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023-01-17

在初中课程教学实践中,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感兴趣,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效果不明显,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已成为长期困惑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 在此现状下, 如何改变现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是每个执教者长期思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几年的执教经历, 主要从还学生童心、让学生轻松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步入老师的视线、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1 还学生童心, 让学生轻松起来

传统的师道尊严, 在中学课堂中体现比较明显。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只能是仆人。这样说或许太过分, 但在农村中学, 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学生带着压力, 是被动的接收者, 老师是这个容器的灌输者。这样的师生关系, 完全抹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无法谈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连发言都得顾虑。甚至有些教师上课还要求学生坐正, 手背过去, 这样, 学生完全成了一个“木偶”, 那么他们能轻松吗?学生将课堂当成牢笼, 老师讲的要照抄照搬, 这公平吗?

我们认为, 首先应该还学生的童心, 让学生轻松起来。笔者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时, 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一框题名为“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本框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尊的含义。课本中概括出自尊是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 也不许别人歧视、侮辱。在学习这个概念时, 笔者大胆尝试让学生轻松起来的方法, 于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讨论有人伤害过你的自尊吗?”同学们讨论很激烈, 可是答案却出人意料。大多数学生说, 老师在课堂上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坐正, 不许说话;如果学生不会回答问题, 老师可能就会抽耳光。听完学生的回答, 笔者才有所察觉, 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就是这样吗?师主生仆的关系的确是伤害自尊的表现。

在教学中, 要营造和谐的绿色课堂, 老师要转变观念, 把爱心带到课堂, 老师要角色到位, 还学生的真面目, 天真活泼的孩子不是坐在教室里的木偶。增强亲和力, 放下架子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走下讲台, 和同学们一起参与, 一起体验, 轻松地度过4 5分钟, 打破传统的师主生仆的师生关系。

2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步入老师的视线

传统的应试教育, 导致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划分, 只关注中上学生, 而忽略了后进生。学生的升学率、分数这些指标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 迫使老师不得不进行如此的划分, 这样的结果使部分“差生”感到绝望。义务教育本身是一个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 应面向全体学生。那怕只有极少的“差生”在我们的教育关注之外, 我们高唱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是,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改变这些吗?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尽量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其中, 让每个学生的影子展现在眼前,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 (她)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逐渐树立自信, 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能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唱响自信之歌”时, 笔者为了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充分树立自信, 就决定将重点放在每个同学怎样唱响个人的自信之歌上。围绕这个话题,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讨论之后笔者分别提问了我们班的“差生”和“好学生”, 好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看到自己的长处, 学科上的优势, 增强自己的实力, 能考上大学”。“差生”这样回答:“我凭我的‘能跑’在运动会中为班级争光”, 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 但这位学生解释道:“我虽然学习差, 但体育特长也让我很自信”, 这样的一番提问、讨论使这位经常被老师和同学远离的同学有了被重视的感觉, 还产生了成就感。笔者肯定了他的回答:“你能行, 发现自己的长处就是树立自信的基础。”

众所周知, 师生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封建社会皇帝与臣民的关系, 而是一个民主的关系, 和谐的就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每位“差生”受到鼓励, 产生了当好学生的愿望, 从而也对我的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达到这一步便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起点, 但要达到这一步, 必须让每位教师远离应试教育的阴影, 将分数、升学率不能作为上课的唯一追求, 而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 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讲,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甚至有较为严厉的老师, 即使说错了, 学生也不敢说。笔者认为, 老师需要主动亲近学生, 与他们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给他们一个“说”的机会。

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一节时, 笔者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你如何看待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让同学们展开辩论, 正方坚持认为“男女生可以交往”, 反方认为“男女生不能交往”。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也找到了发言的机会。有位“差生”说:“我爸妈经常警告我不要和女生交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校教育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的弊端。

通过不断尝试,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慢慢激发起来, 多数学生有了说话的机会, 对本节课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对品德课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任何学生在品德课上本来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 而老师需要给他们搭建这个平台, 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和机会。在此过程中, “差生”的闪光点也可能放出光芒。经过这样多次的尝试, 同学们不但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产生了和老师交友的念头, 将我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 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初中思想品德也加入这场改革的大潮中。“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 这门课将对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打开兴趣的心灵之窗, 和同学们共谱美的乐章, 在品德课的陪伴下, 拥抱美好的中学时代。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学好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执教经验及眼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从还学生童心、让学生轻松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步入老师的视线、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等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 赵思蓓.教师应该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 2008 (36) .

[2] 崔淑媛.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8 (7) .

[3] 宋新纲.浅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4) .

上一篇: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优缺点比较研究下一篇:我国电商行业税收制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