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征及精准扶贫对策

2022-09-23

1 民族地区的贫困多维性特点

1.1 历史性特点的分析

民族地区的贫困不是一个时期的问题,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一般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和革命、偏远山区还有贫穷地区相联系。如果仅从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方面的资源去看,民族地区很多都是处于边疆的位置上,并且多数还是高原和沙漠地带,天气恶劣,还会经常出现自然灾害的状态,这样对于一些地区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就非常不利,在这样的状态必然出现阶级性的压迫,还会出现多种不平等事件,民族地区要想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比较还有较大的距离。民族地区的贫困不是一个时期形成,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地区的贫困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解决,已经处于根深蒂固的位置,更是一种传承,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1.2 复杂性的特点分析

生态性的贫困问题,民族地区因为受到了自然环境方面的强有力约束,很多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缘地区,生产能力下降,农牧生产在结构上也非常单一,因此很多地区还是实行这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农民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那么就会一贫如洗,在贫困上雪上加霜。有些学者指出,制度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发展上并没有履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也和其他地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质量非常差,数量也非常少,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和基本的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社会保障也不全面,农民发展的机会非常少,也容易受到更多的限制,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生活上的诸多困境,贫困性加重。社会的贫困导致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落后,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全体进步[1]。

2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分析

2.1 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贫困和公共服务之间有紧密性的联系,如果地区贫困程度低,公共服务的水平就会非常高。要想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就需要在贫困地区进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普及,保障贫困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水平,还需要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进行贫困人口地位改变能力的强化,让公共服务能够实现标注化以及均等化的发展,强化财政在此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加让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改善,提升教育的质量,还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让贫困居民在发展方面的权利和发展的能力都有所提升,让民族发展更有持久性的生命力,并不是一时进行输血服务,而是提升民族地区的造血能力[2]。

2.2 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主体的确定,民主协商对话机制的使用

在很多学者的观点中认为,在精准化的扶贫工作当中,谁实行扶贫行为谁就被认定是主体,但是扶贫者不是最主要的,受扶贫的对象才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贫困需要解决脱贫的任务。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在表现上非常复杂,民族地区的扶贫模式也需要确定扶贫的主体就是被扶贫者。协商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一种扶贫政策的下达,只有自己才能够知道是否合适,因此在精准化的扶贫工作当中还需要对扶贫的主体进行关注,调动地区的贫困因素,进行积极因素的引入,按照贫困人口的自身实际性情况,确定有针对性以及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良方,提升扶贫重点力量的倾注,还需要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贫困群众得到切实的实惠[3]。

结束语

本文对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征及精准扶贫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重点没有详细的讨论,在以后的扶贫道路上还需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统一,让民族发展能够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摘要:民族地区的贫困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在,民族地区的贫困也呈现出了多种特性,主要集中在复杂性、脆弱性以及多位性方面。在民族地区的精准化扶贫方面,还需要进行标准化扶贫框架构建,让贫困的主体能够实现精准化的扶贫工作,积极的引入民主协商的对话性机制,让精准扶贫和生态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构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征及精准扶贫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多维特征,精准扶贫,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翔,李静雅,毕艺苇,等.精准扶贫理念下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研究——以山东省某县为例[J].经济问题,2016,14(5):73-79.

[2]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8(1):131-136.

[3] 万兰芳,向德平.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46-53.

上一篇:保险行业的未来与发展下一篇:中文图书套录编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