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22-09-11

多少年来, 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台戏, 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 对教师而言, 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 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 对症下药,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 一提笔就头疼, 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 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 但仔细一看, 刚开个头, 敷衍几句, 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 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 我常常鼓励学生,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切忌胡编乱造, 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 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 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 就是用眼睛去看。 (1) 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 时时注意, 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 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 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 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 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每天外出观察, 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 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 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 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 多看看, 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 提高观察能力。

当然, 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 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 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 让他们发牢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 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 有挫折, 也有失败, 这些东西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父母宠爱, 老师喜欢, 同学拥护的好学生, 是承受的阳光雨露多, 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 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今人痛恨, 应该揭露、鞭挞, 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 许多学生认识到, 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

二、提倡模仿, 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 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 往往古有是作, 而后人则仿而为之, 虽通人不以为病。” (3) 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 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 但不能一味地模仿, 开始求“与古人合”, 其后必须“与古人离”,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培养好文风。

三、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多加肯定, 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 春秋时期, 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叫管仲, 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 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 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 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 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 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 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 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 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 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 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难以“登堂入室”。

五、多写片段, 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的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 小至遣词造句, 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六、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 开发写作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局限于校园和教材, 文本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课堂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而我校属于农村学校, 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 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非常单一, 除了可运用前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外,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 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 它有精美的图片和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情景, 讲解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

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 可以找到改善当前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的局面的突破口, 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 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就有《今天、你安全吗》、《我们的地球村》等美好的、很有教育意义文章,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但是老师由于顾虑安全等方面原因, 往往没有带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景, 也没有亲眼目睹一些学生不安全的行为, 是件很遗憾的事。我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利用各种途径开发发身边的人文、自然资源, 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选择作文的能力。

利用身边的道具, 创设情境, 让学生把这个情境写下来, 是培养学生作文独立发现的能力的有效方法。《品德与社会》学科为我们创设了很多这样的情境,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第一课《家人的爱》、第二课《懂爸妈的心》、第三课《来自社会的爱》等提出了“爸妈的和家人的疼爱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哪些体验”、“又应该怎样回报呢?”“我们理解爸妈和家人吗?”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全部情景再现。这些情境体验都是可以成为我们可开发和利用的写作资源。教师还要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名人故事, 名言警句等现成的道具, 加以引导和开发, 拓宽学生的作文资源。

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 使其中大量的、丰富的活动、调查、感受等教学资源与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写作教学质量, 为农村孩子打造一片未来的天空。

摘要:本文从令语文界同仁最难教和学生最难写的作文入手, 分析了其“头痛”症的病因, 并提出了对症下药的几点看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第二是教学生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第三是提倡学生模仿, 培养文风;第四是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第五是让学生多写片段, 多记日记;第六是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另外, 还要鼓励学生创作, 推荐发表, 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诸熟门径, 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关键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我读故我写》2004年8月3日, 新教育随笔世界.

[3] 广东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钟以俊的《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004年4月21日, 课程改革理论.

[4] 借助《品德与社会》平台开发作文教学资源之研究.

上一篇:我国《婚姻法》中对夫妻房产认定的缺陷分析下一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