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社会现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的时代,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以满足消费者的就餐环境为主,饮食为辅的主题餐厅,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题餐厅依靠其文化设计特色,在满足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其文化、精神、个性等需求。文章主要对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

第一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

农村陪读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陪读现象”。对于农村来说,在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化。妇女已经成为主力军,对妇女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从社会性别来看,陪读妇女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陪读使妇女陷入照顾孩子和就业的两难境地。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陪读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农村教育,倡导性别平等。在微观层面,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技能服务,提供农村儿童服务等,提高农村妇女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陪读;社会性别;农村妇女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陪读主要划分为临陪,半陪和全陪等几种类型。本研究主要关注全陪,也就是在农村家庭中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城市或者乡镇中更好的上学,则选择由母亲放弃原来的劳作和工作,通过在学校附近暂时租房安家,全身心照顾上学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陪读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就陪读对象的群体来说已经由之前的针对高考生的陪读转化成小初高都有陪读的现象。出现这种陪读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基本上归结于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以及人才需求的城乡差异???。对于陪读所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的意见也不同,陆炳深认为如果采取宽松,开明的陪读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陪读这件事对孩子本身,或者说对家庭来说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于子女,可能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乏。对于家庭,可能会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大。通过回顾之前的研究以及我们周边目前所存在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陪读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大多数家庭无论是农村还是乡镇,女性成了陪读的首要人选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与监督孩子的作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妇女们放弃自己工作干活的权力而当起了家里的“保姆”,对于她们来说,陪读会对她们参与社会造成影响吗?会影响家里的地位吗?因此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陪读妈妈的问题。

二.陪讀现象的原因

(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农村家庭。目前社会虽然已经在发展,女性在家里的地位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还是发现,在面临谁来陪读这个问题时,还是女性做出了让步,放弃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庭。近些年来,农村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许多农村的土地被用来征用,许多青壮年男性就外出打工。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则需要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家庭,这时女性就成了首要人选。陪读也是其中的照顾家庭内容的一项。

(二)各方利益的权衡

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生理条件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她们在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时处于较劣势的一方。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的偏向于报酬较低服务业,同时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使她们在外出工作时,由于工种的不同而获得较低的报酬,因此通过权衡后,留下来陪读的通常是女性。同时也考虑到女性本身就比较细腻顾家,能够把家务照顾好,当然这一想法是否正确值得我们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父母更想让孩子有出息,因此在权衡外出工作的价值与在家照顾孩子让孩子能够成才这两方面时,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后者。

(三)社会角色的形塑

在社会上,一提起女性就会想到温柔,亲和等特质。而提起男性就将其与顶梁柱,能挣钱联系在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期望等,形成了对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区分的,固化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社会上,把女性定义为“母亲角色”“妻子角色”,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与家里面的孩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仅在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并未与男性保持平等。同时,在家庭这样比较私密化的领域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与文化的环境构建出来的。因此,在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时,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于家庭角色??? 。当面对由谁来陪读的行为选择时,女性为了扮演好社会上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而承担起了这个义务。因此,母亲陪读这个行为是由于社会上的建构而希望她们是这样的。

三.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一)对农村妇女工作的影响

陪读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是高考的那段时间进行陪读,有的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因此,在陪读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工作的状态,即使有的话可能也是手工活。对于在县城陪读的母亲,在县城能兼职的工作机会并不是很多。对于陪读的女性来说,当家庭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她们选择了家庭。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她们虽然很少有正式的工作,但她们的工作都比较讲究经验与时间,也就是她们呆在一个地方基本不怎么换工作。当她们再次返回时,意味着她们需要重新开始,年龄的限制以及脱离工作环境太久,效率跟不上等各种问题也会出现。

(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陪读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应该是分为阶段性以及双面性的。在陪读初期,孩子们会特别开心自己的妈妈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做好饭,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然而也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母亲整日忙于家务,没有了社交,接触不了外面的生活,跟不上孩子的思维,在沟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心理促使她们开始讨厌母亲介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也会介意自己的母亲没有自己的工作这件事让她们感到丢脸。此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由于陪读的是妈妈,而爸爸这一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缺失了,父爱的缺位会使孩子们丧失了性别角色的学习对象,在他们周围女教师偏多,家里只有妈妈,他们缺乏父爱这一性别角色的介入,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对家庭的影响

陪读妈妈意味着她们失去了挣钱的机会,无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所有的花费都要依靠丈夫,就会形成在经济上需要依附于男性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强化了她们在家庭中不平等的地位。丈夫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妻子不挣钱的埋怨,但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她们自己觉得用钱还是不方便。杜荣芳认为,在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家务劳动被当作家庭私事,所以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和报偿,甚至可能会因为难以估量其具有的交换价值进而否定其产生的价值???。农村妇女认为陪读的时候,作为母亲的她应该回来,因为自己挣的钱比丈夫的少,因为自己是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孩子最大。

(四)对自我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陪读后,部分妇女就直接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照顾好孩子的起居,这其实是妇女没有意识到自身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被妇女内化的表现。部分陪读妈妈在陪读期间表现出出自我封闭状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联系,除了平常必要的礼尚往来和亲戚走动,她们和周围人的交往特别少。

四.结语与建議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目前的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产生陪读现象的原因,这些不均最终落到家庭,而在家庭中则落在了妇女的利益和发展上。陪读这件事虽然使农村妇女免于苦力,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解放,但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妇女工作的机会,走出家庭的机会变小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她们在陪读中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化的分工给她们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针对此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

(一)宏观层面上

重视农村教育,从社会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时刻关注乡村教育的本质问题,为其提供比较优质的资源以此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同时,倡导性别平等,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呼吁大家给予陪读妈妈支持,肯定妇女劳动的贡献和价值。此外,大力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工作,和养育孩子能兼顾。促使男性参与进来,为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支持的环境。

(二)微观层面

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给陪读妈妈提供技能培训。由于来自于农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促使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比如四点半课堂,能够使子女在放学后得到临时的托管和作业辅导,减轻陪读妈妈的负担,让她们能够参与工作。第三,扩大陪读妈妈的社会交往,通过开展互助小组,社区相关活动等拓展属于她们自己的兴趣,挖掘她们的特长,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等。

参考文献:

[1]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

[2]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张海洋.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政府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5)

[4]陆炳生.陪读乐[j]。现代家教。1996,(2)

[5]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杜荣芳.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妻子”现象[j].农村经济,2007,(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蓉,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第二作者:方铭圆,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张倩,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作者:王蓉 方铭圆 张倩

第二篇:社会文化消费现象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的时代,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以满足消费者的就餐环境为主,饮食为辅的主题餐厅,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题餐厅依靠其文化设计特色,在满足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其文化、精神、个性等需求。文章主要对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

【关键词】消费文化 主题餐厅 文化设计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单一,各种自由、叛逆的思维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同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主流的事物和行为消费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奇异。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对人们的餐饮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完善,以探究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方法。主题餐厅主要是运用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对餐厅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并涉及大量符合所选主题的产品和服务行为,同时满足消费者饮食和文化需求, 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但目前有很多主题餐厅片面追求空间设计的新奇和独特,导致文化缺失或者主题文化表达不足、差异性低、个性不鲜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餐厅的业内竞争能力。

主题文艺餐厅文化特色

文艺餐厅的概念。主题一词最先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以及艺术形象将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描述,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灵魂②。主题餐厅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然后在餐厅的文化设计中,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强化主题文化的作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挖掘和处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餐厅的饮食环境进行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吸引消费者,进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文艺餐厅的文化特色。主题餐厅的设计具有主题性、文化性和差异性三个特色,文化性则是其设计的核心。主题餐厅的差异性主要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餐厅的主题性则是其文化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现。

主题餐厅的文化性特色。主题餐厅作为一个餐饮消费场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外,还需要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某种文化的展示,创造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就餐环境的休闲空间③。主题餐厅的设计从其菜品方面到服务方式方面,再到整个餐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方面,都涵盖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并在政府的号召下,将创造性作为餐厅发展的主要文化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主题餐厅多种多样,且均具有各自的文化表达特色,有的餐厅以营造豪华典雅的贵族感作为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自身所选的不同文化主题为支撑进行餐厅的设计和经营。

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所表现出来,来自文化性。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主题的文化内涵体现,其菜品、餐具以及空间造型等都和传统餐厅存在不同之处,其服务和销售方式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性氛围营造需要设计师对主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的重点,选择和其他餐厅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自己的餐厅文化,彰显自身的独特,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④。

主题餐厅主题性特色

主题餐厅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并作为餐厅经营模式制定以及餐厅空间设计的参考,让主题餐厅具有其鲜明的服务形象以及个性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定主题餐厅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市场优势。主题餐厅的主题性首先需要确立主题文化,然后给餐厅的消费者带来视觉印象,随后对其服务方式进行指定,充分表现自身主题文化中所涵盖的个性,提高餐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文化背景下主题文艺餐厅的文化设计分析

主题餐厅是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场所,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场所,餐厅经营者需要以多种手段,对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满足,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餐厅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消费审美等。因此,餐厅设计师对主题餐厅进行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餐厅的主题文化,并以消费者心理对经营方式进行确定,对于餐厅的就餐环境营造等也需要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目前,世界上的餐饮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消费文化能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消费文化为背景,对当代的主题餐厅设计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餐饮市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主题餐厅的分类。在这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背景下,主题餐厅需要凸显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能够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文化内涵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风格主要看设计师对主题文化的选择以及设计方式。这里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种类也可以分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等⑤。以地域文化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餐厅主题有东方的中国文化主题餐厅、日本料理主题餐厅等;也有西方的美国风情主题餐厅等。以不同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的自我艺术感越来越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进行重新认识,消费需求也不再是传统时代下要求产品具有强烈的同一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类自我、叛逆、反传统的思想以及消费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追求商品的个性、时尚和自我⑥。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餐饮市场也需要摆脱其单一化现状,迎合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餐厅服务、空间设计以及文化表现上让消费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放松和愉悦,这也是主题餐厅设计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主题餐厅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满足更多人们的消费需要,以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必须对各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了解,将文化风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努力让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经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⑦

目前,很多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所注重的不是该产品的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象征价值,消费符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来决定。消费符号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特征,但能够表达产品的风格、品味、流行等意义,在主题餐厅中使用消费符号能够让主题餐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其特殊标志,提高餐厅知名度和影响力。主题餐厅的设计需要遵从我国“點奢崇检”、“精神至上”的传统消费文化,以弥补我国长期炫耀式消费以及市场消费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缺失现象,并倡导知足闲适的传统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健康、绿色饮食指引发展方向。

结语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思想越来越标新立异,导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出现,人们希望自身的消费获取的商品能够体现自身的个性、审美以及身份。目前的餐饮市场,也需要产品、服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能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并能够迎合顾客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以达到贴近顾客心理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主题餐厅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大量饮食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食和精神消费需求,以其个性丰富的餐饮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以及餐厅空间设计吸引不同精神需求的消费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注释】

①陈卓:“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主题餐饮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范蒙:“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传志:“主题餐饮空间特色设计探析”,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杨亚林:“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⑦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责编/张蕾

作者:雷兴武

第三篇: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

摘 要:当今,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传媒体制层面造成其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对立、政府传统管控模式的失灵、传播技术支撑下过度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概念的混淆以及行业自律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频现。基于此,通过加强媒体的自律规范和他律制度建设来改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

关键词:媒体;社會责任;原因;措施

一、引 言

由于传媒所特有的社会角色,即社会公器,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然也就成为了大众密切关注的焦点。然而,传媒社会责任缺失时有发生,媒体的缺位和迷失不仅影响着本身的公信力,而且也影响着受众的合理权益,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行为,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形态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共存使得业界和学界人士对媒体社会责任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虽然过程复杂,但是对此的分析具有很高的价值,笔者打算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分析社会责任缺失的种种原因以及相对应的措施,以期对业界和学界有所帮助。在分析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原因以及提出对应措施之前,笔者先对媒体社会责任概念做一下界定。

社会责任论概念最早是美国提出的,由于我国与美国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美国学者提出的社会责任论概念应用在我国,应该对此进行中国化,童兵教授对媒体社会责任作出的概念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我国特殊的新闻体制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因素,所以该定义更加适用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因此,笔者采用童兵教授提出的媒体社会责任概念,即“新闻媒介与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1]。

二、原 因

(一)传媒体制层面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产业化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性质要求媒体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产业化运营则要求媒体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在此背景下,媒体就需要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社会责任’、‘公共利益’都只是一种柔性的约束,而经济利益是具有诱惑力并关系到媒体生存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硬件’,因此,在二者的博弈中,媒体常常是偏向经济利益,于是公共利益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就不足为怪了。”[2]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政治权利的光环,国家信誉的担保,“国家信誉担保的存在,使媒体对信誉建设的投入和回报失去了应该具有的紧密联系”[3]。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部分主流媒体即使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不需要为受众的大量流失即经济利益而担心,因为其背后有国家的信誉和财政双重担保,显然这种模式不利于媒体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笔者认为传统主流媒体产业化经营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我国主流媒体在市场竞争背景下能够自食其力,用自己优质的新闻内容和服务来发展壮大事业,服务社会。事业单位和产业化运营是一对矛盾,部分人只看见矛盾的对立关系,即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冲突,却没有看到统一关系,即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为社会责任的履行奠定经济基础。两者对立之间有统一,正是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复杂模糊的关系使得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失去了正确方向,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传统媒体以外,网络媒体凭借着种种优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受到了密切关注。网络媒体,它是一种产业化经营,华中科技大学钟瑛教授认为,“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热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矛盾,热度高的社会责任不一定高,社会责任的得分高热度不一定高”[4],网络媒体是面向市场的,受众是其衣食父母,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如果网络媒体太过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那么新闻热度就不太理想,意味着受众对此不感兴趣,点击量不高,因而会影响网络媒体的生存。白岩松曾说过:“我觉得现在媒体最大的压力都不是责任实施的问题,甚至不是政治压力,而是生存压力,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为生存压力走到物质第一的地步,都已经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了,钱是第一位的”[5]。生存的现实压力成为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一大原因。

(二)政府管控层面

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不是媒体一方的努力就能够做到,而是需要媒体、政府和公众三方的积极配合。涂光晋,吴惠凡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及,西方社会责任理论的实践途径是媒体、政府和公众三方的相互合作与努力,并且将媒介的自律放在首位,公众的监督次之,最后才是政府的干预。在我国,实践传媒社会责任的途径也是需要这三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但是,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公众的监督次之且处于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6]。西方国家具有较为成熟的网络自律机构,这些自律机构拥有大量优秀媒介素养的人才,因此有能力在新闻发布之前对其进行分类和管制,且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初衷是通过更多的自律来减少他律的干预,因此政府退居其次把媒介的自律放在首位也是符合西方国情的。但是我国的现实情况与西方国家不一样,我国“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普遍不高、媒介人或自媒体用户的社会组织不发达、自媒体服务提供商和媒体行业的自律公约还没有建立、公民社会尚在建设之中”[7],媒体和公众双方对传媒社会责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对媒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党委宣传部门和记者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当今是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家对其的态度还没有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细化以及深化,政府组织、党委宣传部门以及各级社会组织对其管理的界限还比较模糊。然而,现在自媒体用户数量逐年增长,且大多是没有经过新闻传播的专业训练,媒介素养普遍不高,他们的传播行为具有个体性、自主性,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潜在点击量等标准来判断是否进行传播,有时候为了博取关注甚至传播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具有传播碎片化、内容观点化等特征,这些因素导致了信息传播系统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劣质信息犹如空气一样充斥在社会环境中。自媒体传播问题不断显现而政府还未找到合理调控方法,传统时代的政府管控模式在自媒体时代遇到了挑战,政府等国家机构无法对其传播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因此,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就会变得更加普遍。

(三)传播技术层面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人类的发展进步方面起着绊脚石的身份,传播技术也不例外。网络媒体高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主流媒体的集体性失语现象,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上,网络媒体因为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核,以及由于发布者的在场,因而可以以最快速度还原在场场景,满足受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真相了解的需求。但是一味追求时效性,必然会对新闻事实真相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蓝江先生曾在其论文中说过:“我们所谓的真相,永远是经过一定的结构性或程序性处理过的被再现的‘真相’”[8]。时效性固然重要,真实性也是其他因素不可取代的,新闻的发布是需要花费时间进行筛选和辨别的,如果一味压缩时间去追求时效性,最终的结果只能以新闻真实性作为代价。现在新闻发布追求时效性不仅是技术因素促成的,而且也是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在作祟。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本身没有错误,只是人为的利用使得技术成为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帮凶。

(四)责任概念层面

责任概念层面,主要指的是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混淆。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起着教育启蒙、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以绝大多数人的福祉与利益为自己唯一执政目的,因此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有很多时候存在着一致性,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的对象往往也是其政治对象”[9],这也是部分媒体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混为一谈的原因。政治责任指的是媒体要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做好鼓与呼,认认真真完成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的任务;社会责任指的是媒体的所作所为要以社会大众合法权益为重心。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两者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和公众对媒体期待的产物。对媒体社会责任全面客观的理解需要从媒体、国家、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具体阐释。樊昌志,夏赞君曾在其论文中谈及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公众对媒体有要求,而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媒体需要同时满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如果是一致性利益,那么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都可以兼顾;如果不是一致性利益,那么媒体就会有兼顾双方利益的难度,媒体往往无所适从[10]。将国家和公众比喻成天秤两端,如果媒体过度偏向政治责任,那么媒体社会责任一端就会失衡,从而引发媒体社会责任缺失问题。

笔者曾对典型报道效果作出一点研究,所以这里以典型报道为例作进一步分析。典型报道无可厚非,适度的典型报道是需要的,“通过树立典型,为公众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通过对先进典型人物的模仿,进而形成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从而起到统一思想、稳定形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1]但过犹不及。如今,部分媒体不厌其烦地发布大量有违人性的典型报道,媒体的行为初衷是在向国家层面上靠拢,积极响应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本意是好的,但是由于过度以及自身的疏忽造成不良后果,给国家和公众都带来了伤害。即使没有出现疏忽,如果出现太多中规中矩的典型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社会责任缺失的体现。典型报道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是因为那时国家和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基本无异,即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基本等同,因此媒体担负起了其该有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和公众对媒体的期待不是完全重叠,出现了部分差异,即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再是处于完全等同的状态,部分媒体依然遵循着之前的典型报道模式,显而易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能得到充分的履行。

(五)行业自律层面

新闻传播行业是在其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自律规范呈现出不完善的状态,笔者在梳理学界观点基础之上认为具体可以表现为三点:一是自律规范中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原则;二是自律规范笼统模糊,缺乏针对性;三是自律规范中对违规媒体惩治力度不大,这三点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就《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说,由于多数条文过于笼统、抽象,所以当新闻从业人员面临职业道德难题时,许多时候并不能根据里面的规定做出选择和判断。”[12]一旦缺失对事物公正的评判标准,那么不公正、带有偏见的标准就会填补其中的空白,新闻行业也不例外,如果新闻从业者无法通过现有的准则来解决一些难以抉择的问题,那么一些人极有可能利用准则的模糊性打擦边球。同时,能够一次次触犯底线,打擦边球的原因是自律规范中对违规媒体惩治力度不大。在此背景下,部分媒体铤而走险,为了私利放弃了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对自律规范的不完善还可以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但限于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等级,它们无法对新闻行业中的所有权利义务关系进行有效调整。”[12]此外,笔者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管控需要适度,过度的干预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政府越是像保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保护新闻传播行业,其行业就越发缺乏独立意识,自律規范就难以建立。笔者认为,自律规范的建立和自律意识的养成是其至关重要的环节。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外因和内因两个环节,其中内因起着主导作用,媒体社会责任的落实不仅需要政府的管控,而且还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做到自律和他律的平衡。

三、措 施

(一)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

新闻媒体自律可以分为行业自律和媒介个体自律。从传统媒体角度来看,对于行业自律而言,前文曾提及,新闻媒体自律规范具有模糊性,所以新闻媒体行业组织需要建立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自律规则。只有这样,新闻媒体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才能够细化自己的责任,做到责任层层分级,既方便了管理者,又方便了从业人员。除了行业自律以外,“媒介个体自律在传媒自律中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只有每个媒体都意识到‘自律的媒介最自由’,传媒行业才会井然有序”[13],所以需要培养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将新闻职业道德和自律准则内化为工作信仰,从而有助于其更好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从网络媒体角度来看,和传统媒体一样,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行业自律和媒介个体自律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如今是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用户数量激增,因此媒介个体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组织、党委宣传部门和各级社会组织对自媒体用户的管理还不够全面,所以他们的行为有意无意之间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为此,自媒体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时代监管模式,即通过建立自媒体的媒介人社会组织(微博、微信用户的社会组织),“建立用户社会组织公约,通过网络平台网上课堂的形式,逐步提高这些用户的媒介素养”[7],使得用户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自媒体用户社会责任意识。自律规范的加强除了需要自媒体用户的努力以外,自媒体提供服务商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即需要加强自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的功能。“与自媒体用户相比,自媒体网络服务提供商拥有更优秀的媒介素养人才,可以有效规避有害或不良的网络信息,从而达到实现净化网络信息的目的”[7]。

传统媒体也好,网络新媒体也罢,他们之所以认真遵守这些自律规范,除了迫于舆论道德压力以外,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的发展。有多大权力,就会多大责任,权力和责任是相互的,一旦权力行使成分大于责任履行成分,相应地,其声誉、利益等就会受到影响。“媒体权力在本质上是生产性力量,而抵抗权力的责任从媒体权力内部生成,其抵抗先天注定了也再生产着其正与之斗争的权力,从而产生无穷的张力”[14],责任的履行与权力号召力挂钩,这也是媒体自愿遵守自律规范,承担自愿式责任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新闻媒体的他律

仅凭自律规范的软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需要加强他律制度的建设,赋予其强制约束力。“传媒社会责任与私营传媒所有者的盈利宗旨以及新闻专业者的独立自治原则之间常常发生矛盾,要求后者担当社会责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跟西方根深蒂固的个人自由本位和产权神圣观念形成对立。”[15]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西方国家,在我国也有类似现象,部分媒体认为传媒社会责任严重限制了新闻自由、表达自由,并且还会以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作为凭据,进行曲解宪法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不是无阶级的自由,“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社会环境中,人们和媒体的权利,都不会也不可能超越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受制于该基础的社会文化结构。”[16]但是现实情况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一般指的是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对上述复杂矛盾的制约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传媒问责制,它是一种法律责任,指的是“社会将如何要求新闻工作者就赋予他们的责任之完成情况做出说明”[17],这种具有法律依据的强制力使得对媒体行为评判变得有法可依,从而使得媒体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郑涵,金冠军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及,传媒问责制包括固定的章程、规范和新闻信访、民意测验等部门机构,更重要的是其互动的流体动力机制。传媒问责制不是一套生硬的制度,相反它是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调和社会责任和传媒自治之间的紧张关系,这里涉及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通过话语的理性博弈来不断调整表达自由、传媒自治与媒体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64.

[2] 张春华.传媒体制、媒体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基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3):61-62.

[3] 杜志红.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7):11.

[4] 秦雪冰,童兵.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评估与困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传播与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新闻与写作,2017(10):46.

[5] 曾繁旭,吴虹飞.白岩松 希望新闻改革速度可以更快[J].南方人物周刊,2007(19):30.

[6] 涂光晋,吴惠凡.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现实困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09.

[7] 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6-117.

[8] 蓝江.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J].探索与争鸣,2017(4):11.

[9] 朱清河.媒介“社會责任”的解构与重构[J].新闻大学,2013(1):19.

[10] 樊昌志,夏赞君.重新审视和厘清媒介“社会责任”——解读《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J].新闻记者,2006(12):81.

[11] 刘日照,程嫩生.典型报道的“非典型”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知识,2018(6):27.

[12] 纪现鹏.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2:66.

[13] 邱璇.论新闻传媒的自律[J].广西社会科学,2001(5):146.

[14] 赵鸿燕.关系的网络:微观权力视角下媒体责任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1(12):57.

[15] 郑涵,金冠军.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3):42.

[16] 方延明.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10(7):108.

[17] 转引郑涵,金冠军.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3):42.

[责任编辑:武典]

作者:刘日照

上一篇:美术基础论文范文下一篇:节日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