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22-09-12

小组合作学习, 是将个人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转化为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将这种学习方式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探究意识, 增强责任感。还能让学生学会相互支持、配合, 增强沟通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些“精神”、“意识”和“能力”, 也正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主题。那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才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分组策略

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通常情况下, 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

(一) 分组的原则。

运用“异质”法, 分出水平混合组。即根据学生的性别比例、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状况、心理素质、交往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将学习成绩、思维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掺合在一起, 组成小组。这样的组合可以促进同伴的相互指导。成绩好的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 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 增强自身的认识、推理水平和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并通过观摩同学的学习过程来获益。小组的同学希望他成功, 使其尝试成功的动机更强烈。

(二) 分组的方式。

1、自由式。由4-6位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当然学生的“自由”应尽量遵循分组的原则。这种方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配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指定而成。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三) 组员的职责。

每个小组都必须有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个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组长” (最好是选举产生) , 负责主持讨论, 协调组内学习的进程, 同时负责维持秩序;“记录员”, 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报告员”, 是小组的代言人, 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 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所有成员的多方面的能力, 采取轮换制。

二、问题策略

设置问题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中, 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找答案、分析理解, 然后在组内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 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尊重、接纳、赞赏、争辩;学会分享和互谅。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一) 问题的内容与形式。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一定要根据初中生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灵活运用填空式、选择式、比较式、连环式、扩展式这几种提问形式来设置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偏”、“怪”、“难”, 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问题的内容应该紧扣课程标准, 还应注重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特别要联系时事、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二) 问题的设计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可以采取引趣法、观察法、想像设问法、巧设疑难法。例如:“当你收到异性同学示好的信件, 你该怎么办?” (引趣法) ;“假如你是法官 (或校长) 你将怎处理?” (巧设疑难法) ;“为了保护环境你打算做哪些事情?” (想像设问法) 等。

三、评价策略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给予评价, 目的是肯定各小组的合作, 并给予表扬甚至奖励, 让学生更愿意与同学合作学习。

(一) 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2、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具有合作意识;3、具有力争最好的竞争意识;4、不满足于现状, 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有创新意识;5、有独到的见解, 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小发明、小制作等;6、能提出建议性的意见;7、学习成果有较高的准确度, 8、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共同的任务。

(二) 展示成果、作出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 让尽量多的小组都能展示其成果。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的“报告员”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 其他组员可作补充。教师依据评价标准, 对“成果”作出及时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缺乏实质性。在今天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 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然而仔细观察, 就可以看到, 所谓的小组讨论, 就单纯的是在前后两排围成的四人小组里, 每个人都在大声发言, 谁也听不清谁说的是什么。没有主持人, 没有记录员。其结果是, 每个代表的发言都纯属个人见解。这样的小组讨论, 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放任自流, 缺乏指导性。有的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侯, 布置完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后, 就站在学生之外。要么等待, 要么观望, 要么干脆干自己的其他事情。只等小组讨论后, 听取汇报。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缺乏监控性。有些课堂上, 表面上看每个小组都在讨论, 每个小组都有人在发言。但是经过观察不难发现, 有不少的学生处于游离状态。有个别的小组甚至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这根本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完不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4、对学困生的关照不够, 缺乏激励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组内应该营造出“互带”、“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但是,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较差, 依赖性较强, 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怕说错了丢人。而优生则基础较好, 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弄明白, 就匆匆结束了合作学习。结果学困生收获不多, 因而没有激情参与, 也没有兴趣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事实证明, 正是由于有以上问题的存在,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 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 努力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

上一篇:基于S7-400、300PLC的连铸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反渗透膜的污染原因及化学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