等课目,相对平均地分摊到四学期两年左右的教学时长里,累计课时近五百小时。然而对其他院校专科制建筑专业来说,只有不到三百小时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如此短促的时长根本无法实现对众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这种课程设置不仅会使教师教学疲于奔命,也会影响学生美术基础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不少应用类院校中,建筑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如同艺术类院校那般重视写生。然而建筑专业培养的建筑设计师并非纯粹的画家、艺术家,而是有其特性化的美术基础要求,比如对更加工整的结构、形式的关注,或者对美术实用性的侧重等。因此这样的美术基础教学就应兼顾临摹教学,让学生在临摹前人经典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扩展阅历。否则,这些陈旧的教学形式容易和建筑专业的现实要求间拉开距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美术基础教育和建筑专业学习之间的根本性联系,也就无法被激发出足够的学习兴趣,会在美术基础学习中大打折扣。

三、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依据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新构建

美术基础固然是左右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然而建筑专业毕竟不是艺术专业,这样的根本性差异需要针对建筑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突出差异性,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构建一、二年级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造型”必修课,及高年级开展“艺术素养与创作”选修课的模式,与原有的美术教学是更深层的延续,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内容上改变现在的建筑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素描教学比重,因为传统素描耗时不菲,对需要在更短时间内记录下设计师创作灵感的建筑设计而言不甚实用。因此,美术基础教学中可适当增加速写训练。速写较传统素描更加精练,能够在寥寥数笔间勾勒出建筑设计的主体轮廓,也能够充分突显设计灵感的核心部分。因此,良好的速写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创作早期发挥想象力,记录更多的设计灵感。

为了更好地为将来的设计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不如尝试以更多的色彩造型取代传统的色彩写生。比如对物像的色彩进行色彩归纳练习,有写实归纳、平面归纳、意象性色彩归纳等。这些色彩造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色彩装饰性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视角,而且有利于学生由自然色彩的真实表达转换到对色彩的主观运用。

(二)艺术教学手段的多元拓展与延伸

美术基础学习是一项需要足够时间积淀的过程性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教学能够呈现明显效果。因此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数十分钟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更多课余时间持之以恒的自我练习才是促使学生美术基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因此,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延伸美术基础教育外延十分必要。

教学评价空间的延伸——在针对建筑美术基础教学的考核模式方面,不妨设计更多日常作品考核的内容。也就是综合考评学生在一段时间中一定数量作品呈现出的水平变化幅度,视前后作品差异性给予评分。这是为了保护低水平、零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察每个学生个体努力的程度并给予更多鼓励性质的评判。

院校可以组织一定频率的建筑美术基础作品比赛,并将比赛结果纳入期中或期末考核分数权重范畴内。这样一来,学生会有更大的动力在课余时间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久而久之,更加自觉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显著进步。

艺术教学课题的多元拓展——建筑美术基础重视造型能力的提升,而造型能力不仅限于平面的纸化绘图,还包括立体雕塑等三维造型。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诸如泥塑、陶艺、装置或木刻等立体造型的教学和课后练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通过双手造型发现更多建筑设计的乐趣。如此,学生可以在造型学习基础上融入更多体验,指引学生创造性思考,以至达到空间想象力的实践。“最好的教育是自己的体验,体验比学习更重要,”包豪斯的约瑟夫·阿尔贝斯如是说。

(三)构建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转化模式

建筑业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建筑设计必须通过实体建筑物得以体现,因此实践操作在建筑专业学习中至关重要。美术基础教学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专业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实践化教学比重也极为必要。

要实现实践化教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进入现实企业的具体操作环境。即便不具备进入企业现场的条件,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础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实训基地中除了院校的教师,一般还会有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担任辅导教师或者导师。这些工程师往往会亲身参与众多工程项目的设计,也就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既可以临摹企业既有成功项目中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根据现实项目发挥想象力创作设计图,再由工程师导师进行点评修改。突出实践化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美术基础学习方面保持与行业足够的紧密性,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构筑绘画与设计的桥梁。

结语:

要培养出优秀的建筑设计学生,对于我们美术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如何让学生们在短短两年的时间达到与将来设计创作相匹配的绘画技能水准,这并不轻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尝试着调整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实验结果归结如下:心理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美术课程的目,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技法上,依托传统绘画技能的基础上,不过度强求技法达标,注重学生個体想法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达到思维目的,因材施教;实践上,启发学生从自身、历史、生活中体验,让他们了解美术史,观赏各类艺术展,以及充分的户外写生考察实践。师法自然、师法大师、师法社会,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和体验实现造型技能的多样性;在思维上,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这是他们对现实的真实的个性表达。具体操作时应注重把握学生的体验反思与形态构成规律的逻辑推导,切不可随意纯体验主义;

综上种种,对于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不能因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娴熟而安于现状,也需要保持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教会学生追求表象塑造的技术热忱,还要使其获得精神内涵的转化。由此,师与生教学相长,教与学也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曾坚.当代建筑美术体系探析——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胡兰贞(1978—),女,江西高安,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学位,设计艺术学方向。

作者:胡兰贞

第二篇:浅谈基础美术教学与国外美术教育

摘 要: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要全面实现多元化和普及化美术教育,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僵化,存在着原有社会偏见。因此,传统的美术教材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等都影响美术教育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教学理论,同时本文从多角度论述国外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强调了重视基础美术教育是培养当代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美术教育 国外美术教育 重视基础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

在教育科学领域不断改革的今天,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让人感欣慰。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包括业余美术教育又被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来了。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在政治、思想、感情、道德、健康成长上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与境外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相比较,虽然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客观认识这一点。

1 前苏联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目前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先进国家都极为关注现代艺术科学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全面发展的教育早已形成了科学的体系,美术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回顾5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情况,由于苏联教材的传入对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以很大的影响。苏联50年代的教育体制中就充分体现了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早在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公布的《改革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中就明确提到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问题。由此看来,50年代苏联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先进的,是具有多方面创新的。像儿童心理学,形象思维,智力培养。美术教育的知识结构就比较全面。苏联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一书内容有写生画、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和欣赏、美术讲话等课程,就是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全面教材。欣赏课《伏尔加河拉纤夫》介绍画家事迹和作品创作构思,说明了画家列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热爱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抨击揭露。再如,《又是一个两分》是一部典型地生动地思想教育题材。这幅画是50年代的名画,反映了苏联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描写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苏联50年代的美术教材是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特点的,是陶冶儿童审美趣味、情操和精神的教材,50年代苏联的美术教育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和借鉴。

当今世界在教育科学方面尽管各有所异,但共同点和目标都将沿用先进的教育科学,去为本国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一代人才服务。我国的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计,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指明方向。在新时期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水平全面的普及业余美术教育,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但我们又不能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的搞拿来主义。要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与我国的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

2 目前国外多元化和普及化的现代美术教育

(1)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巴伐利亚州就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表演。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

(2)日本的美术教育从70年代就有了很大进展,由于不间断的改进革新,现在已居世界前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日本文部省编制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纳是全国的统编材料,大纲明确规定:普通教育的《图画手工科教科指导书》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又是培养儿童能力的途径,通过造型活动和鉴赏,陶冶儿童美的情操,进而达到创造的表现能力。

日本的现代教育和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教堂大纲和教材的汇编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案即《教科书研究编》《教科书指导编》《教学参考卡片》《教学音响》四个部分:(1)教科书研究编:是指教材选定,课题结构的研究,作品解说和课题讲述研究资料;(2)教学指导编:是指按学年教学内容及教学具体问题,作以实际指导,并作出具体指导方案加以说明是完整的教学计划指导;(3)教学参考卡片:是指用类似题材图片或照片范围,图解和学生的典型作品向学生介绍,给予参考;(4)教学音响部分:是指结合欣赏和学生手工作业时进行配乐的录音带。

从日本昭和五十二年编订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这一学科的教育方案是现代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广义性的综合性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特别强调培养一代具有创造性和为社会实践的智能性的科技人才,并把教育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地位上。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的,所有的中小学校均设有专用教室和手工操作的专用场所。

中小学每常年的图画手工课程所占的比重又不同,低年级的课节多于高年级的课节。各科比例如下:(1)绘画和雕塑占40%;(2)图案设计占15%;(3)手工占40%;(4)鉴赏占5%。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状况,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种教育方法与国外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急待解决,这个问题各地的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务必大力支持和扭转过去单一化、机械化的基础美术教育所造成的局面。我们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要学习借鉴一切先进国家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对现代美术教育的认识,要做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3 重视基础美术教育是培养当代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早在1986年《中國美术报》第48期,介绍了太原三十中学的冀桂连老师在25年的美术教学中,她造就和培养了很多人才,自83年以来,她向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输送了三十几名本科生和二十几名中专生。在她的教学日记中曾这样写到: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感到肩负着从未有过的紧迫之感,她所处在哪个年代因种种原因教育的投入很少,与国外相比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条件很不健全,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仍然面貌依旧,许多具有美术天才的学生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反而被埋没了,当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克服了那些世俗的偏见,想尽了各种办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利用早晚上、星期天和课外美术培训班来培养学生。

本报同时介绍了邯郸八中安成元老师在学校开办了美术职业高中,他担任班主任和美术的教学工作,80年代后通过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和教学实践中曾多次创办业余高考美术培训班经他所培养近百名美术学生中参加美术高考的33人中,17人被录取(全校高教录取18名,美术班就占了17名),这就是当时的美术教学改革所出现的成果。进入21世纪的今天象冀桂连、安成元这样能作出成绩的美术教师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毫无疑问,良好环境的创设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在艺术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行创新性美术学习的保证。美术教师不仅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且要在基础教育中使学生能得到全面谐调的发展,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这已是时代赋于我们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冯天.当代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 姜长友.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2(6):231.

[3] 李易栗.小学美术教育应侧重什么[J].甘肃教育,2003(7):93.

作者:刘利敏

第三篇: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探究

摘要:美术课程本身从特点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这种特征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元素与美术基础课程的融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文所探讨的民间美术,就是一类带有显著的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元素类型,将两者实现有机的融合,必然会对高校的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本文主要就民间美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基础;应用价值

引言:

民间美术的命名,主要是由于其美术元素和资料的来源统一来源于民间,这种美术形式的形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沉淀和提炼后表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洁净。相对与高校中模式化的美术教学状态而言,民间美术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通过科学的路径实现民间美术与美术基础有机融合,可以将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吸收到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一、民间美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学术性的概念类型。其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其内涵的角度来说,民间美术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我国,民间美术实际上是一种来自于劳动人民的,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形成和创造出来一种以视觉形象为表现的艺术形式。从其性质上来讲,民间美术实际上是美术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初期,形成的一种美术概念的雏形。从其地位上来讲,民间美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其来源上来讲,民间美术,是出自劳动人民之手的一种几何的群体智慧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一)自发性和传承性

自发性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这种美术形式是来源于普通劳动人们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相关的美术作品中,也体现和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社会关系。这种自发性的来源,有利于保持住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的纯洁性和质朴性。使其美术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更多的生活原型,且都是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真情实感的反映。且在具体表达的内容中,也更加直接和鲜明,可以使人在美术作品中真切的感受到劳动人民饱满的感情和情绪。而传承性质的由来,主要是由于其具体的美术形式,如剪纸、年画等,都是从劳动人民的家庭中由掌握这门手艺的老一辈人通过教授和传播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的家族性和独特的个人色彩。

(二)夸张性和变形性

除了还原和反映真实生活的民间美术来,在作品中融入夸张和变形的艺术造型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和丰富性得以更加充分的展现。且更能够突出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民间美术的这一特征也是在剪纸和年画这种形式的载体中得以体现的。为了鲜明的表现出剪纸和年画中的艺术形象,在夸张变形的处理上,通常会将造型中的主体的头部或脸部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描绘,以期通过这种手法将人物或动物形象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

(三)显著的象征性情感表达

民间美术造型的具体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显著特征,其美术表达的形式可包括多种类型的内容。且从其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来讲,多是为了表现一种祈祷幸福、安康、祝愿生生不息的一种美好愿望。可见,民间美术作品中也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三、基于民间美术构建美术基础课程的途径

(一)结合实际整合教学资源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具有可行性的民间美术课程单独开设供学生进行学习,在众多的民间美术课程中,以剪纸、年画这种取材便利,课程讲解操作简单的课程为主要选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中获得更多的美术学习和创作的灵感,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在美术创作上的思维发散能力。在有了对于民间美术课程的接触和学习后,学习美术基础中的素描课程这种同样是对人物或者实物的细节进行刻画的课程时,学生就可以在审美感受和体验上有所借鉴。

(二)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应当对美术基础课程和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观察组,找出其中存在内在联系的切入点,在对两类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应当将二者融为一体去进行整体的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任务设置,从而将民间美术与美术基础课程从各个环节上完成衔接和融合。这既能够促进民间美术在美术基础课程的讲解中发挥启发和延伸的作用,也有利于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在设置和规划时参照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美术基础课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择过程,选择一个适当的教学模式,是提升两者融合和借鉴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而将更加具有自由性和随机性的民间美术的传授和传播方式适当的融合到基础美术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转变和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最后,美术教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这里所指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了专业画室、绘画材料和资源以及相关的作品素材展示。

四、结束语

总之,民间美术的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精华部分,基于美术课程学习注重创造力和发散性的特点,在进行基础美术课程教学时,适当地融入民间美术的资源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工,黄绍泓.土家族民间美术在地方民族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02)

[2]吴从瑞,江文淼.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3]范鲁杰.浅议民族民间美术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24)

[4]王怀儒.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7)

[5]黄洋.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5(15)

[6]馮美玲.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J].文学教育(上). 2016(10)

作者简介:

刘宇(1981.9—),男,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现任教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 :美术学,学历 :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宇

上一篇:车险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