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22-09-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为现代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然而, 我们教师往往忽视了一点, 那就是所教育的对象还是一个没有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 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自制力差、模仿欲强、思想极其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活生生的人。因此, 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最近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如从前, 没有学习的激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要想让这种动力持续下去, 就得不断的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持久的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而老师就是要想办法激发这种兴趣。

1 用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人生的内涵, 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 一曰“表演”, 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我们更倾向后者对人生的追求, 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走近学生, 与他们畅谈兴趣、理想中的大学, 从同龄人的成功中找到鼓舞, 启发他们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 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便是最终学习目标, 从而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兴趣。

2 用任务驱动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了教学任务之后,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把任务交给学生。因为对学生来说, 任务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识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让学生在任务中体会成就感。

3 用赏识鼓舞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 抓住了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 让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样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如今有些教师吝啬于对学生赞美与微笑, 对学生的许多优点视而不见, 而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则狠狠地予以批评, 甚至采用羞辱性的语言讽刺、挖苦,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这显然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用合理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学生的缺点。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又能让学生感觉老师的处理是对自己的负责, 那我们的学生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4 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感受学习的兴趣

这次新课程改革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施展空间, 教材只是作为上课的一个参考, 不再是经典和考试的范本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上课, 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在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 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 然后告诉学生, 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 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 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 甚至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 并以水枪来还击。一阵喧闹之后, 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 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的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 但教学效果却极好, 学生通过自身体验, 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这样互动式的教学, 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这种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想法, 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学设计”作出反应, 反而生出些“奇思妙想”来, 老师要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而不能简单地怒斥学生“不听话”。

5 用积极的作业评价促动学习兴趣

批改作业时, 要及时写上评语, 好的给予积极的评价, 再幽默地画一个笑脸;有问题的可以写上“你再想一想哦!”“继续努力啊!”我觉得在一句话后面加上语气词要更来得有亲切感, 这样才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外我也注意到, 当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业本时, 对上面的批语很在乎, 他们会进行前后比照、交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一部分学生, 尤其对班级中尖子生和较差生的试卷、练习, 采取当面批改的做法,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大量的考评实践显示, 这样做对于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是相当有效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容易滋生自满心理, 看不清努力的方向;成绩差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因此放弃他们而破罐破摔。个别辅导更能使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鼓励, 具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机会, 更易受到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6 用现实生活维持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又称为生命科学。它从宏观的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植物到动物、从细胞到分子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发展变化。用直观的图形介绍了人们感知未深的世界, 如课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的生物:植物的叶、花、果实、形态, 动物的体征、生活习性、繁衍方式, 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去观察自然、体会大自然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花儿的颜色从何而来;秋天叶片为何变黄;成熟的番茄为何变软?夏天放在空气中的骨头汤为何变馊?通过癌症导致人类的死亡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事实,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知识, 勇于探究生命本质, 战胜癌魔。由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 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才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才不会出现老师怨天尤人的现象。

摘要: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述为:“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从而便得知理想便是最终学习目标, 从而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上一篇: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下:探究满族入关前后婚俗的扬弃下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