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策略。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特质问题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为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的课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美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美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结合几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些改革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IT 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潍坊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经过4年的努力,围绕以上诸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探索,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这为我们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热潮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水涨船高,促进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也不能沿用原来的模式;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量用户界面友好的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变得更加容易,为计算机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大学校园网的普及,既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

二、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1.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由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面广人多、专业各异、学时少、师资条件相对较差,无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不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跨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且理工类与文科类、经济类也互不相同。因此,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这种情况,同时又为了便于管理,根据学院的特点制订出建立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之上的,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点、教学方法各异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制订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一体化管理办法;以校园网为依托,逐步形成网络化教学体系。

2.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中学计算机普及后,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应当怎么办?二是在网络时代应该怎样进行计算机教育?针对这两个挑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要有新的思路,要上新的台阶,应当提高大学生的IT水平、加强应用能力,提倡创新精神,突出网络教育,着眼培养人才。我们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怎么开?原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随着多数中学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从零开始岂不重复?于是我院大胆踏入了山东省第一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改用大学IT教材,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以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指导与求知过程,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也没有完全抛弃,而是作为实验内容由学生自行上机练习,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教育,所以要吃透“应用”一词的含义,应用、使用和操作不是同一概念,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应当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举例,善于归纳,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尝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等手段。在信息时代,帮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

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4.逐步增强师资力量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部门师资成分比较复杂,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补充和提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就难以提高。所以一方面要补充年轻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充实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现任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在职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听课、评课等活动,增进互相学习,随时发现亮点和不足,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聘请省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开拓教师们的视野。

5.加强实验设备管理,搞好实验环境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既为了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与能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大信息教育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前提。几年来,我院一直在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快设备更新上下功夫,同时在保证学生每人一机的前提下,下大气力搞好实验软件环境的建设;在学院设备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组建Win2000无盘工作站等措施,既保护了已有投资,又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实验教学的需求。

6.编制合适的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实验教材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上机实验效率,编写了结构合理,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程》,并开始酝酿新的大学IT实验教程;组织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材和上机指导》。

7.配合学分制改革,大量开设公共选修课

为了配合学院开展的学分制改革,同时弥补必修课课时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我部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了《网页制作》、《课件制作》、《Flash动画制作》、《电子商务》、《Internet应用》、《Photoshop》、《VB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等十几门选修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课程设置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

2.实验教学模式应向开放式方向发展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校园网络环境的不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应改革已有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指导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完成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前提下,向自由选择上机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以及网络教学的方式发展,走一条开放的实验教学之路。

3.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

虽然我院是一所教学型为主的高校,但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科研、教研的面相对较窄,深度相对较浅,但是应当在如何与相关专业相结合、如何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开展研究,闯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汉权,何钦铭.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D].2005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2005.

[2]李占春,兰顺碧.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探讨与实践[D].2005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2005.

[3]战德臣,孙大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2005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2005.

作者:孟凡楼

高校美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特质 问题 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为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的课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索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具专业理论又能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高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重要。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质

1.授课群体的广泛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面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全校性课程,学生专业面广,文理兼学。授课群体大且专业背景多样化,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要求的学生的学习需要[2]。

2.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计算机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会应用。过多的理论知识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还会使学生觉得计算机课程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在一篇论文总结中,一位学生写道:“不是我们缺乏创造的能力,而是缺乏创造的平台。”所以任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实践演示环节与讲练结合,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习计算机的目的。

3.教学评价的多维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对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外,还有学生课程设计的检验评价。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联系起来,通过课程设计来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品,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教学效果的应用性。

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应用能力来衡量。《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特殊性决定不能片面强调理论教学,不能肤浅地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这会忽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积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等级考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2]。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基础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受教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使生源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已经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或学校课程设置的人为设计,没有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不知道。很多学生在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仅限于网络应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收发邮件和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而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对1700多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上机测试,通过合格测试者仅5人,说明大学新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提高计算机水平。

2.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致使学生实践机会过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安排仍然是理论课加上机课,理论课学时与实践上机课学时的比例分配不合理,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听教师讲理论,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即使有上机的机会也是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教师对上机课的管理力度不够,教学监控不力。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指导不多,学生的上机课后,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课后运用也较少。教学方式的单一与学生练习程度不够,使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出现紧张的心理,直接导致考核结果不理想。

3.学习方式转变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在大一开设,刚刚从高中生活转变为大学生活的新生,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都普遍有一种失落感,反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高中的背课本或演算做题的基础上,没有注意到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探讨

1.针对不同的专业区别教学。

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理科专业涉及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工科专业涉及设计的较多。如文科学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计算机语言,音乐、美术专业应该多学一些制作软件。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

2.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加强平时考核力度。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期中成绩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作品,体现教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效果,期末成绩通过学生上机考试,考理论和操作,测试学生对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汲取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

4.为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创造环境。

每堂课程45分钟,不应該只是教师讲,而应该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换学习心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兴趣也不同,布置综合作业,大家分组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学习心得、开展师生交流,以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5.利用系统的帮助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可能将一个应用软件的所有功能都介绍周全,我们也不能完全记忆系统的所有功能。任何一个应用软件都有帮助功能,有意识地利用帮助信息,不仅能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在授课时应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如何利用系统提供的帮助功能进行学习。

6.利用Internet培养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

网络资源应有尽有,有知识点的扩充,也有前人的学习心得,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尽快获取有用知识,尽快让信息为我所用。介绍搜索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及相关的学习网站,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自学。

7.改进教学观念。

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从而达到大容量、快掌握、多应用、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为培养能够掌握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优秀大学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06,(7):170.

[2]朱有才.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6):72.

作者:张双祥

高校美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建构主义背景下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培养目标,通过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将多种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开展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师范生;大学计算机基础

Research o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Effect’S Ascension Path in Normal University under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vism//DU Ping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国内普通高校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能独立使用计算机服务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由于河南科技学院大多数院系为师范教育,有必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师范生自身特点、专业特点和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设计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增强师范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深层知识的学习。学生之间应充分沟通、协作,边学边练,加强操作、重在实践、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平时成绩[1]。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而教学层次一样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入学计算机基础差异大的问题,很多大一学生在中学就学习了信息技术,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中学时没有或很少学习信息技术。此外,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有的学生基本能“玩转”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给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困难,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就容易出现“吃不饱”和“不消化”两个极端。“吃不饱”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于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内容没两样;“不消化”的学生觉得计算机课程太难,实践课更是寸步难行,渐渐两者都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此要区别对待基础较差、一般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实施分层分任务教学,这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学生专业不同,而教学内容一刀切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服务于各项生产生活的工具,不同领域应用的内容、层次不一样,而不分专业的统一授课,学生学习目标也随之不明确,为了考证、学分等学习。尽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广泛,包含常用办公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但通过课堂实践和调查访谈,发型不会文件排版、不会表格数据处理、不会程序管理甚至不熟悉键盘的学生比比皆是,更别谈图片和视音频素材的处理。由此可知,统一安排教学内容不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计算机作为必备生活工具的学习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区别,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时不能与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计算机知识辅助专业学习的能力[2]。

注重操作实践,但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时充分,师生注重操作实践,但大多数实验内容以授课教材和讲课内容为主,多为验证型实验。比如简单的验证快捷键功能或某一步操作的作用,且多用教材中的实例,与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没有任务、缺乏成就感。尽管对于初学者来说,验证型实验能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操作,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验证型实验就缺乏挑战,简单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仅重视期末考核,且考核方式简单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有两种形式,一是统一的笔试,二是笔试加机试。笔试能较好地衡量理论识记的知识,但不适合实践性较强的操作部分,学生描述每一步的操作过程难度大,且效果不好,难以衡量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笔试加机试的形式目前在高校应用较为广泛,存在问题是试题库较为单一,学生很容易猜题,大大降低了考核难度。

2 师范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目标确立的应用性

众所周知,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任务是对中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师范生提出新的要求。师范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育教学的技能(比如信息搜集、处理和整合)。这就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搜索方法,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要掌握图、文、声、像的处理方法,以把教学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要有基本的计算机教学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不能因故障就终止课堂教学。最后还要求师范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 提高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途径

建构主义的教学、学习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从问题开始,以任务为驱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学习。为了把师范生培养成胜任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本研究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基本问题,结合师范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探究此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教学内容专业化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与各专业相结合,按专业需求教学。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同的专业使用计算机的功能、层次是不同的,因此应该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例如:文科师范生对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需求多,教师应侧重提供更多的常用办公软件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熟练使用Word编辑文件,使用PowerPoint结合中小学内容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美术专业的师范生可能对Photoshop等图形软件应用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则需提供图片编辑处理类的资源供学生学习,或提供更多的利用计算机直接绘图的方法,实现教学的重点因学生专业而异。

不仅如此,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3]。

教学层次个性化 如前所述,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为方便教学管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通常按专业按班级进行,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分层施教?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在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课程内容专业化的基础上,在课程开始进行一次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由高到低把该上课班级的学生分为A、B、C三组,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标示各章的基础知识、中等难度知识和难度较大的扩展知识。授课时,基础知识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重点详解共性问题;中等难度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详解,要求全班所有学生必须掌握;难度较大的扩展内容,建议要求A组学生自行学习。

实践时,实验项目也要随之丰富。其中,C组学生必须完成教材或课中的验证性实验;要求B组学生不仅完成验证性实验,还要进行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而A组学生要能够运用扩展知识进行较为复杂的专业综合实验。如在给中文专业学生讲完Word排版之后,C组学生要能根据指定的排版要求完成图文混排;B组学生要能给长文档(如书稿)分节,分别添加不同的页眉、页脚并自动生成目录等;A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掌握模板设计、邮件合并、录制宏等技能。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时,引导A、B、C三组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A、B、C三组学生混合排座,C组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同时,可以向B组学生学习简单的综合实验,B组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向A组学生看齐。总之,对不同学生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使每个人都能跳一下就够得着。通过这种学习实践,也能使师范生早早树立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意识。

教学任务具体化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自制力差,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去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游戏、上网等。如前文现状分析所述,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任务感,缺乏兴趣和动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也即任务驱动。为此建议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适时设计与课程学习有关的综合性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或开始着手解决任务过程中,发现需要相关理论知识,这时教师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还会成为一种渴望[4]。

如在PowerPoint的学习中,结合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来制作相应的PPT,如说课课件、讲课课件等,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各种对象,设置切换、动画等。在学生设计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些优秀的课件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提升PPT的艺术设计。另外,在给学生设置任务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对格式进行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此外,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堂翻转。让学生可以先通过网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通过多媒体讲授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不容易理解的操作和知识[5]。

考核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考核,应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上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重视平时成绩,在学期初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方式,每一次实践课都要给出成绩,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确定平时成绩。另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要建设并积累海量题库,题库内的试题也要分专业、分层次,有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大量的试题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最终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的目的。最后可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牵头结合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组织相关的活动,如Word排版大赛、说课、教学课件制作大赛等,让师范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大赛的获奖情况也可折算进课程成绩。还可以成立计算机兴趣爱好小组,帮助学院同学组装、维修电脑,帮助院系教师维护投影、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设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师范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付设备故障等意外做好准备。

4 小结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师范生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信息技能的挑战,师范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任务依然紧迫。教师必须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多途径增强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学生也必须端正态度,认真实践,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士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43.

[2]侯宏霞.关于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133-135.

[3]侯秀红,郑文奎.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98-101.

[4]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2):12-14.

[5]张婷.新形势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1:260.

作者:杜平

上一篇:细节管理精神科病房护理论文下一篇:我国与西方票据制度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